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補充足 助你抗乳癌

▲營養補充足,助你抗乳癌。(圖/照護線上)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乳癌是台灣女性最好發的癌症,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醫師表示,乳癌初期往往沒有症狀,需要定期檢查才能早期發現。

當腫瘤變大時,患者可能會自己摸到硬塊;部分患者會發現乳頭有異常分泌物或出血;若乳癌長在乳頭附近,乳頭可能會凹陷,導致雙側乳頭不對稱;若乳癌侵犯皮膚,皮膚可能發紅、像橘子皮。假使乳癌已經轉移到淋巴結,患者可能在腋下摸到硬塊,但這些都是二期以上較晚期的乳癌。

張金堅醫師表示,愈早期的乳癌患者,預後愈好,所以乳房定期檢查很重要,患者有機會在連手都摸不到異常的時候就偵測到乳癌,及早接受治療。

「篩檢」和「診斷」不一樣,「篩檢」是在沒有症狀的時候接受檢查,「診斷」則是在已經出現症狀或摸到硬塊時才去找醫生。台灣的乳癌篩檢是從45歲開始,每兩年一次乳房X光攝影,如果有乳癌家族史就提前到40歲,由政府提供免費篩檢。

精準治療,對抗乳癌

張金堅醫師指出,目前乳癌治療方式相當多元,有的會先開刀,有的會先用化學治療讓腫瘤縮小,再接受手術。術後再視狀況安排放射治療、荷爾蒙治療、標靶治療等。

在20幾年前,患者的乳癌的病灶都較大,必須切除整個乳房,現在醫師會希望在腫瘤很小的時候就發現,患者才有機會做乳房保留手術。

針對腋下的淋巴結的部分,在過去治療一律是做淋巴結廓清術,腋下淋巴結切除後,手臂淋巴液回流較不順暢,可能導致手臂淋巴水腫的併發症。另外,進行淋巴結廓清術亦會影響部分感覺神經,患者術後腋下會有麻木的感覺。

精準治療,對抗乳癌

醫師會先在皮下注射同位素或染劑,這些藥物會順著淋巴管流到腋下淋巴結,協助我們找出淋巴回流的第一站「前哨淋巴結」,若「前哨淋巴結」化驗起來沒有癌細胞轉移,就無須進行淋巴結廓清術,以減少患者淋巴水腫的機會。

除了手術外,乳癌治療還包括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荷爾蒙治療、標靶治療等。若癌細胞具有雌激素受體(ER)、黃體激素受體(PR),可以使用荷爾蒙治療。若是癌細胞具有過度表現的HER-2,可以使用標靶治療。隨著醫學進步,乳癌治療越來越精準,幫助患者達到更好的預後。

乳癌治療常見併發症有哪些?

張金堅醫師解釋說,手術的副作用與手術範圍有關,切除的範圍愈大,乳房愈容易變形、胸前疤痕較明顯、腋下淋巴結廓清可能導致手臂淋巴水腫,胸壁或腋下會有麻木的感覺。患者術後還可能遇到出血、傷口感染等併發症。

輔助性化學治療是患者最關心的部分,因為化學治療藥物是消滅體內殘存之癌細胞,以避免生長快速的癌細胞持續擴散,所以在治療的同時會對其他快速生長的細胞造成影響,例如毛囊、腸道黏膜、骨髓細胞等,患者接受化學治療後可能會掉頭髮,對腸胃道、小腸刺激較厲害,可能噁心嘔吐,若大腸受到影響,可能會拉肚子等副作用。

治療乳癌常見副作用

接受化學治療的癌友要格外注意對骨髓細胞的影響,因為骨髓細胞負責製造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患者的白血球會降低,容易發燒、受到感染,若導致敗血症可能有生命危險。若紅血球減少,讓患者貧血、虛弱,血小板降得太低可能會有出血的狀況,癌友都須事先了解跟預防。

部分藥物可能影響肝臟功能,治療期間也要小心監測。患者末梢神經受影響、手腳發麻是常見的症狀。由於有些藥物會影響皮膚,有時還會出現皮疹、破皮。由於會產生許多不適的副作用,所以部分患者不願接受完整的療程,這是相當嚴肅且令醫師擔憂的問題。在治療期間,醫師會更關心癌友身心狀態、小心審視了解,即時治療處理。

營養補充從治療前就開始!

