北漂是假議題! 專家3點強調「台灣根本沒這問題」

▲▼高鐵,高鐵乘客,高鐵搭車,。(圖/記者賴文萱攝)

▲青年人北漂成為近來熱門議題。(圖/記者賴文萱攝)

圖文/中山大學社會系 葉高華

最近臺灣掀起一波討論人口遷移的熱潮,然而當中有許多言論逞臆而斷,缺乏科學根據。身為一名研究人口的社會學家與地理學家,自當提供正確資訊,幫助提升公共議題的討論品質。本文依序回答三個問題:1、南部人口真的流向北部嗎?2、人口遷移就是「漂」嗎?3、用勞保資料看人口外移恰當嗎?

問題一:南部人口真的流向北部嗎?

先說結論。南部人口大幅流向北部發生於1970年代,80年代趨緩,到了90年代末期已消失。下面一系列地圖,呈現不同時段縣市間「常住人口」的淨遷移數。

常住人口指的是:實際居住6個月或預期居住6個月以上的人口,每10年普查一次。普查時,申報義務人須申報5年前的經常居住地。如此,普查資料可分析5年前後的遷移情形。

淨遷移數指:遷入數減遷出數。若為0,不表示沒有遷移情形,而是遷入與遷出達到均衡。換言之,有多少人遷至某地,就有多少人從某地遷來,互相抵銷。為了呈現主要趨勢,地圖只畫出淨遷移數平均每年大於1,000人的箭頭。

第一張地圖描繪1975-1980年間的人口淨遷移。當時除了臺中吸收一些彰化、南投人口,高雄吸收一些嘉義、臺南、屏東、澎湖人口,全臺各地人口都大幅往雙北流動。遷移者主要是正要成家立業的戰後嬰兒潮世代,由於家鄉缺乏就業機會,只好離鄉背井。這些人目前大約60歲上下了。

▲別再漂了,來談真正的人口遷移。(圖/思想坦克授權轉載)

由於1970年代的遷移潮太恐怖,政府開始廣設工業區,希望把人口留在家鄉。無論有沒有達到預期成效,1980年代的遷移潮有趨緩跡象。第二張地圖描繪1985-1990年間的人口淨遷移。當時從南部流向雙北的人口已大幅減少,不過中部人口流向雙北的情形仍然嚴重,尤其是彰化、雲林。

▲別再漂了,來談真正的人口遷移。(圖/思想坦克授權轉載)

1995-2000年,人口不再往雙北淨移入,反而出現小規模的返鄉潮。此時雙北的人口移出開始大於移入,只依賴自然增加(出生數減死亡數)維持人口成長。值得注意的是,雙北人口開始往桃園移動了。接下來的2005-2010年,雙北人口持續往桃園移動,臺中、高雄各自吸收一些周邊人口。

▲別再漂了,來談真正的人口遷移。(圖/思想坦克授權轉載)

▲別再漂了,來談真正的人口遷移。(圖/思想坦克授權轉載)

2010年普查的資訊距今有些時間差了,在等待2020年人口普查之前,暫時只能參考戶籍資料。第五張地圖描繪2014年底至2017年底戶籍人口的淨遷移。因為這個時間段為3年,地圖只畫出大於3,000人的箭頭。如同先前的趨勢,雙北人口持續往桃園移動。值得注意的是,桃園、臺中升格為直轄市後,吸引力大增。臺中不僅吸收周邊的苗栗、彰化、南投、雲林人口,還有雙北人口回流。不過,臺中仍不敵桃園,被吸走一些人口。桃園吸力最強,甚至能從高雄吸收3980人淨移入,這樣算是「北漂」(桃漂)嗎?

▲別再漂了,來談真正的人口遷移。(圖/思想坦克授權轉載)

問題二:人口遷移就是「漂」嗎?

社會學、地理學、人口學都研究人口遷移,但這些學科從來沒使用過「漂」這種術語。因為「漂」不是一般的人口遷移問題,而是在中國特有戶籍制度下才會產生的戶籍問題。中國沒有遷移戶籍的自由。大量農村人口移入都市後無法入籍居住地,淪為沒有戶籍的二等市民。他們得不到公共服務與社會福利,甚至隨時可能被認定為「低端人口」,慘遭清除。「北漂」的主角北京,常住人口中有高達800萬人無戶籍。這還不是最多的,上海有逼近1000萬人無戶籍。最誇張的是深圳,無戶籍人口占了三分之二!

