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藥馬上躺平 2習慣恐造成食道潰瘍、損傷



圖文/常春月刊

李小姐罹患感冒已經長達一個多禮拜,她多喝開水、服用維生素C之後,並沒有明顯改善,就醫經診斷為感冒併發細菌性感染,醫師開立抗生素clindamycin,三餐飯後及睡前服用一顆;不過,因為在服用睡前的藥物後相當疲倦,便馬上躺下就寢,隔天發覺有胸悶、胸痛的情形,以為是工作壓力太大不以為意,再隔天又出現吞嚥疼痛、食道有燒灼感,不舒服的感覺甚至蔓延到胃部,且越來越嚴重,再加上原先的感冒尚未痊癒,苦不堪言。

馬偕紀念醫院胃腸內科主治醫師陳志仁表示,通常口服的藥物要產生作用,必須透過開水送服,通過食道,進入胃部、小腸,吸收至血液中,再由血液循環將藥物分子帶往各個作用部位或標的,以達到治療疾病或緩解症狀的效果。

若服用藥物時,囫圇將藥物「吞進去、離開嘴巴」,並沒有配服足量的開水,以幫助固體藥錠或膠囊通過相對狹窄的食道中段,或是才服下藥品,便立即躺臥或就寢,即使有喝到足量的開水,仍有藥品卡在食道中的風險,輕則造成短暫不適,更有甚者造成食道的損傷、潰瘍。

通常這些人並不是「沒有喝水」,而是「水喝得不夠」,像有些人只喝一口水,就吞服全部藥物,再加上服藥後立即躺臥,藥物卡在食道造成潰瘍的機率將大大增加,建議每次服藥都要配上至少300c.c.的水量才夠。

此外,藥物的「劑型」也是導致食道潰瘍的一個重要關鍵因素。固體的藥丸最常被製成「錠劑」或「膠囊」劑型,由於膠囊殼與食道黏著性比藥錠高得多,與食道黏液接觸後,更容易使膠囊狀的藥物卡在食道;一旦膠囊殼溶解後,內含的藥物成分酸鹼值多較酸或較鹼,因此,將對食道造成傷害。

而藥物的「尺寸大小」也是影響的原因之一。較大顆的藥錠或膠囊卡在食道的機率,無疑地比小顆的藥物大,在臨床上,甚至有人因為服用大顆的維他命補充劑,而卡在食道中;維他命雖非屬容易造成食道潰瘍的藥物,卻仍會造成食道潰瘍的傷害。

服用的「藥物種類」有時也是造成食道潰瘍的重要原因。陳志仁指出,在臨床上有若干種類的藥物容易引起食道潰瘍:

◆四環素類(Tetracyclines)抗生素:如doxycycline、minocycline等。
◆其他抗生素:以clindamycin最常見。
◆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on-Steroidal_Anti-Inflammatory_Drugs):如aspirin、diclofenac、mefenamic acid(Ponstan)等。
◆雙磷酸鹽類(bisphosphonates):如alendronate(Fosamax)。
◆其他類:如氯化鉀(KCl)製劑、quinidine、鐵劑等。

為避免藥物引起的食道潰瘍,陳志仁提醒,若所服的藥物本身屬於容易造成食道潰瘍的種類,應小心謹慎,服藥時務必配服足量開水;若藥物體積較大,或一次服用多顆藥物,則需要併服更多的開水,以確保藥物能通過食道順利抵達胃部;服藥後,切忌馬上躺臥或就寢,如果可以的話,盡量保持上半身直立,甚至稍作走動,都能幫助藥品進到胃部。

延伸閱讀:
怕藥品副作用不敢吃藥? 食藥署點出3服用原則
服藥時間影響藥效! 藥師告訴你「飯前」、「飯後」正確時機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3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顱顏重建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醫師擔任主講人。陳建宗特別分享「內視鏡輔助前額拉提」,適應症包括眉毛下垂、不對稱眉毛、皺眉肌過動症、前額頭短,有別於傳統拉皮手術,術後恢復快。

2025年11月03日 18:05

東森總裁王令麟曝「自然美」祕訣 笑稱「70歲比6年前更年輕」

東森總裁王令麟曝「自然美」祕訣 笑稱「70歲比6年前更年輕」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3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顱顏重建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醫師擔任主講人,分享逆齡抗老觀念。 東森集團總裁王令麟也親自參與,他分享,現在70多歲從沒有做過任何整形手術,為了「自然美」每天花時間保養,現在的自己比6年前還年輕。

