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懷宗/你的精子會被太太接受嗎?

▲你的精子會被太太接受嗎?(圖/Pixabay)

▲你的精子會被太太接受嗎?。(示意圖/Pixabay)

文/潘懷宗 博士、陽明大學醫學院兼任教授

台灣生育率低,排除不婚和不願意有小孩的夫妻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不孕,台灣夫妻不孕率約在12%~17%之間,且有不斷上升的趨勢。導致不孕的原因很多,大致分為四種,第一是單純女性的原因,第二是單純男性的原因,第三是混和因素,男女雙方皆有一些小問題,最後第四種原因是醫生也無法解釋為什麼夫妻難以受孕,也就是說,一對夫妻在一年內有同房且無避孕的情形下,仍然無法懷孕,在接受非常詳細的檢查後,完全找不到上述的三種原因,就稱之為不明原因,台灣不孕的夫妻中有10%是屬於第四種。當然晚婚也可以是不明原因的一個理由,因為35歲以上婦女即使找不到不孕的原因,也可能不孕。但醫生仍然能夠解決問題,因為即使找不到原因,也可以藉由人工生殖技術解決不孕的問題。

▲人類白血球抗原配圖。(圖/Pixabay)

▲台灣夫妻不孕率約在12%~17%之間,且有不斷上升的趨勢。(示意圖/Pixabay)

2020年8月19日在《英國皇家學會B會議錄》(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發表的一篇論文,發現了卵子受孕時篩選精子的一種方式,由於可以用來解釋不明原因不孕症的理由之一,所以美國科學家雜誌的記者奧琳娜女士(Abby Olena)特別將其報導出來,論文作者是卡可林教授 (Jukka Kekäläinen),任職於芬蘭約恩蘇市(Joensuu)內的東芬蘭大學環境與生物科學系。研究發現男性精子在女性子宮頸粘液中的總體能力表現(包括游泳速度、反應活性高低、以及存活力),和夫妻男女之間的「人類白血球抗原」(HLA, Human Leukocyte Antigen,註1)之差異度直接相關,當夫妻兩人的「人類白血球抗原」差異度愈大時,則先生的精子功能表現最強。也就是說,女性身體會直接介入選擇和她「人類白血球抗原」差異最大的精子來受精(female-controlled paternity biasing processes)。「人類白血球抗原」是免疫系統用來區分自我和非自我的表面蛋白。丈夫每百萬個精子中大約只有一個能夠通過太太的子宮頸到達輸卵管,子宮頸黏液是精子到達卵子前的第一個大障礙,如果子宮頸黏液和精子有很高的相容性,那麼黏液可以選擇非但不予阻擋,甚至給予幫忙,這就是所謂的選擇性屏障,由女性扮演主角。

▲人類白血球抗原配圖。(圖/123RF)

▲人類白血球抗原差異度愈大時,則先生的精子功能表現最強。(圖/123RF)

卡可林教授及其同事收集了9名女性的子宮頸粘液樣本和8名男性的精子樣本。首先針對每個受試者的「人類白血球抗原」進行了基因序列分析。接著把子宮頸粘液和精子進行所有可能的排列組合一一配對(共有72種組合),同時觀察精子的總體功能表現。結果發現,精子在具有愈少遺傳相似性的男女組合中更能夠存活,這表示夫妻之間的基因相容性會直接影響受孕率的高低。

早期科學家在其它動物中就已經發現這樣的類似狀況,但在人類也發現這一現象時,顯然具有著不同的意義。英國東英吉利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的生物學家理查森教授(David Richardson)做了上述的表示。舉例而言,在鳥類和魚類中,基因型不一樣的「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MHC,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約等同於人類的白血球抗原),會影響到牠們擇偶的偏好、配子(精子及卵子)的相容性以及成功的生育率。當精子和卵子的基因序列愈不相似時,除了上述所說容易受孕外,同時,也被認為可以使後代的免疫功能變強,當面對外來的病原體時,更容易有生存下去的機會。

▲人類白血球抗原配圖。(圖/Pixabay)

▲生物學家在鳥類身上也發現類似情況。(圖/Pixabay)

針對人類部分,先前的研究發現,男人和女人間彼此更喜歡「人類白血球抗原」序列不相似之人的體味,這是一種在結婚之前的擇偶偏好(當然動物也是一樣,經常聞來聞去,嗅覺超靈敏)。如果再加上今天這篇論文的發現,那就直接表示擇偶時的偏好也和受孕率有關,造物者真是了不起,將擇偶條件也放進了受孕率的考量,真厲害。不僅如此,造物者也同時加進了優生學,因為當「人類白血球抗原」差異愈大的雙方進行配對時,後代的免疫力愈好,身體愈強壯,愈容易抵抗疾病,當然也愈容易存活,不容易滅種。

卡可林教授說到,早期人們對子宮頸黏液跟精子相容性的了解有限,現在這個發現可以增進人類對不育症的更多了解。醫學界目前並沒有做卵子跟精子相容性的檢測,通常只是確定精子本身的質量是否良好,以及女性是否有任何問題導致不孕…等等,等科學界完全了解之後,日後就可以再加入相容性這一項來了解不孕症。歷史上也經常發現先生和這位太太完全沒有子嗣,但卻和後面的續弦或姨太太有了眾多兒女,今天都可以用這項科學發現來予以解釋。

▲人類白血球抗原配圖。(圖/Pixabay)

▲歷史上也經常發現先生和這位太太完全沒有子嗣,但卻和後面的續弦或姨太太有了眾多兒女。(圖/Pixabay)

