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是假議題! 專家3點強調「台灣根本沒這問題」

▲▼高鐵,高鐵乘客,高鐵搭車,。(圖/記者賴文萱攝)

▲青年人北漂成為近來熱門議題。(圖/記者賴文萱攝)

圖文/中山大學社會系 葉高華

最近臺灣掀起一波討論人口遷移的熱潮,然而當中有許多言論逞臆而斷,缺乏科學根據。身為一名研究人口的社會學家與地理學家,自當提供正確資訊,幫助提升公共議題的討論品質。本文依序回答三個問題:1、南部人口真的流向北部嗎?2、人口遷移就是「漂」嗎?3、用勞保資料看人口外移恰當嗎?

問題一:南部人口真的流向北部嗎?

先說結論。南部人口大幅流向北部發生於1970年代,80年代趨緩,到了90年代末期已消失。下面一系列地圖,呈現不同時段縣市間「常住人口」的淨遷移數。

常住人口指的是:實際居住6個月或預期居住6個月以上的人口,每10年普查一次。普查時,申報義務人須申報5年前的經常居住地。如此,普查資料可分析5年前後的遷移情形。

淨遷移數指:遷入數減遷出數。若為0,不表示沒有遷移情形,而是遷入與遷出達到均衡。換言之,有多少人遷至某地,就有多少人從某地遷來,互相抵銷。為了呈現主要趨勢,地圖只畫出淨遷移數平均每年大於1,000人的箭頭。

第一張地圖描繪1975-1980年間的人口淨遷移。當時除了臺中吸收一些彰化、南投人口,高雄吸收一些嘉義、臺南、屏東、澎湖人口,全臺各地人口都大幅往雙北流動。遷移者主要是正要成家立業的戰後嬰兒潮世代,由於家鄉缺乏就業機會,只好離鄉背井。這些人目前大約60歲上下了。

▲別再漂了,來談真正的人口遷移。(圖/思想坦克授權轉載)

由於1970年代的遷移潮太恐怖,政府開始廣設工業區,希望把人口留在家鄉。無論有沒有達到預期成效,1980年代的遷移潮有趨緩跡象。第二張地圖描繪1985-1990年間的人口淨遷移。當時從南部流向雙北的人口已大幅減少,不過中部人口流向雙北的情形仍然嚴重,尤其是彰化、雲林。

▲別再漂了,來談真正的人口遷移。(圖/思想坦克授權轉載)

1995-2000年,人口不再往雙北淨移入,反而出現小規模的返鄉潮。此時雙北的人口移出開始大於移入,只依賴自然增加(出生數減死亡數)維持人口成長。值得注意的是,雙北人口開始往桃園移動了。接下來的2005-2010年,雙北人口持續往桃園移動,臺中、高雄各自吸收一些周邊人口。

▲別再漂了,來談真正的人口遷移。(圖/思想坦克授權轉載)

▲別再漂了,來談真正的人口遷移。(圖/思想坦克授權轉載)

2010年普查的資訊距今有些時間差了,在等待2020年人口普查之前,暫時只能參考戶籍資料。第五張地圖描繪2014年底至2017年底戶籍人口的淨遷移。因為這個時間段為3年,地圖只畫出大於3,000人的箭頭。如同先前的趨勢,雙北人口持續往桃園移動。值得注意的是,桃園、臺中升格為直轄市後,吸引力大增。臺中不僅吸收周邊的苗栗、彰化、南投、雲林人口,還有雙北人口回流。不過,臺中仍不敵桃園,被吸走一些人口。桃園吸力最強,甚至能從高雄吸收3980人淨移入,這樣算是「北漂」(桃漂)嗎?

▲別再漂了,來談真正的人口遷移。(圖/思想坦克授權轉載)

問題二:人口遷移就是「漂」嗎?

社會學、地理學、人口學都研究人口遷移,但這些學科從來沒使用過「漂」這種術語。因為「漂」不是一般的人口遷移問題,而是在中國特有戶籍制度下才會產生的戶籍問題。中國沒有遷移戶籍的自由。大量農村人口移入都市後無法入籍居住地,淪為沒有戶籍的二等市民。他們得不到公共服務與社會福利,甚至隨時可能被認定為「低端人口」,慘遭清除。「北漂」的主角北京,常住人口中有高達800萬人無戶籍。這還不是最多的,上海有逼近1000萬人無戶籍。最誇張的是深圳,無戶籍人口占了三分之二!

