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事不該對孩子做 你在安撫孩子還是傷害孩子?

(圖/mamibuy)

▲這些事不該對孩子做。(圖/mamibuy)

圖文/mamibuy

案例

一個由急診轉入新生兒加護病房的兩個月大女嬰,稍早讓急診室大夜的值班醫護人員忙翻了!

昏迷抽筋、兩邊瞳孔不對稱、眼底出血⋯⋯,女嬰被送到急診室時表現的症狀,全都與神經異常有關。

「囟門凸出、抽筋、缺氧、心跳變慢!趕快插管!打上靜脈!抽動脈血!快照超音波!安排電腦斷層。」總醫師指令一個接一個,加護病房內沒人閒著,器械推來擠去,因為病人個兒太小,一堆大人的頭就這麼湊在他的上方,不時還會相撞。

「請詳細問家長病史!記得要問家暴相關問題,還有是否有搖晃嬰兒?」

「剛開始就是不怎麼吃,一直睡,然後突然抽筋起來,我們就把她送到醫院來了。」父母親急切的述說著。

「那平時會睡很多嗎?好睡嗎?愛哭鬧嗎?」醫師詳細詢問。

「平時就很愛哭,也不好睡,嬰兒不是都應該很好睡嗎?」媽媽看來像隻驚慌的小兔子,令人十分不忍。

醫師逐步觸及問題核心:「檢查起來可能是腦部出血,有沒有不小心把孩子摔下去呢?」

年輕父母互看一眼說:「怎麼可能?她一直哭,所以我們都一直抱著啊!」
「一直哭、安撫不下來時,有沒有用力搖他呢?」醫師逐漸問到問題核心。
「有,嬰兒不是都要搖嗎?」媽媽說。
「輕搖嗎?有沒有這樣搖?」醫師做了前後快速搖的示範。
「昨天有⋯⋯」

做了不該做的事將影響孩子情緒發展

也許你聽過「嬰兒搖晃症候群」?這是三不五時會被小兒科醫師慎重提出來教導社會大眾的事。少數的新手父母,會受不了新生兒的哭鬧,百般安撫無效後,就把孩子抓起來前後搖晃,希望能安撫寶寶,獲得短暫的安靜,哪裡會曉得這種搖晃無比致命!脆弱的腦部血管就在前後晃動中斷裂了,這種傷害很難挽救。

父母親如果情緒不夠穩定,加上對新生兒的了解不深,一時衝動下,更離譜的事都可能發生。有些父母親在長期睡眠不足的壓力下,會在牛奶中加入安眠藥想使嬰兒「安靜」一會兒,結果卻造成嬰兒長睡不起。也曾發生過一位阿嬤因罹病又帶孫,實在累壞了,聽到嬰兒哭聲,一時失控將嬰兒雙手手腕畫出傷口的慘劇。

兒保新聞中多的是對幼兒的傷害,每週平均約有一位幼兒受虐致死,其中五成是2歲以下幼兒。雖說受虐,但許多成人並非十惡不赦的以虐童為樂,而是受不了孩子的哭聲、受不了失眠、受不了巨大的壓力了。

一般父母雖不至於做出太偏激的事,但是情緒失控破口大罵,或氣得不理不睬、或是打幾下小屁股,都很常見。

證據會說話

錯誤回應、爭吵的環境、菸酒都會影響情緒

學者(Trevarthen)在二〇〇一年左右就從實驗證明,2個月大的孩子對媽媽的情緒回應很敏感,當寶寶已經不耐煩了,媽媽卻還對著他嘻皮笑臉(這並非他期待的反應),他就可能會哭得更兇;此時他們要的是你收起笑臉,好好的安撫及同理他。因此不是一直露出笑臉就可以安撫孩子,而是要能察覺孩子的訊號,同調的適切回應。

許多動物實驗也顯示,親子之間的互動有其生物性基礎。許多腦部區域發展是在鼠媽媽舔小老鼠、猴媽媽為小猴子梳理毛髮、袋鼠媽媽懷抱小袋鼠之際自然完成的。人類的大腦比這些生物更為複雜,且嬰幼兒比起幼獸更缺乏自我照顧能力,因此特別需要長時間的撫養需求,如果父母呈現出漠不關心,那麼腦部發育受阻是可想而知的事。

此外,美國奧瑞岡大學(university of Oregon)做了一個有趣腦部研究,結果證明,嬰幼兒即使在睡眠狀態,外界說話的語氣也會影響他們的腦部活動。進一步分析發現,如果這個孩子來自高衝突家庭,那麼他們對於生氣語氣的反應會比低衝突家庭的孩子來得更強烈,這些會表現在下視丘、視丘、扣帶迴、尾核等管理情緒的位置。爭吵憤怒的聲音會造成腦部的影響,是已被確定的;在嬰幼兒面前爭吵的聲音,已知會使他們大腦裡處理壓力的構造變得更敏感。

