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出國唸書 就不能出國工作?

▲XChange知識共享計畫。(圖/XChange)圖文/XChange

▲XChange知識共享計畫。(圖/XChange)

圖文/XChange

2017 年春天,我很幸運地有機會去舊金山灣區住了五週,那段日子裡每天除了遠端工作,也花了不少時間去參加當地的 Meetups、參觀公司、跟在灣區工作的朋友聊生活聊工作、見識世界級大型 Conference 的樣貌。見世面以外,每天也都深深感覺到自己的不足。也因此回台灣之後,想要變更強的念頭一直在我腦袋裡盤旋,而出國工作這件事情也很自然的被納入考量。

但當時的我只有大學畢業學歷、出社會也不到三年,身邊出國當產品經理的案例少之又少,除了不知道怎麼起步以外,也很懷疑自己是否真的做得到。

兩年後的今天,現在的我已經在新加坡工作近兩年,很快也即將搬往荷蘭阿姆斯特丹,開始另一段旅外工作的冒險。剛好趁 XChange 的邀稿機會,來聊一聊我的心路歷程。

如果你有跟當年的我一樣有類似擔憂,或者對產品經理職涯或新加坡生活感到好奇,就繼續看下去吧!

▍ 為什麼當初選擇不唸書,直接出國工作?

其實一開始我根本沒想過我這樣一個菜鳥產品經理能夠直接出國工作,所以是打算要先去念書的,不為什麼,只因為身邊這樣做的朋友最多。

加上當時的我還有個迷思 — 我覺得產品經理不夠強應該是因為缺乏技術實力(數據分析/產品設計/工程背景之類),所以我是從 Business Analytics 的 MS 著手研究:跟大多數人一樣先看美國舊金山灣區的學校、順便看了歐洲幾個國家的課程、一邊開始上 Coursera 上的資料科學課程、一邊開始準備 GRE 。

但這樣過了幾週後,突然覺得不太對勁:如果我的努力成功了,兩年後的我將會拿到商業分析碩士,寫 Python 跑分析,可能要背貸款,找工作也要被 H1B 簽證綁著,這樣的未來真的是我要的嗎?我想當分析師嗎?我一定要去美國不可嗎?

在這個思考的瓶頸期,我找了一天回學校找大學教授聊天,在我分享完我對職涯的想法和當下的擔憂之後,他問我「聽起來妳最想做的事情還是產品設計與開發,不是數據分析⋯那我問妳,如果現在海外大公司 Offer 妳一個產品經理的職位,妳會考慮嗎?」

這時候我才突然明白,其實比起繞道去學習「硬實力」,只要我的心還是在「產品經理」,累積經驗、培養軟實力才是重點。數據分析只是產品經理核心能力之一,就算我增強了這一項技術,其他面向還是零,唸書的方式並不能幫助我最快達成「成為一個專業的產品經理」的 Outcome。產品經理的本質是「通才」,並非像工程師一樣的「專才」,若要進步必須要多方面同時累積經驗。

也因此從那一天開始,我轉換心態開始探索直接出國工作的可能性,才發現若是美國以外的地區,其實不需要念書還是能夠拿到簽證,在我所在的產業中又以新加坡與中國等地機會最多,很值得一試。

現在回想起來也蠻慶幸自己做了這個決定,身為產品經理,上場實戰的確比念書還能累積更多的經驗,這個選擇不僅讓我在產品管理領域開始扎根,也省下了好一大筆念書的費用和時間。

▍沒有經歷唸書階段就工作,會不會不適應?

