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成胃癌患者都曾染幽門螺旋桿菌! 共餐、接吻會傳染?


圖文/常春月刊

張太太年輕時就有上腹不時悶痛的問題,且不論是空腹還是吃飽都一樣,曾就醫診斷是慢性胃炎,但吃了胃藥後,時好、時壞,最後終於鼓氣勇氣做胃鏡,看報告時,醫師告訴張太太,驗出了幽門螺旋桿菌,張太太得知後相當擔心,因為她聽說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會得到胃癌,同時還會傳染給家人,是真的嗎?

幽門螺旋桿菌易致消化性潰瘍  胃中有幽門螺旋桿菌≠胃癌

國泰醫院腸胃科主治醫師洪志聖表示,幽門螺旋桿菌是螺旋狀具有纖毛的細菌,屬革蘭氏陰性菌,存在胃黏膜下層,人體感染了幽門桿菌之後,細菌與胃酸一起侵蝕胃壁,胃便會慢性發炎而導致保護機制受到損害,慢性胃炎臨床最常導致的症狀就是上腹不適,嚴重者可能產生消化性潰瘍。

而消化性潰瘍依發生部位的不同,如果發生在胃,就叫做胃潰瘍發生在十二指腸,就叫做十二指腸潰瘍。有消化性潰瘍的病人幾乎半數以上都可在胃內發現幽門螺旋桿菌,如果沒有適當的治療,可能會導致胃腸道出血、穿孔等併發症,最嚴重者可能經過數十年慢性胃炎或胃潰瘍後,導致細胞病變而產生胃癌病變。

不過,胃中存有幽門螺旋桿菌並不代表一定會得到胃癌,中間並非劃上等號,只是在高達70%的胃癌病患胃中發現有幽門螺旋桿菌,因此,幽門螺旋桿菌被認為是導致胃癌發生的致病因子之一。
 


幽門螺旋桿菌主要經環境、飲水及吃東西傳染 台灣成人感染率高達一半

然而,幽門螺旋桿菌主要經環境、飲水及吃東西傳染,也就是說,病患因不小心吃下遭胃幽門螺旋桿菌污染的食物或飲水而感染,一般來說,人口雜處或者個人飲食衛生習慣較差的地區,會有較高的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在台灣,成人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率為50%。

既然幽門螺旋桿菌主要經由飲食等途徑傳染,那麼是否可能傳染給家人?口對口接吻會不會相互傳染?洪志聖指出,家人當中若有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一起吃飯的確可能提高感染的機會,也曾有人將禍首指向筷子,若筷子清洗不乾淨,胃幽門螺旋桿菌可能經由唾液存於破損殘缺的筷子前端,造成其他人的感染。
 


至於口對口接吻,理論上也是可能會增加幽門螺旋桿菌傳染的機會,雖然胃幽門螺旋桿菌主要存於胃液中,但若出現胃酸逆流,幽門螺旋桿菌隨胃液可能因而湧上口腔,並存在於口腔內,男女相互激情接吻後,亦有可能傳染。但要強調的是,這並不表示跟有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人一起吃飯或是接吻就一定會被傳染,還要看接觸的時間是否累積達到一定的量,才有可能造成傳染,此外,亦與個人的免疫狀況有關,當免疫較差時,感染的風險當然就會增加了。

判斷是否染幽門螺旋桿菌 胃鏡+切片準確度高

想知道自己是否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臨床上主要有四種檢查,其中以胃鏡加上切片的準確率最高。

1、胃鏡加上切片:病患接受胃鏡檢查時,同時在胃前庭幽門處做組織生檢切片,經由組織切片染色或是細菌培養確定有無幽門螺旋桿菌,但其為侵入性的檢查,有些病患接受度較低。

2、碳十三尿素呼氣試驗:如果病患不想做侵入性的胃鏡檢查,可以選擇做「碳十三尿素呼氣試驗」,此項檢查為醫院最常用來偵測幽門螺旋桿菌的方法,且檢查準確度不亞於切片的準確率。病患將含有碳十三的同位素喝入胃內,如果幽門螺旋桿菌存在,胃內的尿素會被幽門螺旋桿菌轉變成氨及二氧化碳,之後再經由測定病患呼氣的碳十三量,即可以測得是否有幽門螺旋桿菌的存在,臨床上亦常用其做為治療後的效果追蹤。

