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在家心情悶壞了 5個小撇步紓壓又療癒



圖文/常春月刊

連假來臨,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民眾宅在家的時間大增,精神科醫師也提醒,因疫情影響心情起伏,不妨運用「安、靜、能、繫、望」五個簡單原則,緩解焦慮不安的情緒。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醫學部康峻宏主任表示,疫情持續3個月,民眾外出時間大減,甚至有些民眾因居家檢疫或居家隔離無法外出,身體活動量與人際互動減少,延伸出身心問題。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身體活動不足為死亡前十大危險因子,約有21-25%乳癌及結腸癌、27%糖尿病及30%缺血性心臟病,都是因身體活動不足所造成。

因此,運動不僅能促進新陳代謝、強壯肌肉與骨頭讓身體維持健康體態,還能舒緩在疫情期間所累積的不安與壓力;不同強度的運動有不同助益,中等強度的運動可以增加免疫力及抵抗力,而和緩的靜態伸展及腹式呼吸則可穩定情緒、增進睡眠。

然而,心理健康也是防疫不可或缺的一環。北醫附醫精神科鐘國軒主任指出,疫情看似沒有終點,心情不免惴惴不安,出現焦慮、憂慮、失眠等情形;建議透過「安、靜、能、繫、望」五個創傷心理復原的原則,藉由深呼吸、多做自己能做到的事情等,緩解自身情緒。

鐘國軒說明,「安」是促進安全,不論是居家/醫院隔離者或一般民眾,切記戴口罩、勤洗手、維持適當社交距離,保護自己也是保護別人;「靜」是促進平靜鎮定,好好深呼吸、放鬆、休息、睡覺,調適情緒與正面思考;「能」是提升效能感,即使是行動受限,仍有自己能做的事情,例如看書、滑手機、做運動、寫日記與心得,安排作息適當轉移,找回自我控制感。

而「繫」是促進聯繫,防疫期間人際互動減少,但仍可透過視訊、電話,保持與外界溝通;「望」則是指灌注希望,不要只注意負面資訊,相信自己與醫療人員。

防疫期間別輕忽自身心理健康,若出現焦慮憂鬱、負面思考、胃口改變、失眠、胸悶、心悸、肌肉緊繃、腸胃不適等,且已嚴重影響正常生活作息,應盡速就醫尋求專業醫師協助。

延伸閱讀:
小小孩抗拒戴口罩? 醫師建議3個方法秒收服
新冠疫情好焦慮?  5對策有效緩解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台灣緊急心導管治療重要推手 黃瑞仁用拓荒者精神翻轉逆境

台灣緊急心導管治療重要推手 黃瑞仁用拓荒者精神翻轉逆境

國際知名的心臟內科專家黃瑞仁醫師,在接掌輔大醫院滿2年前夕回首來時路,笑說,他一直都喜歡挑戰,骨子裡有股拓荒者精神,不論是當年將緊急心導管治療觀念帶回台灣,或推動台大雲林分院脫胎換骨,或如今率領輔大醫院升級醫療,雖都有辛苦難處,但他始終相信耕耘過後,嚐到的果實將會更為豐碩、甜美。

2025年07月05日 09:23

醫界3典範形塑風格 黃瑞仁以「僕人式領導」打造幸福團隊

醫界3典範形塑風格 黃瑞仁以「僕人式領導」打造幸福團隊

經營一家醫院並不容易,而黃瑞仁醫師根據過往的成功經驗,認為帶好團隊有一大關鍵,就是要對任何挑戰都抱持樂觀心態,「不要只是覺得難,還要告訴自己做得到」,同時和團隊保持良好關係,如此許多問題都可迎刃而解。

