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癢!汗皰疹真惱人 用類固醇有效嗎?



文/劉海倫

夏天潮濕悶熱的天氣,許多人的手腳會突然冒出一顆顆小水泡,奇癢難耐,即使刺破脫皮了,新的小水泡又會不斷長出來,令人相當困擾。這些症狀顯示你可能得了「汗皰疹」,必須及時就醫治療,以免反覆復發,癢不停。

愛乾淨的陳太太,時常使用清潔劑清洗家中地板及居家物品。近來她發現雙手長出一堆如米粒般大小的水泡,奇癢無比,用針刺破之後,新的小水泡又從旁邊長出來,讓她覺得非常不舒服又沮喪。

在連鎖髮廊工作的王小姐,每天幫客人洗髮、染髮、燙髮,雙手長時間接觸多種化學藥劑,礙於工作便利,時常沒戴手套,幾年下來,每到春夏季節雙手會突然長出許多小水泡,感覺搔癢又不美觀,反覆發作,真是傷腦筋。

過敏體質、接觸化學物品引起

台安醫院皮膚科主任陳眉穎表示,陳太太和王小姐都是罹患了急性濕疹皮膚炎──「汗皰疹」。會引起汗皰疹主要是與過敏體質有關,如過敏性鼻炎或異位性皮膚炎者就易得到;其次,是與平日接觸的物質有關,像是家庭主婦常使用清潔劑,因工作需要長期接觸化學物品的醫護人員、美髮從業人員或是水泥工人等;而少數患有香港腳或黴菌感染者也較易誘發。



汗皰疹好發於春夏交替時節,其次是夏天,以20~50歲者居多,其中又以日常大量碰觸化學、金屬物質或香料等工作族群最容易發生。此外,心情不好、睡眠不足和壓力大所造成的免疫反應,也會導致汗皰疹產生。陳眉穎指出,汗皰疹名詞中雖有一個「汗」字,但實際上與汗腺、流汗無關,患者千萬不要以為是汗腺出了問題,治療錯誤,會延誤病情。

雙手雙腳出現對稱性小水泡

汗皰疹的症狀,通常是雙手雙腳對稱性地冒出多顆如針頭大小般的水泡,常見於手指側邊、手掌側邊、腳趾側邊或腳掌,水泡在剛形成時最癢,約2~3週消退收乾,搔癢感減輕,之後便慢慢脫皮結痂。

有些人看見腳部長水泡就誤以為是得了香港腳。陳眉穎強調,香港腳也會起水泡,但大都在腳底或腳趾縫中,比較不癢,最容易分辨的方式是,香港腳為單腳長出水泡,鮮少出現在手的部位。

忌抓破水泡,擦類固醇治療

擾人的汗皰疹雖不具傳染性,但千萬不要把水泡弄破,若未經正確治療,水泡還是會從旁邊繼續長出新的來,更不要因水泡劇癢難忍就用針刺破,之後所造成的小傷口,輕則導致二次細菌感染,重則造成蜂窩性組織炎更難治癒。



因屬急性濕疹又跟體內免疫反應有關,陳眉穎說,治療汗皰疹主要採用外擦類固醇藥膏,或是口服抗組織胺,再加以濕敷舒緩,亦可視病狀之嚴重性,給予紫外線照射治療等。

●外擦類固醇藥膏:給予第一級到第三級的類固醇藥膏擦拭。
●口服抗組織胺:視病人病狀給予吃的抗組織胺達到止癢效果。
●口服類固醇:少數病情嚴重者,併用口服類固醇約3天,以緩解急性起水泡症狀。
●濕敷方式:用生理食鹽水濕敷在手上,一天3~4次,每次約10分鐘,讓水泡較快收乾。
●紫外線照射:需長期診斷者或反覆發作者可採用紫外線A或B光照射治療, 療程約2週,效果較為緩慢。

除了藥物治療,飲食方面最好少吃辛辣、海鮮、酒精類等刺激性食物,以避免引起身體過敏反應,更要多吃蔬菜水果增強皮膚抵抗力。此外,生活作息正常、睡眠充足、常保愉悅心情、適時舒壓,也是遠離汗皰疹的良方。

新近一些研究指出,汗皰疹發生和金屬過敏有關,建議患者少吃含鉻、鎳、鈷等食物。含鉻的食物如馬鈴薯、香菇、洋蔥、玉米、辣椒、茶、啤酒、葡萄酒、可可、巧克力等;含鎳的食物有堅果類、榖類、馬鈴薯、魚;含鈷的食物常見於杏仁、豆類、啤酒、咖啡、肝臟、堅果類、扇貝、茶等。

汗皰疹治療後復發性高,不易根治,患病時應先尋求專業醫師釐清病因、對症下藥,才能真正達到治療改善的效果。陳眉穎指出,過敏體質者若是無法根治過敏症狀,再加上接觸性因素,復發率更高。如果一般正常體質者只是接觸性因素而患病,去除這些接觸性因素就不會再復發。若因工作需求無法避免,患者應勤戴手套,塗抹護手霜或是凡士林滋潤皮膚,千萬不要嫌麻煩。

