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是個醫護人員所組成的團隊,由醫師擔任編輯,邀集各專科醫師撰文,提供給您高品質、具有實證、符合世界醫療指引的健康資訊。

多發性硬化症病友如何換季保健 防範新冠肺炎

▲多發性硬化症病友如何換季保健。(圖/照護線上)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手腳無力、感覺異常 甚麼是多發性硬化症

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簡稱MS)是一種自體免疫神經疾病,因為尚未確定的病因而導致體內免疫細胞產生異常的發炎性抗體,攻擊包覆神經纖維的髓鞘,中樞神經會出現反覆持續發炎的脫髓鞘性神經病變,破壞神經訊息的傳遞使得神經傳導「短路」而失去正常功能。由於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神經系統的脫髓鞘分佈不均,臨床上會出現複雜多樣的自主神經、運動、感覺和認知症狀。

多發性硬化症病灶可以發生在大腦半球、視神經、腦幹、小腦和脊髓等多個部位,產生各種不同嚴重程度的功能異常,運動、感覺以及視覺的影響都很常見。臨床上常見的神經症狀包括暈眩、手腳無力、感覺異常、視力受損、平衡失調、臉歪嘴斜、吞嚥困難、口齒不清、甚至大小便失禁等嚴重度不一的症狀。少數病患有癲癇及智能障礙,嚴重可能癱瘓。



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的症狀發作通常沒有徵兆,難以預測。且症狀有時可能會減輕或消失,讓很多初次發病的患者,誤以為是小中風或太疲累,很難在第一時間確定診斷,導致日後症狀反覆發作惡化。

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醫學部張振書醫師指出,目前的研究尚未發現多發性硬化症的確切病因。家族中若有人罹患多發性硬化症,會提升其患病風險。另外,個人體質及環境因素,如種族、抽菸、氣候、或體內維它命D濃度較低等,都被認為是可能的影響因子之一。

台灣的多發性硬化症病患人數約一千九百多人,盛行率約十萬分之二點一,好發於二十歲至四十歲年齡層的人,特別是三十至三十三歲最為常見,女性病患數量較男性為多。 

季節變換 衣食住行育樂多多注意

張振書醫師提醒,季節變換、溫差較大時,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容易出現上呼吸道感染,若有症狀發生,一定要及時就醫治療,減少併發症。預防勝於治療,保持心境輕鬆開朗,減少壓力,充足休息、飲食均衡、適量運動等健康的生活模式有助提升身體抵抗力,增強免疫系統對抗疾病,才不會讓感冒病毒有機可趁。

此外,在換季時,天氣乾冷導致肌膚容易乾燥,加上冬天洗澡熱水過熱,容易帶走皮膚天然皮脂膜,而缺乏抵禦外界刺激物的屏障,皮膚容易出現搔癢甚至發炎等不適,肌膚乾癢難以入睡,導致睡眠不足而病情惡化。因此,張醫師建議多發性硬化症病友要從平時生活習慣改變做起,重點如下:

1) 多補充水分。
2) 平時注意皮膚的保濕工作。
3) 減少泡熱水澡的次數及洗澡時溫度不要過熱。洗澡後立即使用保濕乳液來保養維護皮膚濕度。
4) 注意生活飲食,不可過量攝取刺激性食物,避免辣、鹹、重口味,讓皮膚不適。



另外,換季時節是人的身體相當脆弱的時候,亦是腸胃疾病好發時節。很容易出現腸胃不適的現象,可能導致腸胃更嚴重的疾病。請多發性硬化症患者注意以下重點:

1) 注意飲食衛生。
2) 養成規律的三餐飲食習慣。
3) 充足睡眠的良好作息。
4) 健康規則運動,可以保養腸胃,減少腸胃疾病。
5) 保持平和的心,精神愉快和情緒穩定。

台灣人春天常會安排出遊、賞花、泡溫泉等行程,出遊有助多發性硬化症患者放鬆身心、減輕壓力,然而出遊時要減少曝曬,泡湯行程也要盡量避免。體溫升高可能影響神經傳導,常常導致症狀加劇,甚至可能癱瘓。

多發性硬化症病友換季身體保健方式

每當天氣轉冷,民眾都希望藉由進補來祛寒散邪,增強正氣,提升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但在進補、美食方面,多發性硬化患者更不能大意。如果亂吃、隨意進補,不僅無助健康,更可能傷害身體。進補時選用的中藥材有,黃耆、黨參、人參、山藥、當歸、洋參、甘草等,這些藥物有刺激免疫系統成分,可能增加或降低免疫調節和免疫抑制藥物的成效,會干擾免疫調整和免疫抑制藥物的療效,造成多發性硬化症病患症狀惡化的風險。建議食用前請先詢問醫師的意見。



