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氫化油被封殺後 危害健康的反式脂肪藏匿何處?

▲禁止不完全氫化油後,反式脂肪就從世上完全消失了嗎?(圖/食力 foodnext)

▲禁止不完全氫化油後,反式脂肪就從世上完全消失了嗎?(圖/食力 foodnext)

圖文/食力foodNEXT
採訪·撰文=編輯部

過去的動物性油脂因為常含有膽固醇,容易使得血脂增高等因素為人們所顧忌,但動物性脂肪的耐熱安定性、加工上的可塑性等卻也讓人難以將其完全摒棄。

取代動物性油脂的明日之星 氫化油脂的誕生

然而,隨著加工技術的進展,人們透過將植物性油脂氫化的技術,製造出具有動物性油脂特性的人造奶油,一方面解決了動物性油脂含有的膽固醇問題,另一方面較液態植物油安定、耐存放且同時能賦予食物酥脆口感的特性,讓這些氫化油脂過去常在奶精、巧克力、甜甜圈、炸雞及一般烘焙食品的烤酥油中被廣泛應用,一時間氫化油脂在食品加工上也被賦予了厚望。

氫化(Hydrogenated):透過氫分子與不飽和脂肪分子中的碳碳雙鍵發生加成反應而將其變為碳碳單鍵的飽和脂肪。使油脂從液態轉變為接近固態的物理性質,並同時提高油脂安定性。

氫化油脂的醜聞:反式脂肪

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名譽教授孫璐西表示,完全氫化的油脂因為飽和度較高,所製造出來的人造奶油質地也會較硬,不便於加工操作,故常以部分氫化的方式追求柔軟的半固態質地。但也因此容易導致了反式脂肪的產生。

孫璐西說明,後來越來越多文獻研究,部分氫化油脂中常產生的反式脂肪,也被發現到具有許多健康上的不良影響。除了導致人體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外,也提高了心血管疾病的罹患風險,其對健康所造成的危害可能更甚動物性油脂。使得氫化油脂從食品加工的新星,成為讓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過街老鼠。

低密度脂蛋白(LDL):負責在血液內運載脂肪酸分子至全身供細胞使用,也因為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存在緊密的正相關,因此LDL攜帶的膽固醇常被普遍稱為「壞膽固醇」(LDL-C)。

高密度脂蛋白(HDL):據過去研究機制推測可以從動脈硬化塊和動脈中移除膽固醇並將其運送回肝臟使其被排除體外;故HDL攜帶的膽固醇常被稱作「好膽固醇」(HDL-C)。

禁止不完全氫化油後 反式脂肪就從世上完全消失了嗎?

在這些研究陸續指出部份氫化油對健康的負面影響後,許多國家開始規範氫化油脂的使用,2018年7月1日台灣也正式禁止「不完全氫化油脂」使用於食品中,以減少民眾攝取過多反式脂肪的可能性。然而禁止了「不完全氫化油脂」並不代表杜絕了反式脂肪,只能說是阻絕了主要的反式脂肪來源,但其實反式脂肪不只一種型態及來源,也並非全數都這麼壞。

孫璐西表示,反式脂肪除了在這些不完全氫化油中有高機率產生外,在一般如大豆油精煉的脫臭過程中亦會產生少量的反式脂肪。除此之外,牛、羊等反芻動物因為特殊的消化道細菌作用,也會產生天然的共軛形式反式脂肪(共軛亞麻油酸),這樣天然生成的反式脂肪,不同於一般人為加工產生的反式脂肪帶來健康上的負面影響,更曾有研究顯示其有減少脂肪合成、抑制腫瘤等效果。

不過,在我國禁止了不完全氫化油脂後,雖然食品中仍有可能會有反式脂肪存在,但已大大降低了民眾接觸反式脂肪的機會。目前法規也規定,各項產品營養標示須標示反式脂肪含量,只要每100公克食品中含有的反式脂肪量超過0.3公克便不得標示為0,也已做好把關,因此民眾在挑選產品時亦可以此做為參考依據。

想健康?少點油 選好油 好好用油

除了以營養標示來辨別產品外,選擇適當油脂來源也很重要。孫璐西表示應盡量以高油酸含量的油脂,例如橄欖油、苦茶油為優先選項,因為油酸屬於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在烹煮時也相對穩定。此外,在烹調時也盡量避免油溫過高發煙了才開始下料。

而目前我國「每日飲食指南」建議油脂攝取量為5茶匙,但根據國民健康署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有39%的19~64歲成人每日平均攝取油脂量超過建議攝取,顯示國人在飲食油脂的攝取上嚴重超標。為此孫璐西也提醒,除了選擇適當的油脂外,民眾也應減少食物中的油脂攝取,避免食用油炸及烘焙等常含有高油脂或高糖份的食品,以減少健康的危害風險。