3、驗血:主要是看血清中是否有幽門螺旋桿菌抗體。

4、糞便檢查:利用酵素免疫分析法,偵測糞便中的幽門螺旋桿菌抗原,但其準確度又不若「碳十三尿素呼氣試驗」,不過執行較為容易,適合做大規模的篩檢。
 


染菌非必須要治療 出現胃部症狀應盡快就醫

經檢測確定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不一定非做治療不可,因為感染到幽門螺旋桿菌不一定會有症狀,也不一定會胃痛,如果沒有不適情形,目前醫界並沒有一定非要將幽門螺旋桿菌滅掉不可,而是可以與人體共存的;但如果病患確定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又同時有胃發炎、胃痛甚至是胃潰瘍,就一定要接受治療。

預防幽門螺旋桿菌並不難,隨時注意個人清潔及飲食衛生,共餐時餐具的清潔及公筷的使用,也會有預防傳染的作用,一旦有不明原因的消化不良、胃潰瘍、胃出血及腹痛時,最好積極就醫檢查,避免演變成胃或十二指腸潰瘍,或是增加將來得胃癌的風險。

延伸閱讀:

吃藥會傷胃? 3個常見Q&A告訴你正確觀念
36款胃藥恐致癌! 食藥署下令含「ranitidine」成分8/1起禁用
以為只是胃痛,就醫變胃癌!別靠止痛藥,有這6症狀要趕緊看醫生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跳舞」防失智最有效!陳亮恭:只做有氧運動不會長肌肉

「跳舞」防失智最有效!陳亮恭:只做有氧運動不會長肌肉

國內進入超高齡化社會,如何健康長壽、延緩老化成爲關鍵課題,許多人會從「運動」著手改善健康。高齡醫學權威醫師陳亮恭指出,要防範失智的運動原則和一般情況不同,必須是複雜、非重複型的運動,國際研究認為有效的運動是「跳舞」,但如果不喜歡跳舞,也有其他方法可遵循。另也提醒,運動要達到一定強度且每週時數需達150分鐘,若平常沒有空做,趁假日補足時數效果一樣好。

2025年05月07日 10:03

喝酒臉紅非好事!近半台灣人有酒精不耐症基因 罹癌風險飆70倍

喝酒臉紅非好事!近半台灣人有酒精不耐症基因 罹癌風險飆70倍

喝酒會臉紅絕對不是好事!今天(5/9)是台灣無酒日,專家指出,飲酒與七個癌症有顯著相關,根據台大研究顯示,如果是酒精不耐症的個案,飲酒後罹癌風險會飆升70倍。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帶有酒精不耐症基因的人比例高達49%,幾乎是半數國人都有這樣的風險,除了民眾應該注意酒精無安全劑量,專家也呼籲,應將酒精不耐症基因檢測納入癌症篩檢。

2025年05月09日 17:02

專訪/陳亮恭推5項防老措施 關渡居民失能風險3年降低3%

專訪/陳亮恭推5項防老措施 關渡居民失能風險3年降低3%

台灣面臨高齡化浪潮,健康老化成為重大課題。國內高齡醫學重要推手、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接受《ETtoday新聞雲》專訪分享自己投入高齡醫學領域其實有點「陰錯陽差」,不過從研究、驗證效果,現在已經來到「真正改變社會」的階段。他在關渡地區進行社會導入性實驗,把預防身心功能下降的5項措施推廣到社區之中讓民眾參與,三年下來,當地居民失能失智風險下降3%,確實看到成效。

2025年05月07日 17:24

酒精列一級致癌物!49%台人「喝酒會臉紅」全球最高 小酌也有害

酒精列一級致癌物!49%台人「喝酒會臉紅」全球最高 小酌也有害

今(9日)為「台灣無酒日」,醫界提醒民眾,酒精早在2007年就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一級致癌物,即使是少量飲用,也會提高罹癌風險。台灣酒精不耐症衛教協會理事長陳恒德強調,飲酒後臉紅並非好現象,而是身體無法有效代謝乙醛的警訊,這類族群罹癌風險更高,應特別謹慎對待飲酒習慣。

