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堅:鑑古知今 從SARS到COVID-19



圖文/常春月刊 446期
撰文/張金堅

早在1937年,Beaudette與Hudson首次證實在雞身上找到冠狀病毒,而以Beaudette為名,之後在老鼠與豬身上的冠狀病毒相繼被發現,直到1950~1960年代,科學家才在人類身上發現冠狀病毒;這些冠狀病毒的特性就是狡滑善變,當環境改變時,病毒基因複製過程易發生錯誤,導致RNA變異而演變出新的病毒株,藉此適應新的環境。

在1950~1960年時,只有兩種人類冠狀病毒,分別是OC43、229E,但症狀很輕微,只有打噴嚏、咳嗽等症狀,不致於因感染而死亡,所以不受重視。到了2002年11月,出現了第一個對人類有重大影響的冠狀病毒SARS,原本SARS只寄生在蝙輻身上,但靠著果子狸(或麝香貓)當跳板成功侵入人體;當SARS病毒進入人體後,進駐健康的細胞,並利用它開始複製,以最快的速度在人體內擴散。

台灣在2003年3月受SARS肆虐

台灣在2003年3月中旬,出現第一個SARS病例,一位在大陸經商的台胞返台後發生發燒、肌肉酸痛及頭痛等類似流行感冒症狀,後來相繼發生肺炎及呼吸衰竭,他的太太及兒子也陸續得病。同年4月中旬,香港淘大花園的一位居民來台探親,掀起台灣社區感染的浪潮,也將台灣幾所醫院的感染管制成破口。兩個月內出現將近700名的病例,並造成84人死亡,其中包括6位醫護人員。

當時本人剛由台大醫院借調署桃醫院擔任院長才半年,又同時兼任桃園療養院院長,加上桃園機場也是當時的責任區,必須支援機場篩檢的工作,身負堅守國門的重責大任。當時以醫院為家,緊繃神經,加上口罩及負壓病房不夠,全國陷於緊張狀況,但醫護人員雖處於危險職場,仍然收起情緒、堅守崗位,沒有絲毫怨言。



▲SARS期間,當時的桃園縣長朱立倫先生前來訪視醫院工作同仁。(圖/張金堅教授提供)

此外,急診處之室外發燒篩檢站的工作同仁,更要長時間穿隔離衣、配戴N95口罩,儘管悶熱難受,仍有許多護理人員奮不顧身志願前往;而麻醉科兩位醫師主動加入非常危險的氣管內管插管工作,展現為SARS戰役搏命付出之勇氣與毅力,著實令人動容。當時桃園縣長朱立倫先生及衛生署長陳建仁先生也不辭辛勞,前來訪視與關心,並為同仁們加油打氣,當時本人與各科室主管每天舉行抗疫會議討論疫情,並做出即時之因應措施,使我們免於造成院內感染。



▲SARS期間,當時的衛生署長陳建仁先生不辭辛勞,前來關心醫院同仁。(圖/張金堅教授提供)

而且將收集的國內外文獻及院內的處置流程,編撰國內第一本《抗SARS戰役醫院總動員》一書,回想起來,真要感謝的是院內同仁團結一心、無懼疫情,並積極抗疫,才能完成此次艱鉅的任務。



▲編撰國內第一本「抗SARS戰役醫院總動員」一書。(圖/張金堅教授提供)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席捲全球

在SARS過後,由於來去匆匆,全世界根本沒有研發疫苗及抗SARS病毒的藥物,而至2012年出現中東呼吸症侯(MERS),則是第二種威脅人類生命的冠狀病毒,由於症狀十分猛烈,SARS的死亡率是10%,MERS卻高達30%,因為宿主死亡得太快,傳播力不如SARS強,就這樣的消失。

但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就非同小可,從2019年12月湖北武漢市發現病例,引起全球關注而後相繼擴展傳播,世界衛生組織於3月15日宣布全球大流行,截至4月23日,全球確診已增至260萬人以上,死亡人數超過18萬人,死亡率約6.9%;而且歐美國家到目前為止,仍持續延燒。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統計,西班牙是目前死亡率最高的國家,義大利次之,所以,疫情仍然非常嚴竣,世界各國均卯足全力,積極因應抗疫。

