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昊璋醫師/耳鳴一直嗡嗡叫受不了怎麼辦?

▲耳鳴。(圖/問8線上健康諮詢提供)

▲耳鳴。(圖/問8線上健康諮詢提供)

圖文/余昊璋醫師

耳鳴真的不會好嗎?治療耳鳴一定要吃藥嗎?耳鳴久了一定會耳聾嗎?
以上答案全部都是:不!

什麼是耳鳴?

所謂耳鳴是指在沒有外來聲音的刺激下,持續或間斷感受到耳中或腦中的聲響,有些病患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甚至痛苦到沮喪、憂鬱、失眠、甚者還想自殺。

耳鳴的原因?

*耳部疾病,如梅尼爾氏症、突發性耳聾等
*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如聽神經瘤、顱內腫瘤等
*與耳鳴調控系統相關的疾病,如慢性病,荷爾蒙失調,或會影響耳咽管功能的疾病,如鼻部疾病、胃食道逆流、睡眠呼吸中止症等
*其他:如精神相關疾病、藥物使用不當等

余昊璋醫師:一般來說, 短暫性耳鳴(發作小於三個月)痊癒機會很大,至於慢性耳鳴(發作久於三個月),即使聽力損傷的部分可能無法治癒,但耳鳴所帶來的困擾是可以被改善的!

如何治療?

*教育、心理諮詢與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
*評估助聽器的使用與耳鳴減敏療法(Tinnitus retraining therapy)

以上實證醫學的證據較多,其餘常見治療方式如下

*藥物治療(西藥、中藥、耳膜內注射藥物)
*針灸
*營養醫學:魚油,維生素B群,銀杏葉萃取物,退黒激素等
*穿顱磁刺激療法(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生理回饋學習減壓,靜坐冥想,太極等調整自律神經系統的活動

早期對耳鳴的認識,認為耳鳴是從耳朵的疾病而來,但近二十年來的研究都顯示,慢性耳鳴與腦部聽覺路徑,情緒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自主神經系統(autonomic system)都有交互影響。因此,治療的方式也不再只是單純的治療耳部疾患,而是更複雜的全人醫療,因此,醫師需藉由問診,各式檢查,抽絲剝繭地找出可治療矯正的潛在疾病,如鼻部疾病、胃食道逆流、失眠等,此外,可能還要視情況心理諮商,健康衛教,並且因人而異的設定醫療方針,以上所提及、甚至未提及的治療方法,在還沒有足夠實證證據以前,或許都可以安慰劑的角色來輔佐,以治療耳鳴來説,醫生的解釋、諮詢與同理心會比治療方法的選擇來的重要!

如何找醫生?

電影台詞「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成為食神!」,以治療耳鳴來説,任何有心治療耳鳴的醫生都有可能是幫助您擺脫困擾的那一位,找到自己能信頼且對治療耳鳴有經驗的醫生很重要,不論中醫或西醫,藥物治療或營養調理,「不管黑貓白貓,會抓老鼠的就是好貓!」,但先尋求耳鼻喉科醫師做聽力檢查及尋找潛藏病因是不可或缺的!

要治療的是病背後的因, 而不是病表面的症!曾聽過一則故事可以説明⋯⋯
有一個人, 平常都很好睡, 有一陣子搬到鄉下去住, 結果天天失眠, 原因是庭院的那隻公雞夜半啼叫, 弄得人心神慌亂, 於是這人去跟醫生拿了安眠藥, 自己吃嗎? 不是!是加在公雞吃的飼料裡!

耳鳴只能「和平共處」?其實「煩惱即菩提」!

在經歷各項檢查與治療的病患,有時會聽到醫師建議與耳鳴「和平共處」,當然或許和平共處這個講法,聽來有一點消極、治不好的意味,但醫師的立意是良善的,因為你若把耳鳴當成「恐怖情人」,你不惹他,他也會傷害你,當然讓人難以和平共處了,但是,若將耳鳴一定是「壞東西」的想法轉念,了解耳鳴也有可能是在提醒我們去正視身體出的狀況,是身體的警衞隊,所以說,台灣耳鳴學會前理事長頼仁淙醫師大力宣導「耳鳴是救命的警聆」,其道理就在這裏。

其實面對難治的耳鳴,或許宗教精神的學習與領悟,才是真正的良藥!
聖嚴法師:「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
聖經(腓立比書):「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

教導著我們面對煩惱的方法,也正是治療慢性耳鳴的關鍵!

本文為問8 線上健康諮詢提供,原文刊載於此

問8 線上健康諮詢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跳舞」防失智最有效!陳亮恭:只做有氧運動不會長肌肉

「跳舞」防失智最有效!陳亮恭:只做有氧運動不會長肌肉

國內進入超高齡化社會,如何健康長壽、延緩老化成爲關鍵課題,許多人會從「運動」著手改善健康。高齡醫學權威醫師陳亮恭指出,要防範失智的運動原則和一般情況不同,必須是複雜、非重複型的運動,國際研究認為有效的運動是「跳舞」,但如果不喜歡跳舞,也有其他方法可遵循。另也提醒,運動要達到一定強度且每週時數需達150分鐘,若平常沒有空做,趁假日補足時數效果一樣好。