張金堅醫師指出,化療期間癌友會面臨噁心、嘔吐、食慾不振、腹瀉等營養流失狀況,所以在吃的方面更為重要。

特別提醒乳癌病患,因為治療期間食慾受到影響,往往吃得比平時少,在「治療前」就須開始補充足夠的營養,包含優質蛋白質和蔬菜水果。

接受治療期間癌友營養支持很重要,醫師建議只要吃得下就要吃,盡量由口進食。若有上吐下瀉的症狀,醫師會使用藥物減緩不適,倘若真的吃不下,就需要靠點滴來補充營養素、水分、電解質等。必要時,醫師會透過血液檢查,如檢查血液中的白蛋白、球蛋白來評估患者的營養狀態。

營養狀況佳,治療過程較順利

為了提升照護品質,現在醫院都有乳癌多科團隊,成員包括腫瘤外科、腫瘤內科、病理科、放射科、藥師、營養師、個案管理師等。營養師會協助了解病患身體狀況,並依照需求評估是否適合使用各種特殊營養品,像是選擇有人體臨床實驗的小分子褐藻醣膠、魚油、精胺酸、核甘酸、麩醯胺酸等。其中褐藻醣膠近期常被癌友討論,屬於海中多醣體,可做為營養輔助。台灣醫療團隊近年針對小分子褐藻醣膠有許多相關臨床實驗研究,可能有助調節生理機能[1],對於食慾及體力的也有所幫助。

醫師建議,在適當時機使用特殊營養品,對患者會有幫助,但皆屬輔助性質,重點還是正規治療,該開刀就要開刀,該化療就要化療。

癌症治療期間蛋白質流失快,因為蛋白質、氨基酸都是組織在修復時候的重要原料,患者的肌肉較容易萎縮,甚至出現所謂的肌少症。營養狀況佳的患者,治療過程會比較順利,除了身體恢復比較快,免疫力也比較好。我們都鼓勵患者要營養均衡,也要多多運動。

減少危險因子,降低乳癌風險

乳癌的治療過程不輕鬆,乳癌防治基金會是患者的避風港,能給予患者、家屬包括治療前後、生活調適等各方面的協助與輔導。

張金堅醫師更進一步解釋,我們在乳癌防治基金會看到許多正向、樂觀的生命鬥士,不向癌症低頭,勇敢抗癌,我相信當我們面對陽光的時候陰影就在背後看不到,我們會繼續陪伴他們,也替他們喝采!

參考文獻:
1. Wu S.Y. Brown Seaweed Fucoidan Inhibits Cancer Progression by Dual Regulation of mir-29c/ADAM12 and miR-17-5p/PTEN Axes in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s, Journal of Cancer (U.S.A.), 2016.

原文連結

同場加映:降低乳癌風險,妳可以這麼做!(懶人包)

搜尋附近的診所(掛號、領藥超方便)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3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顱顏重建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醫師擔任主講人。陳建宗特別分享「內視鏡輔助前額拉提」,適應症包括眉毛下垂、不對稱眉毛、皺眉肌過動症、前額頭短,有別於傳統拉皮手術,術後恢復快。

2025年11月03日 18:05

衛福部推「受訓完整才能做醫美」 估600人執業遇挑戰

衛福部推「受訓完整才能做醫美」 估600人執業遇挑戰

醫美執業資格問題最近備受關注,對此,衛福部今強調,醫美並非零風險,且多數接受醫美的民眾身體狀況良好,一旦醫師訓練不足造成傷害,更顯對民眾影響深遠,因此修法朝「完成PGY(不分科)訓練得執行醫美」的方向走;據統計,目前約有600名醫師未完成PGY,政策目標將「直美」現象導回正軌。

2025年11月20日 14:12

景美女中拔河隊6連霸背後秘辛!長庚推「運動員健康手冊」防傷害

景美女中拔河隊6連霸背後秘辛!長庚推「運動員健康手冊」防傷害

景美女中拔河隊在世界運動會六連霸,背後其實有長庚運動醫學團隊長達12年來的專業照護支持。有鑒於基層學校拔河隊缺乏運動防護的知識及資源,特別集結醫師、運動防護師、營養師等長庚跨領域醫療團隊發表《拔河運動員健康手冊》,長庚醫院副院長蔡文鐘指出,手冊從熱身、恢復、營養到用藥與心理,將醫療端的專業轉成運動現場能立即使用的語言與建議,「我們不只治療傷害,更希望傷害不要發生」。

