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力/疫情促使各國外送業績翻倍 環保只能被犧牲?

▲(圖/食力foodnext提供)
▲疫情促使各國外送業績翻倍。(圖/食力foodnext提供)

圖文/食力foodNEXT
撰文/蘇楓雅

自從2020年3月初星巴克禁止使用個人環保杯後,各大城市的餐飲業者也紛紛跟進,為防疫而再次回頭選擇拋棄式包裝。在封城時期,要兼顧健康衛生與環保實在是極大的兩難,連紐約的環保紅人「零廢棄女孩」辛格(Lauren Singer)也不得不在38萬名Instagram粉絲面前,承認自己投降了。

許多具有高度環保意識的人,現在家裡可能也囤積了乾洗手凝膠塑膠瓶、殺菌濕紙巾、拋棄式手套、以及下廚懶人包(Meal-kit)等。超市的宅配訂單、餐飲業者被強制實施的外帶和外送,導致超量的塑膠垃圾在疫情背後一天天堆積如山,形成另一波前所未見的負擔。

疫情迫使生活習慣改變,一次性塑膠垃圾暴增

封城生活帶來的第一大行為改變,就是民眾傾向網路購物和訂餐的習慣,無疑使澳洲各省的區政府陷入居家垃圾暴增的困境,雪梨和墨爾本2地皆增加了50%。澳洲資源回收公會(The Australian Council of Recycling)表示,軟塑性垃圾如購物袋、衛生紙包裝、食品包裝、郵局快遞袋等不僅噸量驚人,還出現在不該出現的回收垃圾桶裡,嚴重削弱政府對資源回收的努力。疫情促使民眾把烹飪和購物變成安慰劑,大部分的人無暇深度思考,重拾隨手丟棄的舊習慣。

▲疫情期間,軟性塑膠垃圾如一次性餐具快速增加。(圖/食力foodnext提供)
▲疫情期間,軟性塑膠垃圾如一次性餐具快速增加。(圖/食力foodnext提供)

為防止疫情的傳染,美國的消費者與餐飲業者都變得更依賴一次性的塑膠袋、餐盒及餐具,甚至推延禁用塑膠袋的規定;疫情前,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已預估未來10年的垃圾污染將擴大40%。

疫情爆發突然,餐廳無暇顧及環保

這次問題最主要來自餐飲業的應急策略——餐廳與小吃店被迫轉為送餐服務,為了經營下去,幾乎忽視本身對塑膠垃圾的社會責任。以紐約知名的連鎖餐廳Just Salad為例,原本推行個人環保碗,每年減少3萬4000公斤的塑膠垃圾,疫情發生後卻不得不關閉餐廳,轉成只能使用拋棄式包裝的外帶和外送營業。

儘管可回收材質的包裝或重複使用的餐盒都是辦得到的環保經營模式,但礙於有限的預算和不穩定的局勢,業者根本沒有精力發展這方面的新作業程序。目前,Just Salad 讓消費者選擇是否附送免洗餐具,光是這一小動作就為企業節省了成本及88%的餐具。

▲美國連鎖餐廳Just Salad自疫情爆發後以外帶、外送為主,也轉而使用一次性餐具。(圖/Just Salad臉書專頁)
▲美國連鎖餐廳Just Salad自疫情爆發後以外帶、外送為主,也轉而使用一次性餐具。(圖/Just Salad臉書專頁)

新加坡為期8週的封城導致塑膠垃圾量增加了3%,也讓外送餐飲的垃圾問題再次成為社會焦點。據新加坡大學的調查顯示,外帶的生意每週都有5分之1的成長,宅配送餐則上升73%,結果是製造了1334公噸免洗叉子、湯匙、餐盒的垃圾量。2019年,居家垃圾當中拋棄式塑膠袋及餐盒佔了20萬公噸,相當於400座奧運規格的游泳池。可惜的一點是,新加坡尚未有管制與減少塑膠垃圾的法規上路。