張振書醫師建議患者每天做體能活動搭配健康均衡飲食,維持理想體重(BMI 18.5~24.9)。患者可透過大腿、臀部、背部等部位的伸展運動幫助緩解肌肉僵硬。進行伸展運動時最好在物理治療師的指導下進行,才能避免運動傷害。水中運動可幫助改善身體平衡感,同時也可避免因運動而造成體溫過熱影響病情。隨時注意環境溫度是運動的基本原則,無論哪一種運動都必須保持涼爽,可使用空調、噴霧器、喝冷飲等。

多發性硬化症患者若要接種疫苗,有幾件事需要注意,張振書醫師提醒:

1) 如果最近症狀復發,應暫緩治療,直到復發完全結束,通常是在四至六週後。
2) 服用高劑量類固醇、免疫抑制藥物,或病情不穩定之病患,若施打活菌疫苗,不僅效果極差,還可能造成活菌散播,所以禁止注射。
3) 家人接受活菌疫苗施打(如小兒麻痺、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水痘)後二星期內,患者禁止接觸其分泌物。
4) 流感疫苗對多發性硬化症患者中是安全的,且可減少罹患流感的風險。



疫情高峰,提高警覺!

面對COVID-19,多發性硬化症患者與其他任何人一樣,都可能有被感染的風險。COVID-19的症狀是咳嗽、發燒、與呼吸急促,這些症狀與感冒、流感非常相似,不容易區別。張振書醫師進一步解釋,多發性硬化症患者若遭到病毒感染會影響病程。COVID-19肆虐,患者應注意除了減少出入公共場所,且避免與身體不適的人密切接觸、接觸野生動物與禽鳥,必要時也應戴好口罩,保護自己。經常用肥皂和水洗手。如果手不乾淨,請勿觸摸眼睛,鼻子或嘴巴。規律生活作息,均衡飲食,不要太勞累,維持正常免疫力。規律的運動,及情緒的穩定,抱持著樂觀態度,可以幫助提升免疫力,對抗疾病入侵。



及早診斷,持續治療,避免失能

多發性硬化症屬於罕見疾病,每次發作的症狀會因發炎的部位而不同,每次復發對中樞神經都是傷害。雖然疾病初期治療後幾乎能夠痊癒,但若不持續藥物控制,病症反覆發作後,將累積多處病灶,狀況會愈來愈差,甚至造成永久性失能。及早治療並規則以藥物控制降低復發機率,是避免失能、回到原有正常生活的關鍵。

張振書醫師建議及早開始使用「改變病程之治療」(Disease modifying therapy, DMT)藥品治療。目前DMT治療包括注射與口服藥物兩大類,皆有助於預防疾病復發。健保局新核准的第一線口服藥物,有免疫調節、抗發炎、抗氧化、保護神經等多重效果,可降低三到五成的復發機率,方便性與較佳順從性也是做為第一線用藥的考量。每天定時口服藥物,可免除自行打針的不便,可降低過去部分病患因打針而產生的過敏、皮膚壞死現象。目前治療的選擇相當多元,建議病患不要輕易放棄治療。

鑒於現在是COVID-19疫情高峰期,一些多發性硬化症患擔心使用DMT藥物治療後,會出現抵抗力下降而遭到病毒感染的問題,所以想要中斷治療。但研究證實,一線口服對病人的免疫力不會有較大影響,希望病友不要過於憂慮,能夠持續接受治療。近年來的治療選擇愈來愈多,請病患務必與醫師好好配合。

未來,DMT藥品治療不論是在副作用或是使用次數都會走向對病友越來越友善的方式:從針劑到口服,從一天兩次變成一天一次。在這些藥物的選擇上,臨床醫師必須根據患者臨床情形、藥物療效及相關副作用、病人順從性以及台灣健保給付的規範做一通盤的考量,斟酌藥物的使用與轉換時機、才可以為病人做出最好的選擇。希望可以達到「無疾病活性(NEDA - no evidence of disease activity)」,也就是無復發、無惡化、無核磁共振影像上的新病灶。

原文連結

同場加映:神經短路傳導慢 – 多發性硬化(懶人包)

搜尋附近的診所(掛號、領藥超方便)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台灣緊急心導管治療重要推手 黃瑞仁用拓荒者精神翻轉逆境

台灣緊急心導管治療重要推手 黃瑞仁用拓荒者精神翻轉逆境

國際知名的心臟內科專家黃瑞仁醫師,在接掌輔大醫院滿2年前夕回首來時路,笑說,他一直都喜歡挑戰,骨子裡有股拓荒者精神,不論是當年將緊急心導管治療觀念帶回台灣,或推動台大雲林分院脫胎換骨,或如今率領輔大醫院升級醫療,雖都有辛苦難處,但他始終相信耕耘過後,嚐到的果實將會更為豐碩、甜美。

2025年07月05日 09:23

醫界3典範形塑風格 黃瑞仁以「僕人式領導」打造幸福團隊

醫界3典範形塑風格 黃瑞仁以「僕人式領導」打造幸福團隊

經營一家醫院並不容易,而黃瑞仁醫師根據過往的成功經驗,認為帶好團隊有一大關鍵,就是要對任何挑戰都抱持樂觀心態,「不要只是覺得難,還要告訴自己做得到」,同時和團隊保持良好關係,如此許多問題都可迎刃而解。

