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之過早!腸出狀況症狀難判斷 醫生:平均需跑6趟才確診

▲腸炎。(圖/照護線上)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腸腸出狀況,治療不輕忽!緊張、壓力大容易拉肚子,腹脹、腹瀉、便祕或解便時感覺未完全排乾淨等,礙於多種腸胃道疾病都可能合併上述症狀,容易被混淆,究竟是單純的腸躁症,還是隱藏著更麻煩的問題?

肝膽胃腸科鍾承軒醫師說明,慢性腹瀉、慢性腹痛是大腸激躁症與發炎性腸道疾病共同臨床表徵,但若同時合併血便、體重變輕,或腸道外病癥,如眼睛虹彩炎葡萄膜炎、脊椎關節痛、皮膚炎等現象時,可能就要懷疑不是單純的腸躁症,而可能是發炎性腸道疾病的表現,如未及早確診就醫治療,可能延誤病情,甚至發生相關併發症,例如:腸穿孔、狹窄阻塞或廔管而需要外科開刀治療。

腹瀉症狀比一比

確診不易!患者平均需跑五到六趟醫院才確診

鍾承軒醫師進一步解釋,臨床上無法單靠症狀確診發炎性腸道疾病,必需配合「內視鏡檢查」,確認腸道是否發炎及潰瘍,搭配藉抽血檢查確認「發炎指數」變化,一般而言,大腸激躁症患者的發炎指數多在正常值,若是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則發炎指數會偏高。其次,藉「影像檢查」如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也可觀察腸道狹窄或其結構變化,這些是大腸激躁症所沒有的表現。最後,臨床醫師同步從內視鏡取下切片送病理檢查,以再次確認是否為發炎性腸道疾病。綜合上述資訊,才可以診斷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

鍾承軒醫師表示,因診斷過程複雜且耗時,過程中患者常失去耐心,從臨床經驗觀察及問卷統計,患者有症狀開始到疾病確診,大約要經歷五到六位醫師看診,直到轉介到專業的醫療團隊才能確診。

飲食西化、生活型態、遺傳 致國內發生率逐年攀升

鍾承軒醫師說,過去發炎性腸道疾病常見於高加索白種人,如北美、北歐等地,近年來在亞熱帶、赤道國家的發生率越來越高,由於其他種族發生率也逐漸增加,醫界推測該趨勢除了與種族基因有關,也跟飲食習慣、生活型態及環境變化有所關聯。

鍾承軒醫師進一步表示,隨著現在人飲食西化,偏好高脂肪、低纖維飲食,如精緻糕點、香腸、臘肉、熱狗、漢堡等加工食物,因此體內腸道菌叢失去平衡並且造成腸道免疫失調,可能誘發發炎反應去攻擊自身腸道黏膜,造成發炎性腸道疾病。

此外,統計顯示,如有家人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罹病機率也較一般人也多出25-50%,若是同卵雙生的雙胞胎,罹病機率就更高。就此觀察,遺傳基因也與發炎性腸道疾病具關聯性。

當心慢炎體內悶燒!四至五成患者臨床症狀緩解實則腸仍發炎

隨著治療藥物進步以及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發展及變化因人而異,以潰瘍性結腸炎為例,依據患者拉肚子及血便的發生頻率、搭配內視鏡檢查結果及身體狀況等項目來評分,加總後區分為輕度、中度、重度,醫師會根據患者病情調整藥物組合,擬定個人化醫療策略。

當潰瘍性結腸炎疾病進展到重度,一線治療會使用類固醇,以控制急性發炎情況,礙於副作用較多,如月亮臉、水牛肩、骨質疏鬆、消化性潰瘍、水腫等,因此在治療上不會長期使用,常在降低發炎反應後,改用5-ASA抗發炎藥物、免疫調節劑及生物製劑,以控制病情並減少復發。 

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達標,才能減少復發

鍾承軒醫師特別強調,治療發炎性腸道疾病除了幫助臨床症狀緩解外,從內視鏡下觀察確認黏膜癒合,腸道無發炎無潰瘍,且抽血的發炎指數也需正常,才是控制疾病的終極目標,因有研究發現,近45%症狀緩解的患者,接受內視鏡檢查後,仍看到腸道持續發炎,因此,醫界近年的共識為,除了臨床症狀緩解及黏膜癒合以外,更積極追求取下的黏膜切片中,也要看到發炎細胞減少,甚至消失。

腸道疾病視同慢性病 需長期並有耐心治療

鍾承軒醫師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屬於自體免疫疾病,一旦生活作息不規律、飲食沒有節制,恐導致病情惡化。他診間就曾收治原本控制穩定的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每每工作壓力變大、遇到輪日夜班等作息不正常,病情就每況愈下。

鍾承軒醫師鼓勵患者,將發炎性腸道疾病當成慢性病耐心治療,需搭配規律作息、良好的飲食習慣,切勿自行停藥,特別是年輕患者,誤以為此疾病如腸躁症短期治療即可,或是等到症狀出現再就醫,反而導致疾病反覆復發、腸道千瘡百孔,甚至需緊急手術切除腸道,落得短腸症的窘境。因此,呼籲治療中的病友。應正視疾病、遵循醫囑、積極治療、定期追蹤,做個健康的「腸」勝軍與疾病共存。

