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懷宗/對抗大腸癌 牙齒健康很重要

▲▼示意圖,醫療,保健,醫師,牙科,牙齒,診所,關懷,健康(圖/123RF

▲科學家們最近才發現約1/3的大腸直腸癌和具核梭桿菌有關。(圖/123RF)

文/潘懷宗 博士

2019年3月4日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牙醫學暨微生物免疫學(Microbial Sciences in Dental Medicine and Microbiology & Immunology, Columbia University)教授韓亦蘋博士,發表在《歐洲分子生物學會會刊》(EMBO Reports)的研究報告,發現了口腔中一種常見的、與齲齒有關的細菌--具核梭桿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 Fn),竟會加速大腸直腸癌的癌細胞生長、惡化與轉移。

▲蛀牙。(圖/Pixabay)

▲研究報告指出,口腔中一種與齲齒有關的細菌--具核梭桿菌,竟會加速大腸直腸癌的癌細胞生長、惡化與轉移。(示意圖/Pixabay)

科學家們最近才發現約1/3的大腸直腸癌和具核梭桿菌有關,且這些患者的大腸癌惡性程度更高,但之前並不知道確切原因為何。

過去,就曾有文獻指出牙菌斑(dental plaque)的細菌與心臟健康、神經系統疾病和腫瘤生長有關。這項最新的研究,有助於釐清為什麼某些大腸癌患者(不是全部)的病情遠比其他人進展迅速,這次的發現讓我們更加了解,這個口腔細菌到底是如何助長大腸癌的發生與轉移。

早在2013年8月,韓亦蘋教授發表在《細胞、宿主與微生物》期刊(Cell Host & Microbe)的研究報告中,就發現在腺瘤(adenomas)和腺癌(adenocarcinomas)的病人體內,FadA的基因表現量(gene expression levels)是體內沒有腺瘤或腺癌者的10~100倍,於是韓教授認為FadA有潛力可以作為腺癌的診斷工具,並能夠協助制訂治療的決策方向。而FadA就是具核梭桿菌上的一種黏附蛋白質,這個黏附蛋白質會與大腸上皮細胞上的另一個蛋白質(E-cadherin)哥倆好一般的結合在一起,並進一步加強活化與癌細胞生長有關的訊息傳導(β-catenin),導致引發一連串發炎和數種癌症的致癌反應。研究人員也發現FadA黏附蛋白質僅僅會刺激癌細胞增生,卻不會刺激正常細胞的生長,非常具有特殊性。

▲蛋白質、細胞。(示意圖/Pixabay)

▲研究人員也發現FadA黏附蛋白質僅僅會刺激癌細胞增生,卻不會刺激正常細胞的生長,非常具有特殊性。(示意圖/Pixabay)

韓教授當然想要進一步找出為何具核梭桿菌僅會加速癌細胞生長,經過不斷努力,終於發現正常的結腸細胞缺乏一種稱為膜聯蛋白A1的蛋白質(Annexin A1),此蛋白質存在,才能讓具核梭桿菌的FadA黏附蛋白質刺激癌細胞的生長。之後,他們在體外和接下來的小鼠實驗中證實,抑制膜聯蛋白A1,就可以阻止具核梭桿菌與癌細胞的結合,進而阻止癌細胞的增生。研究人員還發現具核梭桿菌也可以正向回饋增加膜聯蛋白A1的產生,吸引更多的細菌聚集。

韓教授因此建立造成癌症進程惡化的正向回饋迴圈(positive feedback loop)理論,並提出雙擊模式(two-hit model),大腸細胞基因突變是第一擊,而口腔中的具核梭桿菌黏附上去並刺激則是第二擊,強化癌症訊號傳導途徑,並加速了腫瘤的生長。

韓教授隨後分析了美國國家生物技術訊息中心提供,共466例原發性結腸癌患者的RNA序列資料庫,發現大腸癌細胞具有膜聯蛋白A1表現的病人預後非常差,且此與癌症發生時的級別、分期、患者年齡或是性別均無關,可謂相當惡性。

科學家未來會將膜聯蛋白A1作為惡性大腸癌的生物標記(biomarker),並期望開發以膜聯蛋白A1作為新抗癌療法的標靶治療藥物(targeted drug)。

首次發現具核梭桿菌與大腸癌有關係的研究是在小鼠身上,2012年8月以色列希伯來大學哈達薩牙醫學院(Hebrew University-Hadassah School of Dental Medicine)發表在《細胞、宿主與微生物》(Cell Host & Microbe)期刊的研究報告,研究人員將具核梭桿菌注入實驗小鼠的靜脈後,會經由血液循環,大量地累積到大腸有腫瘤的細胞。因此,研究人員推測在人體內的情況,具核梭桿菌可能是在侵入口腔傷口後,進入血液循環,最後到達大腸,進而助長大腸癌的發生。