▲別再漂了,來談真正的人口遷移。(圖/思想坦克授權轉載)

顯而易見,臺灣根本沒有這種問題,因為戶籍想遷就遷。在臺灣炒作「北漂」,完全是假議題。那麼,臺灣各大都市的常住人口與戶籍人口差多少呢?常住人口每10年普查一次,上一次普查是2010年,時間上有些差距了。不過如果南部人住臺北但不入籍是個長期現象,不是這幾年才突然出現的新興現象,那麼2010年常住人口與戶籍人口的比較還是很有參考價值。

事實上,臺北市的常住人口與戶籍人口只差幾百人而已。這不是說只有幾百人住臺北市但未設籍,而是同時有許多人設籍但未實際居住,與實際居住但未設籍的人互相抵銷。已知有16萬多人設籍臺北市但常居國外,因此可推論至少有16萬多人住在臺北市但未設籍。實際人數可能多一些,但相較於262萬常住人口,實屬有限。更何況,他們隨時都可以入籍,獲得臺北市民的權益。

高雄市的常住人口比戶籍人口少2萬多,但戶籍人口中有5萬多人常居國外,因此常住但未設籍的人口反而多於設籍但住外縣市的人口。整體而言,臺灣幾大都市的常住人口與戶籍人口差異有限。(技術性問題參見附錄)

▲別再漂了,來談真正的人口遷移。(圖/思想坦克授權轉載)

問題三:用勞保資料看人口外移恰當嗎?

有些人以為戶籍人口與現狀差距甚遠,因此主張用勞保資料分析人口外移情形。信傳媒以勞保投保人數減去勞動力人口,估計各都有多少人「外漂」。但若按照這種算法,全臺灣的勞保投保人數比勞動力人口少了150萬左右。顯然,這種算法有瑕疵。

首先,勞動力人口其實包含失業人口,這些人正常情況下不會投保。扣除失業人口後,勞保投保人數仍然比就業人口少了將近110萬。更大的問題是,勞動力人口包含雇主、自營作業者(如自己開店)、農民、公教人員,這些人正常情況下也不會保勞保。甚至有些私部門受雇者,未依法保勞保,使勞保投保人數更短少。因此,勞保投保人數少於就業人口的數量,不能代表「外漂」的人數,只代表沒有投保的就業人數,其中包含不需要投保的人數。

至於臺北市的勞保投保人數比就業人數多了一百多萬,則反映有許多不在臺北市工作的人在臺北市投保,因為公司地址登記在臺北市。顯而易見,用勞保資料推論人口外移,問題更大。

結語:論述不能逞臆而斷

二次大戰後,陳儀接收臺灣時,對於日本人留下來的調查統計資料讚嘆不已。他責成編輯《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並親自作序,直言:「夫周詳之計劃,實有賴於正確之統計……惟我國公務人員輒喜閱讀文章,厭煩統計數字;是以為政專憑經驗,逞臆而斷,缺乏科學根據,循致失時誤事,而使國家民族受不可補償之損失。」

雖然陳儀後來身敗名裂,但他的這段肺腑之言,在70年後仍然值得我們警惕。

▲別再漂了,來談真正的人口遷移。(圖/思想坦克授權轉載)


附錄:普查員真的找得到未設籍人口嗎?

常住人口會不會遺漏未設籍人口,導致與戶籍人口接近?假設你被抽到,但是你不住在戶籍地。普查員會到你的戶籍地問你的家人(或設籍同一戶的人),你實際居住在哪裡?最後,你的資料還是會被歸類到你常住的地方。

▲別再漂了,來談真正的人口遷移。(圖/思想坦克授權轉載)

▲別再漂了,來談真正的人口遷移。(圖/思想坦克授權轉載)

本文經思想坦克(https://www.voicettank.org/)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別再漂了,來談真正的人口遷移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秦良丰奇蹟生還 主治醫陳元皓曝康復過程「最難忘一幕」

秦良丰奇蹟生還 主治醫陳元皓曝康復過程「最難忘一幕」

在2018年漢光演習中,傘兵秦良丰跳傘發生意外,從大約130層樓的高空墜落,經搶救後,不但生還,並恢復行動力。身為秦當時的主治醫師,陳元皓說,照顧軍中弟兄責無旁貸,當時醫療團隊接手後,所有成員都抱著「一定要讓他好起來」的決心投入,不過最後能成功,關鍵還是秦「過人的勇氣」。

2025年11月01日 09:24

在媽媽的背上發願行醫 三總院長陳元皓:醫療要深入軍心與民心

在媽媽的背上發願行醫 三總院長陳元皓:醫療要深入軍心與民心

近年兩岸情勢緊張,中共頻繁軍演,民間也開始準備避難包,而三軍總醫院身為台灣軍醫體系核心,如何在軍事與醫療之間取得平衡,備受關注。對此,院長陳元皓表示,三總不只是戰時後盾,平時更是民眾健康的重要依靠,將積極導入智慧醫療、推廣民防教育,期許能帶領三總更加深入軍心與民心。

