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北京職場的3個關鍵能力 體會殘酷的「個人英雄」戰場

▲XChange知識共享計畫。(圖/XChange)圖文/XChange

▲XChange知識共享計畫。(圖/XChange)

圖文/XChange

這得先從我認知的北京說起:“一個講求成果與速度的地方,也是相對缺乏制度的地方” 這導致了什麼?當組織無法按照運作規範制度來穩定產出成果,就只能依賴內部的個體自主運作進行生產。而組織能不能成功,很高的概率取決於是不是有優秀的個體 (由於組織更迫切的需要優秀個體,所以升遷快、跳槽和挖角頻繁)。就生產層面來看,組織內的個體各自運作,打的是個人戰,信仰的是個人英雄主義。你可以說是亂世出英雄,也可以說這是人人都想成為英雄而造就的亂世。

另外,組織既然不是一台有序的生產機器,沒有既定的 input & output 生產邏輯,那麼資源該投入哪裡,資源怎麼分配,需要生產什麼,由誰來生產?循著個人英雄主義的邏輯,這些問題的答案很明顯:將資源和機會大量的傾斜到代表英雄的個人或群體,把資源壓在少數人身上,將組織整體的產出成果寄望于少數人的工作;由組織中的資源分配者來評判誰是英雄,誰將擁有幾乎消化不完的資源與機會 (人治、集權的特色)。

很多人在探討為什麼北京如此瘋狂的加班?英雄為了消化他得到的大量資源與機會,必須加班;其他人焦慮地爭著竄上去成為英雄,必須加班。所以為什麼瘋狂的加班?因為亂世賞英雄,而且幾乎只賞英雄。

沿著大環境的脈絡,總結三個亂世英雄的關鍵能力:

1)打個人戰的「執行力」

這裡只在乎成果不在乎過程,執行力的價值不體現在執行,而是執行後的產出。在執行前需要先搞清楚 What to do & How to do,鎖定最有價值的工作進行高效的生產。

“What to do” 識別什麼是高價值的工作- 能最大程度的解決關鍵人物/對象的痛點的工作,就算現有選項不明確或不充足,也能自己開一條路、找到資源做出成績。大家喜歡說“搞事情” (類似於“生事”的意思),即是期待個體即便在無指示的情況下也能自行運轉。期望組織裡的個人能由下往上的解決上述的組織結構問題:資源該投入哪裡?資源怎麼分配?需要生產什麼?誰來生產?

“How to do” 必須重點考量“怎麼做最快“,先做出來贏一半 (俗稱佔地盤),執行力高的人能創造出對時間和資源消耗最小的方案,並快速的繞開各種障礙將成果實現。

2)亂世求存的「適應力」

為了能應付快速變遷的環境和現實,需要在意識層面做到居安思危,隨時對環境保持敏銳,能夠及時意識到問題與風險,並且將這四個問題想的足夠清楚:我要的是什麼 — 發生/可能發生什麼問題 — 如何調整策略 — 什麼時候該行動。

3)成為英雄的「表現力」

想取得資源與機會必須成為英雄,就像滾雪球,拿到資源的人更有機會成功,一旦取得一些成功便會拿到更多的資源。這算是溝通能力,拿到資源得人需要高調,需要替你的計劃、進展、成果做宣傳,讓大家知道你是個英雄,以獲取更多的資源和支持。

層級再往上爬一些,關鍵能力要反著排了。

從生產行為的不可取代性來評估重要性,最關鍵的能力是「表現力」,表現結果即個人品牌,是不可移轉的資源,只有自己親自投入才能提升團隊獲取資源的能力;再來是「適應力」,唯有對資訊掌握足夠充分才能根據環境變化做出有品質的判斷與決策,由於無法達到100%的資訊透明,因此這是一項管理者無法完全下放的任務;至於「執行力」,嗯,再找一位英雄就好了。

這些原則其實在哪都是通的,只是環境不同,同一件事的利弊會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其實創業與募資的道理也相似。



XChange

台灣最活躍的網路產業工作者社群,自 2016 年成立三年以來,持續推動實體互動式講座 #產業大聚 與 #海外工作同學會、產學串接專案 #數位內容大使、知識型長期職涯共筆 #Medium知識共享計畫,從線上到線下,凝聚網路圈海內外人才。核心成員近 100 人皆以業餘時間遠端協作,舉辦 30+ 場實體講座,影響人次 5000+,並於 2018 年末於上海、北京、東京、雅加達、新加坡成立 5 大海外分社。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醫曝10大傷腎食物 第1名台灣人超愛喝