我從照片編輯 App 進入社群電商產業,20人團隊瞬間變成 200人公司,而且我從來沒去過新加坡,又從小到大第一次搬出家裡自己住,「不適應」是百分之百是會發生的,但這是正常的,也是能夠被克服的。

我不是那種會害怕不熟悉領域的個性,反而對於新事物會感到好奇與興奮,所以對我來說跳脫舒適圈其實是成長的捷徑。

日常生活方面,我很幸運在新加坡有幾個好朋友幫助我度過一開始的適應期,而新加坡又是個華人文化十足點餐都可以用中文很好適應的國家,算是很容易 Settle down。而且就我認識在這邊的台灣人們,九成九都是直接來工作,很少聽到要先來念書的,沒什麼問題。

以下是我覺得旅外工作比念書帶給我收穫更多的幾個面向,如果這些面向是你最在意並且想要獲得的體驗,我相信直接開始工作是有助益的:

職場文化體驗

我曾聽說在校園環境裡,同國籍的學生更容易走得近,但職場上就算你想避也避不開其他國家的同事哈哈!我在新加坡的工作環境非常多元,有來自 25+ 不同國家的人,在辦公室常常可以聽到很多不同國家的語言,也因為產品經理職能要和不同人合作的特性,不想跟大家熟也難(笑)而且我老闆是立陶宛人,可能因為歐洲職場文化的習慣,他給了我非常大的獨立自主空間,並且可以感受到團隊是很扁平的,經驗能力和專業知識會遠比輩份來得重要太多。

下班後的時光也因為如此變得很有趣,有的時候我們會邊吃飯邊聊各國歷史和習慣之類的,覺得東南亞文化相連相像又豐富多元,是我很喜歡的地方。

▲我剛加入旋轉拍賣時的產品團隊,猜猜裡面有幾種不同國籍的夥伴?(圖/Nana Chiang攝)

▲我剛加入旋轉拍賣時的產品團隊,猜猜裡面有幾種不同國籍的夥伴?(圖/Nana Chiang攝)

產業/區域資訊與人脈網絡

在新加坡工作時,產品橫跨七個國家,這些國家有著相似但不同的社會文化,我們常常飛去鄰近國家做用戶訪談,深刻體會「距離近」對於資訊和文化的吸收還是有很大的幫助。加上同事每天談論轉貼產業內的新聞消息,甚至走在路上也會看到新服務的廣告,讓我跟這些資訊快速接軌,都是在台灣的時候感受不到的。

在人際關係方面,在新加坡我們有個「Taiwanese in Singapore」的 Slack 群組,同鄉會的概念(哈哈)不管是生活上還是工作上的大小事都能輕鬆交流,尤其是相似產業或職能的人特別容易互相認識!我們時不時就會線上線下聊一下,也因此我認識了很多久仰的大大們,回台灣時也能藉由分享在國外的生活,跟台灣的大大們有更頻繁的交流,這些對話和資訊也都成為人生中最棒的養分。

語言溝通的實戰經驗

我第一份在台灣的工作是美商新創,當時就已經習慣用英文開會、傳訊息、寫文件,但畢竟公司內台灣人比例很高,效果還是有限。來到新加坡之後,因為公司規模更大,需要在正式場合英語發表的機會也更多,25 個國家的人也有無數種口音,溝通工作又佔了產品經理工作內容的大部分,也因此再度在越級打怪中被強化訓練。

語言這種東西真的不在於文法有多正確還是有多少證照,而在於敢不敢開口表達自己的想法,開始工作之後被迫每天聽說讀寫,要不進步也難囉。

相對之下,如果還不適應外語溝通或還不敢開口表達,或者已確定想加強特定領域知識和技術,可能中間有一段學生時期會幫助你比較多。

延伸閱讀:
我在新加坡旋轉拍賣擔任產品經理學到的十件事(上)
跳脫舒適圈之後總是會遇到很多從沒想過的挑戰和瓶頸,從產品方法與工作的融合到思維模式的轉變,這篇文章將會和大家分享我在新加坡 20 個月的心路歷程和關鍵學習。

我在新加坡旋轉拍賣擔任產品經理學到的十件事(下)
很多人問我,身為一個產品經理,在新加坡工作跟台灣最大的不同是什麼?我覺得最根本的差異其實在社會大眾對 PM 職缺的認知,在新加坡若是在偏歐美體系公司,產品經理是管理職,安內攘外的領導力(Leadership)很重要…

▍五個增加出國工作機會的小撇步

出國工作不像念書有特定的申請流程和時程,我曾經問過在新加坡工作的朋友是怎麼來這裡工作的,很多人都是剛好遇到機會,或者被公司調過來,我自己也是剛好在臉書上看到朋友發文、公司又來台徵才,才搭上這班列車。

雖然如此,但這邊提供一些可能會有幫助的撇步與平台資源,想在新加坡軟體業求職的朋友可以參考看看:

1. 想辦法和已經在當地工作的人聊一聊,了解當地狀況以外,如果還能幫忙內推會讓求職順利許多

2. 參加可能會遇到當地公司員工的 Networking Events,總之多多認識人就對了!

