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顫動很要命 預防猝死的行動AED-植入式心臟去顫器

▲植入式心臟去顫器。(圖/照護線上)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心臟有四個腔室,上方腔室為「心房」與下方的「心室」。每一次的心跳,心房會先收縮,把血液推進到心室,再由心室收縮,將血液推進到主動脈送往全身。心臟肌肉的收縮,是藉由電氣傳導系統精準節律控制。

容易導致猝死的心室顫動

不難想像,當心臟電氣傳導系統出差錯時,就可能引發大問題。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陳文鍾教授表示:「心因性猝死的患者中,最常見的是心室頻脈與心室顫動所導致。」

心室顫動發作時,心室肌肉迅速收縮,但卻非常混亂、不規則,心臟像在顫抖一般,無法有效率地推動血液,等於失去功能,無法再把血液送往身體各器官。人體腦部缺氧,很快便會失去意識,若未及時救治,短時間內將會死亡。

心室顫動是最嚴重的心律不整,一旦發作極可能導致猝死。

為何會出現心室顫動呢?

「引發心室顫動的原因,大致上可以分成幾類,」陳文鍾教授解釋道:

1. 第一類 : 心肌缺血

此類病人占絕大部分,最大原因是冠心病或心肌梗塞導致心肌突然缺血、缺氧,或心肌組織產生疤痕,造成異常放電,導致心律不整,心臟收縮可能變得混亂、不規則,甚至演變成心室顫動。

2. 第二類 : 心臟衰竭

當心臟因為衰竭而擴大,造成心肌承受較大的張力,也可能導致異常放電,進而惡化為心室顫動。

心室顫動很致命

3. 第三類 : 先天性心臟細胞膜離子通道病變

先天性心臟細胞膜離子通道異常屬遺傳性病變,像是布魯蓋達症候群︑心律QT延長症候群等,也會誘發心室顫動,導致患者猝死。

哪些人要小心心室顫動?

陳文鍾教授指出,曾有心臟病發疾病史的患者絕對要特別小心,像是曾有心肌梗塞、心臟衰竭、心室顫動、心肌肥厚、先天性心臟病等問題都會影響心肌電位傳導,造成心室顫動。尤其當這群患者在運動後、情緒激動、或早上起床時,交感神經比較興奮,更容易誘發出心室顫動。

「另外,可以詢問家裡的長輩、親屬間,是否曾經有昏倒、猝死的病史。」陳文鍾教授提醒道:「大部分心臟細胞膜病變的患者與遺傳有關,也就是說患者的親屬、長輩很可能曾因為同樣的狀況猝死。」

若體內鉀︑鎂離子等電解質濃度異常,使用古柯鹼、安非他命等毒品,都會增加心室顫動的發生機率。

發作前沒有明顯徵兆,讓人措手不及

心室顫動很致命,但在發作之前,患者可能沒有任何明顯徵兆,偶爾有些胸痛、心悸、頭暈、噁心、或運動後容易喘不過氣等不適。

有些患者本身因心臟衰竭所苦,運動耐受度很差,晚上睡到一半需要坐起來喘,腳也容易浮腫。

心室顫動常見症狀

陳文鍾教授道,當心律不整發作之際,患者可能會覺得心臟突然跳很快,並感到頭暈。部分患者能在30秒內回復正常,但假使心室頻脈/顫動持續超過30秒,就可能造成昏厥,失去意識。

搶救心室顫動患者分秒必爭,必須立刻施行心肺復甦術,並使用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趕在腦部與其他器官因缺血、缺氧而壞死之前,恢復正常的血液循環。

如何預防心室顫動發作?

由於心室震顫可能帶來失能或猝死,我們就得積極辨認出這些很有可能發作心律不整的族群,並事先預防,才有機會降低猝死的風險。

陳文鍾教授道,容易發生心室顫動的族群大多有心臟問題,而這些狀況經常與三高,也就是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脫不了關係,務必要針對三高的問題作治療,建議要戒菸,控制糖化血色素於7%以下,低密度膽固醇的數值於70以下,並把血壓控制於130/80mmHg以下。

心室顫動治療選項

若已有冠狀動脈阻塞問題,特別是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一定要按時服藥,減少再次梗塞的機會。心衰竭患者需要遵從醫囑按時服藥,定期回診做心電圖︑心臟超音波等追蹤。

