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會來了!出海東南亞 台灣行銷人的優勢

▲XChange知識共享計畫。(圖/XChange)圖文/Xchange

▲XChange知識共享計畫。(圖/XChange)

圖文/XChange

從15年開始中國政策性推廣「一帶一路」到「中國製造2025」,大環境鼓勵中國當地企業出海,許多風口上的陸企紛紛響應。我第一次離開台灣、落腳廈門,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

當時在美圖總公司的海外事業部裡,我負責橫跨歐美、亞洲各國市場用戶增長的任務。 接著,我轉換產業加入印尼金光集團與中資AI數據團隊聯手的互聯網金融公司(或稱FinTech金融科技),促使我更加深入東南亞市場。

印尼一直是陸企出海首站必爭之地,原因無他就是人口紅利。印尼是東南亞人口最多的國家,全世界排名第四;而許多中國企業本身就是依賴龐大的人口基數做起生意的,所以對他們來說,切入人口眾多的市場是最熟悉的做法,隨著簡單粗暴砸錢法在東南亞各市場漸漸出現瓶頸, 陸企出海也意識到落地的過程間如何面對文化落差、處理在地化議題會是核心的商業挑戰。

面對「百度地圖不能用?當地人用什麼?」 「Facebook好玩在哪裡? 到底怎麼玩啦?」等諸如此類的Culture Difference,企業更需要具有語言、文化多樣性的人才,而台灣人的機會就出現了! 以下分享從我個人職場經驗中,觀察到三個台灣人才搭上陸企出海潮時的優勢:

更有文化包容,扮演跨國團隊內溝通橋樑

企業切入新市場時,如何快速讓商業模式達成在地化是關鍵。而台灣是個兼容非常多不同文化的所在,我們多數人身上已經天然具備著尊重、同理的能力。在一個多元文化共事的團隊中,台灣人才能夠明顯更快速適應、甚至扮演居中協調溝通的角色,協助縮減文化差異導致的任何誤會或溝通誤會。

舉個例子來說:因為我擔任Marketing Lead、負責印尼與菲律賓市場的推廣工作, 需要經常出差在當地去發掘用戶洞察,常常一待就是數十天。此時,我就由衷感謝台灣飲食的多樣性,相比中國同事可能很難接受不同口味或料理方式,我更能習慣並夠享受不同國家的在地美食帶來的驚喜。

放膽展現經歷,具第三語言更加分

近期因為要組織不同國家的行銷團隊,我有機會負責面試中國、印尼、菲律賓、 台灣等亞洲地區不同國籍的候選人,感受到面試也是種了解當地文化跟人才特質的管道。

比如說: 印尼人才在履歷撰寫時,會更著重凸顯自己在團隊中扮演要角,每件經歷的都要仔細詢問才能真正了解他實際負責執行的是哪部份,甚至偶爾會開玩笑說,「有些當地人才的履歷像是泡沫,一戳就破」。但令人意外的是,印尼大學畢業的求職者除了英語外,受到被殖民跟跨國貿易的環境影響,日文與韓文也有不少人具備此能力。

所以我會建議想要朝海外、特別東南亞領域求職的台灣人才,除了以英文作為基礎工具外,如果有機會熟悉當地或第三語種,那在求職的公司類型選擇上能夠大為提升。 而台灣人才的態度與綜合能力往往能讓共事的夥伴讚賞,那如何在求職期間「不太過謙虛」、適時展現觀點,是在與不同東南亞國家人才競爭時需要留意去「自我凸顯」的功課。

善用工具、累積自身觀點接軌大世界

過去曾有資深獵頭告訴我,行銷人職涯的薪資天花板往往相對其他職能要更低、更快碰到瓶頸。但過去3–5年中,我不願被隱形天花板限制,所以嘗試尋找更大的舞台; 同時,也運用過去在習得的台灣各種行銷經驗帶給我對市場分析工具以及海外媒體的了解,最終能在現階段陸企出海的互聯網產業中找到定位。

「如何獲客、如何在地化」是陸企出海很重要的一環,用戶增長部門一旦做出performance就相對容易被看見,這是讓我被挖去美國上市的FinTech公司擔任整合東南亞地區Marketing lead的重要轉折。

行銷人才常有機會接觸最新的工具、話題,更有機會運用在手上的專案裡嘗試落實,將經驗轉化成自己獨特的操作觀點會是關鍵。對於內容操作、渠道組合變化等經驗,還是具有一定程度的通用性,能在不同市場環境裡適應套用的。

最後希望分享我一直保有的觀點:

小島小國成就了我們包容與走出世界的基礎,這是我們台灣人的利器。風口、趨勢哪裡都有,最重要的是如何累積實力並快速應用。而每一次機會都有好壞雙面,必須評估風險是否在自己願意承擔的範圍內,為了機會又能夠犧牲、減少生活哪些要素。重要的是挺直腰桿不要為了五斗米出賣良心,保持開放、尊重的心態,不能被錯誤的價值觀所影響,維持我們與良善的距離才是最重要的。



XChange

台灣最活躍的網路產業工作者社群,自 2016 年成立三年以來,持續推動實體互動式講座 #產業大聚 與 #海外工作同學會、產學串接專案 #數位內容大使、知識型長期職涯共筆 #Medium知識共享計畫,從線上到線下,凝聚網路圈海內外人才。核心成員近 100 人皆以業餘時間遠端協作,舉辦 30+ 場實體講座,影響人次 5000+,並於 2018 年末於上海、北京、東京、雅加達、新加坡成立 5 大海外分社。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從帶領醫學生罷工到堅守花蓮 李明哲用「熱血」打造全新雙和醫院