3. 上 Glassdoor / Crunchbase 查看公司評價與背景,了解當地薪資與產業概況

4. 換 LinkedIn 的地區到你想去的國家,人資會比較有機會主動聯絡你

5. 到 Angelist / Tech in Asia / Glassdoor 看職缺並直接投遞履歷,雖然機率沒有內推來的大,但幾乎熱門的職缺都在這些平台了

同樣身為離台灣近、互聯網產業發展快的環境,中國的生態就和新加坡蠻不一樣,對中國市場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參考前攜程 PM Celine 的分享:《產品經理上海求職記》

如果對我在海外市場跨國團隊的學習和面試過程有興趣,也可以參考以下這些文章,有興趣的朋友不妨追蹤 產品三眼怪實驗室 第一手接收我們的其他產品經理相關文章更新唷!

出國去見使用者!規劃海外使用者研究的七個小撇步

海外使用者研究的第一個大限制是時間非常有限,第二個限制是我們不了解的事情特別多。這個時候怎麼有效安排時間才能讓效益最大化就變得很關鍵了…..

前進新加坡:Carousell 旋轉拍賣產品經理面試超詳細分享

旋轉拍賣 Carousell 是一家 product-driven 的公司,在面試產品經理的過程再再可以感受到公司骨子裡對PM人才的重視,這篇將分享面試流程超詳細解析,給也想一起熱血做好產品的你!


XChange

台灣最活躍的網路產業工作者社群,自 2016 年成立三年以來,持續推動實體互動式講座 #產業大聚 與 #海外工作同學會、產學串接專案 #數位內容大使、知識型長期職涯共筆 #Medium知識共享計畫,從線上到線下,凝聚網路圈海內外人才。核心成員近 100 人皆以業餘時間遠端協作,舉辦 30+ 場實體講座,影響人次 5000+,並於 2018 年末於上海、北京、東京、雅加達、新加坡成立 5 大海外分社。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3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顱顏重建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醫師擔任主講人。陳建宗特別分享「內視鏡輔助前額拉提」,適應症包括眉毛下垂、不對稱眉毛、皺眉肌過動症、前額頭短,有別於傳統拉皮手術,術後恢復快。

2025年11月03日 18:05

東森總裁王令麟曝「自然美」祕訣 笑稱「70歲比6年前更年輕」

東森總裁王令麟曝「自然美」祕訣 笑稱「70歲比6年前更年輕」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3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顱顏重建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醫師擔任主講人,分享逆齡抗老觀念。 東森集團總裁王令麟也親自參與,他分享,現在70多歲從沒有做過任何整形手術,為了「自然美」每天花時間保養,現在的自己比6年前還年輕。

2025年11月03日 17:59

嘉義長庚達文西手術中心正式成立 國際認證提升嘉義醫療水平

嘉義長庚達文西手術中心正式成立 國際認證提升嘉義醫療水平

嘉義長庚紀念醫院長年深耕雲嘉南地區,持續引進先進技術。近年隨著微創手術與機械手臂技術的快速發展,耳鼻喉科徐正明教授憑藉豐富臨床經驗與技術成果,通過國際認證,成立「達文西耳鼻喉頭頸手術示範教學中心」,為雲嘉南地區優先獲此認證的耳鼻喉科醫師,也象徵嘉義長庚在高精密微創手術領域邁入新里程。

