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不買給我,我叫阿嬤買給我」 媽媽與阿嬤的三角關係…

圖/mamibuy

圖文/Mamibuy

總陷入三角關係的女兒──退讓型的母親

「彤彤,不要再買娃娃了好不好?家裡已經有很多娃娃了。」母親總是軟軟地跟她說話。

但才四、五歲的筱彤很清楚自己應該怎麼讓媽媽就範。她尖聲地說:「妳不買給我,我叫阿嬤買給我!」

長大後的她,已經忘了最後有沒有買到那個娃娃。

她明白自己內心更想知道的答案是:「媽媽,妳心裡有沒有我?」

「怎麼這麼晚回家啊?女孩子一個人在外面要小心……」筱彤一開門,立刻就成為奶奶關注的焦點。

奶奶連珠炮似地關心個沒完,從晚歸問到工作,再從工作問到感情,而自己的媽媽在一旁,看她進門,只是稍微點頭示意一下。

母親是專程回來幫奶奶處理外勞的事情,弄完就要回家了。

她有兩個家

筱彤有兩個家,奶奶家跟媽媽家。這兩個家離得很近,走一小段路就能到。從小她和哥哥、姊姊都是住在奶奶家,後來哥哥、姊姊念書之後,都搬回去和爸爸、媽媽住,可是輪到筱彤念書時,奶奶卻跟她爸媽說要筱彤留下來,反正她回去也得跟姊姊住一間,而奶奶只有一個人住。如果留下來,筱彤可以有自己的房間。

她記得自己只哭了一次。

奶奶生氣地說:「哭什麼哭?我對妳不好嗎?」

媽媽蹲下來,拍拍她,「是呀!奶奶對妳很好,不要哭了!」

哭是沒有用的,沒有人會為她堅持。

一直到高中考上外地的學校,她才離開奶奶家。

後來的日子裡,她總是讓自己有理由住在外面,因為即使偶爾回家鄉,也只有奶奶家有她的房間。

她「渴切」別人為自己爭執

她離家以後,也遠離了母親與奶奶間的紛爭,但她發現自己似乎有陷入三角關係的體質,總是會弄得其他兩個人為自己吵架。

在公司裡,兩個主管為了要她來自己的單位而鬧不和,自己的下屬也常力求表現,排擠對方,只希望能獲得她的欣賞;朋友間偶也會發生類似的事情,她常因為A好友對她講B好友的壞話而感到困擾,好像她必須選邊站。

殺傷力最大的莫過於感情上的三角關係。
剛開始談戀愛的時候,她總是因為幾個男生同時對自己示好感到困擾,後來她愛上了有婦之夫,陷入一段黑暗憂鬱的日子,也開啟了她的心靈療癒之路。

和心理師晤談的歲月裡,她慢慢看到自己是如何「被動陷入」,甚至「主動營造」出人際互動中的競爭。

她有時對甲示好,有時和乙結盟,做一些模糊關係界線的言行,讓甲方和乙方都為了和她確定關係而努力。

現實中,她的人際關係因此變得吵鬧紛擾,但內心深處她正需要這樣的爭執,才能感受到自己在對方心中的重要性,安撫她「因為別人一個選擇,可能就要被拋棄」的恐懼感。

女兒的內心世界

「當愛有了比較」:妳和她,誰比較愛我?

當我們呱呱墜地時,脫離了和媽媽的連結,成了孤獨的個體,接下來好幾個月的時間,儘管有母親或照顧者無微不至的陪伴,但小嬰兒身心發展狀態都尚未能理解自己以外的世界,因為他們光忙著認識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身體就非常累了。

這個階段是「一個人的關係」,在這個階段,若有照顧者的協助,就會順利地發展到下一個階段。

隨著大腦與身心愈趨成熟,嬰兒會意識到照顧者和自己不是一體的,由此開始認識「母親」這個世界上第一個「第二人」,開啟兩人關係,也可以說是我們與「所愛之人的關係」雛形。這也是為什麼當成年人的親密關係有困難,從心理治療的角度常會追溯至嬰兒期與母親的關係。

再更大一些,幼兒的人際關係會更加豐富與複雜,孩子的心裡開始能注意到「第三人」,這個人可能是父親,可能是親近母親和自己的其他人。

我們長大後的人際模式,在小時候已經有了藍圖

孩子一開始對第三人的認識,以及和第三人互動的模式與關係品質,有很大的部分取決於第二人的態度。一般來說,就是母親與其他人互動的方式。

即使到了成年期,人際關係比童年複雜好幾倍,但是其根本形式與原則仍不脫「三人關係」。換句話說,我們長大後的人際模式在小時候就已經有了藍圖。

有了對「三人關係」心智發展的基本認識,我們試著以此角度來了解筱彤的故事。

表面上,筱彤似乎和一般人沒有太大的不同。很多家庭除了父母之外,也會有爺爺、奶奶與外公、外婆共同照顧,隔代的長輩很多時候也是小家庭很好的支持。

最大的差別,在於故事中母親與奶奶的競爭關係。

筱彤的奶奶因為寂寞,所以和筱彤的媽媽競爭做母親的位置,而筱彤的媽媽並沒有堅守自己的位置,讓筱彤感受到「因為第三人的愛,所以我失去和第二人/所愛之人的親密關係」,這形塑了日後她看待第二人與第三人關係的基本架構。

