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10公尺都很困難! 嚴重恐截肢的下肢周邊動脈阻塞

▲下肢周邊動脈阻塞。(圖/照護線上)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醫師,我的腳都很冰冷,走一點路就會痠痛,得停下來休息。」老太太捶著腿抱怨著。

聽完描述,黃柏森醫師便為老太太量測腳背的脈搏,因為這些都是下肢血管阻塞的典型表現,屬於心血管的治療範疇,但因為民眾對此疾病的認識不足,誤以為是關節或筋骨的問題而錯失治療的黃金時期。

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黃柏森醫師指出,導致下肢血管阻塞的原因主要是動脈粥狀硬化,也就是膽固醇堆積在血管壁,血管管徑愈來愈小,使得組織無法獲得充足的血液供應而產生各種症狀。

下肢周邊動脈阻塞,常見症狀別輕忽

未即時治療,恐怕要截肢

黃柏森醫師解釋,除了足部冰冷、腳麻以外,下肢血管阻塞進展到中度時會以「間歇性跛行」來表現,也就是在行走一段距離後便感到腿部痠麻、疼痛、無力,必須停下來休息才能繼續行走。隨著疾病惡化,行走距離將愈來愈短。尤其是天氣較冷的時候,血管收縮,這些症狀會更加明顯。

隨著血管阻塞程度變高,腿部缺乏養分供應將會導致持續性的疼痛,且一旦受傷,即使是很小的傷口也會難以癒合;若未即時治療,皮膚將缺血壞死,而變成紫黑色,甚至併發感染而需要截肢處理。

身為醫師,最不樂見的就是截肢,因為截肢不僅影響患者外觀、行走功能、工作能力,此外,截肢後死亡率在一年內高達34%,對家屬的心理與經濟皆是很大的負擔。

治療下肢周邊動脈阻塞,三高務必控制達標

黃柏森醫師說明,下肢血管阻塞、冠狀動脈阻塞、中風皆屬於血管阻塞的疾病,面對各種血管阻塞,務必將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嚴格控制,並視情況搭配使用預防血栓形成的藥物,並且定期回診追蹤調整用藥。

而針對民眾常詢問的促進血液循環的健康食品,不論是國際治療指引或是臨床經驗都覺得治療反應不一,只能當作附加治療,民眾務必還是需要找尋專業醫師並配合醫師處方用藥。

下肢血管阻塞的治療方式

黃柏森醫師說,當血管阻塞程度已經太高,單靠藥物不足以治療時,進一步下肢血管阻塞的治療可分為外科繞道手術或導管介入手術。外科繞道手術是取下一段病患的靜脈或是用人工血管嫁接於血管上游和血管下游健康的部位,讓血流可以繞道跨過狹窄阻塞的地方恢復遠端的血流供應,手術需要全身麻醉,侵入性及麻醉風險較高,但目前研究認為長期維持血流暢通的機會較高。

下肢周邊動脈阻塞的治療選項

介入性導管手術的侵入性則較低,過程類似於大家熟悉的「心導管手術」,醫師會在X光輔助下,將導管放入狹窄的動脈中,利用醫療器材來拓寬血管管徑。由於下肢血管管徑較大,而且血管會隨著腿部動作伸縮、扭曲或彎折,如果置放堅硬的金屬支架,可能有支架變形折斷的風險,因此目前國際上的共識是「leave nothing behind」,盡量不要在體內放入金屬支架。

進行導管手術,最常見的有氣球導管擴張術,利用氣球導管將硬化的膽固醇斑塊壓扁而擴大血管管徑,然而當斑塊太硬或阻塞程度太高時,其效果有限。假使氣球導管撐過之後,管徑依舊狹小,必要時會再放入金屬支架以維持血流。

除了氣球導管與支架以外,為了防止日後血管壁發炎、纖維化導致血管再度狹窄,可考慮使用塗藥球囊將紫杉醇藥物塗至血管壁內,抑制血管壁細胞增生,避免或是延緩血管再次阻塞,目前研究指出,使用一般氣球擴張術,2年內血管暢通率約5成,若是使用塗藥球囊,2年內血管暢通率則可提高到約8成左右。