2025年11月03日 17:59

「健保30週年可退款」是詐騙!健保署急澄清:別點連結

「健保30週年可退款」是詐騙!健保署急澄清:別點連結

健保詐騙手法再翻新!健保署今日表示,接獲民眾反映不明人士冒用健保署名義發送簡訊或郵件,以「慶祝本健康保險計劃成立30週年」對民眾進行會員帳戶審核並退款為由,提供退款申請網頁連結誘使點選獲取個人資料。健保署再次呼籲民眾,若接獲可疑簡訊及連結網頁,請直接刪除相關簡訊,切勿點選連結,避免受騙。

2025年11月11日 18:31

BMI不是胖瘦唯一指標 醫舉例「大谷翔平過重」沒人說他胖

BMI不是胖瘦唯一指標 醫舉例「大谷翔平過重」沒人說他胖

BMI不是胖瘦的唯一指標!醫師指出,BMI的主要侷限無法區分肌肉與脂肪的差異,這也是為什麼同樣的身高體重,有人看起來緊實結實,有人卻顯得鬆軟臃腫,真正影響健康的關鍵,是「體脂肪」,甚至要進一步考慮體脂肪的「量」與「分布位置」。

2025年11月11日 18:17

學測壓力大!高三生熬夜嗑炸物+手搖飲 慘變「爛臉哥」不敢見人

學測壓力大!高三生熬夜嗑炸物+手搖飲 慘變「爛臉哥」不敢見人

一名許姓高三生面臨學測考試壓力,每當深夜補習結束返家前,都會買炸物及手搖飲當宵夜繼續唸書,結果臉頰兩側不僅冒出大片青春痘,還痛到讓他無法專心唸書情緒,到學校上課也戴口罩,就醫檢查發現是囊腫型痤瘡,經建議外用藥物搭配局部藥物注射及口服A酸,同時調整作息後,許男才覺得有臉出門了。

2025年11月11日 17:23

輔大名醫江漢聲遭病患刺傷 院方聲明揭傷勢:依法究責

輔大名醫江漢聲遭病患刺傷 院方聲明揭傷勢:依法究責

國內又傳醫療暴力!輔大醫院今(11)日驚傳有民眾在門診就醫過程中持美工刀攻擊醫師,遭在場醫護人員與保全制止。院方今日下午發出聲明,強調受傷醫師經院內醫療團隊即時處置,並無生命危險,後續將全力配合警方調查;也強調將依法追究相關責任,絕不寬貸。

2025年11月11日 16:21

翁「排尿不順」竟攝護腺癌晚期 醫示警早期4症狀:常誤認是老化

翁「排尿不順」竟攝護腺癌晚期 醫示警早期4症狀:常誤認是老化

75歲旅居國外的李先生多年來飽受排尿困擾,長期追蹤攝護腺特異抗原(PSA)偏高,返台進一步進行核磁共振檢查,結果確認為臨床第三期攝護腺癌。醫師提醒,攝護腺癌的主要危險因子包括高齡、家族病史與特定遺傳基因突變,早期症狀如「頻尿、夜尿、血尿或排尿困難」常被誤認為攝護腺肥大或老化現象而延誤就醫。

2025年11月11日 15:35

流感增7死!40多歲女染「A流+黴漿菌」發病1周亡

流感增7死!40多歲女染「A流+黴漿菌」發病1周亡

疾病管制署今(11)日公布最新疫情監測,流感連續兩週低於流行閾值,研判脫離流行期,但上週仍新增38例重症、7例死亡,死亡個案最年輕是40多歲女性,同時感染A流與肺炎黴漿菌,收加護病房治療,但仍因肺炎惡化併發急性肺水腫、呼吸衰竭,發病一週後死亡。疾管署也示警,冬季疫情重來的時間提前,可能12月上旬就會明顯升溫。

2025年11月11日 15:28

傳統手術須開大刀!慈院跨科微創內視鏡手術 強強聯手取腦瘤

傳統手術須開大刀!慈院跨科微創內視鏡手術 強強聯手取腦瘤

傳統手術要取出腦瘤必須開大刀,進行「顱顏切除術」,往往造成病人很大的創傷,復原期既長又外貌受損。花蓮慈院以跨科內視鏡操刀,穿過自然孔道直抵顱底取瘤,病人外表無傷,復原期大幅縮短,手術從以前的大傷口小範圍清瘤,進階成為微傷口大範圍清除術,這項仰賴醫術與團隊合作嘉惠病人的微創術式,已在東台灣完成超過三十例。

2025年11月11日 14:38

入冬仍增4例登革熱!高屏3案活動地有交集 初判群聚事件

入冬仍增4例登革熱!高屏3案活動地有交集 初判群聚事件

入冬後登革熱仍未歇!疾病管制署今(11)日公布上周新增4例本土病例,其中高屏3名個案有流行病學相關,潛伏期在萬丹鄉元泰街市場及市場周邊活動史,具地緣相關性,初步判定群聚,但是還是要送基因定序。

2025年11月11日 14:11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