最後是菸酒、毒品對孩子的危害。其實多數父母都明白這些東西的危險性,例如,我們當然可以想見嗜酒成性的父母沒有辦法清醒地照顧孩子;二手菸的危害也無庸贅言。在這裡要特別強調的則是家庭暴力。家庭暴力包括身體上、心理上、性行為或言語上。二〇一四年的一篇研究報告顯示,目睹暴力對孩子腦部的影響有:海馬迴較小、大腦前額葉(理性思考)變小、連結兩側大腦的胼胝體變小、連小腦也變小。是非常值得重視的問題。

總是處在一個爭吵的環境裡對孩子有四個較大的影響:

★ 影響知覺發展:所聽到、所見到、所感受到的都造成過度刺激。
★ 影響依附關係:這種環境很難有安全型依附產生。
★ 影響探索世界的方式:有的會很害怕而壓抑;有的會學習爭吵而攻擊性變高。
★ 影響未來與他人相處的模式:有樣學樣。

爸媽可以這樣做

1.不大聲斥責,也不在孩子面前吵架

家庭裡的爭執會不會影響嬰幼兒社會情緒發展,關鍵在於「孩子聽到了嗎」?而不在於「他聽到了什麼」?意思是,重點在於吵架的聲音是不是被寶寶聽到,而不是「是否在罵他」。所以夫妻兩人為了錢而爭執、婆媳為了家事而叫罵,或大聲喝斥鄰居,對嬰幼兒的影響一樣不好(雖然寶寶聽不懂你在罵什麼或罵誰)。因此若要吵架,請到孩子聽不到的地方吧!別一邊吵,一邊抱起孩子搖,這樣給孩子的訊息太過混淆了。

2.避免家暴,破壞孩子的安全感與情緒調節力

如果暴力涉及孩子,那不只是孩子身心受創,基本上就是一種犯罪行為。但父母也不要忽略了,即使暴力不涉及孩子,「目睹」家暴本身就會對孩子會產生巨大的傷害,孩子們會內化這些大人的暴力:變得憂鬱或焦慮。另外,也可以看到形於外的影響,孩子將來變得容易打架、哭鬧、霸凌他人;其他的影響還包括易觸犯規則、人際關係困難、學業成績低落等等。目睹家暴的孩子將來也容易變成施暴者。

那如果家暴出現在嬰幼兒期呢?在這樣家庭長大的嬰幼兒,所形成的依附型態就是錯亂型依附,孩子無法建立自信心也難以相信別人;其次,因為睡眠及飲食習慣都會比較差,對身心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最重要的是,目睹暴力對腦部發育的影響等同創傷後症候群(PTSD),嬰幼兒期聽到或看到家庭暴力中參雜的痛苦尖叫、哭喊聲、掌摑聲及殘暴影像等「憤怒背景」,會嚴重破壞孩子建立安全感與情緒調節的能力。

3.真誠回應孩子,切勿漠不關心

正常狀況下,新生命降臨帶來的是幸福快樂,縱有焦慮緊張或不知所措,父母總還是滿心關懷與愛意。但是仍有些父母屬於漠不關心型,尤其是患有憂鬱症的母親。嬰幼兒情緒力成長,是靠著大人幫助的:由成人協助調節情緒(他調),到一起共同調節(共調),最後成為自我調節(自調)。例如:一開始嬰兒哭泣時,媽媽會餵奶、換尿片,或輕聲撫慰(他調);接著嬰兒知道媽媽了解他的需要,所以只會哭一下下或略為出聲呼喚媽媽,媽媽就會來滿足他(共調);到最後他還學到其實也可以不必哭,只要忍耐一下,先吸手指,不須「演很大」,媽媽等等就會來滿足他的需求(自調)。

但是這些情緒調節的學習在一個漠不關心的環境裡是付之闕如的。在這種環境下,嬰幼兒沒有被協助調節情緒的經驗、沒有信任感,也缺乏必要的學習刺激,寶寶高昂的情緒一旦升起,沒有經歷過被撫慰,無法學習冷卻,所以也就無法調節。此外,漠不關心的照護也使得孩子失去觀察別人情緒的機會,而能夠覺察到他人情緒變化是高EQ的重要指標之一,不然就會變成不會看臉色的「白目」人。冷暴力引起的傷害在幼兒期特別嚴重,絕對不是一般人以為的「孩子還那麼小,什麼事都不懂」。

情緒教養重點

✔不菸、不酒、無毒品。
✔漠不關心、爭吵聲、暴力、目睹暴力,都會危害孩子情緒及腦部發展。
✔不良的親子互動方式不只引起心理問題,也影響腦部結構,還影響孩子看自己及看世界的眼光。

