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力/青蔥、青蒜不會分? 教你兩撇步!

▲青蔥、青蒜不會分?教你兩撇步!(圖/食力 foodnext)

▲青蔥、青蒜不會分?教你兩撇步!(圖/食力 foodnext)

圖文/食力foodNEXT
撰文/張越評

蔥、蒜都是煮菜時不可少的調味靈魂,可以提升香氣,去腥解膩,不管是當菜餚中的配角調味,或是做為主角入菜,都各有風味。但若青蔥與青蒜全擺在面前,許多人都分不出二者的分別,到底他們該怎麼區分,營養價值又有何不同呢?

青蔥、青蒜怎麼分?

蔥為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葉為中空圓筒形,蔥的花開於頂端,有如一團團粉綠色的小絨球。其品種主要分為兩大類,即日蔥與北蔥。「日蔥」質地細嫩、蔥白長,葉肉厚而柔軟;「北蔥」則蔥白較短、葉身較細長,葉肉薄而硬。

蒜則是1~2年生草本植物,其品種分為硬骨及軟骨兩大類,硬骨種適合拿來收蒜頭,軟骨種則適合取青蒜。我們都聽過「蒜苗」、「青蒜」、「蒜苔」、「蒜頭」和「蒜仁」等名詞,「蒜苗」其實就是大蒜的嫩芽,而莖葉即為「青蒜」,花梗為「蒜苔」,鱗瓣聚合的蒜球為「蒜頭」,蒜頭去除內、外膜後便是「蒜仁」。 容易與青蔥混淆的青蒜,外型與呈中空的青蔥不同,而是扁平呈寬條形至劍形。

▲左圖為近根部的地方。右邊那一把是青蒜,根部為橢圓狀,青蔥則整根都是直的。右圖為葉子的部分。右邊那一根是青蒜,呈扁平狀,青蔥的葉子則是中空的。(圖/食力 foodnext)

▲左圖為近根部的地方。右邊那一把是青蒜,根部為橢圓狀,青蔥則整根都是直的。右圖為葉子的部分。右邊那一根是青蒜,呈扁平狀,青蔥的葉子則是中空的。(圖/食力 foodnext)

青蔥、青蒜的營養有何不同?

·蔥

據國民營養調查的結果,蔥居於我國蔬菜食用量第11名,是國人愛用菜,每天攝取量平均就有7公克,其含有各種保護性的營養素,包括鉀、鋅、維生素A、C、葉酸以及膳食纖維等。植株含有揮發性硫化物,經研究發現有去腥、抑菌作用,並可刺激胃液的分泌、增進食慾,如烯丙基硫醚等。由於其屬於揮發性物質,因此注意勿將蔥泡在水裡或煮得過久,否則可能使其效果喪失。另外,烹煮富含鋅的蛤蜊湯等海鮮料理時,常會撒上些許青蔥,除了去腥之外,本身也含鋅的青蔥,便能提供畫龍點睛的效果。

·蒜

蒜中含有較多蒜素(allicin)、增精素(scordinin)、銅、鐵、鋅、鍺及硒等,其中蒜素被身體吸收後會轉變為大蒜硫胺素,能促進糖分代謝、助於血糖穩定。

另有研究表示,蒜具有提高淋巴T細胞、巨噬細胞等免疫系統的能力,2006年一份《臨床醫學》研究即指出,蒜中的有機硫化合物可抑制大腸癌細胞生成。還具有與維生素B1結合的特性,保護它不被B1分解酵素所分解、增加吸收效果,因此蒜與富含B群的食物(牛肉、豬肉)一起吃也是絕配!

延伸閱讀

蔥明明是植物但為什麼屬於葷菜?

大蒜和洋蔥到底能不能治感冒?

國產與進口蘆筍有何不同?掌握三點就能分辨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3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顱顏重建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醫師擔任主講人。陳建宗特別分享「內視鏡輔助前額拉提」,適應症包括眉毛下垂、不對稱眉毛、皺眉肌過動症、前額頭短,有別於傳統拉皮手術,術後恢復快。

2025年11月03日 18:05

東森總裁王令麟曝「自然美」祕訣 笑稱「70歲比6年前更年輕」

東森總裁王令麟曝「自然美」祕訣 笑稱「70歲比6年前更年輕」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3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顱顏重建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醫師擔任主講人,分享逆齡抗老觀念。 東森集團總裁王令麟也親自參與,他分享,現在70多歲從沒有做過任何整形手術,為了「自然美」每天花時間保養,現在的自己比6年前還年輕。

2025年11月03日 17:59

破解發炎與憂鬱連鎖反應 蔡世仁揭精神醫學新方向

破解發炎與憂鬱連鎖反應 蔡世仁揭精神醫學新方向

入選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並名列台灣醫師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醫學部教授蔡世仁認為,他與團隊在學術領域最具突破性的發展,是從免疫學角度來理解精神疾病,並以系統性整合研究方式,釐清「發炎」與憂鬱症、躁鬱症及思覺失調症的關聯,立下重要里程碑。