冠狀病毒英文原名C o r o n a v i r u s ( 簡CoV),其球狀結構外層是一群棘狀突起的蛋白質(S-Protein),外觀似皇冠因而得名;這種棘突蛋白質就像一把鑰匙,能夠開啟人體內特殊細胞的鎖,進而造成感染。從2020年1月,就知道此新型冠狀病毒是單鏈RNA,約3萬個基因密碼,其棘突蛋白質與已知的蝙蝠冠狀病毒以及SARS冠狀病毒有高達88%與79%的相似度,因此推斷此病毒來自蝙蝠;此病毒的這把鑰匙,剛好可以控制人類呼吸道細胞的ACE2(血管收縮素轉化酶2)這副鎖,且比SARS病毒更能使鑰匙與鎖吻合,因而造成病毒複製進而導致肺炎,危及生命 。



▲COVID-19的結構示意圖。(圖/張金堅教授提供)

其實,從2019年12月中國疫情爆發不久,相關科學家便對COVID-19基因組進行測序,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TSRI)的學者,根據這些測序數據探索COVID-19的起源與演化方式,發現COVID-19的受體結合區域(簡稱RBD)及獨特骨架,與蝙輻突刺蛋白、穿山甲發現的相關病毒極為相似。

研究團隊認為COVID-19最可能的起源有二種:第一種情況,病毒在非人類宿主自然演化成目前的狀態,接著跳向人類;第二種情況則是病毒的非致病版本,先從動物宿主跳向人類,才在人群中變為目前的致病狀態。團隊預測,不管上述何種情況,待此次疫情結束後,將來還是有再次爆發的可能性。



▲2019新型冠狀病毒傳播途徑示意圖(圖/張金堅教授提供)

有對抗病毒藥物嗎?什麼時侯有疫苗呢?

到目前為止,針對各種冠狀病毒並沒有治療藥物,研究抗病毒的藥物可分二類,第一類是抑制病毒複製,第二類是針對宿主的細胞機制選擇性增強或抑制。第一類需要克服病毒的快速突變;而第二類則需要考慮是否對人體產生嚴重的副作用。

目前對於新型冠狀病毒之藥物,各國相關學者如火如荼地進行臨床試驗,截至目前為止,已有幾種藥物可能有效,例如Remdesivir(瑞德西韋)或Favipiravir(法維拉韋),它們是一種腺苷類似物,原本是為了對抗伊波拉病毒與流感病毒的,能夠抑制病毒核酸的聚合。

根據4月10日美國權威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的論文證實,對新冠狀肺炎重症者使用瑞德西韋,可降低一半的死亡率,據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教授證實,台灣有9位重症患者亦有療效,另外,像干擾素及奎寧亦有某種程度的療效。

疫苗的研發無疑是人類對抗病毒的最佳武器,此次由於COVID-19爆發全球大流行,各國均投入極大的研發能量,紛紛宣布其疫苗的研發時程,其研發過程包括:

1.選擇與生產免疫性強、安全性佳的抗原。

2.動物試驗,臨床前試驗,測試抗原在動物體內有良好的免疫,且無不良副作用。

3.與合格廠商們合作大量製造候選疫苗。

4.進入第一、二、三期臨床試驗,其實台灣中研院與國衛院在篩檢與疫苗方面有跨國合作與研究,期待疫苗研發早日成功。

面對的挑戰及如何與病毒共生?
從S A R S 、M E R S , 乃至2 0 1 9 年之COVID-19,每次都經過突變,再經跨物種傳播,造成嚴重感染,引發致命危機,在在顯示冠狀病毒的多變陰狠、詭譎莫測,這次突變的新型冠狀病毒的流行,不得不令人省思人類與病毒之互動,重新檢討病毒與人類的共生關係,以下是一些感想與建言:

1.我們要謙卑地體認,在大自然環境中,人與其他千萬種動物,都是地球的一份子,這些千萬種動物中必然帶有億萬種病毒,是不可能全數殲滅,彼此要互相尊重,敬病毒而遠之,不要輕易獵殺、捕食野生動物,更不要對大自然過度開發,造成生態的不平衡,助長病毒孳生,引起人類的浩劫。

