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張力是什麼?

▲肌肉張力是什麼?(圖/侯鐘堡醫師)

▲肌肉張力是什麼?(圖/侯鐘堡醫師)

作者:侯鐘堡醫師、吳孟潔職能治療師

你會不會覺得運動是一件特別費力的事?很容易彎腰駝背、站著的時候會想找牆壁或東西靠著。你有想過是為什麼嗎?這些特徵其實很有可能和較低的肌肉張力(Muscle Tone)有關。

肌肉張力是什麼呢?

人的身體能夠動作或是維持姿勢,是因為肌肉、骨骼、關節的共同運作,肌肉負責拉動骨頭,骨頭則帶著身體組織們一起移動。你可以想像人體的骨頭就像是一根一根的小木棒,而肌肉是綁在上面的橡皮筋。

▲肌肉張力是什麼?(圖/侯鐘堡醫師)

這個橡皮筋在用力的時候會收縮,但是完全放鬆的時候也會有基本的彈性與拉力。肌肉放鬆時本身的彈性就是肌肉張力了 (Muscle Tone)。

如果你的肌肉張力很正常,那你應該可以在放鬆的狀態下,輕易做到拿起眼前的咖啡杯,以適當的力量把咖啡杯靠近嘴巴,喝一口,過程中力道適中、速度剛好,沒有讓咖啡撒濺出來。別小看這個動作,其實人體需要很多精細的控制才能夠完美達成。

但是如果是肌肉張力較低的人,因為需要更大的能量讓肌肉開始動作,很有可能會不小心使用過大的力量,使咖啡晃動甚至撒出來。

而肌肉張力太高的人,則常常全身肌肉緊繃,柔軟度較差,感覺硬梆梆的。礙於篇幅,高肌肉張力的部分我們下次談。

▲肌肉張力是什麼?(圖/侯鐘堡醫師)

肌肉張力對動作與姿勢造成的影響

低肌肉張力的人會:

1. 柔軟度較好,因為肌肉可以被拉得比較長。可能比較擅長體操、瑜珈等運動,但是關節穩定度可能較差較容易受傷,要注意。

2. 做事情特別費力,因為需要更大的能量去做一個動作。

3. 力氣較小、耐力較低。雖說肌肉張力和力氣是兩回事,但是這兩者常常一起出現。

4. 很難站正,容易彎腰駝背。

5. 雙腿肌肉較鬆軟,所以站著的時候喜歡卡住膝蓋,膝蓋容易過度伸直。

6. 容易疲勞、耐力較低。

7. 能坐就不站,能躺就不坐。

當你身邊有人看起來總是軟趴趴、懶洋洋、一天到晚喊累,他有可能只是天生肌肉張力較低。

為什麼肌肉張力會變低呢?

造成肌肉張力較低的原因通常有兩種:第一種是天生的,沒有任何神經學的症狀,生下來本是如此。另一種是因為中樞神經疾病造成的,例如腦性麻痺、肌失養症。

如果你是天生肌肉張力較低的,在嬰兒時期會有以下特徵:

1. 抱起來比其他的嬰兒感覺更柔軟,像是軟趴趴的棉花糖。

2. 比較慢學習抬頭這項動作。

3. 躺著的時候雙手雙腳較常伸直打開,比較少玩手手。

你在幼兒時期可能會:

1. W 坐姿 (一般人在這個姿勢下比較不舒服)

2. 肌肉摸起來較軟,但不是脂肪的那種軟,是真的肌肉軟。

3. 學習獨立坐、爬、走路等動作的速度比較慢。因為會消耗更多能量。

4. 常見以膝蓋過度伸直,用骨頭來卡住的方式站著,因為比較不費力。

5. 走路、跑步時,肢體看起來像是甩來甩去的。

6. 嘴巴常張開、流口水,不喜歡吃較硬的東西,因為很累。

▲肌肉張力是什麼?(圖/侯鐘堡醫師)

國小時期時可能會:

1. 可能不擅長體育。

2. 動作比較不靈活,比較容易累。

3. 可能有扁平足。

4. 寫字容易手酸,喜歡撐著頭、趴著寫作業。

5. 常彎腰駝背、站三七步,比較省力,因此常被罵坐沒坐像、站沒站像。

所以你可以怎麼做呢?

如果是嬰幼兒還小的時候有這些徵兆,可以先去醫院找小兒專長的醫生、門診做檢查,假如診斷後確定是低肌肉張力的問題,通常在醫院或一些復健科診所都可以找到專門的醫生與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

由於肌肉張力是天生的,無法完全改變,但是可以透過一些治療來暫時提升張力,並且在適當張力的肌肉狀況下,以特定方式促進動作發展、增加肌力與耐力。這其實相當重要,因為有更好的身體動作能力,也會讓心理社會發展更好!

那如果你已經長大了,像大樹一樣大了的話呢?其實透過培養運動習慣、重量訓練都可以改善一些肌肉張力過低造成的問題。需要的時候可以找專業的醫療人員開立運動處方,或是教你如何正確使用肌肉。雖然運動過程會比其他人稍微辛苦一點點,但是不只可以讓你更健康,還能讓你的體態看起來更有精神!

