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不亞於心肌梗塞 5大徵兆表示周邊血管阻塞了



圖文/常春月刊

許多人都把焦點放在容易導致中風、心肌梗塞的心血管疾病,卻忽略了周邊血管阻塞疾病的危害。其實,大部分的周邊血管阻塞,雖然不會有立即性的生命危險,但嚴重時,卻可能造成肢體壞死、復原機率低,且有截肢的風險,亦不容輕忽。

台北慈濟綜合醫院心導管室主任兼周邊血管中心主任黃玄禮指出,靜脈周邊血管阻塞,包括常見的血液回流異常、靜脈栓塞等疾病,可能是因為血液遲滯不動、內皮細胞傷害以及血液黏稠度上升等原因所造成。

造成周邊血管阻塞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動脈硬化,也就是說,如果體內有過多的膽固醇,當血脂肪雜質囤積在血管壁上,長期下來,會使得血管變得狹窄,就會讓血流不順暢;嚴重時,就會形成血栓堵住血流,促使被供應的組織因此壞死,如果又沒有加以注意或是預防,嚴重甚至會死亡。

如果出現下列5個徵兆,就必須小心有可能是急性周邊血管阻塞所導致,急性周邊血管阻塞的風險不亞於心肌梗塞,務必及早做進一步的診治。

1、傷口久久無法癒合

當腳部傷口無法癒合,肢體就會逐漸壞死,黃玄禮解釋,當局部組織得不到養分與氧氣時,皮膚就會因為缺血而由粉紅色轉為暗紫色,且在腳趾頭部分會發生潰瘍或是壞疽的現象,並逐漸延伸到足部或腳踝。由於人體的組織一旦壞死就長不回來,後續處理將更為麻煩,因此,必須及早發現且治療。

2、手腳老是感覺冰冷

一般在臨床診斷上,會觸摸患者雙腳的溫度與脈搏的強度,如果溫度低、脈搏減弱又伴隨著手麻腳麻的情況,就表示血液循環出問題了,不過仍須安排動脈血管超音波檢查來做確認。

3、走走停停,休息後腳才不痛

當周邊性動脈阻塞的時候,常有的一個典型徵兆就是間歇性跛行,患者常在走了一段時間後,下肢因為血流不足而感覺疼痛,必須停下來坐著休息一陣子、等血流恢復正常後才能繼續前行,但又走了同樣一段距離之後,還是會出現同樣的症狀,這就是間歇性跛行。如果缺血嚴重的時候,甚至連休息之後或是晚上睡覺時,疼痛都沒有辦法緩解,此時就必須特別小心了。

4、皮膚變薄、腿毛脫落、趾甲碎裂

周邊動脈血管一旦阻塞,血液循環就會變差,下肢腿部就會有營養不良的情況出現,這時候也會出現包括腿毛容易脫落、皮膚顏色變白或是變薄,還有腳趾甲也比較容易碎裂等狀況發生,這些也都是周邊血管阻塞的徵兆,都必須特別留意才行。

5、腳突然腫脹,摸起來熱熱的

如果是靜脈周邊血管阻塞的急性期,患者的腳部會突然間腫脹得很厲害且脹到很大,觸摸皮膚會有熱熱的感覺。如果單純只有一隻腳的血管阻塞,從外觀上,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兩隻腳粗細上的差別,此時就要有警覺,趕緊就醫檢查。

延伸閱讀:
腦動脈瘤半數搶救前死亡! 揭4個身體不定時炸彈因子
防中風、降心臟病風險 5種清血管食物現在起要常吃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3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顱顏重建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醫師擔任主講人。陳建宗特別分享「內視鏡輔助前額拉提」,適應症包括眉毛下垂、不對稱眉毛、皺眉肌過動症、前額頭短,有別於傳統拉皮手術,術後恢復快。

2025年11月03日 18:05

改善腸道菌相可降低洗腎風險 專家:補充益生菌延緩惡化

改善腸道菌相可降低洗腎風險 專家:補充益生菌延緩惡化

腸道健康和腦部功能息息相關,國外醫界並揭示「腸腦軸」的連通路徑,如今台灣研究團隊首次證實,人體亦有「腸腎軸」機制,也就是腸道菌與腎臟病之間同樣具有關鍵連結,若能及早調整飲食、補充益生菌,可望降低未來發展至洗腎的風險,對國人健康影響深遠。

