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彗倫醫師/罹患肌少症失能風險增! 預防從兩方面著手

▲(圖/問8線上健康諮詢提供)

▲(圖/問8線上健康諮詢提供)

文:黃彗倫 新竹東元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

什麼是肌少症?

隨著年齡增長,器官會隨之老化,導致骨質疏鬆,髮蒼視茫,肌肉量也會跟著下降。根據研究統計,40歲後成年人的肌肉質量平均每十年減少8%,到了70歲之後,平均每十年減少的肌肉量更是高達15%。肌少症不僅僅影響肌肉質量,對於老年人的生活品質、認知能力都有影響,更會增加跌倒的風險和失能比例。

根據內政部的資料顯示,台灣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已突破14%,屬於「高齡社會」。由於老化是肌肉量下降的主因,所以近年來「肌少症」逐漸成為大家所關注的議題。

肌少症該怎麼檢測?

肌少症的診斷標準為為肌肉的質量減少,再加上肌力減退或是步行功能變差兩者其中之一,即符合診斷。

根據2013年亞洲肌少症共識會的建議,65歲以上的長者,會先檢測其行走的速度或是握力,其中行走的速度是以 0.8公尺/秒作為標準,而男性握力應大於26公斤、女性握力應大於18公斤,不合格者再行檢測其肌肉質量作為判定。

肌少症會有什麼影響?

肌力差的老人,步態會變得不穩、肌耐力下降,所以跌倒的風險提升,且肌少症患者通常會伴隨其他病症,例如骨質疏鬆,一旦跌倒發生骨折需要臥床,肌肉量又會再度流失,形成惡性循環。

另外,研究顯示,身體肌肉量和胰島素的敏感度極為相關,因此肌少症和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和腦中風等亦有關聯。

造成肌少症的原因

造成肌肉量減少以及肌力下降、功能減退的原因有很多,首當其衝的就是老化。熱量攝取不足、營養不均衡、內分泌失調、器官功能衰竭,或是活動量下降、長期臥床、久坐等都是導致肌少症的因素。

日常生活中要怎麼看出有無肌少症?

除了少數急性病症臥床的患者肌肉量可能會在短時間內明顯下降外,「肌少症」其實是一個慢性的變化。

除了行走速度比較好測量外,握力和肌肉質量的測量不是隨處可得,因此,平時可以透過一些生活的小細節觀察家中長輩:是否走路的速度變慢、原本可以自己打開的罐頭現在卻無法打開、日常活動中突然軟腳等都是該留心的徵兆。

如何預防(維持肌肉量)與治療?

針對肌少症的治療可由兩方面著手,分別是營養補充和運動:

1. 年長者的營養攝取常會忽略蛋白質,如果本身沒有腎臟病,每天每公斤的蛋白質攝取量至少要達1.0-1.2公克,腎臟病患者則須依醫師建議。同時要適當接受日曬,以促進維他命D的生成。

2. 適量的有氧運動和阻力訓練都有利於體能和肌肉量的恢復,但要留意的是,由於年長者視力衰退,且有些人伴隨有心臟病、高血壓或是骨關節炎等,因此在開立運動處方時,切忌求快,必須仔細評估每個人身體的耐受程度,隨個人關節活動度和肌力調整,循序漸進為上。

本文為問8 線上健康諮詢提供,原文刊載於此

問8 線上健康諮詢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北醫打造「光譜兩端友善醫療」 施俊明:出院要比生病前更健康

北醫打造「光譜兩端友善醫療」 施俊明:出院要比生病前更健康

台灣快速邁入超高齡社會,許多醫院逐步強化高齡醫療,不過心臟內科專家、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北醫)院長施俊明認為,醫療體系對於「光譜的兩端」、也就是老人和兒童皆應提高貼心照護,並強調現代醫院的目標不應只有治病,而是「走進醫院治好病,走出醫院時,要比沒生病前更健康」。

2025年09月13日 09:23

北醫院長一家4醫師 施俊明曝密技:大姊課本劃滿重點

北醫院長一家4醫師 施俊明曝密技:大姊課本劃滿重點

國內不少校長級、院長級醫師出身醫生世家,家族多人行醫,而北醫院長施俊明的手足也都是醫師,但包含父母在內的整個家族並無其他醫師,對此他笑說,兄弟姊妹都能當醫生的關鍵在「大姊的課本」,因為書中所有重點都被大姊註明清楚,弟妹拿來複習格外受用,一家子的醫學路就這樣自然而然展開。

