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腸」出狀況!他衝刺國旅變衝刺飯店廁所 潰瘍性結腸炎超崩潰

▲潰瘍性結腸炎。(圖/照護線上)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三十多歲小陳是位忙碌的上班族,好不容易盼到連假,準備跟未婚妻來趟浪漫國旅,提前預習蜜月,偏偏抵達飯店後,一陣腸胃不適狂跑廁所,接下來幾天只能關在飯店拉肚子,不僅假期泡湯,還浪漫盡失。小陳返家後,原以為是吃壞東西鬧肚子,但是腹瀉仍持續數週,最後就醫檢查才確診是潰瘍性結腸炎惹的禍。

長期腹瀉血便 當心這個「重大傷病」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蔡元耀醫師指出,上述小陳這個個案不是特例,臨床不少患者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因病情時好時壞,以為是吃壞肚子,自行買止瀉藥服用,或即使已經出現血便,也有人會認為是痔瘡出血,認為病況會好轉或忽視,導致延誤就醫。

腹瀉是國人常見的症狀,但到底是小病問題?還是大病前兆?蔡元耀醫師指出,一般急性腸胃炎常是病毒或細菌所引起,多會在幾天內改善;至於,潰瘍性結腸炎則因自身免疫系統造成腸道發炎,常見腹瀉、腹痛持續達兩週以上,嚴重者甚至可能伴隨著血便、發燒、體重減輕等症狀,要是持續放任不管,恐衍伸出其他併發症,甚至危及生命,不可不慎。

蔡元耀醫師進一步指出,潰瘍性結腸炎屬於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一種,列為國內重大傷病之一,就醫到確診之間也不容易,患者須經過抽血、內視鏡、病理切片等一系列檢查,進行鑑別診斷,綜合各項資訊後才得以確診。

潰瘍性結腸炎常見表現

潰瘍性結腸炎發生率逐年升高 還潛在大腸癌風險

蔡元耀醫師指出,潰瘍性結腸炎好發於二十歲至四十歲的青壯年,成因複雜,一般認為與遺傳、環境、壓力、飲食習慣、腸道菌叢等因子有關,過去潰瘍性結腸炎在西方人發生率較高,不過近年來台灣的發生率也逐年增加。

這類患者除了典型腹瀉、腹痛的症狀外,持續腹瀉會導致體重減輕、血便、發燒,如直腸、結腸黏膜進展到嚴重發炎、潰爛,持續發炎腫脹甚至會併發毒性巨結腸症,如不進行手術,恐惡化成腸穿孔或破裂,形成腹膜炎而危及性命。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如出現嚴重併發症需住院手術治療,甚至可能有一段時間需要使用暫時性人工肛門,不僅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也間接影響兩性關係。」蔡元耀醫師提醒,這類疾病務必早治早控早好,避免疾病持續進展,否則有研究顯示,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炎狀態如果控制較差,進展到需要手術階段,未來產生大腸惡性腫瘤的風險也較高。

「腸」期抗戰 黏膜癒合減少併發症

蔡元耀醫師指出,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必須長期抗戰,分階段有不同治療策略,以促進腸道黏膜癒合為最理想的治療目標。

現有潰瘍性結腸炎治療藥物包含5-ASA抗發炎藥物、類固醇、免疫調節劑及生物製劑,根據疾病現況與患者接受程度給予治療。以類固醇為例,抗發炎效果佳,但長期使用需考量病人對副作用的反應,因此多在病情較嚴重時短期使用,至於,當傳統藥物無法有效控制病情時,便會考慮使用生物製劑調節免疫以控制腸道發炎狀況。

當患者急性發作時,要緩解並穩定患者流血、腹瀉的症狀,幫助他盡快回復原有的生活,接著持續治療、藉由大腸鏡輔以檢查,以控制並觀察大腸發炎狀況,達到消炎的中期目標,再進一步在腸道黏膜的病理切片,也呈現沒有發炎情形。藉持續追蹤、治療,以達到黏膜癒合的長期理想治療目標。

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目標

然而,部分患者在症狀緩解後,就認為病好了,而自行停藥,甚至不再回診追蹤。蔡元耀醫師提醒,沒有症狀不代表疾病痊癒,但是多半病患可能正值就學或事業剛起步,因為課業壓力或工作忙碌因而中斷就醫,反而任意停藥可能導致病情反覆、甚至惡化。

蔡元耀醫師強調,潰瘍性結腸炎屬於自體免疫疾病,終生都須追蹤控制病情,如未妥善控制,不只腸道本身發炎拉警報,還可能併發腸道外併發症,如關節炎、膽管炎、胰臟炎、眼睛的虹膜炎等。因此,維有定期追蹤、持續治療、遵循醫囑並維持良好生活習慣,維有「腸」治才能久安,維持個人及家庭的生活品質。

Reference:

1. Abraham C and Cho J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N Engl J Med. 2009 Nov 19;361(21):2066-78.

2. Ramos GP and Papadakis KA. Mechanisms of Disease: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Mayo Clin Proc. 2019 Jan;94(1):155-165.

3. Seyedian SS, et al. A review of the diagnosi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method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J Med Life. 2019 Apr-Jun;12(2):113-122.

