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是個醫護人員所組成的團隊,由醫師擔任編輯,邀集各專科醫師撰文,提供給您高品質、具有實證、符合世界醫療指引的健康資訊。

驚「腸」出狀況!他衝刺國旅變衝刺飯店廁所 潰瘍性結腸炎超崩潰

▲潰瘍性結腸炎。(圖/照護線上)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三十多歲小陳是位忙碌的上班族,好不容易盼到連假,準備跟未婚妻來趟浪漫國旅,提前預習蜜月,偏偏抵達飯店後,一陣腸胃不適狂跑廁所,接下來幾天只能關在飯店拉肚子,不僅假期泡湯,還浪漫盡失。小陳返家後,原以為是吃壞東西鬧肚子,但是腹瀉仍持續數週,最後就醫檢查才確診是潰瘍性結腸炎惹的禍。

長期腹瀉血便 當心這個「重大傷病」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蔡元耀醫師指出,上述小陳這個個案不是特例,臨床不少患者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因病情時好時壞,以為是吃壞肚子,自行買止瀉藥服用,或即使已經出現血便,也有人會認為是痔瘡出血,認為病況會好轉或忽視,導致延誤就醫。

腹瀉是國人常見的症狀,但到底是小病問題?還是大病前兆?蔡元耀醫師指出,一般急性腸胃炎常是病毒或細菌所引起,多會在幾天內改善;至於,潰瘍性結腸炎則因自身免疫系統造成腸道發炎,常見腹瀉、腹痛持續達兩週以上,嚴重者甚至可能伴隨著血便、發燒、體重減輕等症狀,要是持續放任不管,恐衍伸出其他併發症,甚至危及生命,不可不慎。

蔡元耀醫師進一步指出,潰瘍性結腸炎屬於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一種,列為國內重大傷病之一,就醫到確診之間也不容易,患者須經過抽血、內視鏡、病理切片等一系列檢查,進行鑑別診斷,綜合各項資訊後才得以確診。

潰瘍性結腸炎常見表現

潰瘍性結腸炎發生率逐年升高 還潛在大腸癌風險

蔡元耀醫師指出,潰瘍性結腸炎好發於二十歲至四十歲的青壯年,成因複雜,一般認為與遺傳、環境、壓力、飲食習慣、腸道菌叢等因子有關,過去潰瘍性結腸炎在西方人發生率較高,不過近年來台灣的發生率也逐年增加。

這類患者除了典型腹瀉、腹痛的症狀外,持續腹瀉會導致體重減輕、血便、發燒,如直腸、結腸黏膜進展到嚴重發炎、潰爛,持續發炎腫脹甚至會併發毒性巨結腸症,如不進行手術,恐惡化成腸穿孔或破裂,形成腹膜炎而危及性命。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如出現嚴重併發症需住院手術治療,甚至可能有一段時間需要使用暫時性人工肛門,不僅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也間接影響兩性關係。」蔡元耀醫師提醒,這類疾病務必早治早控早好,避免疾病持續進展,否則有研究顯示,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炎狀態如果控制較差,進展到需要手術階段,未來產生大腸惡性腫瘤的風險也較高。

「腸」期抗戰 黏膜癒合減少併發症

蔡元耀醫師指出,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必須長期抗戰,分階段有不同治療策略,以促進腸道黏膜癒合為最理想的治療目標。

現有潰瘍性結腸炎治療藥物包含5-ASA抗發炎藥物、類固醇、免疫調節劑及生物製劑,根據疾病現況與患者接受程度給予治療。以類固醇為例,抗發炎效果佳,但長期使用需考量病人對副作用的反應,因此多在病情較嚴重時短期使用,至於,當傳統藥物無法有效控制病情時,便會考慮使用生物製劑調節免疫以控制腸道發炎狀況。