2025年05月07日 10:03

北榮婦產科、急診、外科都招滿!院長談留人才:要做不同工不同酬

北榮婦產科、急診、外科都招滿!院長談留人才:要做不同工不同酬

國內接連發生急診醫師出走,神經科醫師招募困難等情況,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今(14)日表示,急重難症是國家級醫學中心應該去努力的方向,「不同工不同酬一定要做」。他也提到好消息,今年台北榮民總醫院婦產科、外科、急診住院醫師全部滿招,甚至還有人在排隊。陳威明說,醫院必須讓員工感受到被尊重,給予好的環境、合理的薪資,要把年輕人的熱情喚回。

2025年06月14日 20:04

器捐10年逾萬人重獲新生 仍有萬人在等待救命「最多人排腎臟」

器捐10年逾萬人重獲新生 仍有萬人在等待救命「最多人排腎臟」

衛福部自2015年起將6月19日訂為器官捐贈紀念日,今年正式邁入十週年,統計全台器官(含組織)移植受贈人數已突破萬人(10,171人),上萬受贈者與其家庭因此重獲新生。不過截至2025年5月底,仍有超過1.1萬名病患在等待器官移植,等候人數前三名的器官類別分別為腎臟(約78.5%)、眼角膜(約8.8%)及肝臟(約7.9%)。

2025年06月14日 18:46

乳癌篩檢新選擇! 聖馬爾定醫院導入AI智慧判讀系統

乳癌篩檢新選擇! 聖馬爾定醫院導入AI智慧判讀系統

乳癌是台灣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根據統計,若能早期發現並積極治療,五年存活率可高達九成以上,凸顯早期診斷的重要性。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近期全面升級乳房X光攝影設備,導入最新3D數位乳房攝影技術與AI人工智慧輔助判讀系統,提升乳癌篩檢的精準度與舒適度,守護婦女朋友健康。

2025年06月14日 18:02

沙拉油的「沙拉」是什麼? 87%人不知意思 廚師揭驚人真相

沙拉油的「沙拉」是什麼? 87%人不知意思 廚師揭驚人真相

日本專業廚師Papuchan特地說明,原來沙拉油一詞最早由食品公司「日清」創造,代表這款油品質好、達到生食等級,可以用來拌生菜沙拉。

2025年06月14日 17:50

北榮恐遭健保「輕微斷頭」 院長曝首季觀察:未發生急診人球

北榮恐遭健保「輕微斷頭」 院長曝首季觀察:未發生急診人球

健保今年全面實施個別醫院總額新制,醫療服務申報超出一定量會遭「斷頭」不予給付,台北區於本月底將進行首次結算。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今(14)日表示,院內政策完全沒有因為新制改變「馬照跑、舞照跳」,首季實施狀況到目前尚屬穩定,可能會被扣一點,「輕微的斷頭,我覺得還可以,營運沒有問題」。他也透露好消息,觀察急診未因新制出現醫療人球,這都仰賴雙北十大醫學中心非常自律。

2025年06月14日 16:47

百歲翁主動脈剝離險!北醫附醫創「最年長」手術救回

百歲翁主動脈剝離險!北醫附醫創「最年長」手術救回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外科團隊近期完成一項高難度的急性主動脈剝離手術,成功為一位年屆百歲的病人進行手術治療。醫療團隊歷經8小時的奮戰,順利完成手術,病人不僅在極高風險下倖存,術後恢復狀況良好,甚至能以輪椅推著家人一同行走進行復健,創下全台A型主動脈剝離手術最年長成功案例。

2025年06月14日 15:00

免費大腸癌篩檢擴大「已87萬人受檢」 早期發現存活率逾9成

免費大腸癌篩檢擴大「已87萬人受檢」 早期發現存活率逾9成

衛福部今年起下修免費大腸癌篩檢年齡,擴大至45至74歲民眾,及40至44歲具家族病史者可以每2年接受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國健署統計,今年截至5月底已經有近87萬人次接受大腸癌篩檢,整體篩檢量也較去年同期提升43.57%。國健署也提醒,大腸癌早期無明顯症狀,若能在第0期、第1期發現,5年存活率超過9成,但到了第4期,5年存活率僅剩不到2成。

2025年06月14日 10:28

2大習慣恐釀「兒童高血壓」 早期無症狀、長期傷心腦腎

2大習慣恐釀「兒童高血壓」 早期無症狀、長期傷心腦腎

高血壓往往讓人覺得應該是中壯年族群的健康問題,但其實也可能出現在孩子身上。醫師指出,現代許多孩子長時間使用3C產品,戶外活動的時間大幅減少,加上高熱量、重口味的飲食習慣,使得高血壓不再是大人的專利問題。雖然多數兒童高血壓在早期沒有明顯症狀,但長期下來可能會傷害心臟、腦部與腎臟,影響健康。

2025年06月14日 09:50

被打、被罵、被跟蹤 「耕莘趙麗穎」曝護師辛酸仍不棄崗位

被打、被罵、被跟蹤 「耕莘趙麗穎」曝護師辛酸仍不棄崗位

醫院護理工作高壓,更煎熬的是,護理師常被要求保持「愛與專業」,自己卻隨時可能面對醫療暴力,例如新店耕莘醫院一般病房護理師許雅萍,便曾遭患者肢體、言語攻擊,這些經驗讓她不只一次想走,但最終選擇留下,是因為她相信自己還能對病人發揮影響力,並得到正面回饋,能量或許不大,她卻仍願堅持。

2025年06月14日 09:24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