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力/全球食物浪費達13億噸 亞太區行動牽動全世界

▲泰國曼谷的一處果菜市場丟棄了大量的蔬果菜葉,而這樣的場景也常見於台灣。(圖/食力 foodnext提供)

▲泰國曼谷的一處果菜市場丟棄了大量的蔬果菜葉,而這樣的場景也常見於台灣。(圖/食力 foodnext提供)

圖文/食力foodNEXT
採訪‧撰文/林玉婷

不小心擺到過期的食物,丟掉!中午便當不喜歡吃的菜色,倒掉!你有想過嗎?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簡稱FAO)統計,全球生產的食物中有3分之1遭到丟棄,每年約有13億噸,但同時,全球卻有10億人口正在挨餓。而糧食浪費更是每年在全球造成約940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這麼嚴重的全球糧食議題值得你我關注!《食力》於2019年7月25~26日獨家受邀參與APEC(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在台北舉辦的「降低糧食損失與浪費,以因應APEC區域糧食安全及氣候變遷」國際研討會,各國代表除了分享各經濟體近年推動降低糧食損失與浪費之策略與成果,也探討降低糧食損耗、糧食安全及減緩氣候變遷間之連結性。

亞太區佔全球4成人口 糧食浪費控制成果將牽動全球

本次會議計有來自澳洲、智利、印尼、日本、馬來西亞、墨西哥、紐西蘭、巴布亞紐幾內亞、秘魯、菲律賓、泰國、越南、美國及我國等14個APEC經濟體60餘位公私部門代表出席。

農委會說明,在糧食供應鏈中,約有3分之2的食物浪費發生在零售端,這類食物浪費透過掩埋方式處理後,成為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全球近4成人口居住在亞太區域,若能有效降低糧食損失與浪費,對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將有莫大助益。

非營利組織「ReFED」致力於減少美國的糧食浪費,執行董事Chris Cochran也強調,亞太區的生產總額佔全球54%、穀物生產量佔全球53%、魚類供應量更高達70%,如果APEC經濟體能達到2030年糧食浪費減量50%的目標,對於全球將有巨大貢獻。Chris Cochran也指出,唯有政府推動、資金投入、創新動能、產業配合,才有可能從源頭改善糧食浪費的狀況。

大自然若向人類索取糧食浪費處理費,得付上7000億美元!

▲你我看到的糧食浪費只是冰山一角,冰山底下深藏龐大的社會、經濟與環境成本。(圖/FAO)

▲你我看到的糧食浪費只是冰山一角,冰山底下深藏龐大的社會、經濟與環境成本。(圖/FAO)

根據FAO估計,每年全球有3分之1的糧食產量在收穫或製造後丟失或浪費在商店、家庭和餐飲服務中。若換算為經濟價值,相當於7500億美元的生產成本,或是零售價約1萬億美元!如果大自然要求人類支付食品垃圾處理費用,它每年至少可以收取7000億美元。因為這些被浪費的食物造成我們看不到的溫室氣體排放、氣候變化損害、水資源短缺、森林和土地侵蝕、生物多樣性的喪失,以及因為供應減少導致食品價格上漲等等。

若把「糧食浪費」當成國家,其製造的溫室氣體排放將是全球第三名!

▲若「糧食浪費」是一個國家,每年的碳排放量將高達44億噸。(圖/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若「糧食浪費」是一個國家,每年的碳排放量將高達44億噸。(圖/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如果糧食損失和浪費是一個國家,每年的碳排放量將高達44億噸,它將成為僅次於中國(107億噸)和美國(58億噸)的第三大溫室氣體排放國,其後緊追著的是印度和俄羅斯。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院長盧虎生出席會議時強調,降低糧食浪費將能達成「三贏」:為農民、產業和家庭節省費用;越少食物浪費將能餵飽更多人;減輕對於水、土地與氣候的壓力。

以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為依歸,針對亞太區的糧食浪費建立區域性目標

全球研究非營利機構「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研究員Brian Lipinski則強調「將浪費的食物掩埋」絕不是唯一的方法,還能作為動物飼料、生物分解處理、厭氧消化、堆肥等等,循環再利用才是解方!他也建議,為了更系統化解決APEC各經濟體的糧食浪費問題,首要目標應要針對亞太區建立區域性的指標,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12.3)」為基礎來發展,此外,各經濟體也應該使用共通的衡量標準,並對亞太區內浪費程度高的熱點區制定出具體行動。

農委會表示,本次會議與會者將檢視APEC成員在2020年達到降低10%的區域糧食損失與浪費目標的可能性,並將依據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針對亞太地區未來糧食安全與氣候變遷工作目標及行動方案提出建議,作為接下來在8月將於智利召開的第5屆APEC糧食安全部長會議參考採認。

