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祺七七/產生尷尬情緒的不是出糗本身 而是心中的「想像觀眾」?



圖文/志祺七七

【為什麼人會有尷尬情緒?】


假設某天下班在捷運上戴耳機聽音樂,聽到一半才耳機沒插好,音樂都放出來了。旁邊其他乘客甚至忍不住偷笑出來,此時不免覺得一陣尷尬。為什麼會有尷尬這種感覺呢?到底為什麼人會有尷尬情緒?

尷尬這個詞,在心理學中最早是出現在「夢」的討論當中。

佛洛伊德在〈夢的解析〉中就提到,讓人產生尷尬情緒的夢境,常常是以夢到「自己裸體」的情境出現。在夢中我們意識到自己沒穿衣服受到眾人的注視,而且一時之間好害羞又逃離不了,因此產生了「尷尬」情緒。

有趣的是,我們小時候其實並不會因為裸體而覺得自己奇怪,裸體原本就是自然的本能;反而是等我們長大一點後,在大人的告誡下,我們才開始穿上衣服。但想要把衣服通通脫掉的裸體慾望,有時還是會夢中出現。但偏偏夢中還是有其他人在場,這時候我們就會產生尷尬情緒來壓抑想要裸體的慾望。

而在佛洛伊德的描述中,這種壓抑行為可能也跟社會規範有關。為了融入社會,我們會想辦法適應這些規範。也因此當我們出現違反常規的舉動而出現尷尬情緒,其實就是一個保護機制,告訴自己趕快回來正軌,不要太超過了。

▲尷尬其實是一種保護機制。(圖/youtube頻道志祺七七x圖文不符)

▲尷尬其實是一種保護機制。(圖/youtube頻道志祺七七x圖文不符)

【別人出糗,為何自己也尷尬?】

有時候明明是別人出糗,但我們不知道怎的自己也覺得一陣尷尬,這又是為什麼呢?這種看著別人出糗,我們自己也跟著尷尬的情形,叫做「共情尷尬」。

比方說看到朋友失戀,我們可能也會心情有點低落;而共情尷尬也有點類似,差別在於出糗的當事人不一定覺得自己出糗,也就是當事人「不一定有尷尬感受」。

【為什麼尷尬情緒讓人特別不自在?】

此外,「尷尬」比起其他類型的情緒,似乎特別會讓人覺得「不自在」。這又是為什麼呢?

德國的馬爾堡飛利浦大學研究發現,當我們處在尷尬情境時,會觸發大腦中的「痛苦」中樞,在大腦中產生類似疼痛的感受;同時大腦的次集體感覺皮質區和腦島背後側,也會讓我們產生生理反應,比如說臉紅、出汗、心跳加速等等。

這種讓人不自在的狀態,會讓神經傳遞物質「催產素」開始發揮作用,想要緩解這種不舒服的感受。催產素主要是被用來調節像是「恐懼」「焦慮」「羞怯」等等的負面社交情緒,比方說講錯話想逃離現場的感覺,就是催產素開始發會作用,想調節這種尷尬感受,保護自己免於承受更多的負面社交情緒。

【尷尬情緒跟「超我」的關係密不可分?】

由此可見,尷尬情緒其實是一連串大腦運作下的結果。但是每個人對於「尷尬」的敏感程度其實不太一樣。有一種說法是說,這個差異可能跟一個叫做「超我」有關。「超我」也是佛洛伊德所提出的概念,簡化來說,就是象徵著那些被我們內化到心中的社會規範和道德準則。

有時「超我」會變成「想像中的觀眾」,躲在旁邊監看著自己,避免自己有違反社會規範的行為出現。等到我們出糗的時候,大腦可能就會冒出聲音說「剛剛也太囧了吧!大家一定會笑我!」,這也是「超我」正在發揮觀眾功能,提醒自己不要再做這種尷尬的事了。

而「容易尷尬」的人,可能是有比較強的共感能力,能敏銳地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別人造成的情緒影響。但從「超我」的角度來看,他們可能是擁有一個「施虐型的超我」。通常有這種特性的人,小時候可能受到比較多來自父母、老師的指責和批判,導致他們從小到大幾乎都處在負面的自我評價中,難以接受自己的出糗,產生更強烈的尷尬情緒。

其次,如果小孩在一個父母性格相對拘謹、也不太表達情感的家庭中長大,可能也會在「感性」的場合,因為「超我」開始發揮作用,不想要自己有太感性的行為,結果一陣尷尬想逃走。

▲▼             。(圖/youtube頻道志祺七七x圖文不符)

▲要避免尷尬,可以試著先認同自己尷尬的情緒。(圖/youtube頻道志祺七七x圖文不符)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人工生殖療程一次失敗不代表結束!醫病合作個人化療程 助不孕夫妻樂孕求子

