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之過早!腸出狀況症狀難判斷 醫生:平均需跑6趟才確診

▲腸炎。(圖/照護線上)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腸腸出狀況,治療不輕忽!緊張、壓力大容易拉肚子,腹脹、腹瀉、便祕或解便時感覺未完全排乾淨等,礙於多種腸胃道疾病都可能合併上述症狀,容易被混淆,究竟是單純的腸躁症,還是隱藏著更麻煩的問題?

肝膽胃腸科鍾承軒醫師說明,慢性腹瀉、慢性腹痛是大腸激躁症與發炎性腸道疾病共同臨床表徵,但若同時合併血便、體重變輕,或腸道外病癥,如眼睛虹彩炎葡萄膜炎、脊椎關節痛、皮膚炎等現象時,可能就要懷疑不是單純的腸躁症,而可能是發炎性腸道疾病的表現,如未及早確診就醫治療,可能延誤病情,甚至發生相關併發症,例如:腸穿孔、狹窄阻塞或廔管而需要外科開刀治療。

腹瀉症狀比一比

確診不易!患者平均需跑五到六趟醫院才確診

鍾承軒醫師進一步解釋,臨床上無法單靠症狀確診發炎性腸道疾病,必需配合「內視鏡檢查」,確認腸道是否發炎及潰瘍,搭配藉抽血檢查確認「發炎指數」變化,一般而言,大腸激躁症患者的發炎指數多在正常值,若是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則發炎指數會偏高。其次,藉「影像檢查」如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也可觀察腸道狹窄或其結構變化,這些是大腸激躁症所沒有的表現。最後,臨床醫師同步從內視鏡取下切片送病理檢查,以再次確認是否為發炎性腸道疾病。綜合上述資訊,才可以診斷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

鍾承軒醫師表示,因診斷過程複雜且耗時,過程中患者常失去耐心,從臨床經驗觀察及問卷統計,患者有症狀開始到疾病確診,大約要經歷五到六位醫師看診,直到轉介到專業的醫療團隊才能確診。

飲食西化、生活型態、遺傳 致國內發生率逐年攀升

鍾承軒醫師說,過去發炎性腸道疾病常見於高加索白種人,如北美、北歐等地,近年來在亞熱帶、赤道國家的發生率越來越高,由於其他種族發生率也逐漸增加,醫界推測該趨勢除了與種族基因有關,也跟飲食習慣、生活型態及環境變化有所關聯。

鍾承軒醫師進一步表示,隨著現在人飲食西化,偏好高脂肪、低纖維飲食,如精緻糕點、香腸、臘肉、熱狗、漢堡等加工食物,因此體內腸道菌叢失去平衡並且造成腸道免疫失調,可能誘發發炎反應去攻擊自身腸道黏膜,造成發炎性腸道疾病。

此外,統計顯示,如有家人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罹病機率也較一般人也多出25-50%,若是同卵雙生的雙胞胎,罹病機率就更高。就此觀察,遺傳基因也與發炎性腸道疾病具關聯性。

當心慢炎體內悶燒!四至五成患者臨床症狀緩解實則腸仍發炎

隨著治療藥物進步以及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發展及變化因人而異,以潰瘍性結腸炎為例,依據患者拉肚子及血便的發生頻率、搭配內視鏡檢查結果及身體狀況等項目來評分,加總後區分為輕度、中度、重度,醫師會根據患者病情調整藥物組合,擬定個人化醫療策略。

當潰瘍性結腸炎疾病進展到重度,一線治療會使用類固醇,以控制急性發炎情況,礙於副作用較多,如月亮臉、水牛肩、骨質疏鬆、消化性潰瘍、水腫等,因此在治療上不會長期使用,常在降低發炎反應後,改用5-ASA抗發炎藥物、免疫調節劑及生物製劑,以控制病情並減少復發。 

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達標,才能減少復發

鍾承軒醫師特別強調,治療發炎性腸道疾病除了幫助臨床症狀緩解外,從內視鏡下觀察確認黏膜癒合,腸道無發炎無潰瘍,且抽血的發炎指數也需正常,才是控制疾病的終極目標,因有研究發現,近45%症狀緩解的患者,接受內視鏡檢查後,仍看到腸道持續發炎,因此,醫界近年的共識為,除了臨床症狀緩解及黏膜癒合以外,更積極追求取下的黏膜切片中,也要看到發炎細胞減少,甚至消失。

腸道疾病視同慢性病 需長期並有耐心治療

鍾承軒醫師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屬於自體免疫疾病,一旦生活作息不規律、飲食沒有節制,恐導致病情惡化。他診間就曾收治原本控制穩定的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每每工作壓力變大、遇到輪日夜班等作息不正常,病情就每況愈下。

鍾承軒醫師鼓勵患者,將發炎性腸道疾病當成慢性病耐心治療,需搭配規律作息、良好的飲食習慣,切勿自行停藥,特別是年輕患者,誤以為此疾病如腸躁症短期治療即可,或是等到症狀出現再就醫,反而導致疾病反覆復發、腸道千瘡百孔,甚至需緊急手術切除腸道,落得短腸症的窘境。因此,呼籲治療中的病友。應正視疾病、遵循醫囑、積極治療、定期追蹤,做個健康的「腸」勝軍與疾病共存。