原文連結
同場加映:吃多拉多反覆無「腸」 當心發炎性腸道疾病
搜尋附近的診所(掛號、領藥超方便)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3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顱顏重建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醫師擔任主講人。陳建宗特別分享「內視鏡輔助前額拉提」,適應症包括眉毛下垂、不對稱眉毛、皺眉肌過動症、前額頭短,有別於傳統拉皮手術,術後恢復快。

2025年11月03日 18:05

東森總裁王令麟曝「自然美」祕訣 笑稱「70歲比6年前更年輕」

東森總裁王令麟曝「自然美」祕訣 笑稱「70歲比6年前更年輕」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3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顱顏重建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醫師擔任主講人,分享逆齡抗老觀念。 東森集團總裁王令麟也親自參與,他分享,現在70多歲從沒有做過任何整形手術,為了「自然美」每天花時間保養,現在的自己比6年前還年輕。

2025年11月03日 17:59

在媽媽的背上發願行醫 三總院長陳元皓:醫療要深入軍心與民心

在媽媽的背上發願行醫 三總院長陳元皓:醫療要深入軍心與民心

近年兩岸情勢緊張,中共頻繁軍演,民間也開始準備避難包,而三軍總醫院身為台灣軍醫體系核心,如何在軍事與醫療之間取得平衡,備受關注。對此,院長陳元皓表示,三總不只是戰時後盾,平時更是民眾健康的重要依靠,將積極導入智慧醫療、推廣民防教育,期許能帶領三總更加深入軍心與民心。

2025年11月01日 09:23

台東馬偕中西醫結合復能治療 病人見證擺脫言語與肢體障礙

台東馬偕中西醫結合復能治療 病人見證擺脫言語與肢體障礙

台東馬偕醫院今年成立中醫科後,補足了醫療體系的重要一環,並積極推動中西醫整合的復能治療。特別是在中風與失智患者的照護上,透過中醫針灸、搭配復健與高壓氧等多元療法,讓不少病人恢復行動與語言能力,重新找回生活的希望。

2025年11月06日 14:29

補充保費「感謝高股利者貢獻」 石崇良:研議讓小資族保小確幸

補充保費「感謝高股利者貢獻」 石崇良:研議讓小資族保小確幸

衛福部長石崇良拋出「補充保費」收取將有3大變革,讓不少存股小資族反彈,直言根本被錯殺。對此,石崇良今表示,這次會進行補充保費調整,目前所有保費收入75%是一般保費收入,改革也是考量到年輕族群,至於開徵金額門檻,未來會再討論讓小資族保有小確幸的方法。而在利息、股利改革方面,他也直言「謝謝高股息、 高股利者貢獻。」

2025年11月06日 14:10

補充保費恐衝擊股市 石崇良坦言「沒問金管會」:不認為影響多大

補充保費恐衝擊股市 石崇良坦言「沒問金管會」:不認為影響多大

衛福部長石崇良拋出「補充保費」收取將有3大變革,包括利息、股利、租金3項目的補充保費改採「年度結算制」,引發外界反彈,有人認為恐影響股市。對此,石崇良今親上火線說明,這部分沒有問金管會,但當然不希望影響股市,這幾年補充保費股利所得佔了20%,所以影響應該不會太大。

2025年11月06日 13:37

補充保費改制挨批 石崇良試算講解:過去領50萬獎金只收2千

補充保費改制挨批 石崇良試算講解:過去領50萬獎金只收2千

衛福部長石崇良接受專訪時拋出「補充保費」收取將有3大變革,其中高額獎金扣費門檻由投保資薪的4倍調整為最低工資的4倍。對此,石崇良也試算,以4倍投保薪資起徵,例如每個月10萬,獎金單筆超過40萬,才會開始徵收補充保費,如果是50萬,會以10萬部分徵收2000塊補充保費。

2025年11月06日 13:20

胃癌術後「調身體」疑中毒 臉歪嘴斜昏迷3天險喪命

胃癌術後「調身體」疑中毒 臉歪嘴斜昏迷3天險喪命

一名70歲胃癌患者開刀後回家休養,卻突然全身麻痺、口齒不清,家人擔心癌症轉移或中風,緊急送醫後,檢查卻發現腦部、神經均無異常,3天後病人轉醒,才坦承為了「調身體」,有飲用朋友推薦的草藥;醫師說,術後切勿服用來路不明的草藥或補品,因某些食物與植物恐造成麻痹、中毒,吃了得不償失。

2025年11月06日 11:49

嘆氣可以放鬆! 研究證實:助於肺部健康、穩定情緒

嘆氣可以放鬆! 研究證實:助於肺部健康、穩定情緒

根據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與國際研究團隊最新發表於《Science Advances》期刊的研究,深呼吸與嘆氣能幫助肺部「重置」,維持健康狀態。因此若感到疲憊時,緩緩深吸一口氣,再慢慢吐出,不僅能讓心情放鬆,還可能在不知不覺間幫助肺部更健康地運作。

2025年11月06日 11:13

胃癌「早期無症狀」留意5大徵兆 醫示警「1狀況」風險增6倍

胃癌「早期無症狀」留意5大徵兆 醫示警「1狀況」風險增6倍

根據衛福部統計,「胃癌」長期名列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一,2024年共奪走約2,200條性命,居第8位,男性發生率約為女性的兩倍。研究指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者罹患胃癌的風險約為未感染者的6倍,此外,高鹽、醃漬或煙燻飲食、吸菸、飲酒、家族史與慢性胃炎等,更是重要的危險因子。

2025年11月06日 11:02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