「正常人的心臟射出率有55%以上,而當心臟衰竭患者的射出率僅剩35%以下時,就是左心室功能明顯異常,」陳文鍾教授特別叮嚀著:「心臟功能僅剩正常的六成左右,容易出現心因性猝死,這時就建議患者裝上植入式心臟整流去顫器,像是行動AED,及時救回性命。」

持續監測心跳、及時救命

植入式心臟整流去顫器的大小比名片盒還小,醫師先在患者左鎖骨下做個切口,接著把導線植入到心臟內,並把整流去顫器埋在皮下,再進行縫合,手術時間約一個小時。

植入式心臟整流去顫器能夠持續偵測心跳節律,若偵測到心室顫動,心臟整流去顫器就會自動釋放一個足夠的能量去刺激心臟,讓心臟跳回原本規律的節奏,如同行動AED。在預防猝死方面,心臟整流去顫器比藥物有效許多。

安裝植入式心臟整流去顫器

植入心臟整流去顫器的患者,需要定期回到醫院檢查,醫師能從去顫器的紀錄中看出患者於某月某日某時某分某秒,發生了怎些的心律不整,以及去顫器作了怎些的處置。透過分析這些紀錄,醫師就能評估患者是否需要調整藥物控制心臟疾病,或是否需要使用心導管去燒灼經常亂放電的心肌,並能適時調整心臟整流去顫器的設定。

「若患者心室功能很差,原本就有心室心律不整,甚至發生心室顫動被急救過」,陳文鍾教授建議:「本身有昏倒或有猝死的家族史,都要考慮利用植入式心臟整流去顫器(行動AED),降低猝死風險。」

醫師叮嚀,日常保養重點

陳文鍾醫師提醒道,裝有心臟整流去顫器時,要注意避免強力磁場干擾,手機不要放在胸前口袋。在家中使用微波爐、洗衣機、收音機、遙控器等電器都沒有問題。

就醫時,務必主動告知醫護人員,經過機場安檢時,也要先告知海關人員。商店前若有電子監測器,直接經過是沒問題,但若持續久留電子偵測器發出的電波可能會干擾心臟整流去顫器。

醫師叮嚀,裝有心臟整流去顫器時日常保養重點

想維持心臟的健康,大家要保持良好飲食習慣,多吃蔬菜、水果、全穀類、以及優質蛋白質,調味時避免添加過多的糖、鹽、以及脂肪,才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的機會。

「我都很建議患者保持運動習慣,」陳文鍾教授說:「每個星期至少作三到四次的運動,每次運動30分鐘,做到自己有心跳變快的感覺。萬一運動後會覺得虛弱、力不從心,就需要降低運動強度。」

陳文鍾教授也提醒患者,一定要趕快戒菸,持續監控血壓與血脂,並按時服藥,才能維持心臟功能。

原文連結
同場加映:最近容易累?比較喘?竟是心臟功能出狀況
搜尋附近的診所(掛號、領藥超方便)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3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顱顏重建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醫師擔任主講人。陳建宗特別分享「內視鏡輔助前額拉提」,適應症包括眉毛下垂、不對稱眉毛、皺眉肌過動症、前額頭短,有別於傳統拉皮手術,術後恢復快。

2025年11月03日 18:05

東森總裁王令麟曝「自然美」祕訣 笑稱「70歲比6年前更年輕」

東森總裁王令麟曝「自然美」祕訣 笑稱「70歲比6年前更年輕」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3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顱顏重建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醫師擔任主講人,分享逆齡抗老觀念。 東森集團總裁王令麟也親自參與,他分享,現在70多歲從沒有做過任何整形手術,為了「自然美」每天花時間保養,現在的自己比6年前還年輕。

2025年11月03日 17:59

破解發炎與憂鬱連鎖反應 蔡世仁揭精神醫學新方向

破解發炎與憂鬱連鎖反應 蔡世仁揭精神醫學新方向

入選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並名列台灣醫師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醫學部教授蔡世仁認為,他與團隊在學術領域最具突破性的發展,是從免疫學角度來理解精神疾病,並以系統性整合研究方式,釐清「發炎」與憂鬱症、躁鬱症及思覺失調症的關聯,立下重要里程碑。

2025年11月08日 10:03

研究認證!醫揭「1睡姿」最能防失智、助大腦排毒

研究認證!醫揭「1睡姿」最能防失智、助大腦排毒

早上起來覺得「腦霧」,記憶力變差、反應力下降,擔心自己是不是提早老化,有失智的風險?張家銘醫師在臉書粉絲專頁提醒,現代人長期睡不好、熬夜或壓力大導致淺眠,讓大腦內的「膠淋巴系統」無法出來工作,導致廢物累積,引發慢性發炎與神經退化,他建議透過生活習慣改善,「讓腦流動起來,記憶就會回來。」