延伸閱讀
每天浪費將近15萬噸食物! 食物浪費大國美國如何解決剩食問題?
食物浪費的真相 從生產、製造甚至你家廚房
義大利推捐剩食可抵稅 鼓勵企業減少食物浪費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媳婦逼我兒去勢」婆婆看診狂抱怨 泌尿醫1句話結局逆轉

「媳婦逼我兒去勢」婆婆看診狂抱怨 泌尿醫1句話結局逆轉

37 歲「阿雄」因婚後育有2女,因此夫妻日前討論有無結紮必要,沒想到不小心被長輩得知後,婆婆擔心兒子被「去勢」,與媳婦意見相左鬧心結,直到泌尿科醫師向長輩說明結紮諸多優點後放下成見,阿雄也與醫師溝通後,決定採用「微創結紮手術」,讓夫妻倆往後不再擔心鬧出人命了。

2025年11月25日 16:31

挺日旅遊注意!流感疫情直線上升「聖誕節達最高峰」

挺日旅遊注意!流感疫情直線上升「聖誕節達最高峰」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因談「台灣有事」論調引發中國大陸不滿,台灣則全面力挺日本,多吃多買日貨,加上接著是聖誕跨年假期,安排赴日旅遊的人也不少。不過根據疾管署掌握資料,近期日本流感疫情直線上升,署長羅一鈞分析,目前估計高峰會落在聖誕假期,提醒民眾赴日前接種疫苗評估接種流感疫苗,建議提前2周接種以得到足夠保護力。

2025年11月25日 15:53

換季容易引發陰道感染 醫教5招遠離搔癢異味:每半年汰換內褲

換季容易引發陰道感染 醫教5招遠離搔癢異味:每半年汰換內褲

這幾天秋意變濃,不少人衣服愈穿愈多,女性也容易反覆出現陰道感染。東森栢馥森心林診所婦產科醫師嚴絢上指出,良好的日常習慣其實可大幅降低風險,預防方法包括每天更換內褲、半年汰換一次、不過度清潔外陰部、避免灌洗陰道、適度補充益生菌等,這5招都落實,私密處可望更健康。

2025年11月25日 15:44

11月連爆7例M痘確診 均為本國籍青壯男「北中南都有」

11月連爆7例M痘確診 均為本國籍青壯男「北中南都有」

國內M痘病例持續發生!疾病管制署今(25)日公布國內11月已確認7例M痘確定病例,皆為本國籍青壯年男性,分別為北部5例、中部及南部各1例,因身體陸續出現皮疹、水泡、膿疱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個案多為散發病例,但也有部分個案有流病相關性。

2025年11月25日 15:06

營養師推「4大營養素」改善手腳冰冷 建議每周運動150分鐘

營養師推「4大營養素」改善手腳冰冷 建議每周運動150分鐘

今天氣明顯轉涼,不少人在入冬開始就會有「手腳冰冷」的狀況。對此,營養師指出,手腳冰冷可以靠吃改善,建議要補充「鐵、鎂、B群、維生素E」等4大營養素,另外日常也要維持運動習慣並做好保暖措施。

2025年11月25日 15:00

沒發燒咳嗽X光片正常 男頸部腫1個月不消竟是「肺外結核」

沒發燒咳嗽X光片正常 男頸部腫1個月不消竟是「肺外結核」

37歲外籍移工阿力(化名)近日發現右側頸部出現一處無痛性腫塊,且持續超過四週仍未消退,起初至診所接受抗生素治療但未見改善,遂轉診至衛福部南投醫院;經耳鼻喉科團隊詳細檢查後,確診為「頸部淋巴結核」,屬於「肺外結核」的一種,目前阿力已接受手術切除治療。

2025年11月25日 14:58

上周腸病毒近1.2萬人就醫 疫情處流行期「持續上升」

上周腸病毒近1.2萬人就醫 疫情處流行期「持續上升」

腸病毒疫情流行中!疾病管制署今(25)日公布最新疫情監測,上週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近1.2萬人次,疫情持續上升,雖然上週沒有新增重症病例,但今年到目前為止已經累積19例重症,為近六年新高,其中9例死亡。疾管署提醒,腸病毒易於人口密集且互動密切場所傳播,幼兒為重症高風險群,呼籲家長及教托育人員多注意。

2025年11月25日 14:38

停用瘦瘦針後「懷孕過重風險增3成」 研究:早產機率也提高

停用瘦瘦針後「懷孕過重風險增3成」 研究:早產機率也提高

最近瘦瘦針熱度高,但施打後若發現懷孕,對健康影響有多大?家庭醫學科、肥胖專科醫師王姿允今於臉書分享最新研究,指停藥後若懷孕,孕期比較容易體重上升、代謝異常,但未必是瘦瘦針本身造成,可能與原本就偏高的代謝風險及停藥後復胖有關,提醒若曾用藥,備孕或已懷孕時,記得一定要主動與醫師討論。

2025年11月25日 14:28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