▲小白鼠。(圖/Pixabay)

▲首次發現具核梭桿菌與大腸癌有關係的研究是在小鼠身上。(圖/Pixabay)

此外,2013年8月《細胞、宿主與微生物》期刊上,另一篇由哈佛大學醫學院寇斯諦博士(Aleksandar D. Kostic) 的研究報告,研究人員發現檢測大腸腺瘤(Colonic adenomas)和大腸直腸癌的患者糞便中的具核梭桿菌數量,發現這些病人糞便中的具核梭桿菌數量比一般人顯著高得多,由於腺瘤可能惡化成大腸直腸癌,寇斯諦博士進一步利用小鼠作動物實驗,結果發現小鼠體內的具核梭桿菌,會加速癌細胞聚集,促進腫瘤形成,導致有較高的機率發展成為大腸癌。

寇斯諦博士的實驗也發現具核梭桿菌會增加發炎指數,並促進腫瘤增生,顯示出無論在動物或是人類,具核梭桿菌都有刺激發炎反應、促進腫瘤細胞生長的情形。

除大腸癌之外,牙齒健康與否也和其它許多全身性疾病有關,2012年4月由台北榮總、陽明大學與中研院生醫所學者共同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的一項大規模研究發現,定期找牙醫師洗牙(清除牙菌斑和牙結石),維持口腔衛生與牙齦健康的人,發生心肌梗塞、腦中風與心臟病急性發作的風險均較低。

研究是以全民健保資料庫進行隨機抽樣,總共分析21,876名50歲以上的民眾資料,這些人在臨床追蹤之前都沒有心臟病或中風病史,持續追蹤時間長達7年。結果發現,研究期間曾洗牙的人比沒有洗過牙的人,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低31%、中風風險低15%、總體心血管事件發生率低16%。此外,每半年都乖乖洗牙者,這類疾病的風險降低越明顯。

▲▼示意圖,醫療,保健,醫師,牙科,牙齒,診所,關懷,健康(圖/123RF

▲研究期間曾洗牙的人比沒有洗過牙的人,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低31%、中風風險低15%、總體心血管事件發生率低16%。(圖/123RF)

研究人員認為,牙齦常發炎、感染的人,口腔中滋生的細菌或發炎物質,容易經由血液循環進入腦部或心臟的血管,導致動脈因發炎感染而硬化,使心肌或腦有缺氧情形,可能會造成心肌梗塞或腦中風等嚴重疾病。而洗牙可以把附在牙齒表面上的牙結石除去,因為牙結石容易造成細菌堆積。另外,牙結石也是造成牙周病的元兇,定期洗牙則有助於減少牙周細菌感染,預防牙周病發生。

在台灣地區,大腸癌的發生人數連續第11年蟬聯10大癌症之首,每年約有1萬5千多人確診,5,700多人死於大腸癌,居所有癌症死亡率的第3位。國健署自2010年開始全面提供50~74歲民眾,兩年一次的免費篩檢。藉由定期接受糞便潛血的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為治癒率很高的癌症。

由上述諸多研究報告可知,保持口腔衛生的重要性。每天至少刷牙2次,還要每半年洗一次牙,讓牙醫師檢查口腔及牙齒的健康狀況喔!

▲刷牙、牙刷、牙膏。(圖/Pixabay)

▲每天至少刷牙2次,還要每半年洗一次牙,讓牙醫師檢查口腔及牙齒的健康狀況喔!(圖/Pixabay)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3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顱顏重建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醫師擔任主講人。陳建宗特別分享「內視鏡輔助前額拉提」,適應症包括眉毛下垂、不對稱眉毛、皺眉肌過動症、前額頭短,有別於傳統拉皮手術,術後恢復快。

2025年11月03日 18:05

東森總裁王令麟曝「自然美」祕訣 笑稱「70歲比6年前更年輕」

東森總裁王令麟曝「自然美」祕訣 笑稱「70歲比6年前更年輕」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3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顱顏重建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醫師擔任主講人,分享逆齡抗老觀念。 東森集團總裁王令麟也親自參與,他分享,現在70多歲從沒有做過任何整形手術,為了「自然美」每天花時間保養,現在的自己比6年前還年輕。