人工生殖療程一次失敗不代表結束!醫病合作個人化療程 助不孕夫妻樂孕求子

近年,台灣社會晚婚、晚育已成常態,然而高齡生育帶來的不僅是生理條件的下降,也讓愈來愈多夫妻選擇求助於人工生殖療程。但這條「求子之路」常伴隨龐大壓力與不確定性,讓不少夫妻身心俱疲,甚至在療程途中萌生放棄念頭。

2025年11月27日 14:02

醫美診所納評鑑引反彈 台大醫學院長:做得好就不怕

醫美診所納評鑑引反彈 台大醫學院長:做得好就不怕

衛福部整頓醫美亂象,擬修法要求執行高風險手術的醫美診所接受評鑑,但仍有待與醫界團體協商凝聚共識。台大醫學院院長吳明賢今(27)日強調,評鑑的目的是為了患者好,為病人的安全跟醫療品質,「只要做得好,就不必害怕評鑑」。

2025年11月27日 13:20

台大醫學院長贊成終結直美 沒有完整訓練「做醫美只是當工人」

台大醫學院長贊成終結直美 沒有完整訓練「做醫美只是當工人」

衛福部整頓醫美亂象,擬修法要求執行醫美須接受一般醫學訓練(PGY)、醫美診所接受評鑑。台大醫學院院長吳明賢今日受訪表示贊同,台大醫院每年都會收到3~4個因為做醫美導致患者變成植物人甚至致死的個案,衛福部嚴管才是正本清源。PGY訓練才能讓醫師具備完整訓練與臨床實習,如果僅剩下技術面「其實就是去做工人」。

2025年11月27日 12:32

全國「脂肪肝」智慧篩檢啟動 3年內擴展到25家醫院

全國「脂肪肝」智慧篩檢啟動 3年內擴展到25家醫院

脂肪肝威脅不容忽視,台灣平均每10人中超過3人有此問題,但民眾對其危險性認知有限。專家指出,若有脂肪肝,心肌梗塞風險將增加1.5倍、腦中風1.4倍、肝癌更高達2倍,平均減少4年餘命;為讓高危險群更早被發現,產官學界今宣示啟動全國性智慧篩檢計畫,希望改善診斷落後的現況。

2025年11月27日 11:24

天冷急重症病患增 醫:胸悶、呼吸不適快就醫

天冷急重症病患增 醫:胸悶、呼吸不適快就醫

近日全台明顯有感降溫,有急診醫師指出,這幾天病患沒有真的爆多,但是急重症的病人多了不少,還有年僅50歲的患者OHCA。他提醒,天氣明顯變冷,睡醒後一定要多穿衣物保暖,如果有胸悶、呼吸不適等問題,要趕快去看醫生。

2025年11月27日 10:08

刺激神經可防肌肉老化 醫:「全力垂直跳」效果勝過慢跑

刺激神經可防肌肉老化 醫:「全力垂直跳」效果勝過慢跑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許多人擔心肌少症,想多練肌肉,對此,復健科醫師王思恒指出,預防肌肉老化最重要不是補蛋白,而是「刺激神經」,因為神經在40歲後會自然凋亡,這也使肌肉失去指揮來源,建議日常生活中加入像「垂直跳」這類快速、具爆發性運動,更能減緩肌肉成為「孤兒」。

2025年11月27日 10:03

嬰幼兒染流感「病毒複製快」重症比例高 醫示警:快打疫苗

嬰幼兒染流感「病毒複製快」重症比例高 醫示警:快打疫苗

時序入冬,接下來恐再面臨一波流感疫情。對此,醫師指出,高風險族群中的「嬰幼兒」最好要施打流感疫苗,嬰幼兒免疫力差,根據臨床研究,感染後,身體帶的病毒量比較高,發生肺炎、腦炎、心肌炎等嚴重併發症的機會比較大。

2025年11月27日 10:00

以為腸胃不適 85歲嬤竟是主動脈剝離!醫護搶命7小時脫險

以為腸胃不適 85歲嬤竟是主動脈剝離!醫護搶命7小時脫險

85歲陳姓阿嬤近日出現頭痛、腹痛與腹瀉,家屬以為只是腸胃不適,送往東港安泰醫院急診後卻驚見是致命的急性主動脈剝離,隨時都有生命危險。由於患者高齡,手術風險極高,醫院立即啟動高風險手術應變機制,由蘇以理主任及李涵彥主任採雙主治制度聯手執刀。經過團隊7小時分秒必爭的搶救,成功完成人工血管重建,將阿嬤從鬼門關前救回,目前恢復良好,已能下床行走。

2025年11月27日 09:06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