她對所愛之人的愛,常帶著懷疑(和母親太少相處,加上母親無法堅定保護自己的童年經驗),所以擁有第三人的愛會是一種保障,但同時她又害怕因別人介入會失去原本愛的對象。

「擺盪」在第二和第三人之間的矛盾,成了她人際關係上的主要困擾。

母親的內心世界

「為了讓所有人滿意」:孩子,這樣對大家都好

「我覺得我好像太在乎大家和不和諧了!」「我是不是太害怕起衝突?」「我不覺得他說的是對的,為什麼我不回嘴呢?」這是晤談一陣子的人很常會說出的反思。

「追求和諧,避免衝突」也許是人良善的一面,但做法上有健康與較不健康的區別。

如果太缺乏自信,總是把別人的負面情緒當成是自己的責任,以為只要讓出自己的福利或是位置,就能夠使另一個人開心,化解彼此紛爭,讓自己的生活因為退讓而滿目瘡痍,這是極度不健康的做法。

筱彤的母親就是一個例子,她心裡很想要做三個孩子的好媽媽,但是又害怕成了婆婆心中的壞媳婦。

面對婆婆希望留下自己的小女兒作伴,她難以拒絕。當一個人對自己的權益與感受沒有信心,無力堅持自己的想法,反之就得為「退讓」找許多理由,可能是:

「婆婆幫忙照顧三個孩子這麼多年,付出這麼多,想要孫女多陪自己,應該不為過吧?」

「奶奶家這麼近,住哪裡差別很大嗎?我為什麼要那麼計較?」

在這些合理化的背後,身為母親,也許不是完全沒有痛苦。

不健康的「退讓」與「心理界線」薄弱有關

「非出於真心的退讓」不只需要合理的理由,甚至必須發展出配套措施。有些人為了避免衝突而勉強自己退讓,但心裡實在太過痛苦,只好啟動「否認」與「逃避」等防衛機轉。

筱彤的母親後來漸漸少過問小女兒的事情,除了想避免與婆婆競爭,更大的部分也許是無法面對自己「不想要的決定」。

不健康的「退讓」往往與「心理界線」薄弱有關。分不清自己和他人之間的情緒責任,無力在關係中保持妥善的距離,禁不起被別人討厭或不認同,這些特質很容易造成在關係中,因為別人的需要而「讓出自己的位置」。

在衝突與痛苦的當下,也許妳會覺得退讓是最簡單的方法,可是一個團體內的每個成員,就像是時鐘裡環環相扣的齒輪,好比一個家族裡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特定的位置,不論讓大齒輪做小齒輪的位置,或是小齒輪做大齒輪的位置都不適合,而一個齒輪硬要做兩個齒輪的位置,也會影響整體運作。

如果妳發現自己是容易退讓的人。做決定之前,先試著看清楚自己在團體中的角色。
感受一下,對那些愛妳的人來說,妳「做妳自己」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然後再做決定吧!

【延伸閱讀】

媳婦應該出錢孝敬婆婆?黃越綏:媳婦有錢也是孝敬娘家的母親

本文擷取自「媽媽的悔過書:我是最成功的老師,卻是最失敗的母親,一位校長媽媽沉痛的真實自白。」,獲「MamiBuy媽咪拜」授權轉載,更多精采內容請上《媽咪拜-新手爸媽勸敗團》粉絲團;《MamiBuy媽咪拜》官方網站。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北醫打造「光譜兩端友善醫療」 施俊明:出院要比生病前更健康

北醫打造「光譜兩端友善醫療」 施俊明:出院要比生病前更健康

台灣快速邁入超高齡社會,許多醫院逐步強化高齡醫療,不過心臟內科專家、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北醫)院長施俊明認為,醫療體系對於「光譜的兩端」、也就是老人和兒童皆應提高貼心照護,並強調現代醫院的目標不應只有治病,而是「走進醫院治好病,走出醫院時,要比沒生病前更健康」。

2025年09月13日 09:23

北醫院長一家4醫師 施俊明曝密技:大姊課本劃滿重點

北醫院長一家4醫師 施俊明曝密技:大姊課本劃滿重點

國內不少校長級、院長級醫師出身醫生世家,家族多人行醫,而北醫院長施俊明的手足也都是醫師,但包含父母在內的整個家族並無其他醫師,對此他笑說,兄弟姊妹都能當醫生的關鍵在「大姊的課本」,因為書中所有重點都被大姊註明清楚,弟妹拿來複習格外受用,一家子的醫學路就這樣自然而然展開。

