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家離馬路近 兒童IQ低、發展遲緩風險提高2倍

▲小孩、馬路、紐約。(圖/pixabay)

▲《環境研究》期刊上一篇論文,研究顯示住家離大馬路近的兒童,IQ低與發展遲緩風險提高2倍。(圖/pixabay)

文/潘懷宗 博士

家住在大馬路或高速公路旁邊的父母,經常擔心小孩的安全,但你知道嗎? 除了安全之外,還要擔心小孩的智商。2019年4月8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引述當天發表在《環境研究》期刊上的一篇論文,研究顯示住家距離大馬路或高速公路近的兒童IQ低、發展遲緩風險提高2倍。

本研究的作者加州大學美熹德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Merced)公共衛生系哈珊蒂副教授表示,住家距離高速公路或州際公路等主要道路比較近的民眾,會遭受到較高的空氣污染。也因此會造成兒童的智商、視覺與動作整合能力相對比住得遠的兒童來得差。該研究中之”距離近”指的是住家離大馬路500公尺以內,”距離遠”指的是1公里以外。目前北美城市居民有30%到45%是居住在距離高速公路或主要道路500公尺以內,顯示受到影響的兒童人數也相當高,因此特別提出呼籲。

▲▼清明連假國道返鄉車潮。(圖/記者陳家豪攝)

▲該研究顯示,住家距離高速公路或州際公路等主要道路比較近的民眾,會遭受到較高的空氣污染。(圖/ETtoday資料照)

哈珊蒂教授針對5,825名兒童在不同年齡之下進行「年齡與發育進程問卷」(Ages and Stages Questionnaire, ASQ)調查 ,ASQ問卷可以評估兒童在五大領域的發展情形: 細微動作、粗大動作、溝通、個人與社會功能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藉著量測主要道路跟高速公路附近的空氣污染物,研究團隊評估每一個兒童暴露到臭氧以及細懸浮微粒(PM 2.5)這兩種主要由汽機車排放廢氣所引起的污染程度。其中臭氧會導致氣管肌肉收縮影響肺部健康,而PM 2.5 (直徑2.5 微米以下的細懸浮微粒,比頭髮細30倍),會刺激肺部,引起慢性發炎,長期暴露會進一步造成呼吸道、心血管的疾病及癌症。根據我國環保署的官方資料顯示,台灣PM2.5排放量前5名的活動分別為(1)車行及裸露地表揚塵23%、(2)公路運輸22.7%、(3)農業13.5%、(4)餐飲業8.5%、(5)營建業、礦場7.2%.。

▲▼機車族,空污,冬天,寒流,冷空氣,低溫,降溫,冷高壓,禦寒,冷氣團。(圖/記者林敬旻攝)

▲我國環保署的官方資料顯示,台灣PM2.5排放量第一名的活動是車行及裸露地表揚塵,佔了23%。(圖/ETtoday資料照)

哈珊蒂教授的研究分析發現有1,329名 (23%)兒童,ASQ五項能力中至少有一項表現出發展遲緩,比例相當高。結論是當母親懷孕期間或嬰兒生下來後暴露到空氣污染,特別是臭氧,都會造成兒童發展遲緩。另外,兒童生下來之後才遭受到空氣直接污染的影響比在媽媽肚子當中被間接污染的還要嚴重,哈珊蒂教授認為可能跟兒童出生之後不再受到媽媽子宮的防護有關。相比於住得離大馬路遠的同年齡兒童,幼兒在高濃度臭氧的環境下成長,在8個月大時測試,任一能力發展遲緩的風險高3.3%,在2歲以及2歲半時,五項能力都顯現發展遲緩的風險分別高了17.7%跟7.6%。

該研究是在紐約州北部進行,當地是美國空氣污染相對比較低的地區,哈珊蒂教授高度懷疑如果這個研究是在較高污染的地區進行的話,空氣污染對兒童發展遲緩的影響可能出現更加嚴重的情形。

▲小孩、馬路、紐約。(圖/pixabay)

▲該研究是在紐約州北部進行,圖為紐約時代廣場。(圖/pixabay)

