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健康 每日健康

每日健康新聞直擊,為你掌握生活必需健康新知

罹癌體重是存活的重要指標 這樣吃才有本錢對抗「惡病質」

每日健康



圖文/每日健康
主持人/洪素卿
文字編輯/葉韋廷

癌症已經蟬聯了30年台灣10大死因之首,除了癌症對身體直接的傷害,許多病患其實是死於癌症所形成的「惡病質」。惡病質之所以可怕,是因為它會讓體重不斷下降、身體狀況也越來越差、營養不足,使沒有抗癌的本錢。

所以對抗癌症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補充充分的營養,避免癌症的惡病質。今天每日健康邀請到了 萬芳醫院放射腫瘤科 吳思遠醫師 來教癌友們如何補充營養,使身體不被惡病質拖垮。

醫:體重是癌症治療中「存活的關鍵指標」

醫師表示,體重下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癌前病變徵兆。許多病患在罹癌之前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這甚至可以說是存活率的指標。體重下降的越嚴重,病患的存活時間就會越短,特別是消化相關的癌症,如食道癌。

很多病患在治療的過程中無法完成治療,甚至中斷治療。其原因大多是因為治療中的毒性造成食慾不振、營養不足,身體沒有足夠的本錢對抗癌症所引發的惡病質,導致後續治療無法完成。

每日健康

每日健康

不是吃的多就好,營養指標非常重要。

而許多家屬會鼓勵病患「多吃阿~」「要努力吃阿」等等,但多吃其實不一定有用。醫師表示,遵循營養指標非常眾要,飲食上包括蛋白質足夠的攝取(體重每公斤至少要攝取1.2克的蛋白質。)以及卡路里的攝取(平均一天需攝取2500卡路里。)。且熱量來源醫師建議50%的熱量應以蛋白質為主,而非脂肪。所以並不是一昧的要病患多吃,吃什麼很重要。

每日健康

每日健康

藥品、營養品的介入也很重要。

醫師也指出,通常罹癌的病患體重下降5%,就已達到惡病質的狀況,就必須介入一些藥品或營養品做治療。除此之外還需介入抗發炎的營養,如魚油、EPA等,或像是褐藻糖膠等營養品

台灣小分子褐藻糖膠,是唯一經教學醫院臨床研究。研究發現其對「抗發炎」是有一定的效果。降低發炎的狀況,惡病質就能得到一定的改善。也會使得骨骼肌的肌肉不會流失太快。

每日健康

有足夠的營養、運動、抗發炎食品等輔助才能夠讓身體有本錢持續進行完整的「正規治療」。正規治療之所以能稱作正規治療,正是因為在千錘百鍊的臨床實驗中,醫生知道這樣的治療是可以給病患帶來最大的存活率。但要完成也並非容易之事,這些治療也會導致食慾改變,抗發炎的食品提升食慾就非常重要,才能夠讓病患完成正規治療。

《延伸閱讀》從罹癌到痊癒,蔡松彥醫師這樣做「癌症基本上沒有治不好的」

《延伸閱讀》一次擊退五大癌症!青花椰加「這一物」吃殺癌力加倍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3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顱顏重建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醫師擔任主講人。陳建宗特別分享「內視鏡輔助前額拉提」,適應症包括眉毛下垂、不對稱眉毛、皺眉肌過動症、前額頭短,有別於傳統拉皮手術,術後恢復快。

2025年11月03日 18:05

東森總裁王令麟曝「自然美」祕訣 笑稱「70歲比6年前更年輕」

東森總裁王令麟曝「自然美」祕訣 笑稱「70歲比6年前更年輕」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3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顱顏重建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醫師擔任主講人,分享逆齡抗老觀念。 東森集團總裁王令麟也親自參與,他分享,現在70多歲從沒有做過任何整形手術,為了「自然美」每天花時間保養,現在的自己比6年前還年輕。

2025年11月03日 17:59

破解發炎與憂鬱連鎖反應 蔡世仁揭精神醫學新方向

破解發炎與憂鬱連鎖反應 蔡世仁揭精神醫學新方向

入選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並名列台灣醫師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醫學部教授蔡世仁認為,他與團隊在學術領域最具突破性的發展,是從免疫學角度來理解精神疾病,並以系統性整合研究方式,釐清「發炎」與憂鬱症、躁鬱症及思覺失調症的關聯,立下重要里程碑。