從帶領醫學生罷工到堅守花蓮 李明哲用「熱血」打造全新雙和醫院

雙和醫院在去年通過醫院評鑑,成為台灣最「年輕」醫學中心,而國內知名器官移植專家、一般外科醫師李明哲,也在同年接任院長,如何帶領醫院呈現不同風貌,各界都矚目。他表示,他性子較急,該做的事都想趕快做好,將敦促醫療團隊保有「助人」的心,也希望自已的熱血能感染同仁,一起讓醫界更好。

2025年10月06日 09:23

推動器捐30年 李明哲曝「最大阻力」:醫師要幫助完成最後決定

推動器捐30年 李明哲曝「最大阻力」:醫師要幫助完成最後決定

李明哲在花蓮慈濟醫院全心投入器官捐贈與移植,至今超已近30年,他認為,器捐不只是開刀,而是一場社會運動,重點在於「利他」,而許多人嘴上支持,真正面對器捐的抉擇卻常退縮,台灣社會還需要時間逐漸理解器捐觀念,醫界也該讓過程保有尊重。

2025年10月06日 09:24

長庚醫院領航癌症防治 AI精準篩檢等三大亮點守護全民健康

長庚醫院領航癌症防治 AI精準篩檢等三大亮點守護全民健康

2025長庚醫學週16日起於林口長庚醫院展開,為期4天,首日在「公共議題論壇」癌症防治上,聚焦精準篩檢(AI輔助)、健保給付優化與跨科整合照護三大亮點,匯集產官學研跨界觀點,共同勾勒健康台灣願景。

2025年10月16日 23:34

長庚醫院領航癌症防治 AI精準篩檢+整合照護推動「健康台灣」

長庚醫院領航癌症防治 AI精準篩檢+整合照護推動「健康台灣」

「2025長庚醫學週」今(16)日起展開為期4天活動,首日公共議題論壇聚焦精準篩檢(AI輔助)、健保給付優化與跨科整合照護三大亮點,匯集產官學研跨界觀點,共同勾勒「健康台灣」願景。林口長庚醫院院長陳建宗強調,癌症是國人健康的最大威脅,長庚不僅要在醫療技術上領先,更要在公共政策與健康促進上扮演領導者,長庚將持續推動 AI 精準篩檢與整合照護,攜手政府與社會,共同守護全民健康。

2025年10月16日 18:31

花蓮善款破12億 弱勢家庭「每月補助3萬元」一次發12個月

花蓮善款破12億 弱勢家庭「每月補助3萬元」一次發12個月

9月23日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災害發生迄今已20日,迄今募得款項超過12億元。賑災基金會今也公布生活補助方案,分為弱勢家庭及因災傷亡者之家屬,弱勢家庭每戶每月補助3萬元,因災傷亡之家屬依照條件每人每月最2.5萬元,每戶每月提供生活補助3萬元。

2025年10月16日 17:55

熬到3點才睡!48歲男腦中風右側癱 「電擊腦袋」1個月後能走了

熬到3點才睡!48歲男腦中風右側癱 「電擊腦袋」1個月後能走了

高雄一名48歲謝姓上班族,下班後喜歡東摸西摸,每天都熬夜到凌晨2、3點才肯睡覺,今年6月在上班時間突然右側肢體癱軟、臉歪嘴斜口水流不停,被同時送往醫院就診,檢查出急性缺血性腦中風。謝先生住院時間都仰賴他人照顧,轉入復健部病房後,經醫師評估接受重複經顱磁刺激並搭配職類復健,1個月內已能行走,並獨立完成大部分日常活動。

2025年10月16日 17:15

假日急症中心11/2上路 選定「六都14地點」收治5類患者

假日急症中心11/2上路 選定「六都14地點」收治5類患者

為緩解急診壅塞,衛福部仿照日本開設「假日急症中心(UCC)」專門處理輕症病人,健保署今(16)日表示,UCC確定11月2日試行上路,目前六都已經有14個地點申請,規劃只有週日與國定假日開診,看診時間從上午8點到凌晨12點。根據就醫指引,包含發燒、簡單傷口等5類情況的患者,可以先到UCC就醫處置,不用到大醫院耗時等待,部分負擔花費最多可省下600元。

2025年10月16日 16:07

不能只靠「煮飯少加水」!農糧署揭3招飲食法控血糖

不能只靠「煮飯少加水」!農糧署揭3招飲食法控血糖

控制血糖,不只是「煮飯少加水」!農糧署指出,煮飯減少加水量雖可影響升糖指數,但無法單靠此法控糖,真正關鍵在於升糖負荷與整體飲食結構。尤其均衡攝取蛋白質、蔬菜與主食;控制份量,少量多樣攝取;搭配雜糧、糙米或冷飯,才能穩定血糖、維持健康。

2025年10月16日 15:40

假日急症中心11月試辦 醫界籲設「排班、津貼」機制

假日急症中心11月試辦 醫界籲設「排班、津貼」機制

為紓解急診壅塞,健保署將推動「假日急症中心」(Urgent Care Center, UCC)試辦計畫,協助分流輕症患者。對此,醫界認為,基層診所醫師本就承受長時間門診與人力短缺壓力,若假日再加入輪班,恐形成「假日負擔再分配」的問題,健保署應同步建立合理的津貼補償機制與彈性排班制度。

2025年10月16日 15:28

醫師曝乳癌治療趨勢 慢性病化、與病共存不是夢

醫師曝乳癌治療趨勢 慢性病化、與病共存不是夢

50歲的惠惠(化名)笑著說出這句話,語氣輕柔卻篤定。誰能想到,眼前這位頂著俐落短髮、臉上總是掛著笑容的女子,兩年間先後挺過乳癌與腦轉移,如今仍背起行囊,踏上環遊世界的旅程,用愛與勇氣陪自己走完每一段路。

2025年10月16日 15:06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