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力/優酪乳的菌真的可以喝進腸道嗎?

▲(圖/食力 foodnext提供)

▲(圖/食力 foodnext提供)

圖文/食力foodNEXT
撰文/張越評

腸道內的常駐菌,在人體生理基本功能扮演了排除外來病原菌的重要角色,它們藉由吸附腸道上皮細胞形成一道保護層,以達到阻斷病原菌入侵的效果,並能與外來病原菌競爭腸道中的營養;最後,藉由腸道常駐菌代謝所產生的有機酸,或具有抑菌功能的抑菌素等,也達到抑制病菌生長的目的。

漂亮腸道菌相除提供免疫調節、胃腸功能改善、調節血脂、護肝、 調節血糖、減輕腫瘤化療毒副作用等,近期更有許多體重、抗憂鬱相關研究出爐,許多慢性病的發生,都被發現是長期腸道生理狀態不平衡所致。因此如何讓腸道留有漂亮菌相,成為了食品界最受矚目的發展。

想要好菌,我該從何獲得?

人體的大腸中有大量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壞菌,而乳酸菌之所以常被稱為益生菌,是因為乳酸菌可消化乳醣代謝產生乳酸,而這些乳酸正是壞菌的剋星,因壞菌不易存活於酸性的環境,所以設法提高腸內的乳酸菌量、營造出酸性環境,便可減少壞菌盤踞,達到「益生」目的。除了藉由改善飲食習慣,多纖維、少飽和脂肪、多喝水等可改善腸道菌相,若要直接補充乳酸菌進肚子裡的話,富含乳酸菌的食物其實非常少。

以較具代表性的泡菜而言,其所含的乳酸菌通常1公克僅含數十萬、頂多數百萬個乳酸菌,比起優酪乳、養樂多等飲品或乳酸菌補充性食品,其每公克所含乳酸菌為數千萬個,有些許落差。而若經口服,活菌進入人體扺達腸道的過程必須經過許多考驗,簡言之,胃酸、膽鹽、消化酵素等,對活菌來說都有一定程度的傷害。就算菌株活著到達腸道,也必須面對其他腸道菌的競爭,不一定能在腸道中定殖,不同菌種或菌株也會讓最終命運大不同。

優酪乳的菌真的可以喝進腸道嗎?

舉例來說,保加利亞桿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和嗜熱鏈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並不太能在腸道的黏膜表面定殖,僅能在有限期間內發揮效用。輔仁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蔡宗佑表示,廣泛來說菌株從入口到被排出約2周的時間,因此優酪乳通常得視產品攝取頻率建議來持續性飲用。

剛才提到不同菌株也會因特性不同而命運大不同,有些菌株即便少少的也能抵達腸道成功定殖,有些菌株可能對人體來說具備特殊生理功效,但同時卻很不耐消化道「摧殘」。因此優酪乳產品開發上便會選擇耐胃酸、耐膽鹽能力較強之菌株,讓可達腸道的乳酸菌數得以提高,也延伸出晶球等包埋技術,選用腸溶性包覆材料,讓吃下去的菌株到腸子才釋放出來,以保護某些生理功效較強但對環境耐受性較差的菌成功抵達腸道。國立臺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教授陳明汝說明,攝取約10的7次方~10的8次方個CFU的乳酸菌,便有約10的5次方~10的6次方個CFU的菌可到達腸道。

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陳慶源表示,目前普遍認為乳酸菌1天總攝取量達10億(10的9次方 )個CFU的活菌數即算足量,唯獨各家優酪乳產品標示方式不同,菌數含量有以每「百毫升」為單位,亦有以每「毫升」為單位者,須注意其攝取量的計算。舉例來說,某一優酪乳產品每毫升含有千萬以上的活菌數,消費者飲用100毫升便可獲取10億個活菌!

菌死掉,優酪乳就沒效了嗎?

一般認為乳酸菌必須定殖於腸道並繁殖才具有效用,但也有些實驗顯示,停止攝食菌株後的幾週內,雖然菌已經消失,但短暫的定殖還是具有刺激腸道免疫系統的效果。有些優酪乳就算菌死了對健康的益處仍有效。舉例來說,乳酸菌細胞壁含有胜肽聚醣(peptidoglycan),某些抗過敏乳酸菌的細胞壁的特殊胜肽聚醣,能與人體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上的接受器結合而產生效果,所以即使菌死了,死菌的細胞壁仍然能活化免疫反應。

不僅某些特定菌株的死菌仍有效用,另有乳酸菌發酵過程的「代謝物」,例如發酵過程中釋出一些胜肽,在動物實驗中發現老鼠食用後,能使負責分泌 IgA 的 B 免疫細胞數目增加。另在某些發酵乳品中發現,L. helveticus 分解乳蛋白後產生多種胜肽,其中 VPP (Val-Pro-Pro) 與 IPP (Ile-Pro-Pro) 可抑制血管收縮素轉換酵素 ACE 的活性,達到降血壓作用。