2.國內此次疫情,醫療體系完整、中央指揮系統健全,中央地方充分合作,第一線醫護人員及疫調工作同仁克盡職守,打了一場非常漂亮的防疫戰,此刻更應珍惜得來不易成果,給予站在第一線的醫護疫調同仁掌聲與鼓勵,讓他們更有動力為全民把關。

3.此次對抗COVID-19疫情,短期內無法迅速復甦,大家要有持續抗疫作戰的準備,這是一場馬拉松式的戰役,要緩慢使力,維持一定的醫療能量,不能超過臨界值,以免影響其他醫療行為的正常運作,尤其對於其他重症、急症、慢性病、癌症病人的照護也不能打折。

4.經過此次的歷練與挑戰,更應把台灣人民對衛生的良好習慣(衛生文明、戴口罩、勤洗手),及健康智能(healthliteracy),讓全世界看得見。

5.此次民間對義大利的捐助義舉與政府對世界其他有疫情國家口罩的援助行動,更見證政府與人民的同理心與關懷情。

6.藉此機會,政府應該整合公衛專家、臨床專家(感控、胸腔、重症)、病毒專家,甚至相關學者,共同研發更普遍、更快速且更精準的篩檢,也可跨國、跨領域的合作,進行抗病毒藥物及疫苗的研發,這點我們的整合仍不甚完整,有待加強。

7.對於種族的差異,遺傳易感性(genesusceptibility)的不同(如味覺、嗅覺喪失東西方有別),應該設法解決,我深信國內的專家有此能力,並不遜色於國外。

8.在疫情嚴重、強調社交距離的同時,相關單位應思考如何落實人工智慧(A.I.)、V.R.、I.O.T.等遠距醫療,以及各種相關資訊科技的應用,使醫療的照顧更升級。

9.對居家檢疫、隔離或確診個案或相關人士,應給予心理支持與關懷,對於隔離在家的民眾、確診個案,還有因這次疫情失去健康、財富、工作的人,甚至受到歧視或排斥的人們,我們應該施予更多人性關懷與支持。

此外,要依照衛福部諮詢專家提出安心防疫五部曲(PEACE)來自我提醒與執
行。

P(be patient):耐心因應外在事物,慎選重要訊息,避免心理負擔。
E(enhance your safety):好好照顧自己,提升安全。
A(accept your emotion):學會收起情緒,遠離焦慮。
C(change your behavior):舒緩壓力,適時走出戶外或室內進行聆聽音樂、閱讀、書寫或繪畫等,改變自已的行為。
E(engage in your life)):儘量維持常態,過好規律的日常生活。

延伸閱讀:
肥胖是新冠肺炎重症高危險因子! 3個瘦子習慣趕快學起來
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 5精神症狀你中了幾項?

分享給朋友:

推薦閱讀

好多人生病! 醫揭2元凶:常全家中獎

好多人生病! 醫揭2元凶:常全家中獎

小兒科醫師林智葳提醒,最近診所病人量有些小暴增,腸病毒和病毒性腸胃炎非常多,而且常常一人中獎,全家都跟著中獎,請大家多加小心。

2024年05月05日 07:06

網傳「白肉雞打生長激素」恐致性早熟?營養師破解「5大迷思」

網傳「白肉雞打生長激素」恐致性早熟?營養師破解「5大迷思」

台灣的白肉雞消費量大,因此衍生出許多迷思,像是會打生長激素、抗生素,或者吃了會性早熟等等,這次好食課整理了常見的5個雞肉迷思,一次破解給大家知道!

2024年05月05日 00:27

他走路痠麻痛!去附近市場1趟得休息3次 醫揪出病因「嚴重恐截肢」

他走路痠麻痛!去附近市場1趟得休息3次 醫揪出病因「嚴重恐截肢」

一名70多歲男性,近日來出現走路痠麻情況,以前他可以陪太太到到離家不遠的市場買菜,現在卻中途卻要休息兩三次,每走一小段路就會腳痠甚至嚴重會有小腿腹疼痛的現象,原本休息可以改善,但近期卻惡化到休息時還是痠還有腳趾腳背冰冷、傷口不易癒合等現象,就醫才確認是「下肢動脈阻塞」問題。

2024年05月04日 22:30

保健品「10大疑惑」台人最愛問!什麼時候吃 營養師全說了

保健品「10大疑惑」台人最愛問!什麼時候吃 營養師全說了

在現代生活中,保健品已經成為許多人維持健康的一部分。然而,對於如何正確使用這些保健品以獲得最大的效益,許多人仍然感到困惑。Cofit營養師-蔡宗真就針對「十大網友最常問的保健品問題」,提供專業的建議,助你更好地了解保健品的適當食用方法,最有效地使用保健品,實現更健康的生活目標!