空氣污染不只會影響兒童發展,甚至可以致命。CNN 在隔一天,也就是2019 年4月9號,也報導了另一項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有關空氣污染致命的研究。根據美國2011年的統計數據顯示,約有11萬人因為PM 2.5的影響而早逝,估計造成8千7百億美金的經濟損失。研究發現,空氣污染的邊際損害(Marginal Damage, 亦即每增加一單位的污染物排放量,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以及死亡人數變化量)會因為排放源所在地點而不同。最大邊際損害的排放地點,雖然佔污染地點總數目的比率非常小,但卻會佔據整體損害(經濟損失以及死亡人數)的很大一部分比例。這跟80/20原則很像,也就是說只有20%的污染特別嚴重的排放地點,就可以貢獻80%的整體損害。研究顯示,全美排行前10% 的PM 2.5污染城市,如洛杉磯、西雅圖等大都市,貢獻整體損害的54%。除了PM 2.5 之外,其他來自這些大都市的空污物質,如氨氣、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以及揮發性有機污染物,所造成的整體損害也很嚴重。可見針對這些高度污染城市的空氣品質改善,真的是刻不容緩。

報告更指出,空氣污染造成的死亡人數中約有三分之一是住在距離污染源5英里(8公里)範圍內,四分之一的死亡人口居住在距離污染源超過150英里 (240 公里),可見即使住得這麼遠,還是會被影響到,真的是躲都躲不掉。

▲空污。(圖/Pixabay)

▲根據美國2011年的統計數據顯示,約有11萬人因為PM 2.5的影響而早逝。(圖/Pixabay)

空氣污染造成的死亡人數,比交通事故和凶殺案的總和還多。該研究的共同作者之一,華盛頓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馬歇爾教授(Dr. Marshall)呼籲人們採取積極作為以改善空氣品質。他指出,在這些死亡人數中,57%與能源使用排放廢氣有關(28%與交通運輸,14%與燃煤和天然氣發電有關),15%與農場活動(如動物糞便和肥料的施用和儲存)造成的污染有關。想要減少因空污死亡的人數,在這幾個方面的空氣品質都應該要大幅改善才行。在台灣,估計每年有9.02%死亡人數歸咎於空氣污染所致,若依照此數據估算,台灣每年至少有超過1萬人死於空污。美國肺臟協會發言人克里斯特曼醫師(Dr. Christmas)表示,空污沒有安全閥值,也就是”零容忍”,改善空氣品質仍需大家繼續努力!

空污造成的健康損害如此之大而且深遠,大家應如何自保呢? 潘老師建議大家除了下載空氣品質即時監測APP或每天到環保署空品即時網站上關心空氣品質外,出門戴口罩、多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戒菸並且避免二手菸、烹煮食物時記得開抽油煙機、減少拜拜時燒香及燒紙錢等等,都是大家應該努力的方向。另外,在吃的方面,每天多吃十字花科蔬菜(如花椰菜)、富含β-胡蘿蔔素及玉米黃質的食物(如紅蘿蔔、紫高麗菜)、豆類食品(如豆腐、豆漿)以及香蕉、蘋果、番茄等,也都可以達到抗氧化以及提高肺部的功能。只要能夠做到這些,就一定可以降低空污對你的危害了。

▲空氣品質監測。(圖/翻攝空氣品質監測網)

▲潘老師建議大家可每天到環保署空品即時網站上關心空氣品質。(圖/翻攝空氣品質監測網)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北醫打造「光譜兩端友善醫療」 施俊明:出院要比生病前更健康

北醫打造「光譜兩端友善醫療」 施俊明:出院要比生病前更健康

台灣快速邁入超高齡社會,許多醫院逐步強化高齡醫療,不過心臟內科專家、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北醫)院長施俊明認為,醫療體系對於「光譜的兩端」、也就是老人和兒童皆應提高貼心照護,並強調現代醫院的目標不應只有治病,而是「走進醫院治好病,走出醫院時,要比沒生病前更健康」。

2025年09月13日 09:23

北醫院長一家4醫師 施俊明曝密技:大姊課本劃滿重點

北醫院長一家4醫師 施俊明曝密技:大姊課本劃滿重點

國內不少校長級、院長級醫師出身醫生世家,家族多人行醫,而北醫院長施俊明的手足也都是醫師,但包含父母在內的整個家族並無其他醫師,對此他笑說,兄弟姊妹都能當醫生的關鍵在「大姊的課本」,因為書中所有重點都被大姊註明清楚,弟妹拿來複習格外受用,一家子的醫學路就這樣自然而然展開。