2025年11月20日 13:54

男慢性痛找無原因 醫揭「傷害可塑性疼痛」特徵:神經過度反應

男慢性痛找無原因 醫揭「傷害可塑性疼痛」特徵:神經過度反應

45歲韓先生多年苦於肩頸痛、偏頭痛,數度就醫仍查無原因,還被懷疑是「太敏感」,直到在大醫院接受完整評估,才確診是近年疼痛醫學領域新增的「傷害可塑性疼痛」,屬於沒有明顯組織損傷卻長期疼痛的特殊類型;醫師說,若長期反覆疼痛,或疼痛程度與檢查結果不符,別靠意志力硬撐,應尋求專業診斷。

2025年11月20日 12:41

台灣生殖醫學終結罕病遺傳 「龍蝦爪畸形」父喜獲健康女兒

台灣生殖醫學終結罕病遺傳 「龍蝦爪畸形」父喜獲健康女兒

李先生一出生即罹患罕見的先天遺傳疾病EEC綜合症,發生率約十萬分之一,若父母其中一方帶有此突變,下一代約有50%的機率發病,典型臨床表現包括外指或「龍蝦爪樣畸形」,新生兒的手可能僅有三根手指。李先生為此從美國到台灣尋求「生殖醫學」,順利孕育出健康的下一代,創下全球罕見案例,締造「從三指到十指」的生命奇蹟。

2025年11月20日 12:38

主管私用技工當廚娘 疾管署重啟調查:1週內開考績會

主管私用技工當廚娘 疾管署重啟調查:1週內開考績會

疾病管制署遭爆東區管制中心簡姓主任長期讓特定女技工每天替他備妥早午餐,基層員工看不慣其公器私用,7月初二度向政風室檢舉,最後僅以告誡了事。疾病管制署今(20)日回應,因本案對於防疫團隊指揮運作、基層同仁士氣仍恐有深遠影響,疾管署長羅一鈞重新檢視本案後,已指示再次進行調查並於一週內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

2025年11月20日 12:27

改善腸道菌相可降低洗腎風險 專家:補充益生菌延緩惡化

改善腸道菌相可降低洗腎風險 專家:補充益生菌延緩惡化

腸道健康和腦部功能息息相關,國外醫界並揭示「腸腦軸」的連通路徑,如今台灣研究團隊首次證實,人體亦有「腸腎軸」機制,也就是腸道菌與腎臟病之間同樣具有關鍵連結,若能及早調整飲食、補充益生菌,可望降低未來發展至洗腎的風險,對國人健康影響深遠。

2025年11月20日 10:56

喝到記憶受損!52歲老闆狂應酬、靠酒助眠 患「酒精性失智症」

喝到記憶受損!52歲老闆狂應酬、靠酒助眠 患「酒精性失智症」

一名52歲生意人林老闆(化名)應酬頻繁,長年下來一天常常喝掉十多罐啤酒或是半瓶威士忌,甚至習慣靠酒助眠,漸漸出現記憶力明顯缺損,工作上判斷不再精準,連帶影響公司經營,就醫檢查發現是罹患「酒精性失智症」。醫師提醒,已有醫學研究明確指出,長期飲酒不僅會傷肝,更會直接損害腦部。

2025年11月20日 10:23

黃斑病變別當成老花眼 醫:「及早發現」、「持續治療」助維持視力

黃斑病變別當成老花眼 醫:「及早發現」、「持續治療」助維持視力

台灣邁向超高齡社會,與年齡密切相關的「黃斑部病變」成為視力保健重要警訊。高雄長庚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高雄大同醫院眼科主任姜威宇指出,近年門診觀察,老年黃斑部病變患者人數逐年上升,主因包括國人壽命延長、就醫便利、健保給付擴大及藥物進步,使病人更願意就醫,但提醒此疾病若延誤治療,恐導致視力永久喪失。

2025年11月20日 10:00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