2024年05月04日 21:41

新冠疫情期間「台灣超額死亡低於英美」!北醫大調查揭成果

新冠疫情期間「台灣超額死亡低於英美」!北醫大調查揭成果

2020年爆發新冠疫情重創世界各國,台灣防疫表現則相對較佳,台北醫學大學研究團隊今(4)日在「2024公衛高峰論壇」發表一份調查指出,台灣近四年(2020-2023年)平均年超額死亡率約3.3%,約富裕(OECD)國家的二分之一,與日、韓、星等國接近,並顯著低於美、英、德等高收入國家;而且在疫情期間,中風、心臟病、癌症等疾病的超額死亡人數並未有顯著增加。

2024年05月04日 20:25

獨/去全套店!小黃老司機驚曝:曾染梅毒 他嚇瘋「鹽水刷GG」擼破皮

獨/去全套店!小黃老司機驚曝:曾染梅毒 他嚇瘋「鹽水刷GG」擼破皮

中部一名年約4、50歲的中年男子,日前到「全套店」激情消費完後,於店門口招計程車離開,豈料一坐上車,老司機秒自爆曾在同一間店「染上梅毒」,貼心提醒讓男子一聽傻眼又絕望,回到家瘋狂以鹽水狂搓洗生殖器,以為這樣可以消毒,直到刷到陰莖破皮痛爆,才找泌尿科醫師求救,並將所有性病篩檢通通驗一次,結果也出爐了。

2024年05月04日 20:18

健保點值保障爭議!陳時中提「總額瘦身」新思維 應有結構性改變

健保點值保障爭議!陳時中提「總額瘦身」新思維 應有結構性改變

健保醫療服務點值攸關實際給付金額,去年國內就因為醫療爆量讓院所申報點值遭稀釋,引發醫界不滿,「保障點值」近來成為關注焦點。前衛福部長陳時中今(4)日直言現在是一個好時機,應該讓總額做整體結構性的改變!他提出總額制度要有新的思維,應該讓總額「瘦身」,脫離總額的項目變多。

2024年05月04日 19:57

一年瘦下10公斤!中度脂肪肝消失 他1吃法:不吃晚餐也會飽

一年瘦下10公斤!中度脂肪肝消失 他1吃法:不吃晚餐也會飽

近日有一名70歲患者照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原有的中度脂肪肝消失,病人透露調整飲食約1年後,下降10公斤,調整方式是盡量在晚餐不吃東西,早餐、午餐吃得較豐盛,早晚運動把熱量消耗後,晚上較早入睡,進食量比過去少一點,體重逐漸下降。醫師說,許多人的飲食習慣常會在晚餐吃很多或加上消夜才會飽,緊接著睡覺也容易因而變胖。

2024年05月04日 19:24

腸病毒進入流行期!「4大類食物」少碰 喝柳丁汁反害不適

腸病毒進入流行期!「4大類食物」少碰 喝柳丁汁反害不適

不僅小孩會中鏢,大人中鏢反而症狀不明顯,更容易傳染給小孩!而看著小孩嘴破、發燒、喉嚨痛真的會很難受,除了勤洗手、帶口罩之外,營養師也提供飲食方針,讓我們一起度過腸病毒煎熬期!

2024年05月04日 18:35

悲傷記憶更長久! 心理師揭大腦運作:善於記住痛苦的事

悲傷記憶更長久! 心理師揭大腦運作:善於記住痛苦的事

雖然生活中的快樂與悲傷比例占比可能各半,但對人來說,痛苦的記憶可能會更長久而深刻。心理師余佳容說,大腦天生善於記住痛苦的事,當負面情緒伴隨強烈的生理反應,如心率加快、呼吸加深等,也會增強大腦對悲傷記憶的儲存和回憶;但快樂的情緒不會引起大腦形成相關區域的強烈活動,因此快樂記憶相對較淺。

2024年05月04日 17:24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