延伸閱讀
看見食品包裝標示成分寫了氫化植物油、部分氫化植物油,那是什麼油?
經歷漫長變遷的複雜乳化物!人造奶油竟然是拿破崙三世懸賞來的?
停用人工部分氫化油 明治與雪印藉機重振人造奶油市場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吃越多越好?健康食品與保健食品不同 藥劑師:先了解自身需求

吃越多越好?健康食品與保健食品不同 藥劑師:先了解自身需求

隨著健康意識提升,保健品成為許多民眾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市面上產品琳瑯滿目,宣稱功效五花八門,民眾在選購與使用上常陷入迷思。衛生福利部玉里醫院藥劑科陳長青主任提醒,保健品並非人人都需要,選擇前應認清標示、了解自身需求,才能真正「吃得安心、補得有效」。

2025年11月23日 13:29

網傳「2種鹽」不要用 營養師破假訊息

網傳「2種鹽」不要用 營養師破假訊息

最近網路上瘋傳一篇文章「買食鹽時,這兩種食鹽別再買了,家裡有的趕緊扔了,很多人不懂!」,並配上了台鹽的特級碘鹽與高級碘鹽圖,誤導消費者不能買這兩種鹽!讓營養師直接破解這則假訊息!

2025年11月23日 12:02

化妝品驗出致癌蘇丹紅 石崇良:第二批檢驗明天有結果

化妝品驗出致癌蘇丹紅 石崇良:第二批檢驗明天有結果

台灣首次在化妝品驗出禁用蘇丹色素,衛福部部長石崇良今說明,食藥署已經進行流向盤查,總共有14家,扣除2家是代理,有12家有進行產品製造,已經通知預防性下架,地方衛生局也在進一步調查和檢驗,第二批檢驗結果會在禮拜一有初步結果。

2025年11月23日 11:43

男大生擠痘痘慘了!「肺穿10多洞」壞死 醫警告:這三角區別亂擠

男大生擠痘痘慘了!「肺穿10多洞」壞死 醫警告:這三角區別亂擠

大陸一名20歲的大二學生小林(化名)近日因擠痘痘,不慎引發嚴重併發症,最終導致肺部出現十餘個空洞、部分組織壞死,所幸經治療後已康復出院。醫師提醒民眾,臉部尤其是危險三角區的痘痘切勿任意擠壓,一旦出現發燒或呼吸不適,應立即就醫。

2025年11月23日 10:44

濕熱天氣恐害早產風險增3倍 研究:綠地可保護母嬰健康

濕熱天氣恐害早產風險增3倍 研究:綠地可保護母嬰健康

都市綠地不僅能讓人心情放鬆,還可幫助孕婦和寶寶對抗氣候變遷帶來的健康衝擊。國內最新研究發現,懷孕期間、特別是懷孕後期,若暴露於偏高氣溫,發生早產、低出生體重的風險相對提高約3倍,但只要居住在綠地較多的地區,這些不良影響可望明顯減輕。

2025年11月23日 10:03

他右膝痛足底麻竟是「跑者膝」 愛長跑關節過度使用釀禍 

他右膝痛足底麻竟是「跑者膝」 愛長跑關節過度使用釀禍 

43歲的李先生是長跑愛好者,近來卻飽受右膝疼痛與足底麻木困擾,被診斷為膝關節過度使用所致的「跑者膝」,後續接受西醫治療有短暫改善,但每次長跑後疼痛感更加延長,膝關節一度無法正常彎曲。中醫師指出,長期進行單一活動會造成特定經絡過度使用,導致經絡失衡與氣血滯礙,後續透過針灸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達到止痛與改善麻木效果。

2025年11月23日 08:58

結紮後精子去哪 醫解答:在休息室「自然離職」

結紮後精子去哪 醫解答:在休息室「自然離職」

泌尿科醫師陳忠佐分享,男性結紮後,精子到底去哪裡了,「就像是沒有排班的員工,留在休息室等到『自然離職』。」

2025年11月23日 07:13

美爆首例人類染H5N5亡!疾管署估人傳人風險低:旅遊警示維持一級

美爆首例人類染H5N5亡!疾管署估人傳人風險低:旅遊警示維持一級

美國華盛頓州官方21日證實,一名高齡居民因感染罕見的H5N5型禽流感病毒死亡,這起案例也被認為是全球首宗人類感染H5N5並致死的紀錄。我疾管署今(22)日表示,華盛頓目前旅遊疫情建議等級在今年4月已經提升至第一級注意,目前評估人傳人風險低,會維持現行旅遊疫情警示,並持續監測。

2025年11月22日 21:02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