導管手術的進階工具

黃柏森醫師解釋,部分患者的鈣化斑塊在氣球擴張術之後不易壓扁,而鈣化如同牆壁的斑塊也會影響塗藥球囊的效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可考慮採用斑塊旋切術,也就是一種去除血管內斑塊的裝置,透過刮除或旋磨的方式去除粥狀硬化斑塊,恢復血管管徑,讓血管更持久地暢通、不阻塞。

由於治療的方式很多,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狀況選用合適的做法,並非每個病灶都需要使用斑塊旋切裝置這樣的治療方式,但在某些特別的病灶就得多花點精力來處理,例如阻塞長度較長、鈣化嚴重的病灶等,尤其是位於關節處的血管,因為比較不適合放置支架,因此比較建議使用斑塊旋切搭配塗藥球囊來治療。

黃柏森醫師回憶,曾經有位90歲的老太太,右腳跛行已經兩、三年之久,漸漸嚴重到走10公尺去上廁所都會痠痛到無法行走。檢查發現右鼠蹊部的血管有嚴重鈣化的斑塊導致血管幾乎完全阻塞,當時花了30分鐘才終於穿過病灶,使用氣球導管擴張仍無法打開血管管徑,於是決定進行斑塊旋切術,經過多次刮除終於將塞滿血管的斑塊刮除,再搭配塗藥球囊完成治療。後續經過一年半的追蹤,沒有發生再狹窄,病人也沒有跛行症狀,能夠自行上廁所或走到隔壁跟鄰居串門子,讓老太太十分開心。

如何預防下肢周邊動脈阻塞?

黃柏森醫師再次強調,患者務必按時服藥,好好控制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可以有效降低下肢血管阻塞的風險。適度的行走復健能夠改善下肢血液循環,也能刺激側枝循環血管增生。

此外,氣溫較低時,血管容易收縮使症狀惡化,因此要多多注意保暖。由於糖尿病患者大多合併神經病變導致感覺遲鈍,平日須留意足底及腳指頭皮膚的狀況,若有傷口便需謹慎照顧或就醫,以免感染惡化,甚至截肢。

黃柏森醫師提醒,因為民眾對於下肢血管阻塞較不熟悉,容易延誤就醫,甚至拖到腳趾發黑,此時治療難度很高效果也較差,因此呼籲民眾要對腿部冰冷、痠麻、疼痛提高警覺,及早就醫、及早治療。

血液循環不佳的組織容易出現不易癒合的傷口,若發現足部傷口超過兩周仍未有癒合跡象,便須檢查是否有動脈阻塞或靜脈疾病的問題。

原文連結
同場加映:女性也會心臟病發 – 冠狀動脈微血管功能障礙(懶人包)
搜尋附近的診所(掛號、領藥超方便)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關鍵字: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跳舞」防失智最有效!陳亮恭:只做有氧運動不會長肌肉

「跳舞」防失智最有效!陳亮恭:只做有氧運動不會長肌肉

國內進入超高齡化社會,如何健康長壽、延緩老化成爲關鍵課題,許多人會從「運動」著手改善健康。高齡醫學權威醫師陳亮恭指出,要防範失智的運動原則和一般情況不同,必須是複雜、非重複型的運動,國際研究認為有效的運動是「跳舞」,但如果不喜歡跳舞,也有其他方法可遵循。另也提醒,運動要達到一定強度且每週時數需達150分鐘,若平常沒有空做,趁假日補足時數效果一樣好。

2025年05月07日 10:03

醫揭「打電波、音波」風險 錯用恐灼傷、水泡冒成釋迦臉

醫揭「打電波、音波」風險 錯用恐灼傷、水泡冒成釋迦臉

電波除皺、超音波拉提是近年熱門的醫美療程,希望能夠讓臉部看起來更加緊緻,雖然這樣的術式沒有侵入性,但是仍可能潛藏風險!皮膚科醫師示警,曾經有人打電波因為能量過強導致灼傷燙傷,水泡爬滿變成「釋迦臉」,或者太過頻繁接受電波讓筋膜脆化,恐怕讓臉整個垮掉救不回。至於音波拉提則要注意暫時性神經損傷,恐出現臉部不對稱等問題。

2025年05月14日 13:08

40歲男尿尿不順、走路軟腳 竟是罹罕見「高惡性脊髓腫瘤」

40歲男尿尿不順、走路軟腳 竟是罹罕見「高惡性脊髓腫瘤」

40多歲高先生去年中開始排尿困難,右腳無力抬起,病情急速惡化,短短1個月內,走路會突然軟腳、跌倒,往返醫院看診、復健還求助坊間國術館,症狀始終未見改善,經過神經影像檢查發現罹患脊髓腫瘤,經切片確認是少見於成人期且原發於脊髓的高惡性度膠質瘤,屬於罕見神經腫瘤。

2025年05月14日 12:41

「快樂水」也能救命?急診醫師揭3大隱藏用途:不是每個人都能喝!