教養叮嚀

發現了嗎?幫助孩子正常發展的重要因素,其實就是成熟的大人們。

【媽咪拜/延伸閱讀】

媽咪申請了沒?全台懷孕補助與福利這樣領

本文擷取自「小寶貝的情緒教養」作者 廖璽璸,由新手父母授權轉載。更多精采內容請上《媽咪拜-新手爸媽勸敗團》粉絲團;《MamiBuy媽咪拜》官方網站。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搶票會讓「多巴胺」爆發 醫曝關鍵原因:是大腦極限運動

搶票會讓「多巴胺」爆發 醫曝關鍵原因:是大腦極限運動

不少藝人將陸續舉辦演唱會,民眾紛紛準備「搶票」。醫師指出,搶票其實會促使多巴胺大量分泌,可視為一種「大腦的極限運動」,從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的角度來看,確實是一場激烈的「靜態運動」,但對健康來說也有好壞,好處是能讓人感到興奮,壞處則是預期的獎勵落空,多巴胺水平會瞬間低於基準線,導致極度的失落、空虛,甚至憤怒。

2025年11月23日 18:08

帶狀皰疹復發率高 醫示警「6大高風險群」睡不好、壓力大都中招

帶狀皰疹復發率高 醫示警「6大高風險群」睡不好、壓力大都中招

帶狀皰疹俗稱「皮蛇」,是「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再度被喚醒,人得過水痘後,病毒就潛伏在神經節中,當免疫力下降時,病毒復甦沿著神經活動,造成皮疹與劇痛。醫師提醒,帶狀皰疹多見於50歲以上族群,也常發生在糖尿病、癌症、腎臟或肝病患者以及長期服用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的人,壓力大、睡眠不足者也屬高風險族群。

2025年11月23日 16:58

冬天洗熱水澡小心「5大NG行為」! 醫師示警:恐突然昏倒

冬天洗熱水澡小心「5大NG行為」! 醫師示警:恐突然昏倒

泰國一名醫師警告,冬季洗澡切勿做出5大錯誤習慣,否則恐增加心臟負擔,嚴重時可能引發心悸、血壓飆升,甚至在浴室內頭暈昏倒,進而受傷或導致身體危害。

2025年11月23日 16:12

真的有長壽基因!醫曝「3招」」讓身體延緩老化 生活節律是關鍵

真的有長壽基因!醫曝「3招」」讓身體延緩老化 生活節律是關鍵

家醫科醫師李思賢表示,想讓身體維持年輕狀態,其實不需要複雜做法,從日常作息就能著手,包括規律睡眠、適度斷食、少糖飲食、增加運動量等,這些都能啟動身體內「長壽基因」的修復模式。他強調,只要生活節律穩定,細胞會自動進入更有效率的運作模式。

2025年11月23日 15:33

美爆首例人類染H5N5亡 疾管署籲「5要6不」蛋要熟食

美爆首例人類染H5N5亡 疾管署籲「5要6不」蛋要熟食

美國華盛頓州衛生部門近日公布全球首例人類感染H5N5禽流感病毒病例死亡,引發關注。疾管署提醒,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評估,近年全球通報新型A型流感人類個案,多與直接接觸禽鳥、家畜或受污染環境有關,民眾要避免接觸禽畜,落實「5要6不」。

2025年11月23日 14:42

吃越多越好?健康食品與保健食品不同 藥劑師:先了解自身需求

吃越多越好?健康食品與保健食品不同 藥劑師:先了解自身需求

隨著健康意識提升,保健品成為許多民眾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市面上產品琳瑯滿目,宣稱功效五花八門,民眾在選購與使用上常陷入迷思。衛生福利部玉里醫院藥劑科陳長青主任提醒,保健品並非人人都需要,選擇前應認清標示、了解自身需求,才能真正「吃得安心、補得有效」。

2025年11月23日 13:29

網傳「2種鹽」不要用 營養師破假訊息

網傳「2種鹽」不要用 營養師破假訊息

最近網路上瘋傳一篇文章「買食鹽時,這兩種食鹽別再買了,家裡有的趕緊扔了,很多人不懂!」,並配上了台鹽的特級碘鹽與高級碘鹽圖,誤導消費者不能買這兩種鹽!讓營養師直接破解這則假訊息!

2025年11月23日 12:02

化妝品驗出致癌蘇丹紅 石崇良:第二批檢驗明天有結果

化妝品驗出致癌蘇丹紅 石崇良:第二批檢驗明天有結果

台灣首次在化妝品驗出禁用蘇丹色素,衛福部部長石崇良今說明,食藥署已經進行流向盤查,總共有14家,扣除2家是代理,有12家有進行產品製造,已經通知預防性下架,地方衛生局也在進一步調查和檢驗,第二批檢驗結果會在禮拜一有初步結果。

2025年11月23日 11:43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