2025年11月03日 17:59

懸缺逾一年!衛福部證實周道君接掌社家署「首位非社政背景署長」

懸缺逾一年!衛福部證實周道君接掌社家署「首位非社政背景署長」

衛福部再有新人事拍板!衛福部次長呂建德今(11)日證實,懸缺超過一年的社會及家庭署署長一職,由現任代理署長周道君真除,也是首位非社政體系出身的社家署長。

2025年11月11日 19:06

「健保30週年可退款」是詐騙!健保署急澄清:別點連結

「健保30週年可退款」是詐騙!健保署急澄清:別點連結

健保詐騙手法再翻新!健保署今日表示,接獲民眾反映不明人士冒用健保署名義發送簡訊或郵件,以「慶祝本健康保險計劃成立30週年」對民眾進行會員帳戶審核並退款為由,提供退款申請網頁連結誘使點選獲取個人資料。健保署再次呼籲民眾,若接獲可疑簡訊及連結網頁,請直接刪除相關簡訊,切勿點選連結,避免受騙。

2025年11月11日 18:31

BMI不是胖瘦唯一指標 醫舉例「大谷翔平過重」沒人說他胖

BMI不是胖瘦唯一指標 醫舉例「大谷翔平過重」沒人說他胖

BMI不是胖瘦的唯一指標!醫師指出,BMI的主要侷限無法區分肌肉與脂肪的差異,這也是為什麼同樣的身高體重,有人看起來緊實結實,有人卻顯得鬆軟臃腫,真正影響健康的關鍵,是「體脂肪」,甚至要進一步考慮體脂肪的「量」與「分布位置」。

2025年11月11日 18:17

學測壓力大!高三生熬夜嗑炸物+手搖飲 慘變「爛臉哥」不敢見人

學測壓力大!高三生熬夜嗑炸物+手搖飲 慘變「爛臉哥」不敢見人

一名許姓高三生面臨學測考試壓力,每當深夜補習結束返家前,都會買炸物及手搖飲當宵夜繼續唸書,結果臉頰兩側不僅冒出大片青春痘,還痛到讓他無法專心唸書情緒,到學校上課也戴口罩,就醫檢查發現是囊腫型痤瘡,經建議外用藥物搭配局部藥物注射及口服A酸,同時調整作息後,許男才覺得有臉出門了。

2025年11月11日 17:23

輔大名醫江漢聲遭病患刺傷 院方聲明揭傷勢:依法究責

輔大名醫江漢聲遭病患刺傷 院方聲明揭傷勢:依法究責

國內又傳醫療暴力!輔大醫院今(11)日驚傳有民眾在門診就醫過程中持美工刀攻擊醫師,遭在場醫護人員與保全制止。院方今日下午發出聲明,強調受傷醫師經院內醫療團隊即時處置,並無生命危險,後續將全力配合警方調查;也強調將依法追究相關責任,絕不寬貸。

2025年11月11日 16:21

翁「排尿不順」竟攝護腺癌晚期 醫示警早期4症狀:常誤認是老化

翁「排尿不順」竟攝護腺癌晚期 醫示警早期4症狀:常誤認是老化

75歲旅居國外的李先生多年來飽受排尿困擾,長期追蹤攝護腺特異抗原(PSA)偏高,返台進一步進行核磁共振檢查,結果確認為臨床第三期攝護腺癌。醫師提醒,攝護腺癌的主要危險因子包括高齡、家族病史與特定遺傳基因突變,早期症狀如「頻尿、夜尿、血尿或排尿困難」常被誤認為攝護腺肥大或老化現象而延誤就醫。

2025年11月11日 15:35

流感增7死!40多歲女染「A流+黴漿菌」發病1周亡

流感增7死!40多歲女染「A流+黴漿菌」發病1周亡

疾病管制署今(11)日公布最新疫情監測,流感連續兩週低於流行閾值,研判脫離流行期,但上週仍新增38例重症、7例死亡,死亡個案最年輕是40多歲女性,同時感染A流與肺炎黴漿菌,收加護病房治療,但仍因肺炎惡化併發急性肺水腫、呼吸衰竭,發病一週後死亡。疾管署也示警,冬季疫情重來的時間提前,可能12月上旬就會明顯升溫。

2025年11月11日 15:28

傳統手術須開大刀!慈院跨科微創內視鏡手術 強強聯手取腦瘤

傳統手術須開大刀!慈院跨科微創內視鏡手術 強強聯手取腦瘤

傳統手術要取出腦瘤必須開大刀,進行「顱顏切除術」,往往造成病人很大的創傷,復原期既長又外貌受損。花蓮慈院以跨科內視鏡操刀,穿過自然孔道直抵顱底取瘤,病人外表無傷,復原期大幅縮短,手術從以前的大傷口小範圍清瘤,進階成為微傷口大範圍清除術,這項仰賴醫術與團隊合作嘉惠病人的微創術式,已在東台灣完成超過三十例。

2025年11月11日 14:38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