▲別再漂了,來談真正的人口遷移。(圖/思想坦克授權轉載)

顯而易見,臺灣根本沒有這種問題,因為戶籍想遷就遷。在臺灣炒作「北漂」,完全是假議題。那麼,臺灣各大都市的常住人口與戶籍人口差多少呢?常住人口每10年普查一次,上一次普查是2010年,時間上有些差距了。不過如果南部人住臺北但不入籍是個長期現象,不是這幾年才突然出現的新興現象,那麼2010年常住人口與戶籍人口的比較還是很有參考價值。

事實上,臺北市的常住人口與戶籍人口只差幾百人而已。這不是說只有幾百人住臺北市但未設籍,而是同時有許多人設籍但未實際居住,與實際居住但未設籍的人互相抵銷。已知有16萬多人設籍臺北市但常居國外,因此可推論至少有16萬多人住在臺北市但未設籍。實際人數可能多一些,但相較於262萬常住人口,實屬有限。更何況,他們隨時都可以入籍,獲得臺北市民的權益。

高雄市的常住人口比戶籍人口少2萬多,但戶籍人口中有5萬多人常居國外,因此常住但未設籍的人口反而多於設籍但住外縣市的人口。整體而言,臺灣幾大都市的常住人口與戶籍人口差異有限。(技術性問題參見附錄)

▲別再漂了,來談真正的人口遷移。(圖/思想坦克授權轉載)

問題三:用勞保資料看人口外移恰當嗎?

有些人以為戶籍人口與現狀差距甚遠,因此主張用勞保資料分析人口外移情形。信傳媒以勞保投保人數減去勞動力人口,估計各都有多少人「外漂」。但若按照這種算法,全臺灣的勞保投保人數比勞動力人口少了150萬左右。顯然,這種算法有瑕疵。

首先,勞動力人口其實包含失業人口,這些人正常情況下不會投保。扣除失業人口後,勞保投保人數仍然比就業人口少了將近110萬。更大的問題是,勞動力人口包含雇主、自營作業者(如自己開店)、農民、公教人員,這些人正常情況下也不會保勞保。甚至有些私部門受雇者,未依法保勞保,使勞保投保人數更短少。因此,勞保投保人數少於就業人口的數量,不能代表「外漂」的人數,只代表沒有投保的就業人數,其中包含不需要投保的人數。

至於臺北市的勞保投保人數比就業人數多了一百多萬,則反映有許多不在臺北市工作的人在臺北市投保,因為公司地址登記在臺北市。顯而易見,用勞保資料推論人口外移,問題更大。

結語:論述不能逞臆而斷

二次大戰後,陳儀接收臺灣時,對於日本人留下來的調查統計資料讚嘆不已。他責成編輯《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並親自作序,直言:「夫周詳之計劃,實有賴於正確之統計……惟我國公務人員輒喜閱讀文章,厭煩統計數字;是以為政專憑經驗,逞臆而斷,缺乏科學根據,循致失時誤事,而使國家民族受不可補償之損失。」

雖然陳儀後來身敗名裂,但他的這段肺腑之言,在70年後仍然值得我們警惕。

▲別再漂了,來談真正的人口遷移。(圖/思想坦克授權轉載)


附錄:普查員真的找得到未設籍人口嗎?

常住人口會不會遺漏未設籍人口,導致與戶籍人口接近?假設你被抽到,但是你不住在戶籍地。普查員會到你的戶籍地問你的家人(或設籍同一戶的人),你實際居住在哪裡?最後,你的資料還是會被歸類到你常住的地方。

▲別再漂了,來談真正的人口遷移。(圖/思想坦克授權轉載)

▲別再漂了,來談真正的人口遷移。(圖/思想坦克授權轉載)

本文經思想坦克(https://www.voicettank.org/)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別再漂了,來談真正的人口遷移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流感增25重症、12死!20多歲男發病5天呼吸困難「染A流住加護」

流感增25重症、12死!20多歲男發病5天呼吸困難「染A流住加護」

疾病管制署今(25)日公布國內上週新增25例流感併發重症,另有12例死亡。重症個案中最年輕是中部20多歲男性,本身有高血壓、心腎衰竭病史,11月中旬出現咳嗽、流鼻水等症狀,5天後情況加劇出現呼吸困難到急診,檢查有雙側肺部浸潤,確認感染A流,且有心臟、腎臟疾病惡化,一度收治加護病房治療。