2025年07月05日 09:24

隔夜水能喝嗎?西瓜能隔夜吃嗎?專家給答案

隔夜水能喝嗎?西瓜能隔夜吃嗎?專家給答案

許多人擔心「隔夜」的食物和飲用水不安全,常被網路上關於致癌的謠言所困擾。對此,重症醫師黃軒來釐清一些常見的誤解,並找出真正不該隔夜食用的東西。

2025年07月15日 11:56

9歲童「草莓舌」高燒不退 醫揪出「猩紅熱」:症狀像感冒易忽視

9歲童「草莓舌」高燒不退 醫揪出「猩紅熱」:症狀像感冒易忽視

9歲的奇奇連續多日發燒,家人雖有反覆帶到診所求診,卻遲遲未改善,且他的身體開始出現粗糙的紅疹,手指開始脫皮,進一步就醫檢查發現,合併有咽喉疼痛、扁桃腺紅腫並化膿以及「草莓舌」症狀,做咽喉培養檢查,才發現是感染A群溶血性鏈球菌,確診為猩紅熱,給予抗生素治療後,3天退燒、紅疹也逐漸退卻。

2025年07月15日 11:48

1到4歲是「溺水」高風險年齡 國健署:浴盆也潛藏危機

1到4歲是「溺水」高風險年齡 國健署:浴盆也潛藏危機

暑假是戲水高峰,國健署提醒,1到4歲是溺水高風險年齡,不只在泳池、溪邊及海域要注意溺水風險,連在家洗澡、浴盆中也潛藏危機,家長須隨時陪同、視線不離,幼童洗澡中即使電話響,大人也不可離開,防範溺水悲劇。

2025年07月15日 11:23

撞球名將心肌梗塞猝逝 醫曝危險因子:二手菸會害血管堵塞

撞球名將心肌梗塞猝逝 醫曝危險因子:二手菸會害血管堵塞

男子花式撞球名將「火雲邪神」張榮麟昨驚傳死訊,年僅40歲,據稱死因是心肌梗塞。醫師表示,雖不知確切診斷,但年輕的心肌梗塞病例多與抽菸有關,即使本身不抽菸,過去曾長期在未禁菸場域暴露於二手菸,仍可能埋下血管堵塞遠因,民眾對於菸品風險沒有輕忽空間。

2025年07月15日 11:15

手機殼可能藏「重金屬、毒素」敗腎致癌 醫:2種材質較安全

手機殼可能藏「重金屬、毒素」敗腎致癌 醫:2種材質較安全

使用手機殼可以保護手機,色彩樣式繽紛的款式也能展現自己的風格,醫師提醒,劣質手機殼可能含有重金屬和有毒物質,長時間接觸可能傷腎、影響內分泌,甚至有致癌風險,可選購矽膠、TPU等材質,避免刺鼻、黏膩、掉色的殼。

2025年07月15日 10:45

尿液其實比口水乾淨 醫揭3個冷知識:有異味恐是感染徵兆

尿液其實比口水乾淨 醫揭3個冷知識:有異味恐是感染徵兆

尿液是人類每天都會面對的生理現象,但多數民眾可能認為尿是「髒東西」,對此兒科醫傑登醫師於臉書「傑足先登 傑登醫師」分享,其實這是錯誤觀念,若身體健康,膀胱裡的尿沒有細菌,「比口水還乾淨」,至於尿騷味則是尿素接觸空氣的結果,剛排出的尿幾乎無味。

2025年07月15日 10:02

「每日1杯咖啡+1杯茶」骨鬆風險降3成 英研究揭最理想組合

「每日1杯咖啡+1杯茶」骨鬆風險降3成 英研究揭最理想組合

除了少數只喝咖啡或只喝茶的鐵粉之外,大部分民眾茶和咖啡兩者通吃,而根據醫界最新發現,又喝茶又喝咖啡的保健效果「一加一大於二」。營養專家洪泰雄今於臉書分享,一項英國研究顯示,每日飲用1至2杯咖啡與1至2杯茶,骨質疏鬆症風險可降低達32%,比單喝咖啡或茶的保護力更高。

2025年07月15日 09:25

心理師會不會被ChatGPT取代?她提「4關鍵」分析第一線真相

心理師會不會被ChatGPT取代?她提「4關鍵」分析第一線真相

你曾經和ChatGPT聊過內心的煩惱嗎?隨著生成式AI的普及,越來越多人將它視為情緒的出口,有些人甚至開始思考:AI是否能取代心理諮商?但它真的能聽懂你的困擾嗎?有心理諮商師分享實務觀察指出,越來越多個案會主動談及與AI對話的經驗,不僅在情緒調節與自我照顧方面產生正面幫助,更可能成為心理治療的輔助資源。

2025年07月14日 18:10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