2025年11月20日 10:56

喝到記憶受損!52歲老闆狂應酬、靠酒助眠 患「酒精性失智症」

喝到記憶受損!52歲老闆狂應酬、靠酒助眠 患「酒精性失智症」

一名52歲生意人林老闆(化名)應酬頻繁,長年下來一天常常喝掉十多罐啤酒或是半瓶威士忌,甚至習慣靠酒助眠,漸漸出現記憶力明顯缺損,工作上判斷不再精準,連帶影響公司經營,就醫檢查發現是罹患「酒精性失智症」。醫師提醒,已有醫學研究明確指出,長期飲酒不僅會傷肝,更會直接損害腦部。

2025年11月20日 10:23

黃斑病變別當成老花眼 醫:「及早發現」、「持續治療」助維持視力

黃斑病變別當成老花眼 醫:「及早發現」、「持續治療」助維持視力

台灣邁向超高齡社會,與年齡密切相關的「黃斑部病變」成為視力保健重要警訊。高雄長庚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高雄大同醫院眼科主任姜威宇指出,近年門診觀察,老年黃斑部病變患者人數逐年上升,主因包括國人壽命延長、就醫便利、健保給付擴大及藥物進步,使病人更願意就醫,但提醒此疾病若延誤治療,恐導致視力永久喪失。

2025年11月20日 10:00

耳鼻喉科改名「耳鼻喉頭頸外科」 衛福部:還是可以看感冒

耳鼻喉科改名「耳鼻喉頭頸外科」 衛福部:還是可以看感冒

衛福部預告修法將「耳鼻喉科」改名為「耳鼻喉頭頸外科」,引發網友討論原來耳鼻喉科會進行外科手術,甚至擔心以後是否不能去看感冒。衛福部醫事司今(19)日表示,相關醫學會多年前已經改稱耳鼻喉頭頸外科,較為符合實際業務內容且與國際接軌,更名後完全不影響該科醫師看診,實務上也沒有規範醫師只能看哪一科,有些成人感冒也會到兒科去看。

2025年11月19日 18:32

衛福部擬修法「醫師需受訓才能做醫美」 醫事司揭受影響人數

衛福部擬修法「醫師需受訓才能做醫美」 醫事司揭受影響人數

終結「直美」亂象,衛福部擬修正《特管辦法》加強管理,要求從事醫美的醫師都必須完成二年的PGY(畢業後臨床醫學訓練)。衛福部醫事司表示,初步掌握約600名醫師未經過PGY訓練就直接在執業,至於其中有多少人是在美容醫學從業,還需要進一步比對分析。

2025年11月19日 17:44

乳癌併用中西藥須「間隔1小時」 醫:化療別吃蜂王乳、胎盤素

乳癌併用中西藥須「間隔1小時」 醫:化療別吃蜂王乳、胎盤素

一名50多歲乳癌患者在手術後接受化療,竟出現手腳麻木、大片紅疹,且痛到難以行走,經與醫師討論後,決定進行西醫治療也接受中醫調理,約2周後症狀顯著改善;醫師說,乳癌病人併用中藥,須與西藥間隔至少1小時,且化療期間切勿補充蜂王乳、胎盤素等含「類荷爾蒙」成分保健品,以免影響療效。

2025年11月19日 16:20

明年健保費不漲!安全準備金達2個月 費率維持5.17%

明年健保費不漲!安全準備金達2個月 費率維持5.17%

衛福部長石崇良上任時明確表態「明年漲保費機會很低」,健保會今(19)日公布健保費率審議結果,建議115年度維持現行費率5.17%,健保會解釋,健保明年度收入試算安全準備金可達2個月,安全準備還有餘裕的情況下,不用漲保費。

2025年11月19日 16:08

30歲媽子宮外孕爆量內出血險沒命 安泰高危險妊娠團隊成功救回

30歲媽子宮外孕爆量內出血險沒命 安泰高危險妊娠團隊成功救回

1名30歲高姓孕婦日前突然出現劇烈腹痛與昏眩,被家人緊急送往安泰醫院急診。她自述剛懷孕不久,急診團隊立即啟動婦產科會診。經超音波檢查發現疑似子宮外孕且已有大量內出血,收縮壓甚至低於80,情況相當危急。醫療團隊火速啟動大量輸血與手術準備,由婦產科楊淳翔醫師執行腹腔鏡緊急手術,成功止血並搶回孕婦生命。

2025年11月19日 15:19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