位處同一海域的泰國在疫情開始後,在家工作和上學的模式增加了訂餐量,根據開泰銀行研究中心(Kasikorn Research Centre)預估外送餐飲生意在1個月內成長了33%,以至於塑膠垃圾問題隨之加重,單是曼谷地區丟掉的外帶餐盒就增加了62%,而那些包裝垃圾正不斷湧向垃圾掩埋場和河溝。泰國被列為用塑膠垃圾污染世界海洋的5大國之一,而曼谷2020年4月平均每日的塑膠垃圾量高達3432公噸,其中80%是外賣食物的餐盒、提袋、醬料包、飲料罐或飲料杯,徹底把減少一次性塑膠垃圾的成績歸零,全國的塑膠垃圾總量預計將遽升30%。

是時候重啟環保,從減少可食垃圾量做起

據英國永續餐廳協會(Sustainable Restaurant Association,SRA)與線上訂餐送餐服務Just Eat的共同報告指出,封城期間出現的送餐需求量提高了4分之1,相對也額外造成近1700萬英鎊的可食垃圾量。英國人非常喜歡訂外賣,1年可創造50億英鎊的生意。SRA協會執行長史蒂芬(Andrew Stephen)呼籲,「有生意頭腦的業者絕不會想看到餐點被丟進垃圾桶,使業界一年損失近4億英鎊,而且產生的碳足跡比全球航空業還多。現在是調整步伐的好時機,檢討菜單、簡化流程、以及設計垃圾減量計畫」。

Just Eat全球餐廳與永續經營部門的總監克拉克(Robin Clark)也認同,「送餐服務變得不可或缺,餐廳預算勒緊,正是時候輔助業者解決廚房裡的可食垃圾問題」。此報告還發現,封城後民眾丟掉的外賣食物明顯減少了2%,有80%的民眾表示在目睹超市掃貨後,更加警覺食物浪費的嚴重性。

病毒可存活時間長,一次性餐具並不是最安全的選擇

儘管新冠狀病毒疫情使人們突然大量依賴外送、外賣、以及網購,不過這個因世局所觸發的行為是暫時的;反之,包裝所製造的垃圾問題卻會在疫情過後長期困擾著我們,何況目前並沒有研究確證拋棄式塑膠是最安全的選擇。

2020年4月時,發表在醫學期刊《刺胳針:微生物(The Lancet: Microbe)》上的一項研究,發現COVID-19病毒基本上可以在各種常見表面存活幾個小時、甚至幾天以上,其中塑膠類在一般室溫攝氏22度、濕度65%的環境下(以PP為例)可存活長達72小時。這項研究同時發現,環境溫度也會影響病毒的存活率,在70℃的環境下只能存活5分鐘。

若從這個角度來探究,其實仍有更環保、更安全的包裝手續等著業者與消費者去發現,你說是不是呢?

延伸閱讀
環保先喊停!為降低新冠肺炎傳染風險,歐美星巴克、麥當勞、藍瓶咖啡暫停使用自帶杯
避免美食街試吃、自取式自助餐!外食防疫,公衛專家建議業者要做好這3點!
【蘇楓雅專欄】疫情衝擊全球航班!過多的飛機餐庫存各國這樣處理!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退休師煮菜「越煮越鹹」竟白內障+散光釀禍 醫揭手術治療時機

退休師煮菜「越煮越鹹」竟白內障+散光釀禍 醫揭手術治療時機

一名65歲老師在退休後熱衷於烹飪與園藝,但最近半年來視力逐漸模糊,特別是夜間開車時,對向來車的燈光會出現嚴重的眩光與光暈,不僅如此,平時看食譜和手機也變得越來越吃力,做園藝時會誤剪花草,還把食譜上的鹽巴3匙看成8匙,讓家人頻頻跟她反映做菜越來越鹹,最後就醫才知道是白內障合併散光。

2025年11月27日 19:34

男大生燒2周「竟是急性血癌」 醫列4大警訊:常被當成感冒

男大生燒2周「竟是急性血癌」 醫列4大警訊:常被當成感冒

台灣每年約新增950至1000名急性血癌病患,常見四大症狀包含「臉色蒼白、容易疲倦」、「不明原因的反覆發燒」、「未受外力碰撞卻出現瘀青或出血」、「骨骼或關節疼痛」。醫師提醒,由於這些症狀並不具特異性,常被誤以為是貧血或感冒,導致錯過就醫時機。