同場加映:肩膀好痛! 肩夾擠症候群與五十肩

搜尋附近的診所:復健科

超過67萬人追蹤,值得信賴的護線上!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3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顱顏重建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醫師擔任主講人。陳建宗特別分享「內視鏡輔助前額拉提」,適應症包括眉毛下垂、不對稱眉毛、皺眉肌過動症、前額頭短,有別於傳統拉皮手術,術後恢復快。

2025年11月03日 18:05

AI平台破解腸、腎連動路徑 專家:改善腸道菌相可望降低洗腎風險

AI平台破解腸、腎連動路徑 專家:改善腸道菌相可望降低洗腎風險

腸道健康和腦部功能息息相關,國外醫界並揭示「腸腦軸」的連通路徑,如今台灣研究團隊首次證實,人體亦有「腸腎軸」機制,也就是腸道菌與腎臟病之間同樣具有關鍵連結,若能及早調整飲食、補充益生菌,可望降低未來發展至洗腎的風險,對國人健康影響深遠。

2025年11月20日 10:56

喝到記憶受損!52歲老闆狂應酬、靠酒助眠 患「酒精性失智症」

喝到記憶受損!52歲老闆狂應酬、靠酒助眠 患「酒精性失智症」

一名52歲生意人林老闆(化名)應酬頻繁,長年下來一天常常喝掉十多罐啤酒或是半瓶威士忌,甚至習慣靠酒助眠,漸漸出現記憶力明顯缺損,工作上判斷不再精準,連帶影響公司經營,就醫檢查發現是罹患「酒精性失智症」。醫師提醒,已有醫學研究明確指出,長期飲酒不僅會傷肝,更會直接損害腦部。

2025年11月20日 10:23

黃斑病變別當成老花眼 醫:「及早發現」、「持續治療」助維持視力

黃斑病變別當成老花眼 醫:「及早發現」、「持續治療」助維持視力

台灣邁向超高齡社會,與年齡密切相關的「黃斑部病變」成為視力保健重要警訊。高雄長庚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高雄大同醫院眼科主任姜威宇指出,近年門診觀察,老年黃斑部病變患者人數逐年上升,主因包括國人壽命延長、就醫便利、健保給付擴大及藥物進步,使病人更願意就醫,但提醒此疾病若延誤治療,恐導致視力永久喪失。

2025年11月20日 10:00

耳鼻喉科改名「耳鼻喉頭頸外科」 衛福部:還是可以看感冒

耳鼻喉科改名「耳鼻喉頭頸外科」 衛福部:還是可以看感冒

衛福部預告修法將「耳鼻喉科」改名為「耳鼻喉頭頸外科」,引發網友討論原來耳鼻喉科會進行外科手術,甚至擔心以後是否不能去看感冒。衛福部醫事司今(19)日表示,相關醫學會多年前已經改稱耳鼻喉頭頸外科,較為符合實際業務內容且與國際接軌,更名後完全不影響該科醫師看診,實務上也沒有規範醫師只能看哪一科,有些成人感冒也會到兒科去看。

2025年11月19日 18:32

衛福部擬修法「醫師需受訓才能做醫美」 醫事司揭受影響人數

衛福部擬修法「醫師需受訓才能做醫美」 醫事司揭受影響人數

終結「直美」亂象,衛福部擬修正《特管辦法》加強管理,要求從事醫美的醫師都必須完成二年的PGY(畢業後臨床醫學訓練)。衛福部醫事司表示,初步掌握約600名醫師未經過PGY訓練就直接在執業,至於其中有多少人是在美容醫學從業,還需要進一步比對分析。

2025年11月19日 17:44

乳癌併用中西藥須「間隔1小時」 醫:化療別吃蜂王乳、胎盤素

乳癌併用中西藥須「間隔1小時」 醫:化療別吃蜂王乳、胎盤素

一名50多歲乳癌患者在手術後接受化療,竟出現手腳麻木、大片紅疹,且痛到難以行走,經與醫師討論後,決定進行西醫治療也接受中醫調理,約2周後症狀顯著改善;醫師說,乳癌病人併用中藥,須與西藥間隔至少1小時,且化療期間切勿補充蜂王乳、胎盤素等含「類荷爾蒙」成分保健品,以免影響療效。

2025年11月19日 16:20

明年健保費不漲!安全準備金達2個月 費率維持5.17%

明年健保費不漲!安全準備金達2個月 費率維持5.17%

衛福部長石崇良上任時明確表態「明年漲保費機會很低」,健保會今(19)日公布健保費率審議結果,建議115年度維持現行費率5.17%,健保會解釋,健保明年度收入試算安全準備金可達2個月,安全準備還有餘裕的情況下,不用漲保費。

2025年11月19日 16:08

30歲媽子宮外孕爆量內出血險沒命 安泰高危險妊娠團隊成功救回

30歲媽子宮外孕爆量內出血險沒命 安泰高危險妊娠團隊成功救回

1名30歲高姓孕婦日前突然出現劇烈腹痛與昏眩,被家人緊急送往安泰醫院急診。她自述剛懷孕不久,急診團隊立即啟動婦產科會診。經超音波檢查發現疑似子宮外孕且已有大量內出血,收縮壓甚至低於80,情況相當危急。醫療團隊火速啟動大量輸血與手術準備,由婦產科楊淳翔醫師執行腹腔鏡緊急手術,成功止血並搶回孕婦生命。

2025年11月19日 15:19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