醫曝10大傷腎食物 第1名台灣人超愛喝

台灣慢性腎臟病盛行率高,平均每8人有1人受影響,也是全球洗腎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就分享台灣人經常吃,卻是相當傷腎的10大食物,例如看似健康的早餐穀物,或是早餐店常見的鍋貼、鐵板麵都在名單內,排名第一的更是被譽為台灣之光的珍珠奶茶。

2025年11月28日 02:09

退休師煮菜「越煮越鹹」竟白內障+散光釀禍 醫揭手術治療時機

退休師煮菜「越煮越鹹」竟白內障+散光釀禍 醫揭手術治療時機

一名65歲老師在退休後熱衷於烹飪與園藝,但最近半年來視力逐漸模糊,特別是夜間開車時,對向來車的燈光會出現嚴重的眩光與光暈,不僅如此,平時看食譜和手機也變得越來越吃力,做園藝時會誤剪花草,還把食譜上的鹽巴3匙看成8匙,讓家人頻頻跟她反映做菜越來越鹹,最後就醫才知道是白內障合併散光。

2025年11月27日 19:34

男大生燒2周「竟是急性血癌」 醫列4大警訊:常被當成感冒

男大生燒2周「竟是急性血癌」 醫列4大警訊:常被當成感冒

台灣每年約新增950至1000名急性血癌病患,常見四大症狀包含「臉色蒼白、容易疲倦」、「不明原因的反覆發燒」、「未受外力碰撞卻出現瘀青或出血」、「骨骼或關節疼痛」。醫師提醒,由於這些症狀並不具特異性,常被誤以為是貧血或感冒,導致錯過就醫時機。

2025年11月27日 19:09

神經外科名醫馬辛一病逝 學長回憶:一切以病人為主的好醫生

神經外科名醫馬辛一病逝 學長回憶:一切以病人為主的好醫生

曾任台灣神經外科醫學會理事長的名醫馬辛一,日前因車禍受傷住進三軍總醫院,原本狀況穩定,期間並接受親友探視,未料今傳出過世消息,震驚醫界。對於相關詳情,三總稱,事涉病人隱私,仍在詢問家屬意見,細節不便透露,有進一步訊息會對外說明。據了解,死因與車禍無直接關聯,而有其他病因。

2025年11月27日 18:17

新北流感疫苗剩8萬劑 65歲以上接種抽iPhone 17

新北流感疫苗剩8萬劑 65歲以上接種抽iPhone 17

近期氣溫下降,呼吸道病毒更為活躍,高風險者要盡快接種流感疫苗!新北市衛生局指出,本年採購103萬劑公費流感疫苗,目前剩餘約8萬劑,只要65歲以上市民在12月31日前接種流感疫苗或COVID-19疫苗,還可參加抽獎活動,有機會獲得iPhone 17 Pro Max等多項大獎。

2025年11月27日 16:54

醫揭胰臟癌9大風險因子 「無症狀時揪出」7成有機會開刀治療

醫揭胰臟癌9大風險因子 「無症狀時揪出」7成有機會開刀治療

胰臟癌被稱為「癌王」,患者長期存活情形不佳,對此醫師說,早期辨識9大風險因子是關鍵,尤其是4項與個人型態有關的危險特徵,包括年齡超過60歲、長期抽菸、長期喝酒與肥胖,符合者更應積極篩檢,只要能在無症狀時經篩檢確診,超過7成都還能開刀治療。

2025年11月27日 16:28

眼球卡骨頭!他車禍「臉骨全碎」剩複視後遺症 醫揭恐怖警訊

眼球卡骨頭!他車禍「臉骨全碎」剩複視後遺症 醫揭恐怖警訊

苗栗一名25歲陳先生去年因嚴重車禍導致全臉骨折,雖經手術成功「拼回」臉龐,卻留下看東西一個變兩個的「複視」後遺症。這不僅讓他下樓梯時容易踩空,連玩手機遊戲都無法數算金幣,嚴重影響生活;經台中榮總跨科團隊接力治療,最終透過眼外肌手術,才成功讓他擺脫疊影地獄,重獲清晰視界。

2025年11月27日 16:25

變冷就關節僵硬 醫點名「5族群」是退化高風險群

變冷就關節僵硬 醫點名「5族群」是退化高風險群

近期天氣開始轉涼,不少人早上起來會感覺膝蓋有點卡卡緊緊的,醫師指出,不只是膝蓋會出現退化性關節炎,尾椎、腰椎、手指、髖關節,都有可能出現關節發炎和退化的情況,尤其是「超過65歲以上的年長者、進入更年期的婦女、骨質疏鬆、工作需要搬重物和長時間久坐久站、關節曾受過嚴重傷害」都是關節退化高風險群。

2025年11月27日 15:30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