當患者急性發作時,要緩解並穩定患者流血、腹瀉的症狀,幫助他盡快回復原有的生活,接著持續治療、藉由大腸鏡輔以檢查,以控制並觀察大腸發炎狀況,達到消炎的中期目標,再進一步在腸道黏膜的病理切片,也呈現沒有發炎情形。藉持續追蹤、治療,以達到黏膜癒合的長期理想治療目標。

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目標

然而,部分患者在症狀緩解後,就認為病好了,而自行停藥,甚至不再回診追蹤。蔡元耀醫師提醒,沒有症狀不代表疾病痊癒,但是多半病患可能正值就學或事業剛起步,因為課業壓力或工作忙碌因而中斷就醫,反而任意停藥可能導致病情反覆、甚至惡化。

蔡元耀醫師強調,潰瘍性結腸炎屬於自體免疫疾病,終生都須追蹤控制病情,如未妥善控制,不只腸道本身發炎拉警報,還可能併發腸道外併發症,如關節炎、膽管炎、胰臟炎、眼睛的虹膜炎等。因此,維有定期追蹤、持續治療、遵循醫囑並維持良好生活習慣,維有「腸」治才能久安,維持個人及家庭的生活品質。

Reference:

1. Abraham C and Cho J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N Engl J Med. 2009 Nov 19;361(21):2066-78.

2. Ramos GP and Papadakis KA. Mechanisms of Disease: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Mayo Clin Proc. 2019 Jan;94(1):155-165.

3. Seyedian SS, et al. A review of the diagnosi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method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J Med Life. 2019 Apr-Jun;12(2):113-122.

原文連結
同場加映:壓力悶燒「拉」警報!持續腸炎恐蔓延全身
搜尋附近的診所(掛號、領藥超方便)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北醫打造「光譜兩端友善醫療」 施俊明:出院要比生病前更健康

北醫打造「光譜兩端友善醫療」 施俊明:出院要比生病前更健康

台灣快速邁入超高齡社會,許多醫院逐步強化高齡醫療,不過心臟內科專家、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北醫)院長施俊明認為,醫療體系對於「光譜的兩端」、也就是老人和兒童皆應提高貼心照護,並強調現代醫院的目標不應只有治病,而是「走進醫院治好病,走出醫院時,要比沒生病前更健康」。

2025年09月13日 09:23

北醫院長一家4醫師 施俊明曝密技:大姊課本劃滿重點

北醫院長一家4醫師 施俊明曝密技:大姊課本劃滿重點

國內不少校長級、院長級醫師出身醫生世家,家族多人行醫,而北醫院長施俊明的手足也都是醫師,但包含父母在內的整個家族並無其他醫師,對此他笑說,兄弟姊妹都能當醫生的關鍵在「大姊的課本」,因為書中所有重點都被大姊註明清楚,弟妹拿來複習格外受用,一家子的醫學路就這樣自然而然展開。

2025年09月13日 09:24

三總完成《華盛頓外科學》全書中文化 用母語就能學習權威新知

三總完成《華盛頓外科學》全書中文化 用母語就能學習權威新知

《華盛頓外科學》自問世以來,即為國際間外科領域的重要參考書籍,內容涵蓋從基礎外科原則、各系統外科疾病之診斷與治療,到手術技巧與臨床決策等完整知識體系。三軍總醫院外科部集結全體主治醫師群,耗時1年多完成最新版《華盛頓外科學手冊第九版》全書中文化,讓國內醫學生、醫師及相關人員可以用母語直接吸收最新且權威的外科知識,為一大創舉。

2025年09月16日 19:46

全台3成兒少過重!恐讓身高「開高走低」 成長提前結束+胖到生病

全台3成兒少過重!恐讓身高「開高走低」 成長提前結束+胖到生病

很多家長關心孩子能不能長高,其實更需關注的是肥胖問題!專家示警,全台兒少過重及肥胖率破3成,而體重超標不僅可能導致性早熟,還會讓成長曲線「開高走低」,成長期高峰提早結束,更會讓慢性病提早上身。提醒家長要以紀錄掌握孩子成長,注意生長曲線、BMI數值、長高速率與是否有性早熟徵兆。