2025年11月08日 10:03

「每天喝水3000毫升」出現驚人變化 營養師:胃口小、體重降

「每天喝水3000毫升」出現驚人變化 營養師:胃口小、體重降

最近一名營養師指出,連續喝3000毫升水一周後,代謝變快、水腫消、體重下降,但也有上班族抱怨頻尿太煩,甚至有人喝過頭導致腎炎。專家劉博仁提醒,喝水要少量多次、掌握時機,睡前2至3小時應減少攝取,避免頻尿影響睡眠。每天需水量以「體重×30毫升」計算,喝對時間才能護腎又助代謝。

2025年11月09日 12:13

醫揭「人工陰莖」適合對象 術後硬度固定、體位有限制

醫揭「人工陰莖」適合對象 術後硬度固定、體位有限制

根據統計,台灣40歲以上男性約有四分之一出現勃起障礙,60歲以上更超過半數。顧家醫療總院長顧芳瑜醫師指出,勃起障礙依照嚴重程度與成因治療不同,甚至可選擇人工陰莖植入,適合「攝護腺癌術後、中風導致神經損傷或長期重度勃起功能障礙」等患者,但術後硬度為固定狀態,性行為體位也有限制,例如不適合進行女上男下,以免折斷。

2025年11月09日 11:14

研究認證!醫揭「1睡姿」最能防失智、助大腦排毒

研究認證!醫揭「1睡姿」最能防失智、助大腦排毒

早上起來覺得「腦霧」,記憶力變差、反應力下降,擔心自己是不是提早老化,有失智的風險?張家銘醫師在臉書粉絲專頁提醒,現代人長期睡不好、熬夜或壓力大導致淺眠,讓大腦內的「膠淋巴系統」無法出來工作,導致廢物累積,引發慢性發炎與神經退化,他建議透過生活習慣改善,「讓腦流動起來,記憶就會回來。」

2025年11月09日 09:13

30多歲男胸部大到B罩杯 醫揭「男性女乳症」常見成因

30多歲男胸部大到B罩杯 醫揭「男性女乳症」常見成因

台中一名30歲的男性,從國中青春期時就發現自己胸部異常隆起,外觀宛如女性胸型,讓他不敢抬頭挺胸,甚至曾經努力減脂瘦身到51公斤,胸部仍沒有縮水,還一度大到B罩杯,「男性女乳症」長年下來造成陰影,後來透過手術才順利解決困擾。醫師指出,男性女乳症的原因可能與慢性腎衰竭、肝硬化、甲狀腺亢進等因素有關,提醒大家別輕忽。

2025年11月09日 09:03

長輩每3人就有1人身陷肌少症危機 北醫大AI模型監測揪早期異常

長輩每3人就有1人身陷肌少症危機 北醫大AI模型監測揪早期異常

根據國健署調查65歲以上人口肌少症盛行率達34.1%。北市社區營養推廣中心調查也指出,每3位長者就有1位具肌少症風險。專家指出,肌少症恐增加跌倒、骨折、失能及慢性病等風險,但早期預測不易,容易被忽略為正常老化現象。北醫大研究團隊建立AI模型加以監測日常步態、姿勢等變化,發現身體功能可能異常,盼透過數據搜集建立優化骨骼肌肉健康的建議措施。

2025年11月08日 20:52

石崇良再拋政策!明年擴大兒童專責醫師 照顧0~6歲也防兒科萎縮

石崇良再拋政策!明年擴大兒童專責醫師 照顧0~6歲也防兒科萎縮

雖然健保補充保費改革方案惹議,衛福部長石崇良沒有因此緩下腳步,今(8)日出席「台灣醫學週」開幕活動再拋新政策,明年要擴大現行「幼兒專責醫師」制度為「兒童專責醫師」,服務年齡從0~3歲再往後延伸至6歲,包含預防保健等全人整合性照護,就像讓孩子有一位「大天使」陪伴成長;另一方面,透過保障0至6歲兒童醫療健保點值、專責醫師制度導入價值支付,來避免兒科醫師人力萎縮。

2025年11月08日 20:34

《醫療希望在花蓮》花蓮慈濟堅守東台灣 林欣榮帶領開創新醫路

《醫療希望在花蓮》花蓮慈濟堅守東台灣 林欣榮帶領開創新醫路

花蓮慈濟是台灣東部唯一的醫學中心,肩負偏遠急重難症的治療與國際醫療的責任,院長林欣榮今(8)日發表新書《醫療希望在花蓮》,分享團隊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之中,開創出一條融合科技與人文的創新醫路。衛福部長石崇良表示,花蓮慈濟培育人才、醫療發展一點不亞於西部,包含東西合療、細胞治療、機械手臂、全人照護,成為一大典範。

2025年11月08日 18:54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