原文連結
同場加映:壓力悶燒「拉」警報!持續腸炎恐蔓延全身
搜尋附近的診所(掛號、領藥超方便)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從帶領醫學生罷工到堅守花蓮 李明哲用「熱血」打造全新雙和醫院

從帶領醫學生罷工到堅守花蓮 李明哲用「熱血」打造全新雙和醫院

雙和醫院在去年通過醫院評鑑,成為台灣最「年輕」醫學中心,而國內知名器官移植專家、一般外科醫師李明哲,也在同年接任院長,如何帶領醫院呈現不同風貌,各界都矚目。他表示,他性子較急,該做的事都想趕快做好,將敦促醫療團隊保有「助人」的心,也希望自已的熱血能感染同仁,一起讓醫界更好。

2025年10月06日 09:23

推動器捐30年 李明哲曝「最大阻力」:醫師要幫助完成最後決定

推動器捐30年 李明哲曝「最大阻力」:醫師要幫助完成最後決定

李明哲在花蓮慈濟醫院全心投入器官捐贈與移植,至今超已近30年,他認為,器捐不只是開刀,而是一場社會運動,重點在於「利他」,而許多人嘴上支持,真正面對器捐的抉擇卻常退縮,台灣社會還需要時間逐漸理解器捐觀念,醫界也該讓過程保有尊重。

2025年10月06日 09:24

長庚醫院領航癌症防治 AI精準篩檢等三大亮點守護全民健康

長庚醫院領航癌症防治 AI精準篩檢等三大亮點守護全民健康

2025長庚醫學週16日起於林口長庚醫院展開,為期4天,首日在「公共議題論壇」癌症防治上,聚焦精準篩檢(AI輔助)、健保給付優化與跨科整合照護三大亮點,匯集產官學研跨界觀點,共同勾勒健康台灣願景。

2025年10月16日 23:34

長庚醫院領航癌症防治 AI精準篩檢+整合照護推動「健康台灣」

長庚醫院領航癌症防治 AI精準篩檢+整合照護推動「健康台灣」

「2025長庚醫學週」今(16)日起展開為期4天活動,首日公共議題論壇聚焦精準篩檢(AI輔助)、健保給付優化與跨科整合照護三大亮點,匯集產官學研跨界觀點,共同勾勒「健康台灣」願景。林口長庚醫院院長陳建宗強調,癌症是國人健康的最大威脅,長庚不僅要在醫療技術上領先,更要在公共政策與健康促進上扮演領導者,長庚將持續推動 AI 精準篩檢與整合照護,攜手政府與社會,共同守護全民健康。

2025年10月16日 18:31

花蓮善款破12億 弱勢家庭「每月補助3萬元」一次發12個月

花蓮善款破12億 弱勢家庭「每月補助3萬元」一次發12個月

9月23日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災害發生迄今已20日,迄今募得款項超過12億元。賑災基金會今也公布生活補助方案,分為弱勢家庭及因災傷亡者之家屬,弱勢家庭每戶每月補助3萬元,因災傷亡之家屬依照條件每人每月最2.5萬元,每戶每月提供生活補助3萬元。

2025年10月16日 17:55

熬到3點才睡!48歲男腦中風右側癱 「電擊腦袋」1個月後能走了

熬到3點才睡!48歲男腦中風右側癱 「電擊腦袋」1個月後能走了

高雄一名48歲謝姓上班族,下班後喜歡東摸西摸,每天都熬夜到凌晨2、3點才肯睡覺,今年6月在上班時間突然右側肢體癱軟、臉歪嘴斜口水流不停,被同時送往醫院就診,檢查出急性缺血性腦中風。謝先生住院時間都仰賴他人照顧,轉入復健部病房後,經醫師評估接受重複經顱磁刺激並搭配職類復健,1個月內已能行走,並獨立完成大部分日常活動。

2025年10月16日 17:15

假日急症中心11/2上路 選定「六都14地點」收治5類患者

假日急症中心11/2上路 選定「六都14地點」收治5類患者

為緩解急診壅塞,衛福部仿照日本開設「假日急症中心(UCC)」專門處理輕症病人,健保署今(16)日表示,UCC確定11月2日試行上路,目前六都已經有14個地點申請,規劃只有週日與國定假日開診,看診時間從上午8點到凌晨12點。根據就醫指引,包含發燒、簡單傷口等5類情況的患者,可以先到UCC就醫處置,不用到大醫院耗時等待,部分負擔花費最多可省下600元。

2025年10月16日 16:07

不能只靠「煮飯少加水」!農糧署揭3招飲食法控血糖

不能只靠「煮飯少加水」!農糧署揭3招飲食法控血糖

控制血糖,不只是「煮飯少加水」!農糧署指出,煮飯減少加水量雖可影響升糖指數,但無法單靠此法控糖,真正關鍵在於升糖負荷與整體飲食結構。尤其均衡攝取蛋白質、蔬菜與主食;控制份量,少量多樣攝取;搭配雜糧、糙米或冷飯,才能穩定血糖、維持健康。

2025年10月16日 15:40

假日急症中心11月試辦 醫界籲設「排班、津貼」機制

假日急症中心11月試辦 醫界籲設「排班、津貼」機制

為紓解急診壅塞,健保署將推動「假日急症中心」(Urgent Care Center, UCC)試辦計畫,協助分流輕症患者。對此,醫界認為,基層診所醫師本就承受長時間門診與人力短缺壓力,若假日再加入輪班,恐形成「假日負擔再分配」的問題,健保署應同步建立合理的津貼補償機制與彈性排班制度。

2025年10月16日 15:28

醫師曝乳癌治療趨勢 慢性病化、與病共存不是夢

醫師曝乳癌治療趨勢 慢性病化、與病共存不是夢

50歲的惠惠(化名)笑著說出這句話,語氣輕柔卻篤定。誰能想到,眼前這位頂著俐落短髮、臉上總是掛著笑容的女子,兩年間先後挺過乳癌與腦轉移,如今仍背起行囊,踏上環遊世界的旅程,用愛與勇氣陪自己走完每一段路。

2025年10月16日 15:06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