2025年11月27日 19:09

神經外科名醫馬辛一病逝 學長回憶:一切以病人為主的好醫生

神經外科名醫馬辛一病逝 學長回憶:一切以病人為主的好醫生

曾任台灣神經外科醫學會理事長的名醫馬辛一,日前因車禍受傷住進三軍總醫院,原本狀況穩定,期間並接受親友探視,未料今傳出過世消息,震驚醫界。對於相關詳情,三總稱,事涉病人隱私,仍在詢問家屬意見,細節不便透露,有進一步訊息會對外說明。據了解,死因與車禍無直接關聯,而有其他病因。

2025年11月27日 18:17

新北流感疫苗剩8萬劑 65歲以上接種抽iPhone 17

新北流感疫苗剩8萬劑 65歲以上接種抽iPhone 17

近期氣溫下降,呼吸道病毒更為活躍,高風險者要盡快接種流感疫苗!新北市衛生局指出,本年採購103萬劑公費流感疫苗,目前剩餘約8萬劑,只要65歲以上市民在12月31日前接種流感疫苗或COVID-19疫苗,還可參加抽獎活動,有機會獲得iPhone 17 Pro Max等多項大獎。

2025年11月27日 16:54

醫揭胰臟癌9大風險因子 「無症狀時揪出」7成有機會開刀治療

醫揭胰臟癌9大風險因子 「無症狀時揪出」7成有機會開刀治療

胰臟癌被稱為「癌王」,患者長期存活情形不佳,對此醫師說,早期辨識9大風險因子是關鍵,尤其是4項與個人型態有關的危險特徵,包括年齡超過60歲、長期抽菸、長期喝酒與肥胖,符合者更應積極篩檢,只要能在無症狀時經篩檢確診,超過7成都還能開刀治療。

2025年11月27日 16:28

眼球卡骨頭!他車禍「臉骨全碎」剩複視後遺症 醫揭恐怖警訊

眼球卡骨頭!他車禍「臉骨全碎」剩複視後遺症 醫揭恐怖警訊

苗栗一名25歲陳先生去年因嚴重車禍導致全臉骨折,雖經手術成功「拼回」臉龐,卻留下看東西一個變兩個的「複視」後遺症。這不僅讓他下樓梯時容易踩空,連玩手機遊戲都無法數算金幣,嚴重影響生活;經台中榮總跨科團隊接力治療,最終透過眼外肌手術,才成功讓他擺脫疊影地獄,重獲清晰視界。

2025年11月27日 16:25

變冷就關節僵硬 醫點名「5族群」是退化高風險群

變冷就關節僵硬 醫點名「5族群」是退化高風險群

近期天氣開始轉涼,不少人早上起來會感覺膝蓋有點卡卡緊緊的,醫師指出,不只是膝蓋會出現退化性關節炎,尾椎、腰椎、手指、髖關節,都有可能出現關節發炎和退化的情況,尤其是「超過65歲以上的年長者、進入更年期的婦女、骨質疏鬆、工作需要搬重物和長時間久坐久站、關節曾受過嚴重傷害」都是關節退化高風險群。

2025年11月27日 15:30

便秘男強力灌腸惹禍「直腸破了一大洞」 糞水亂竄引發腹膜炎

便秘男強力灌腸惹禍「直腸破了一大洞」 糞水亂竄引發腹膜炎

苗栗縣65歲黃姓老翁,長期飽受便秘所苦,每天都服用強力軟便劑,甚至每隔2~3天就自行灌腸,日前甚至改用更長的管子,把瀉藥送入直腸深處灌腸,沒想到竟突然引發劇痛,緊急送至大千綜合醫院急診,經電腦斷層掃描後赫然發現,在直腸上端處有一個巨大的破洞,糞水隨著破洞流進腹腔,引發嚴重的腹膜炎,幸好緊急手術救回一命。

2025年11月27日 15:04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