2025年09月13日 09:24

化療其實無法「治癒」癌症 醫:病人最好自己決定是否要做

化療其實無法「治癒」癌症 醫:病人最好自己決定是否要做

許多癌症病人在生命最後階段都經歷過化療,不少家屬會痛心問:「是不是化療害死我家人?」對此,土城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吳教恩在臉書分享,化療在晚期癌症中有不同定位,目的並非「治癒」,而是延緩惡化或緩解症狀,是否接受化療,最好由病人自己決定。

2025年09月18日 13:36

流感季提前來襲 診所醫1天驗出8例陽性:連我喉嚨都怪怪的

流感季提前來襲 診所醫1天驗出8例陽性:連我喉嚨都怪怪的

疾管署日前才剛提醒流感季提早報到,診所醫師馬上「體驗」到流感威力。耳鼻喉科醫師李典憲在臉書分享,流感患者最近明顯增加,門診一天下來竟驗出8人A型流感快篩陽性,藥局的克流感等抗病毒藥幾乎開完,夜診結束後,連自己「喉嚨都有點痛痛怪怪的」。

2025年09月18日 12:32

45歲男動陰莖增大術死亡 衛生局證實「診所7次違規」不排除停業

45歲男動陰莖增大術死亡 衛生局證實「診所7次違規」不排除停業

北市中山區錦州街安和美診所17日再爆醫療事故,45歲男病患砸40萬元做「陰莖增大術」,不料疑似麻醉不當,在手術結束後失去呼吸心跳。對此,台北市衛生局也證實,診所醫師過去已有七次違規紀錄,累計開罰新台幣27萬元,昨第八度前往稽查,又發現多項缺失,不排除處以停業處分。

2025年09月18日 11:44

每一條生命都珍貴!高醫病人安全週開跑 打造產兒安康防護網

每一條生命都珍貴!高醫病人安全週開跑 打造產兒安康防護網

為倡議世界衛生組織(WHO)推動的「世界病人安全日」,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也響應舉辦「病人安全週」,今年聚焦於為新生兒和兒童提供安全照護,呼籲病人安全意識應從孕育新生命的第一天開始,並一路延續至孩子成長的每一步,讓守護成為全民共識。

2025年09月18日 11:15

不是失智!他走路突變慢、忘記子女 醫示警:「1症狀」所致

不是失智!他走路突變慢、忘記子女 醫示警:「1症狀」所致

長輩動作變慢或是走不穩,可能不是失智,而是跌倒撞到頭導致「慢性硬腦膜下出血」,ICU醫師陳志金表示,「我們需要對跌倒的長輩多一點警覺,也需要多一點雞婆,多多關心周遭的人。」

2025年09月18日 11:10

台大院長推3方法解人力荒 醫直呼「反感」:勿以台大看天下

台大院長推3方法解人力荒 醫直呼「反感」:勿以台大看天下

台大醫院院長余忠仁上任後,針對醫護人力短缺提出3大解方,包括「開放外籍護左、高薪聘回流醫師和台大內急診醫師進駐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不過卻遭到聯醫醫師反感直言「勿以台大看天下」。他認為,這是相當不受尊重的安排,呼籲聯醫尊重自己的基層。

2025年09月18日 11:07

男陰莖增大「術後無監測」猝死 醫界:執刀醫多次改名疑鑽漏洞

男陰莖增大「術後無監測」猝死 醫界:執刀醫多次改名疑鑽漏洞

北市驚傳45歲男性在醫美診所接受「陰莖增大術」,疑麻醉不當,於術後死亡,操刀醫師為丁斌煌(原名丁立文、丁秉煌)。對此,有醫師指出,聽到姓「丁」馬上知道是哪位,他出事多次,且數度改名,敦促衛生機關加強防堵爭議醫師藉改名持續執業,也提醒民眾注意醫療院所有無完善的術後監測系統。

2025年09月18日 11:02

不吃早餐糖尿病風險高33% 專家建議「吃對時間」:不挨餓也能瘦

不吃早餐糖尿病風險高33% 專家建議「吃對時間」:不挨餓也能瘦

很多人早上趕上班上課,所以會不吃早餐。不過,營養師提醒,研究發現經常跳過早餐的人,糖尿病風險高 33%,就算體重一樣,風險還是高。另外,吃飯也要吃對時間,養成和生理時鐘同步的飲食習慣,不用刻意挨餓,也能幫助減重、顧代謝、降慢性病風險。

2025年09月18日 10:41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