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力/真香檳還是假香檳? 地理標示為農產、美酒保盛名

▲「香檳」不是你想怎麼叫都行!「地理標示」為農產與美酒保盛名!(圖/食力 foodnext)

▲「香檳」不是你想怎麼叫都行!「地理標示」為農產與美酒保盛名!(圖/食力 foodnext)

圖文/食力foodNEXT
撰文/蔡幸儒

歡聚或喜悅的時刻,開一瓶「香檳酒」可以説是電影裡最經典的橋段!但你喝的那罐「香檳酒」是真的「香檳酒」嗎?又或者充其量只能稱得上「氣泡酒」呢?

只有生產在香檳區、指定的葡萄品種和加工方式才能叫「香檳酒」

「香檳(Champagne)」一詞其實代表的是「法國東北的香檳地區或其周邊區域」,以指定的葡萄品種(包含:白葡萄霞多麗、紅葡萄黑品樂和莫尼耶品樂等)、生產加工方式所釀造之氣泡酒,因為其嚴格的釀造工序與獨特的品質風味,使得「香檳」二字盛名在外,許多國家甚至習慣直接以香檳直接作為氣泡酒的代稱。

要想辨別真正的香檳酒,依據我國與歐盟的雙邊協議及與貿易有關之「智慧財產權協定(Agreement on Trade-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簡稱TRIPS)」,香檳二字在酒類商品中可是受到保護的,不能亂標示!

目前在許多國家或地區常會透過雙邊協定,以智慧財產權中的「地理標示(Geographical Indication,簡稱GI)」方式對「香檳」二字進行保護,若非依據當地規範製作並得到批准,不能任意使用。

具有特定地理來源、保證品質的「地理標示」

那麼什麼是「地理標示」?它又為何能讓法國香檳能保有香檳美名?根據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簡稱WIPO)定義,地理標示主要是指「商品上具有特定地理來源,且擁有可歸因於此地理來源的品質或信譽的一種標示」。

藉由地理標示的規定,雖然無法避免市場中同類型的商品以同樣手法製作,但卻可以避免不符合原料種植、加工等品質標準的產品憑藉盛名而作為宣傳工具、誤導消費者,也可避免因仿冒名稱而產生的不正當商業競爭。

地理標示的各國規定會依照協議程度而有不同

然而,地理標示保護的程度,也會因為各國協定而有所不同。例如,在美國當地長期習慣以香檳作為當地氣泡酒的代稱,因此與法國之間過去就常出現爭議。後來在2006年,美國與歐盟雙方簽署條約協議,要求監管新申請的酒商不得使用香檳二字,且簽署前已申請註冊的業者則需在「香檳」二字前標示產地,例如於美國加州所生產的就需要寫「加州香檳」,藉以與法國原產的香檳有所區隔。

而中國則在2013年,在法國香檳酒專業協會提出申請後正式通過香檳的地理標示註冊,並依據其當地的《地理標誌產品保護規定》及相關規則進一步規範,防止其他酒商濫用香檳二字。

地理標示有高達8成與飲食相關

直至2018年,根據WIPO發布的世界智慧財產權指標年度報告顯示,全球大約有65,900件有效地理標示,其中「葡萄酒和烈酒」便佔全球總量的51.1%,而「農產品和食物」也佔29.9%。可見在國際間已有不少透過地理標示制度,藉以保障當地農產與食品產業的方式。

受到地理標示保護的產品除了香檳之外,還包括法國干邑白蘭地酒(Cognac)、法國洛克福乳酪(Roquefort)、葡萄牙波特葡萄酒(Porto)、墨西哥龍舌蘭酒(Tequila)、印度大吉嶺紅茶(Darjeeling)等。

例如,法國「干邑白蘭地」除了使用的葡萄需來自干邑周邊主要的6個產區、限定葡萄品種,如白玉霓、白福爾、科隆巴等之外,還必須以銅製蒸餾器蒸餾、以橡木桶進行陳釀等。而以同樣揚名海外的「大吉嶺紅茶」來說,同樣只有大吉嶺周邊茶區所生產的紅茶得以做此標示。

2018年時,「特斯拉」曾經因為預計出產一款名為「Teslaquila」的龍舌蘭酒,而與具有龍舌蘭商標權的「墨西哥龍舌蘭規範委員會」槓上,但也因此讓龍舌蘭的地理標示議題一時聲名大噪、爭議四起。

相關影片連結(影片來源:My Tesla Adventure/Youtube)

台灣加入WHO之後,「池上米」取得台灣第一個產地標章

而台灣在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也在隔年因應「 與貿易有關之智慧財產權協定(TRIPs)」的地理保護規定,增列「產地」作為註冊範圍,而以申請專用「圖樣標章」的方式保障在地農產品。

「池上米」也在2003年註冊成為台灣第一個產地證明標章, 除了規定需由池上鄉轄區所認證的碾米廠處理外,亦須符合CNS良質米規定。在此之後,包含「霧峰香米」、「梨山茶」等也陸續申請註冊產地證明標章。

▲台灣產地標章註冊標章圖樣。(圖/食力 foodnext)

▲台灣產地標章註冊標章圖樣。(圖/食力 foodnext)

不過,地理標示的作法雖然可以保護地方產業,但仍需要產官學界建立優良的生產制度、稽核制度、完善的宣傳機制與維護機制相互配合,否則消費者難以辨識,也容易存在未達成協議或非國際貿易組織成員國濫用標示的情形。