2025年11月09日 09:13

30多歲男胸部大到B罩杯 醫揭「男性女乳症」常見成因

30多歲男胸部大到B罩杯 醫揭「男性女乳症」常見成因

台中一名30歲的男性,從國中青春期時就發現自己胸部異常隆起,外觀宛如女性胸型,讓他不敢抬頭挺胸,甚至曾經努力減脂瘦身到51公斤,胸部仍沒有縮水,還一度大到B罩杯,「男性女乳症」長年下來造成陰影,後來透過手術才順利解決困擾。醫師指出,男性女乳症的原因可能與慢性腎衰竭、肝硬化、甲狀腺亢進等因素有關,提醒大家別輕忽。

2025年11月09日 09:03

長輩每3人就有1人身陷肌少症危機 北醫大AI模型監測揪早期異常

長輩每3人就有1人身陷肌少症危機 北醫大AI模型監測揪早期異常

根據國健署調查65歲以上人口肌少症盛行率達34.1%。北市社區營養推廣中心調查也指出,每3位長者就有1位具肌少症風險。專家指出,肌少症恐增加跌倒、骨折、失能及慢性病等風險,但早期預測不易,容易被忽略為正常老化現象。北醫大研究團隊建立AI模型加以監測日常步態、姿勢等變化,發現身體功能可能異常,盼透過數據搜集建立優化骨骼肌肉健康的建議措施。

2025年11月08日 20:52

石崇良再拋政策!明年擴大兒童專責醫師 照顧0~6歲也防兒科萎縮

石崇良再拋政策!明年擴大兒童專責醫師 照顧0~6歲也防兒科萎縮

雖然健保補充保費改革方案惹議,衛福部長石崇良沒有因此緩下腳步,今(8)日出席「台灣醫學週」開幕活動再拋新政策,明年要擴大現行「幼兒專責醫師」制度為「兒童專責醫師」,服務年齡從0~3歲再往後延伸至6歲,包含預防保健等全人整合性照護,就像讓孩子有一位「大天使」陪伴成長;另一方面,透過保障0至6歲兒童醫療健保點值、專責醫師制度導入價值支付,來避免兒科醫師人力萎縮。

2025年11月08日 20:34

《醫療希望在花蓮》花蓮慈濟堅守東台灣 林欣榮帶領開創新醫路

《醫療希望在花蓮》花蓮慈濟堅守東台灣 林欣榮帶領開創新醫路

花蓮慈濟是台灣東部唯一的醫學中心,肩負偏遠急重難症的治療與國際醫療的責任,院長林欣榮今(8)日發表新書《醫療希望在花蓮》,分享團隊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之中,開創出一條融合科技與人文的創新醫路。衛福部長石崇良表示,花蓮慈濟培育人才、醫療發展一點不亞於西部,包含東西合療、細胞治療、機械手臂、全人照護,成為一大典範。

2025年11月08日 18:54

醫療成隱形護國神山 吳明賢喊話石崇良「健保改革一定要成功」

醫療成隱形護國神山 吳明賢喊話石崇良「健保改革一定要成功」

衛福部長石崇良拋出補充保費改革方案,因為涉及存股族利益遭民眾反彈,不過昨天陸續有學者、醫界人士表態支持改革。台大醫學院院長吳明賢今(8)日出席活動致詞時表示,醫療雖然還不是兆元產業,卻是隱形護國神山,守護民眾健康。而致詞最後,吳明賢特別祝福石崇良「健保改革一定要成功!」。

2025年11月08日 16:51

康橋單車環島重傷!彰基搶救奇蹟康復 家屬學校合捐救護車

康橋單車環島重傷!彰基搶救奇蹟康復 家屬學校合捐救護車

一場車禍意外,見證了生命的韌性與台灣醫療的溫暖!今年4月,康橋國際學校一名顏姓高一學生在單車環島途中,於彰化埤頭鄉遭逆向轎車撞成重傷,經彰基醫療團隊徹夜搶救,終於奇蹟般康復。今天(8日)他重返醫院,與父親、校方共同捐贈50萬元,總院長陳穆寬當場加碼150萬元,合計200萬元將用來為二基添購頂級幼兒救護車,守護偏鄉兒童生命。

2025年11月08日 16:21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