2025年11月08日 10:03

「每天喝水3000毫升」出現驚人變化 營養師:胃口小、體重降

「每天喝水3000毫升」出現驚人變化 營養師:胃口小、體重降

最近一名營養師指出,連續喝3000毫升水一周後,代謝變快、水腫消、體重下降,但也有上班族抱怨頻尿太煩,甚至有人喝過頭導致腎炎。專家劉博仁提醒,喝水要少量多次、掌握時機,睡前2至3小時應減少攝取,避免頻尿影響睡眠。每天需水量以「體重×30毫升」計算,喝對時間才能護腎又助代謝。

2025年11月09日 12:13

醫揭「人工陰莖」適合對象 術後硬度固定、體位有限制

醫揭「人工陰莖」適合對象 術後硬度固定、體位有限制

根據統計,台灣40歲以上男性約有四分之一出現勃起障礙,60歲以上更超過半數。顧家醫療總院長顧芳瑜醫師指出,勃起障礙依照嚴重程度與成因治療不同,甚至可選擇人工陰莖植入,適合「攝護腺癌術後、中風導致神經損傷或長期重度勃起功能障礙」等患者,但術後硬度為固定狀態,性行為體位也有限制,例如不適合進行女上男下,以免折斷。

2025年11月09日 11:14

研究認證!醫揭「1睡姿」最能防失智、助大腦排毒

研究認證!醫揭「1睡姿」最能防失智、助大腦排毒

早上起來覺得「腦霧」,記憶力變差、反應力下降,擔心自己是不是提早老化,有失智的風險?張家銘醫師在臉書粉絲專頁提醒,現代人長期睡不好、熬夜或壓力大導致淺眠,讓大腦內的「膠淋巴系統」無法出來工作,導致廢物累積,引發慢性發炎與神經退化,他建議透過生活習慣改善,「讓腦流動起來,記憶就會回來。」

2025年11月09日 09:13

30多歲男胸部大到B罩杯 醫揭「男性女乳症」常見成因

30多歲男胸部大到B罩杯 醫揭「男性女乳症」常見成因

台中一名30歲的男性,從國中青春期時就發現自己胸部異常隆起,外觀宛如女性胸型,讓他不敢抬頭挺胸,甚至曾經努力減脂瘦身到51公斤,胸部仍沒有縮水,還一度大到B罩杯,「男性女乳症」長年下來造成陰影,後來透過手術才順利解決困擾。醫師指出,男性女乳症的原因可能與慢性腎衰竭、肝硬化、甲狀腺亢進等因素有關,提醒大家別輕忽。

2025年11月09日 09:03

長輩每3人就有1人身陷肌少症危機 北醫大AI模型監測揪早期異常

長輩每3人就有1人身陷肌少症危機 北醫大AI模型監測揪早期異常

根據國健署調查65歲以上人口肌少症盛行率達34.1%。北市社區營養推廣中心調查也指出,每3位長者就有1位具肌少症風險。專家指出,肌少症恐增加跌倒、骨折、失能及慢性病等風險,但早期預測不易,容易被忽略為正常老化現象。北醫大研究團隊建立AI模型加以監測日常步態、姿勢等變化,發現身體功能可能異常,盼透過數據搜集建立優化骨骼肌肉健康的建議措施。

2025年11月08日 20:52

石崇良再拋政策!明年擴大兒童專責醫師 照顧0~6歲也防兒科萎縮

石崇良再拋政策!明年擴大兒童專責醫師 照顧0~6歲也防兒科萎縮

雖然健保補充保費改革方案惹議,衛福部長石崇良沒有因此緩下腳步,今(8)日出席「台灣醫學週」開幕活動再拋新政策,明年要擴大現行「幼兒專責醫師」制度為「兒童專責醫師」,服務年齡從0~3歲再往後延伸至6歲,包含預防保健等全人整合性照護,就像讓孩子有一位「大天使」陪伴成長;另一方面,透過保障0至6歲兒童醫療健保點值、專責醫師制度導入價值支付,來避免兒科醫師人力萎縮。

2025年11月08日 20:34

《醫療希望在花蓮》花蓮慈濟堅守東台灣 林欣榮帶領開創新醫路

《醫療希望在花蓮》花蓮慈濟堅守東台灣 林欣榮帶領開創新醫路

花蓮慈濟是台灣東部唯一的醫學中心,肩負偏遠急重難症的治療與國際醫療的責任,院長林欣榮今(8)日發表新書《醫療希望在花蓮》,分享團隊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之中,開創出一條融合科技與人文的創新醫路。衛福部長石崇良表示,花蓮慈濟培育人才、醫療發展一點不亞於西部,包含東西合療、細胞治療、機械手臂、全人照護,成為一大典範。

2025年11月08日 18:54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