延伸閱讀:
汗皰疹與流汗無關! 日常這些東西才是真正發作原因
汗皰疹癢到受不了? 那麼「這些食物」最好要少碰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醫曝10大傷腎食物 第1名台灣人超愛喝

醫曝10大傷腎食物 第1名台灣人超愛喝

台灣慢性腎臟病盛行率高,平均每8人有1人受影響,也是全球洗腎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就分享台灣人經常吃,卻是相當傷腎的10大食物,例如看似健康的早餐穀物,或是早餐店常見的鍋貼、鐵板麵都在名單內,排名第一的更是被譽為台灣之光的珍珠奶茶。

2025年11月28日 02:09

退休師煮菜「越煮越鹹」竟白內障+散光釀禍 醫揭手術治療時機

退休師煮菜「越煮越鹹」竟白內障+散光釀禍 醫揭手術治療時機

一名65歲老師在退休後熱衷於烹飪與園藝,但最近半年來視力逐漸模糊,特別是夜間開車時,對向來車的燈光會出現嚴重的眩光與光暈,不僅如此,平時看食譜和手機也變得越來越吃力,做園藝時會誤剪花草,還把食譜上的鹽巴3匙看成8匙,讓家人頻頻跟她反映做菜越來越鹹,最後就醫才知道是白內障合併散光。

2025年11月27日 19:34

男大生燒2周「竟是急性血癌」 醫列4大警訊:常被當成感冒

男大生燒2周「竟是急性血癌」 醫列4大警訊:常被當成感冒

台灣每年約新增950至1000名急性血癌病患,常見四大症狀包含「臉色蒼白、容易疲倦」、「不明原因的反覆發燒」、「未受外力碰撞卻出現瘀青或出血」、「骨骼或關節疼痛」。醫師提醒,由於這些症狀並不具特異性,常被誤以為是貧血或感冒,導致錯過就醫時機。

2025年11月27日 19:09

神經外科名醫馬辛一病逝 學長回憶:一切以病人為主的好醫生

神經外科名醫馬辛一病逝 學長回憶:一切以病人為主的好醫生

曾任台灣神經外科醫學會理事長的名醫馬辛一,日前因車禍受傷住進三軍總醫院,原本狀況穩定,期間並接受親友探視,未料今傳出過世消息,震驚醫界。對於相關詳情,三總稱,事涉病人隱私,仍在詢問家屬意見,細節不便透露,有進一步訊息會對外說明。據了解,死因與車禍無直接關聯,而有其他病因。

2025年11月27日 18:17

新北流感疫苗剩8萬劑 65歲以上接種抽iPhone 17

新北流感疫苗剩8萬劑 65歲以上接種抽iPhone 17

近期氣溫下降,呼吸道病毒更為活躍,高風險者要盡快接種流感疫苗!新北市衛生局指出,本年採購103萬劑公費流感疫苗,目前剩餘約8萬劑,只要65歲以上市民在12月31日前接種流感疫苗或COVID-19疫苗,還可參加抽獎活動,有機會獲得iPhone 17 Pro Max等多項大獎。

2025年11月27日 16:54

醫揭胰臟癌9大風險因子 「無症狀時揪出」7成有機會開刀治療

醫揭胰臟癌9大風險因子 「無症狀時揪出」7成有機會開刀治療

胰臟癌被稱為「癌王」,患者長期存活情形不佳,對此醫師說,早期辨識9大風險因子是關鍵,尤其是4項與個人型態有關的危險特徵,包括年齡超過60歲、長期抽菸、長期喝酒與肥胖,符合者更應積極篩檢,只要能在無症狀時經篩檢確診,超過7成都還能開刀治療。

2025年11月27日 16:28

眼球卡骨頭!他車禍「臉骨全碎」剩複視後遺症 醫揭恐怖警訊

眼球卡骨頭!他車禍「臉骨全碎」剩複視後遺症 醫揭恐怖警訊

苗栗一名25歲陳先生去年因嚴重車禍導致全臉骨折,雖經手術成功「拼回」臉龐,卻留下看東西一個變兩個的「複視」後遺症。這不僅讓他下樓梯時容易踩空,連玩手機遊戲都無法數算金幣,嚴重影響生活;經台中榮總跨科團隊接力治療,最終透過眼外肌手術,才成功讓他擺脫疊影地獄,重獲清晰視界。

2025年11月27日 16:25

變冷就關節僵硬 醫點名「5族群」是退化高風險群

變冷就關節僵硬 醫點名「5族群」是退化高風險群

近期天氣開始轉涼,不少人早上起來會感覺膝蓋有點卡卡緊緊的,醫師指出,不只是膝蓋會出現退化性關節炎,尾椎、腰椎、手指、髖關節,都有可能出現關節發炎和退化的情況,尤其是「超過65歲以上的年長者、進入更年期的婦女、骨質疏鬆、工作需要搬重物和長時間久坐久站、關節曾受過嚴重傷害」都是關節退化高風險群。

2025年11月27日 15:30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