德國知名的研究機構「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進化生物學系的仁茲教授(Tobias Lenz)說:選擇一個適合的伴侶很重要,這樣您才可以容易有子嗣,且後代才可以具有比較強的免疫力,以前人說夫妻之間當臭味相投,現在聽起來頗有幾分科學上的道理。而這篇論文發現的「人類白血球抗原」基因序列會直接影響交配後受孕率的問題,科學界應該擴大樣本規模並收集更多數據,再加以確認並充分了解,這絕對是一件很棒的發現,可以大大提高「生育治療」相關的能力,並造福人類。

註1、醫學界在1976年開始使用「人類白血球抗原」(HLA)的檢查來作親子鑑定,鑑別度高達90%,不必再使用電視劇裡的滴血認親或後來的血型認親(只能排除60%的局外人,但不能證明親子關係)。人類白血球抗原位於第六號染色體上,和免疫系統的功能強弱密切相關。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3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顱顏重建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醫師擔任主講人。陳建宗特別分享「內視鏡輔助前額拉提」,適應症包括眉毛下垂、不對稱眉毛、皺眉肌過動症、前額頭短,有別於傳統拉皮手術,術後恢復快。

2025年11月03日 18:05

仁愛鄉精英牙醫醫療站啟用!就診省1小時車程...12/2起可預約

仁愛鄉精英牙醫醫療站啟用!就診省1小時車程...12/2起可預約

南投縣幅員遼闊、各種醫療資源明顯匱乏,如全縣只有88家牙醫診所,牙醫師也未超過 200位;縣政府衛生局與南投縣牙醫師公會及臺中市牙醫師公會合作推動「仁愛鄉精英牙醫醫療站」及「中寮鄉北中寮牙醫醫療站」,今日揭牌啟用,為完善南投縣偏鄉醫療再跨進一大步。

2025年11月17日 19:48

溫差大「幼兒氣喘」爆高發期!發作年齡逐年下降 兒醫曝症狀警訊

溫差大「幼兒氣喘」爆高發期!發作年齡逐年下降 兒醫曝症狀警訊

隨著秋冬接近,兒科醫師提醒,氣候溫度轉換下,日夜溫差變化成了隱形威脅,「幼兒型氣喘」正進入高發期,值得家長關注的是,幼兒氣喘發病年齡因現今生活習慣因素正逐年下降,以往常見於3、4歲以後確診的氣喘病,現在也有不到1歲就發作。醫師建議,久咳不癒、餵食困難出現嘔吐、活動力差都是關鍵警訊,若長期曝露空污環境更會刺激呼吸道,呼籲新手爸媽要重視。

2025年11月17日 16:42

全女醫門診護隱私 亞東乳醫中心1天完成乳房攝影、超音波及判讀

全女醫門診護隱私 亞東乳醫中心1天完成乳房攝影、超音波及判讀

亞東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今正式啟用,其中跨科整合的「全女醫女性乳房特別門診」備受關注。院方指出,該門診從報到、檢查到諮詢,皆由女性醫療團隊處理,並設置獨立候診區及專屬檢查動線,陪同男性僅能在報到區等候,希望女性在接受檢查、治療的過程中都能感到安心。

2025年11月17日 16:19

B肝「恐變癌」帶原者多不自知 醫示警6族群要主動篩檢

B肝「恐變癌」帶原者多不自知 醫示警6族群要主動篩檢

每年因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死亡逾萬人,其中「B型肝炎」在所有肝炎中帶原人數最多。醫師指出,早期B型肝炎幾乎沒有明顯症狀,不少民眾為帶原者卻不自知,B型肝炎主要透過血液、體液以及母嬰垂直傳播等途徑傳染,除未施打疫苗世代外,包括洗腎、免疫不全、 器官移植、家人有B肝感染以及接受血液製劑治療者等都要主動進行篩檢。

2025年11月17日 16:04

食藥署稽查外送飲食 人从众、六扇門、早安美芝城違規遭罰

食藥署稽查外送飲食 人从众、六扇門、早安美芝城違規遭罰

食藥署今公布「114年度美食外送平台暨雲端廚房餐飲業稽查專案」結果,針對與美食外送平台合作的餐飲業者,基隆的「人从众厚切牛排」1件紅茶腸桿菌科超標;基隆的「川崎拉麵」豬肉原料原產地標示不符規定;台南「早安美芝城(西門概念店)」產品責任保險不符規定、台東「六扇門時尚湯鍋」基因改造資訊標示不符規定,已全數開罰。

2025年11月17日 14:16

血液腫瘤權威陳耀昌病逝 石崇良憶恩師哽咽:沒辦法再諮詢他了

血液腫瘤權威陳耀昌病逝 石崇良憶恩師哽咽:沒辦法再諮詢他了

台灣血液腫瘤醫學權威陳耀昌今(17)日病逝台大醫院,享壽76歲。衛福部部長石崇良今受訪時透露,陳耀昌是自己在台大的老師,過去在擬定細胞治療特管辦法,老師是首席顧問。他語帶難過直說「我真的覺得很惋惜,我沒辦法再諮詢他了。」

2025年11月17日 12:53

瘦瘦針與腸癌「死亡率砍半」有關 研究:愈胖體質逆轉愈明顯

瘦瘦針與腸癌「死亡率砍半」有關 研究:愈胖體質逆轉愈明顯

被稱為「瘦瘦針」的GLP-1類藥物,可能有助大腸癌死亡率下降。復健科醫師王思恒在臉書分享一項最新瘦瘦針相關研究,發現大腸癌病人使用後,5年死亡率僅1成5左右,未使用者則超過3成7,差距達1倍以上,引起各界關注。

2025年11月17日 12:10

快訊/血液腫瘤權威陳耀昌病逝 享壽76歲

快訊/血液腫瘤權威陳耀昌病逝 享壽76歲

台灣血液腫瘤醫學權威陳耀昌今(17)日病逝台大醫院,享壽76歲。

2025年11月17日 11:15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