2025年09月16日 19:01

全台首隻醫療輔助犬「歐巴」今天退休了 北榮護理師收養

全台首隻醫療輔助犬「歐巴」今天退休了 北榮護理師收養

「歐巴」是全台灣第一隻駐點於醫院的輔助治療犬,已在台北榮總陪伴病人超過六年,是醫院裡最受歡迎的特別員工。隨著歐巴年齡增長,之前就預計在今年退休。北榮今天特地在院內替歐巴舉辦退休儀式,強調牠永遠是北榮的榮譽員工,醫院會持續陪伴牠過退休生活,而歐巴退休後,會由照顧牠的護理師繼續收養。

2025年09月16日 16:57

8歲女童脖子長年流膿發臭 醫揪「鰓裂囊腫」:胚胎遺留病灶

8歲女童脖子長年流膿發臭 醫揪「鰓裂囊腫」:胚胎遺留病灶

一名8歲女童自小右側頸部就有一個小洞,偶爾流出分泌物,家長原以為只是單純皮膚膿包,僅帶孩子至一般診所治療,卻未見改善。近日分泌物轉為黃濁並散發惡臭,伴隨疼痛,緊急就醫才確診為「第二對鰓裂囊腫」,醫療團隊隨即安排住院手術,成功切除病灶。

2025年09月16日 16:21

睡不著怎麼辦?美國專家大推478呼吸法 助快速入眠還能舒緩焦慮

睡不著怎麼辦?美國專家大推478呼吸法 助快速入眠還能舒緩焦慮

在社群平台上掀起討論熱潮的「4-7-8呼吸法」,不少網友實測後狂讚「比數羊還快睡著」、「做幾次就直接斷片」,只要簡單三個步驟,就能幫助身心快速放鬆,對長期被焦慮、壓力困住的現代人來說,是一種天然又便利的方法。源出自瑜伽的調息法,後來由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整合醫學中心創辦人威爾博士推廣。

2025年09月16日 15:56

流感疫情提早「本周進入流行期」 單周就醫破10萬人次

流感疫情提早「本周進入流行期」 單周就醫破10萬人次

流感疫情提早報到!疾病管制署最新監測顯示,上周流感門急診就醫突破10萬人次,已經逼近流行閾值,副署長曾淑慧表示, 預期本周就會進入流行期,提醒高風險民眾務必趕在10月1日公費流感及新冠疫苗開打時,就按時接種「左流右新」,才能及早獲得足夠保護力。

2025年09月16日 15:42

瘧疾境外移入增4例!印尼、印度、東非染病 今年病例創19年新高

瘧疾境外移入增4例!印尼、印度、東非染病 今年病例創19年新高

疾病管制署今(16)日公布國內新增4例境外移入瘧疾病例,為年齡介於40多歲至60多歲男性。其中2例本國籍赴印尼旅遊染病,另2名外國籍個案分別曾經到東非多國旅遊,以及長年居住印度。疾管署監測今年瘧疾病例數已累計20例,均為境外移入病例,為近19年(2007-2025年)同期最高,提醒民眾赴流行地區注意。

2025年09月16日 15:07

快訊/腸病毒增1死!嬰出生7天發病隔日亡「疫情10月進流行期」

快訊/腸病毒增1死!嬰出生7天發病隔日亡「疫情10月進流行期」

疾病管制署今(16)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為北部未滿月男嬰,出生後第7天出現低體溫至急診就醫,發現有黃疸、肝指數上升、血小板低下及代謝性酸中毒等疑似敗血症徵候,並收治加護病房治療,經治療症狀未改善,次日不幸死亡。經通報檢驗後確認為腸病毒伊科病毒11型感染併發重症。

2025年09月16日 14:04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