但若該產品標榜活菌,則當溫度高於攝氏40度乳酸菌便容易大量死亡,盡量不宜加熱或脫離冷藏環境過久。菌死了,或是菌本身沒有特殊生理效果,其所代謝產生的有機酸也是對腸道有益的。不論效用為何,建議購買相關產品時須參照是否有健康食品認證,才能得知該效用是否通過科學實驗證實,並非菌數越多、菌種越多便是最佳選擇,另也須按照建議量與頻率持續攝取,腸道才會越來越漂亮。

延伸閱讀
顯微鏡ON!看穿市售優酪乳的菌世界
標榜菌數越多越好?優酪乳五大疑問一次擊破!
發酵乳與乳酸飲料到底有什麼差別?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天冷急重症病患增 醫:胸悶、呼吸不適快就醫

天冷急重症病患增 醫:胸悶、呼吸不適快就醫

近日全台明顯有感降溫,有急診醫師指出,這幾天病患沒有真的爆多,但是急重症的病人多了不少,還有年僅50歲的患者OHCA。他提醒,天氣明顯變冷,睡醒後一定要多穿衣物保暖,如果有胸悶、呼吸不適等問題,要趕快去看醫生。

2025年11月27日 10:08

刺激神經可防肌肉老化 醫:「全力垂直跳」效果勝過慢跑

刺激神經可防肌肉老化 醫:「全力垂直跳」效果勝過慢跑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許多人擔心肌少症,想多練肌肉,對此,復健科醫師王思恒指出,預防肌肉老化最重要不是補蛋白,而是「刺激神經」,因為神經在40歲後會自然凋亡,這也使肌肉失去指揮來源,建議日常生活中加入像「垂直跳」這類快速、具爆發性運動,更能減緩肌肉成為「孤兒」。

2025年11月27日 10:03

嬰幼兒染流感「病毒複製快」重症比例高 醫示警:快打疫苗

嬰幼兒染流感「病毒複製快」重症比例高 醫示警:快打疫苗

時序入冬,接下來恐再面臨一波流感疫情。對此,醫師指出,高風險族群中的「嬰幼兒」最好要施打流感疫苗,嬰幼兒免疫力差,根據臨床研究,感染後,身體帶的病毒量比較高,發生肺炎、腦炎、心肌炎等嚴重併發症的機會比較大。

2025年11月27日 10:00

以為腸胃不適 85歲嬤竟是主動脈剝離!醫護搶命7小時脫險

以為腸胃不適 85歲嬤竟是主動脈剝離!醫護搶命7小時脫險

85歲陳姓阿嬤近日出現頭痛、腹痛與腹瀉,家屬以為只是腸胃不適,送往東港安泰醫院急診後卻驚見是致命的急性主動脈剝離,隨時都有生命危險。由於患者高齡,手術風險極高,醫院立即啟動高風險手術應變機制,由蘇以理主任及李涵彥主任採雙主治制度聯手執刀。經過團隊7小時分秒必爭的搶救,成功完成人工血管重建,將阿嬤從鬼門關前救回,目前恢復良好,已能下床行走。

2025年11月27日 09:06

「直美」醫師補訓2年才能做醫美!衛福部與40醫團達2共識

「直美」醫師補訓2年才能做醫美!衛福部與40醫團達2共識

「直美」醫師確定終結!衛福部今(26)日晚間與40個醫界團體開會協商《特管辦法》醫美加強管理,在接近3小時會議之後做出兩點共識,其中確立直美醫師的關門條款,108年之後醫學系畢業生,需完成二年期醫師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PGY)才成執行醫美業務,未完成者則需要補訓;至於醫美診所是否要納入評鑑,會請醫界提出相關配套,下週會議再次協商。

2025年11月26日 20:39

主管遭爆私用技工當廚娘 疾管署重啟調查:無涉霸凌、不予懲處

主管遭爆私用技工當廚娘 疾管署重啟調查:無涉霸凌、不予懲處

疾管署東區管制中心傳出簡姓主任長期讓特定女技工協助備餐,基層員工看不慣公器私用檢舉爆料。疾管署長羅一鈞今(26)日下午說明結果,當事人表示無霸凌情形,就主管人員行政管理欠妥部分,經考績委員會討論後決議「不予懲處」。

2025年11月26日 16:00

男遭步槍射擊臉骨粉碎 三總3D列印技術成功重建顱顏

男遭步槍射擊臉骨粉碎 三總3D列印技術成功重建顱顏

一名年輕男性遭步槍擊傷,造成臉骨粉碎、呼吸道阻塞,甚至腦部暴露,被緊急送至三軍總醫院搶救,經醫療團隊啟動跨科協作,展開高難度顱顏重建治療,透過3D列印輔助導航等技術,成功助患者在重創後找回外觀及生活功能。

2025年11月26日 15:21

壯年台男成愛滋大宗!醫示警「年輕化趨勢」:別以為口交就沒事

壯年台男成愛滋大宗!醫示警「年輕化趨勢」:別以為口交就沒事

12月1日是世界愛滋日,台中光田綜合醫院感染科醫師羅仕傑指出,儘管台灣近年HIV通報數整體下降,但值得注意的是,新增感染者仍以「25至39歲本國籍男性」為最大宗,且臨床觀察有年輕化趨勢,顯示年輕族群的防治意識仍需加強。

2025年11月26日 14:40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