2025年09月13日 09:24

孩子情緒異常是警訊!醫曝行為會發出訊號 專業心理治療是王道

孩子情緒異常是警訊!醫曝行為會發出訊號 專業心理治療是王道

孩子是父母最在意的寶貝,除了身體健康,心理狀態與行為表現也同樣需要關心。如果孩子經常感到沮喪、學習困難,或特別衝動,這些都可能是提醒我們的訊號。及早理解與陪伴,能幫助孩子獲得更合適的支持。

2025年09月15日 15:22

3成「憂鬱症患者」反覆發作 醫曝研究:可能是基因在作怪

3成「憂鬱症患者」反覆發作 醫曝研究:可能是基因在作怪

全台近200萬人具憂鬱傾向,其中有5.2%是重度憂鬱症患者,近7成透過治療可妥善控制病情,但其餘2、3成患者則會反覆發作。有研究發現,這部分可能和基因有關,有些人先天帶有「落井下石型」基因,不僅對外界較敏感,還會直接影響腦中血清素的濃度多寡。

2025年09月15日 14:45

萬人響應「國高中10點上課」 醫:20%人晚起頭腦才清楚

萬人響應「國高中10點上課」 醫:20%人晚起頭腦才清楚

有民眾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要求把國、高中上課時間改成早上10點,相關提案已有萬人響應。對此,兒童青少年精神專科醫師、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葉啓斌指出,過去研究發現,8點以後起床比較符合生理時鐘,也有20%屬於晚睡晚起體質,頭腦才會比較清楚,但睡眠生理時鐘也因人而異,不能只看表面現象統一處理。

2025年09月15日 12:34

屏基率先全台完成「生物適應架」植入 開啟冠狀動脈治療新世代

屏基率先全台完成「生物適應架」植入 開啟冠狀動脈治療新世代

屏基心導管團隊致力於心臟照護26年,推動新醫材治療不遺餘力,因而屏東縣成為全台灣新一代心臟冠狀動脈「生物適應架」最早正式上線的縣市,今年5月,屏基率先完成全台首例正式上架「冠狀動脈生物適應架」(Bioadaptor)治療,並在3個月內已累積完成 24 例病人植入,後續追蹤情況均良好,標誌著心導管介入治療邁向新階段。

2025年09月15日 12:14

男血便撐半年「大腸腫瘤塞腸道」 醫示警:有症狀6成已晚期

男血便撐半年「大腸腫瘤塞腸道」 醫示警:有症狀6成已晚期

一名45歲男性有「大便不成形且帶血絲」的症狀,但並未想過是大腸癌警訊,就算糞便潛血陽性,仍認為是檢查或飲食造成。半年後因肚子疼痛嚴重,經醫師苦勸才做大腸鏡,檢查發現腫瘤已經塞住腸道,確診大腸癌。醫師提醒,根據臨床統計,有症狀才檢查,有6成以上都已經是三、四期。

2025年09月15日 11:45

醫揭「器官老化」6大警訊 愛吃超加工食品恐加速

醫揭「器官老化」6大警訊 愛吃超加工食品恐加速

很多人其實早已出現「加速老化」的訊號,卻沒放在心上。醫師指出,當「體重越來越難控制、飯後容易嗜睡或頭暈、睡再久還是覺得疲倦、記憶力下降、免疫力變差」,這些都可能與血糖失衡和器官老化有關,另外研究也發現,愛吃「超加工食品」是加速器官老化的重要因素。

2025年09月15日 11:17

台首見機器人帶動「娛樂治療」 專家:結合AI可提升精神照護

台首見機器人帶動「娛樂治療」 專家:結合AI可提升精神照護

機器人逐步進入醫療現場,從發藥、量體溫到外科手術都有應用,並延伸至精神照護領域。國內研究團隊首度嘗試讓機器人介入「娛樂治療」,結果發現真人互動的效果雖仍略勝一籌,但隨著療程推進,患者對機器人的接受度逐漸提升,顯示未來深具應用潛力。

2025年09月15日 09:03

「健檢沒紅字」代表健康? 醫揭真相:很大誤解

「健檢沒紅字」代表健康? 醫揭真相:很大誤解

代謝科醫師陳潔雯表示,健康不是健檢報告「沒有紅字」,而是「狀態穩定」,像是醒來時精神飽滿,吃完飯不會忽然昏昏欲睡,這些感受才是日常健康的「真相」。

2025年09月15日 07:31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