儘管各國的地理標示所保障的程度、範圍及形式仍多有差異,台灣民眾對於地理標示的觀念也仍未普及,但台灣地理標示相關制度的開始,也讓台灣農產品在邁向國際這條路上多了點保障!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延伸閱讀
▶清爽的香檳學問大!4大分類讓你一看就懂!
在嚴冬酷寒中誕生的奇蹟:發泡酒香檳
葡萄酒挑選秘訣:從標籤看生產地區與收成年份

參考資料
世界智慧財產權指標:2018年專利、商標和工業設計申請量再創新高
酒在醉前: 向上流必備酒寶
质检总局关于批准对香槟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公告(2013年第51号)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公告本局九十一年四月十二日修正一版「商品及服務近似檢 索參考資料」第 33-1 頁第八行之「香檳酒」刪除
我國產地標章註冊一覽表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醫曝10大傷腎食物 第1名台灣人超愛喝

醫曝10大傷腎食物 第1名台灣人超愛喝

台灣慢性腎臟病盛行率高,平均每8人有1人受影響,也是全球洗腎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就分享台灣人經常吃,卻是相當傷腎的10大食物,例如看似健康的早餐穀物,或是早餐店常見的鍋貼、鐵板麵都在名單內,排名第一的更是被譽為台灣之光的珍珠奶茶。

2025年11月28日 02:09

退休師煮菜「越煮越鹹」竟白內障+散光釀禍 醫揭手術治療時機

退休師煮菜「越煮越鹹」竟白內障+散光釀禍 醫揭手術治療時機

一名65歲老師在退休後熱衷於烹飪與園藝,但最近半年來視力逐漸模糊,特別是夜間開車時,對向來車的燈光會出現嚴重的眩光與光暈,不僅如此,平時看食譜和手機也變得越來越吃力,做園藝時會誤剪花草,還把食譜上的鹽巴3匙看成8匙,讓家人頻頻跟她反映做菜越來越鹹,最後就醫才知道是白內障合併散光。

2025年11月27日 19:34

男大生燒2周「竟是急性血癌」 醫列4大警訊:常被當成感冒

男大生燒2周「竟是急性血癌」 醫列4大警訊:常被當成感冒

台灣每年約新增950至1000名急性血癌病患,常見四大症狀包含「臉色蒼白、容易疲倦」、「不明原因的反覆發燒」、「未受外力碰撞卻出現瘀青或出血」、「骨骼或關節疼痛」。醫師提醒,由於這些症狀並不具特異性,常被誤以為是貧血或感冒,導致錯過就醫時機。

2025年11月27日 19:09

神經外科名醫馬辛一病逝 學長回憶:一切以病人為主的好醫生

神經外科名醫馬辛一病逝 學長回憶:一切以病人為主的好醫生

曾任台灣神經外科醫學會理事長的名醫馬辛一,日前因車禍受傷住進三軍總醫院,原本狀況穩定,期間並接受親友探視,未料今傳出過世消息,震驚醫界。對於相關詳情,三總稱,事涉病人隱私,仍在詢問家屬意見,細節不便透露,有進一步訊息會對外說明。據了解,死因與車禍無直接關聯,而有其他病因。

2025年11月27日 18:17

新北流感疫苗剩8萬劑 65歲以上接種抽iPhone 17

新北流感疫苗剩8萬劑 65歲以上接種抽iPhone 17

近期氣溫下降,呼吸道病毒更為活躍,高風險者要盡快接種流感疫苗!新北市衛生局指出,本年採購103萬劑公費流感疫苗,目前剩餘約8萬劑,只要65歲以上市民在12月31日前接種流感疫苗或COVID-19疫苗,還可參加抽獎活動,有機會獲得iPhone 17 Pro Max等多項大獎。

2025年11月27日 16:54

醫揭胰臟癌9大風險因子 「無症狀時揪出」7成有機會開刀治療

醫揭胰臟癌9大風險因子 「無症狀時揪出」7成有機會開刀治療

胰臟癌被稱為「癌王」,患者長期存活情形不佳,對此醫師說,早期辨識9大風險因子是關鍵,尤其是4項與個人型態有關的危險特徵,包括年齡超過60歲、長期抽菸、長期喝酒與肥胖,符合者更應積極篩檢,只要能在無症狀時經篩檢確診,超過7成都還能開刀治療。

2025年11月27日 16:28

眼球卡骨頭!他車禍「臉骨全碎」剩複視後遺症 醫揭恐怖警訊

眼球卡骨頭!他車禍「臉骨全碎」剩複視後遺症 醫揭恐怖警訊

苗栗一名25歲陳先生去年因嚴重車禍導致全臉骨折,雖經手術成功「拼回」臉龐,卻留下看東西一個變兩個的「複視」後遺症。這不僅讓他下樓梯時容易踩空,連玩手機遊戲都無法數算金幣,嚴重影響生活;經台中榮總跨科團隊接力治療,最終透過眼外肌手術,才成功讓他擺脫疊影地獄,重獲清晰視界。

2025年11月27日 16:25

變冷就關節僵硬 醫點名「5族群」是退化高風險群

變冷就關節僵硬 醫點名「5族群」是退化高風險群

近期天氣開始轉涼,不少人早上起來會感覺膝蓋有點卡卡緊緊的,醫師指出,不只是膝蓋會出現退化性關節炎,尾椎、腰椎、手指、髖關節,都有可能出現關節發炎和退化的情況,尤其是「超過65歲以上的年長者、進入更年期的婦女、骨質疏鬆、工作需要搬重物和長時間久坐久站、關節曾受過嚴重傷害」都是關節退化高風險群。

2025年11月27日 15:30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