2025年11月25日 17:12

「媳婦逼我兒去勢」婆婆看診狂抱怨 泌尿醫1句話結局逆轉

「媳婦逼我兒去勢」婆婆看診狂抱怨 泌尿醫1句話結局逆轉

37 歲「阿雄」因婚後育有2女,因此夫妻日前討論有無結紮必要,沒想到不小心被長輩得知後,婆婆擔心兒子被「去勢」,與媳婦意見相左鬧心結,直到泌尿科醫師向長輩說明結紮諸多優點後放下成見,阿雄也與醫師溝通後,決定採用「微創結紮手術」,讓夫妻倆往後不再擔心鬧出人命了。

2025年11月25日 16:31

挺日旅遊注意!流感疫情直線上升「聖誕節達最高峰」

挺日旅遊注意!流感疫情直線上升「聖誕節達最高峰」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因談「台灣有事」論調引發中國大陸不滿,台灣則全面力挺日本,多吃多買日貨,加上接著是聖誕跨年假期,安排赴日旅遊的人也不少。不過根據疾管署掌握資料,近期日本流感疫情直線上升,署長羅一鈞分析,目前估計高峰會落在聖誕假期,提醒民眾赴日前接種疫苗評估接種流感疫苗,建議提前2周接種以得到足夠保護力。

2025年11月25日 15:53

換季容易引發陰道感染 醫教5招遠離搔癢異味:每半年汰換內褲

換季容易引發陰道感染 醫教5招遠離搔癢異味:每半年汰換內褲

這幾天秋意變濃,不少人衣服愈穿愈多,女性也容易反覆出現陰道感染。東森栢馥森心林診所婦產科醫師嚴絢上指出,良好的日常習慣其實可大幅降低風險,預防方法包括每天更換內褲、半年汰換一次、不過度清潔外陰部、避免灌洗陰道、適度補充益生菌等,這5招都落實,私密處可望更健康。

2025年11月25日 15:44

11月連爆7例M痘確診 均為本國籍青壯男「北中南都有」

11月連爆7例M痘確診 均為本國籍青壯男「北中南都有」

國內M痘病例持續發生!疾病管制署今(25)日公布國內11月已確認7例M痘確定病例,皆為本國籍青壯年男性,分別為北部5例、中部及南部各1例,因身體陸續出現皮疹、水泡、膿疱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個案多為散發病例,但也有部分個案有流病相關性。

2025年11月25日 15:06

營養師推「4大營養素」改善手腳冰冷 建議每周運動150分鐘

營養師推「4大營養素」改善手腳冰冷 建議每周運動150分鐘

今天氣明顯轉涼,不少人在入冬開始就會有「手腳冰冷」的狀況。對此,營養師指出,手腳冰冷可以靠吃改善,建議要補充「鐵、鎂、B群、維生素E」等4大營養素,另外日常也要維持運動習慣並做好保暖措施。

2025年11月25日 15:00

沒發燒咳嗽X光片正常 男頸部腫1個月不消竟是「肺外結核」

沒發燒咳嗽X光片正常 男頸部腫1個月不消竟是「肺外結核」

37歲外籍移工阿力(化名)近日發現右側頸部出現一處無痛性腫塊,且持續超過四週仍未消退,起初至診所接受抗生素治療但未見改善,遂轉診至衛福部南投醫院;經耳鼻喉科團隊詳細檢查後,確診為「頸部淋巴結核」,屬於「肺外結核」的一種,目前阿力已接受手術切除治療。

2025年11月25日 14:58

上周腸病毒近1.2萬人就醫 疫情處流行期「持續上升」

上周腸病毒近1.2萬人就醫 疫情處流行期「持續上升」

腸病毒疫情流行中!疾病管制署今(25)日公布最新疫情監測,上週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近1.2萬人次,疫情持續上升,雖然上週沒有新增重症病例,但今年到目前為止已經累積19例重症,為近六年新高,其中9例死亡。疾管署提醒,腸病毒易於人口密集且互動密切場所傳播,幼兒為重症高風險群,呼籲家長及教托育人員多注意。

2025年11月25日 14:38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