2025年11月14日 19:46

高血壓年奪4.5萬人性命 國健署推每年一周「722量血壓」

高血壓年奪4.5萬人性命 國健署推每年一周「722量血壓」

根據衛生福利部113年死因統計,高血壓疾病死亡率近年來首次不再攀升,但每年仍有約4.5萬人因高血壓相關心血管疾病而失去生命,仍須正視。國健署今(14日)攜手醫界啟動「千人響應護血壓,三大資源守護網」,國健署長沈靜芬表示,診間血壓通常無法反映個人實質血壓狀況,希望推廣民眾「722量血壓」,在一年之中找一週,早晚各量兩次血壓取平均,可以作為與醫師溝通、用藥的依據。

2025年11月14日 18:06

再談老婦殺腦麻兒案 石崇良:不可取但覺得很不捨

再談老婦殺腦麻兒案 石崇良:不可取但覺得很不捨

台北市一名80歲劉姓婦人親手悶死照顧超過50年的腦麻兒子,一審法官輕判她2年6個月徒刑,並建請總統特赦。衛福部長石崇良昨日在立法院表態支持總統特赦,今日再被問及此事時語重心長表示,這樣行為不可取,也不應該成為免除司法的理由,但「我個人情感上,還是會覺得不捨。」

2025年11月14日 16:18

代孕修法「暫持保留態度」 石崇良:還需凝聚共識

代孕修法「暫持保留態度」 石崇良:還需凝聚共識

近期男同志代孕爭議不斷,衛福部《人工生殖法》修法草案已經送行政院,內容侷限在單身女性、女同志,不包含代理孕母。衛福部長石崇良今(14)日受訪表示,代理孕母議題還有很多需要討論與凝聚共識的地方,所以在修法、立法仍屬與保留態度。

2025年11月14日 15:12

280萬糖友失智風險翻倍 專家:曾發生低血糖更要注意

280萬糖友失智風險翻倍 專家:曾發生低血糖更要注意

糖尿病患者愈來愈多,醫界估計全台可能已有280萬人。因應今天世界糖尿病日,台灣神經學學會在臉書提醒,糖友的失智風險比多數人想像更高,相較一般人,發生血管性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分別增2.4 倍、1.6 倍,如曾出現低血糖,未來失智機率也會加倍,糖友平常務必注意控糖,以免認知功能不知不覺流失。

2025年11月14日 11:21

人工生殖法草案已送政院 國健署長:應尊重代孕者隱私

人工生殖法草案已送政院 國健署長:應尊重代孕者隱私

近期男同志代孕爭議不斷,有男同志赴美國代孕還上傳孕母生產過程畫面,更傳出身份疑似為台北慈濟醫院骨科醫師。國健署署長沈靜芬今日出席活動受訪回應,《人工生殖法》修法草案已經送行政院,內容是有納單身女性、女同志,修法主要重點在於強調「女性自主權」,至於爭議事件,沈靜芬不予評論,但強調應該尊重代理孕母本身的隱私。

2025年11月14日 10:58

醫PO「代理孕母無碼私密照」 台北慈濟:私領域行為、已加強關懷

醫PO「代理孕母無碼私密照」 台北慈濟:私領域行為、已加強關懷

一名男同志日前分享赴美尋求代孕經歷,還公開孕母生產過程的無碼畫面,引發網友眾怒,他也被起底是醫師,目前任職台北慈濟醫院;院方今上午表示,醫師於個人社群媒體發布言論,屬私領域行為,應妥善面對與處理,已啟動關懷機制對此同仁進行輔導。

2025年11月14日 10:41

膝蓋卡可能是肌少症 醫教1招測肌力:不扶東西能連續站起5次

膝蓋卡可能是肌少症 醫教1招測肌力:不扶東西能連續站起5次

民眾若發感覺膝蓋卡卡,常會想是否老了、關節退化,但台北榮總遺傳優生學科主任張家銘在臉書分享,根據最新研究,膝關節退化患者其實約25%合併有肌少症,所以當膝蓋不適,有可能是肌肉量不足,才導致膝蓋吃不消,關節未必已退化,平常可進行「不扶東西連續站起來5次」小測試,有助及早發現肌力衰退。

2025年11月14日 10:03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