2025年05月09日 20:12

香燈腳注意!天熱+走路久「小心2病找上門」 醫曝3招健康追媽祖

香燈腳注意!天熱+走路久「小心2病找上門」 醫曝3招健康追媽祖

一年一度的白沙屯媽祖進香活動即將邁入尾聲,今年報名人數突破30萬,沿途加入的信眾也眾多,長時間的徒步行走,加上連日高溫,對信眾的體力與健康都是一大考驗。奇美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謝昆霖特別提醒,追隨媽祖固然虔誠,但也別忽略自身健康,尤其「補水與排尿」兩件事不能馬虎,千萬別讓進香變成一場「憋尿馬拉松」。

2025年05月09日 19:31

生完更危險!生產死亡「半數發生在產後」 5月起補助2次產後照護

生完更危險!生產死亡「半數發生在產後」 5月起補助2次產後照護

「很多人只知道生產危險性,但其實產後更危險!」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指出,根據美國婦產科醫學會統計,與懷孕相關的死亡案例中,半數發生在產後10天內,且7成可以預防。衛福部5月1日起提供2次產後健康照護服務,將現有預防保健產前健康照護延伸至產後,提供孕產婦更全面的照護。

2025年05月09日 18:30

她每個月偏頭痛20天!荷爾蒙作祟 醫揭3症狀「符合2項」應就醫

她每個月偏頭痛20天!荷爾蒙作祟 醫揭3症狀「符合2項」應就醫

一名40多歲家庭主婦,長期仰賴止痛藥來應付偏頭痛,直到頭痛頻率高達每月20天以上才就醫,醫師指出,若頭痛達到中重度疼痛且已影響工作或生活、伴隨噁心或嘔吐症狀、感到畏光及怕吵,以上三個症狀中符合兩個,就很有可能是偏頭痛,建議就醫進一步確認。也提醒患者,不應一痛就吞止痛藥,預防性治療才能降低頭痛發生頻率。

2025年05月09日 15:16

世衛行動團成員少1/3仍赴WHA 邱泰源:要「半抗議、半呼籲」

世衛行動團成員少1/3仍赴WHA 邱泰源:要「半抗議、半呼籲」

今年世界衛生大會(WHA)將於5月19日在瑞士日內瓦登場,台灣已經是連續9年沒有獲邀。衛福部長邱泰源今(9)日受訪表示,將組「世衛行動團」前往,但因為預算遭刪,今年成員少了三分之一,預計16日晚間出發。被問及是否會依照往例提出抗議信函,邱泰源語帶保留僅說此行為「半抗議、半呼籲」,盼爭取能讓台灣完整的參與WHA。

2025年05月09日 12:29

陳建仁談新教宗就職典禮 「希望教廷邀請台灣高層」仍待雙邊協調

陳建仁談新教宗就職典禮 「希望教廷邀請台灣高層」仍待雙邊協調

教廷於當地時間5月8日選出羅馬天主教會第267任教宗良十四世(Pope Leo XIV),本身是虔誠天主教徒的前副總統陳建仁今(9)日受訪表示,自己對新任教宗充滿無限期待,相信良十四世會帶領世界走向和平、公義、仁愛與慈悲,也盼教廷與各國合作,讓世界和平繁榮。

2025年05月09日 11:48

職場勞心勞力竟可保護大腦 研究曝「工作單調」提高失智風險

職場勞心勞力竟可保護大腦 研究曝「工作單調」提高失智風險

不少上班族夢想「錢多、事少、離家近」,希望職場壓力愈小愈好,但某些勞心又勞力的工作,事實上可能保護腦部。國內專家長期追蹤55歲以上族群逾4千人,發現工作自主權較高、技能多元、需要一定體力的職業,罹患失智症風險較低,顯示上班的忙碌與挑戰,或許是意想不到的「大腦保鑣」。

2025年05月09日 09:13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