2025年11月01日 09:23

石崇良再揭衛福部人事!3名副署長人選確定「健保署要再等等」

石崇良再揭衛福部人事!3名副署長人選確定「健保署要再等等」

衛福部長石崇良9月1日上任後,加速推動衛福部人事佈局,本週陸續公布疾管署、國健署、食藥署3位副署長人選,繼先前已曝光疾管署副署長林明誠,石崇良今(1)日透露,國健署副署長由原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升任,食藥署副署長是該署主任秘書蔡淑貞接任。

2025年11月01日 13:02

老是聽到水聲閉眼就見泥流!門諾醫進災區撫慰災民創傷後遺症

老是聽到水聲閉眼就見泥流!門諾醫進災區撫慰災民創傷後遺症

馬太鞍堰塞湖潰決造成光復鄉重創,洪水退去已逾一個月,街道泥濘大多清除,多數家戶的水電設備也逐步恢復正常。然而,在環境漸漸回復秩序的同時,災民心裡的創傷仍在延續。有人擔心睡得太沉,不敢吃安眠藥,看不見的傷,比泥水更添淤堵。門諾醫院壽豐分院精神醫學系主任鍾德日前走進災區安撫受創心靈,為災民送藥、諮商,也送去一句句「你不再孤單」的問候。

2025年11月01日 12:34

左流右新第2階段開打!120家全聯、大全聯設站「打疫苗送香蕉」

左流右新第2階段開打!120家全聯、大全聯設站「打疫苗送香蕉」

公費流感、新冠疫苗「左流右新」第二階段今(1)日開打,疾管署和全聯福利中心再次合作,在全台120家全聯及大全聯門市設置疫苗接種站,讓民眾日常採買時就可以在社區就近打疫苗,還會有健康禮一串香蕉可立即補充體力。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防疫大使謝祖武與曲艾玲今在全聯南港旗艦店示範接種,人潮眾多,一個早上下來已經有近400人施打,氣氛相當熱烈。

2025年11月01日 11:50

深耕台灣逾30年 藥廠三度獲頒優良外商獎

深耕台灣逾30年 藥廠三度獲頒優良外商獎

在台深耕超過30年的外商製藥公司「台灣諾華」,今年第三度榮獲經濟部金商獎「優良外商」肯定,並獲副總統蕭美琴接見。台灣諾華總裁Keizo Miyazawa表示,獲獎是對公司持續投資台灣、引進創新醫藥的認可。

2025年10月31日 23:14

打造AED救命地圖!公私協力推動公民行動「讓圖資精準化」

打造AED救命地圖!公私協力推動公民行動「讓圖資精準化」

使用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搶救心臟驟停患者,可降低到院前死亡率,讓民眾及時找到AED是一大關鍵。厚生會全⺠急救委員會、愛陌生協會、開放文化基金會與實現會社共同推動「Taiwan AED Google Map 全民建置行動」,提升查找的精確性與方便性,讓每一台救命設備就能發揮最大價值,進而多挽救一條寶貴的生命。

2025年10月31日 19:06

歷經2次流產!孕婦堅持生下「內臟外露」寶寶 醫連夜開刀救命

歷經2次流產!孕婦堅持生下「內臟外露」寶寶 醫連夜開刀救命

大陸杭州一名34歲盧姓女子(化名)婚後歷經2次流產,今年初終於又懷上期待已久的孩子,但懷孕12週產檢時,超音波顯示胎兒大部分肝臟位於腹腔外,被診斷為「巨大型臍膨出」,讓她一度陷入絕望。所幸在盧女生下寶寶,由醫護團隊連夜搶救照顧,女嬰成功康復活下來。

2025年10月31日 18:38

50歲後…快不一定好! 研究:慢速健走燃脂更勝快走

50歲後…快不一定好! 研究:慢速健走燃脂更勝快走

你不必走得很快,也能達到「顯著」的燃脂效果。許多人以為,只有高強度運動才能燃燒脂肪、減輕體重。但一項針對50歲以上女性的最新研究顯示,在健走方面,情況並非如此。

2025年10月31日 14:55

感染性主動脈瘤20年增3倍!長庚研究:開刀手術存活率優於支架

感染性主動脈瘤20年增3倍!長庚研究:開刀手術存活率優於支架

主動脈疾病研究有新進展!台灣健保自從2010年給付血管內微創支架修補之後逐漸普及,並取代傳統開放手術成為臨床常見選擇,不過,林口長庚醫院最新研究成果指出,對於感染性原發性主動脈瘤治療,開放手術雖然初期風險略高,但長期存活率明顯優於支架手術。研究也顯示台灣的感染性主動脈瘤發生率逐年增加,過去20年來患者增加約三倍。

2025年10月31日 14:36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