2025年07月05日 09:24

接種RSV疫苗母嬰都獲益 醫:懷孕28-36週施打是最佳策略

接種RSV疫苗母嬰都獲益 醫:懷孕28-36週施打是最佳策略

RSV(呼吸道融合病毒)是一種藉由飛沫或接觸傳染的病毒,常造成嬰幼兒呼吸道重症和死亡。母親在懷孕28至36週時接種疫苗是有效預防新生兒感染的策略,母親的抗體能為新生兒提供初期的免疫保護,降低重症住院風險。也就是保護新生兒從出生一直到6個月,都有保護力。

2025年07月13日 14:44

頭頸癌患找回「食在幸福」 語療師親授吞嚥肌訓練法

頭頸癌患找回「食在幸福」 語療師親授吞嚥肌訓練法

「喉嚨像卡了一顆球,喝水也會嗆到?」這可能不是單純的老化或口乾,而是吞嚥障礙在作怪!門諾醫院癌症資源中心與陽光基金會合辦「頭頸癌病友回娘家」活動,邀請病友一同關心自己的吞嚥功能,並由門諾醫院語言治療師張嚴云以淺顯又趣味的方式,深入解說吞嚥困難的原因與改善之道。

2025年07月13日 12:39

天熱「尿路結石」患者增!醫示警「6症狀」快就醫

天熱「尿路結石」患者增!醫示警「6症狀」快就醫

近期天氣炎熱,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泌尿科主治醫師林嘉緯指出,急診及門診尿路結石的患者皆有明顯增加,若有「腰痠腰痛、血尿、尿急、頻尿、排尿困難、尿滯留」等,都建議至泌尿科門診就診尋求專業檢查、建議及治療。

2025年07月13日 12:00

年紀輕輕鼾聲如雷!小心健康殺手 醫:呼吸中止症嚴重可能猝死

年紀輕輕鼾聲如雷!小心健康殺手 醫:呼吸中止症嚴重可能猝死

近日一名年僅30多歲的公務員因為「吵到太太無法入眠」,經花蓮慈濟醫院耳鼻喉科陳柏呈醫師檢查後,發現他罹患了「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SA,Obstructive Sleep Apnea)。打呼不僅影響身邊的人,也是身體在求救的訊號,呼吸中止造成的缺氧,是引發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甚至失智等慢性病的重要病源,及早找到原因就可及早重拾神清氣爽的健康生活!

2025年07月13日 11:07

「咀嚼」有益健康!醫揭「8大好處」:預防肥胖還防癌

「咀嚼」有益健康!醫揭「8大好處」:預防肥胖還防癌

炎炎夏日容易因吃不下而忽略正餐進食,但醫師提醒,「適度咀嚼」是有益處的,包括「預防肥胖、培養味覺、改善發音、活躍腦功能、預防蛀牙、預防癌症、舒適腸胃、增加體力」,現代食物通常質地柔軟易於食用,導致現代人咀嚼的頻率減少以及咀嚼能力下降的隱憂,尤其幼童正值生長發育時期,建議要適度咀嚼。對健康大有助益。

2025年07月13日 10:13

痘痘狂冒當心「2地雷食物」增加出油 乳製品也上榜

痘痘狂冒當心「2地雷食物」增加出油 乳製品也上榜

臉上痘痘總是冒不停,皮膚科醫師指出,這和臉部皮膚出油有很大的關係,除了先天體質、青春期荷爾蒙等影響,後天習慣熬夜、晚睡都會讓臉部出油增加,堵塞毛孔造成肌膚痘痘粉刺問題變嚴重,值得注意的是,乳製品和精緻甜點這兩類食物也被認為會讓出油變嚴重,要改善痘痘肌,生活、飲食習慣都要做調整,如果情況嚴重,也應該尋求醫師協助。

2025年07月13日 09:33

「汗」會反應身體健康!醫揭夏天「6大異常出汗」

「汗」會反應身體健康!醫揭夏天「6大異常出汗」

在中醫看來,夏季天氣炎熱,陽氣旺盛,毛孔自然開張,出汗是身體順應氣候、調節體溫的正常反應。這是「心主夏、在液為汗」的自然生理現象,有助於氣機通暢與體內陰陽調和。

2025年07月12日 23:33

門診名稱太寫實 醫院設「不上班專科」 醫師揭背後真相

門診名稱太寫實 醫院設「不上班專科」 醫師揭背後真相

大陸河北省的陳女士(化名)近日在社交平台發文稱,秦皇島一家二甲醫院除了掛有「不愛上學門診」牌子外,還掛出了「不愛上班門診」的牌子,引發討論。對此,該院工作人員證實院內的確開設了「不愛上班門診」。消息曝光後,網友們紛紛調侃,「這下周末真得去趟河北了」。

2025年07月12日 17:30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