2025年09月13日 09:24

丁斌煌做陰莖手術害死患者 衛生局揭「2次改名、待過4間診所」

丁斌煌做陰莖手術害死患者 衛生局揭「2次改名、待過4間診所」

北市中山區錦州街安和美診所17日替一名男性做陰莖增大術,該診所和執刀醫師丁斌煌被爆多次違規,然後再改名營業。台北市衛生局今也公布歷次違規情形,經查丁斌煌曾改兩次名,過去曾服務和擔任負責人的診所有4家。

2025年09月18日 17:18

蔡依林、郭富城「睡眠時間差很大」 醫揭關鍵:不是睡夠就好

蔡依林、郭富城「睡眠時間差很大」 醫揭關鍵:不是睡夠就好

天后蔡依林的「晚上9點半睡覺」和香港天王郭富城的「固定早上6點睡覺」持續引發討論,很多網友疑惑到底哪個比較正確?對此,精神科醫師指出,很多人以為只要「補足8小時」就能維持健康,但事實並非如此,即使睡眠時數足夠,若日夜顛倒,長期下來仍會對健康造成隱性傷害。

2025年09月18日 15:49

皮膚紅斑脫屑「自己抹藥膏」!台東男關節僵硬腫痛 醫曝恐怖後果

皮膚紅斑脫屑「自己抹藥膏」!台東男關節僵硬腫痛 醫曝恐怖後果

台東一名郭先生多年來身上反覆出現大片紅斑與脫屑,以為只是頑固濕疹自行買藥膏治療,未料後來關節逐漸出現腫痛與僵硬,生活品質嚴重受影響。經台東馬偕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黃奕帆醫師診斷,確診為「乾癬性關節炎」,經照光治療與免疫調節藥物控制後,病情才逐步改善。

2025年09月18日 15:31

男做陰莖增大術猝死「診所屢改名營業」 衛生局:民眾查不到

男做陰莖增大術猝死「診所屢改名營業」 衛生局:民眾查不到

北市中山區錦州街安和美診所17日再爆醫療事故,45歲男病患砸40萬元做「陰莖增大術」,在手術結束後死亡。對此,台北市衛生局也證實,診所醫師過去已有七次違規紀錄,但該診所過去因為醫療事故改名,民眾確實沒辦法查到改名紀錄。

2025年09月18日 15:24

試管嬰兒補助「11月再加碼」 第1次申請最高15萬

試管嬰兒補助「11月再加碼」 第1次申請最高15萬

衛福部國健署自110年7月擴大不孕症試管嬰兒補助,截至114年8月底,已協助超過2萬6千對夫妻迎接逾3萬名新生兒。補助將於114年11月1日起再加碼,實施「不孕症試管嬰兒補助3.0」,調高多項補助金額,首胎第1次申請補助最高可達15萬元,其後各胎的第1次補助也由現行6萬元增加為15萬元,平均可涵蓋77%的療程費用。

2025年09月18日 15:10

醫曝「陰莖增大術」關鍵 想持久還得顧睪固酮

醫曝「陰莖增大術」關鍵 想持久還得顧睪固酮

近日一名男性在中山區錦州街安和美診所進行陰莖增大術,疑似麻醉不當,在手術結束後死亡。針對該項手術,專業醫師表示,一般而言,術後龜頭的周長平均可增加2公分以上,由於部分病患在異體真皮植入龜頭後也可能會減低龜頭的敏感度,相對也能增加男性持久度。

2025年09月18日 14:45

化療其實無法「治癒」癌症 醫:病人最好自己決定是否要做

化療其實無法「治癒」癌症 醫:病人最好自己決定是否要做

許多癌症病人在生命最後階段都經歷過化療,不少家屬會痛心問:「是不是化療害死我家人?」對此,土城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吳教恩在臉書分享,化療在晚期癌症中有不同定位,目的並非「治癒」,而是延緩惡化或緩解症狀,是否接受化療,最好由病人自己決定。

2025年09月18日 13:36

流感季提前來襲 診所醫1天驗出8例陽性:連我喉嚨都怪怪的

流感季提前來襲 診所醫1天驗出8例陽性:連我喉嚨都怪怪的

疾管署日前才剛提醒流感季提早報到,診所醫師馬上「體驗」到流感威力。耳鼻喉科醫師李典憲在臉書分享,流感患者最近明顯增加,門診一天下來竟驗出8人A型流感快篩陽性,藥局的克流感等抗病毒藥幾乎開完,夜診結束後,連自己「喉嚨都有點痛痛怪怪的」。

2025年09月18日 12:32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