「快樂水」也能救命?急診醫師揭3大隱藏用途:不是每個人都能喝!

可樂又被戲稱為「快樂水」,不只因為它喝起來甜、氣泡沁涼,還讓人心情大好。但你知道嗎?這瓶在便利商店隨手可得的飲料,在急診室裡竟有「臨時救命」的特殊功能。急診醫師翁梓華在健康節目中分享,可樂在特定醫療情境下,確實具備輔助治療的效果,不過也強調「這不是偏方,更不是人人都適用。」

2025年05月14日 12:12

參與「麥加朝覲」注意2類疫苗證明要求 疾管署給預防疾病3提醒

參與「麥加朝覲」注意2類疫苗證明要求 疾管署給預防疾病3提醒

今(2025)年沙烏地阿拉伯麥加朝覲將於6月4日展開。疾病管制署今(14)日提醒,沙國政府規定參與者須接種四價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今年另新增要求65歲以上等風險族群要有新冠免疫證明,建議行前2至4週至旅遊醫學門診評估接種沙國政府規定和建議疫苗,預防疾病感脅。

2025年05月14日 11:43

新北首推「男性凍精」補助8千 醫療性凍卵增加到7萬 

新北首推「男性凍精」補助8千 醫療性凍卵增加到7萬 

因應少子化的衝擊,新北市今宣布推出「好孕補助三連發」,首度納入男性凍精補助8,000元,另還有醫療性凍卵補助提高至7萬元以及婚後孕前健檢免費,將在今年7月正式上路。

2025年05月14日 11:38

行動力下降是肌少症? 中醫+營養這樣補救

行動力下降是肌少症? 中醫+營養這樣補救

根據亞洲肌少症工作小組(AWGS)提出亞洲最新的小腿圍量測指標,男性小腿圍<34 公分及女性小腿圍<33 公分,是肌少症的診斷標準之一。除了丈量小腿圍,還可以用身體組成分析儀了解肌肉量,如果肌肉質量指數(SMI)男性<7.0 kg/m2、女性<5.7 kg/m2,表示肌肉量是不足的。

2025年05月14日 11:34

11月嬰染新冠併發重症...疾管署籲速打疫苗 南投醫院舉辦防疫訓練

11月嬰染新冠併發重症...疾管署籲速打疫苗 南投醫院舉辦防疫訓練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上升,甚至傳出11月大嬰兒重症案例,衛福部疾病管制署指出今年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高達9成以上確定及死亡病例未接種本季新冠JN.1疫苗,呼籲滿6月以上者應儘速接種;衛福部南投醫院日前也舉辦傳染病防治教育訓練課程,強化區域應變能力。

2025年05月14日 11:26

她忽略「2症狀」變瘦 竟罹三期胃癌

她忽略「2症狀」變瘦 竟罹三期胃癌

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醫師分享,一名女士表示,過去常有胃脹、消化不良的情況,也會吃些胃藥應付一下,直到去年胃口變差,人也消瘦,才去做胃鏡檢查,沒想到竟被診斷為胃癌第三期。

2025年05月14日 06:55

醫實測3週「只吃魚不吃肉」結果血脂掉一半 曝1類魚效果最好

醫實測3週「只吃魚不吃肉」結果血脂掉一半 曝1類魚效果最好

良好的飲食習慣,有助於維持身體健康,一名長期觀察、研究健康人群的日本醫生大平哲也指出,許多人維持健康的共同點,就是長期攝取健康食物,像是他實測在3週內「三餐都吃魚」,完全不進食其他肉類,沒想到血脂下降了一半,連血液也變得清澈。

2025年05月13日 20:43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