原文連結
同場加映:吃多拉多反覆無「腸」 當心發炎性腸道疾病
搜尋附近的診所(掛號、領藥超方便)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北醫打造「光譜兩端友善醫療」 施俊明:出院要比生病前更健康

北醫打造「光譜兩端友善醫療」 施俊明:出院要比生病前更健康

台灣快速邁入超高齡社會,許多醫院逐步強化高齡醫療,不過心臟內科專家、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北醫)院長施俊明認為,醫療體系對於「光譜的兩端」、也就是老人和兒童皆應提高貼心照護,並強調現代醫院的目標不應只有治病,而是「走進醫院治好病,走出醫院時,要比沒生病前更健康」。

2025年09月13日 09:23

北醫院長一家4醫師 施俊明曝密技:大姊課本劃滿重點

北醫院長一家4醫師 施俊明曝密技:大姊課本劃滿重點

國內不少校長級、院長級醫師出身醫生世家,家族多人行醫,而北醫院長施俊明的手足也都是醫師,但包含父母在內的整個家族並無其他醫師,對此他笑說,兄弟姊妹都能當醫生的關鍵在「大姊的課本」,因為書中所有重點都被大姊註明清楚,弟妹拿來複習格外受用,一家子的醫學路就這樣自然而然展開。

2025年09月13日 09:24

丁斌煌做陰莖手術害死患者 衛生局揭「2次改名、待過4間診所」

丁斌煌做陰莖手術害死患者 衛生局揭「2次改名、待過4間診所」

北市中山區錦州街安和美診所17日替一名男性做陰莖增大術,該診所和執刀醫師丁斌煌被爆多次違規,然後再改名營業。台北市衛生局今也公布歷次違規情形,經查丁斌煌曾改兩次名,過去曾服務和擔任負責人的診所有4家。

2025年09月18日 17:18

蔡依林、郭富城「睡眠時間差很大」 醫揭關鍵:不是睡夠就好

蔡依林、郭富城「睡眠時間差很大」 醫揭關鍵:不是睡夠就好

天后蔡依林的「晚上9點半睡覺」和香港天王郭富城的「固定早上6點睡覺」持續引發討論,很多網友疑惑到底哪個比較正確?對此,精神科醫師指出,很多人以為只要「補足8小時」就能維持健康,但事實並非如此,即使睡眠時數足夠,若日夜顛倒,長期下來仍會對健康造成隱性傷害。

2025年09月18日 15:49

皮膚紅斑脫屑「自己抹藥膏」!台東男關節僵硬腫痛 醫曝恐怖後果

皮膚紅斑脫屑「自己抹藥膏」!台東男關節僵硬腫痛 醫曝恐怖後果

台東一名郭先生多年來身上反覆出現大片紅斑與脫屑,以為只是頑固濕疹自行買藥膏治療,未料後來關節逐漸出現腫痛與僵硬,生活品質嚴重受影響。經台東馬偕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黃奕帆醫師診斷,確診為「乾癬性關節炎」,經照光治療與免疫調節藥物控制後,病情才逐步改善。

2025年09月18日 15:31

男做陰莖增大術猝死「診所屢改名營業」 衛生局:民眾查不到

男做陰莖增大術猝死「診所屢改名營業」 衛生局:民眾查不到

北市中山區錦州街安和美診所17日再爆醫療事故,45歲男病患砸40萬元做「陰莖增大術」,在手術結束後死亡。對此,台北市衛生局也證實,診所醫師過去已有七次違規紀錄,但該診所過去因為醫療事故改名,民眾確實沒辦法查到改名紀錄。

2025年09月18日 15:24

試管嬰兒補助「11月再加碼」 第1次申請最高15萬

試管嬰兒補助「11月再加碼」 第1次申請最高15萬

衛福部國健署自110年7月擴大不孕症試管嬰兒補助,截至114年8月底,已協助超過2萬6千對夫妻迎接逾3萬名新生兒。補助將於114年11月1日起再加碼,實施「不孕症試管嬰兒補助3.0」,調高多項補助金額,首胎第1次申請補助最高可達15萬元,其後各胎的第1次補助也由現行6萬元增加為15萬元,平均可涵蓋77%的療程費用。

2025年09月18日 15:10

醫曝「陰莖增大術」關鍵 想持久還得顧睪固酮

醫曝「陰莖增大術」關鍵 想持久還得顧睪固酮

近日一名男性在中山區錦州街安和美診所進行陰莖增大術,疑似麻醉不當,在手術結束後死亡。針對該項手術,專業醫師表示,一般而言,術後龜頭的周長平均可增加2公分以上,由於部分病患在異體真皮植入龜頭後也可能會減低龜頭的敏感度,相對也能增加男性持久度。

2025年09月18日 14:45

化療其實無法「治癒」癌症 醫:病人最好自己決定是否要做

化療其實無法「治癒」癌症 醫:病人最好自己決定是否要做

許多癌症病人在生命最後階段都經歷過化療,不少家屬會痛心問:「是不是化療害死我家人?」對此,土城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吳教恩在臉書分享,化療在晚期癌症中有不同定位,目的並非「治癒」,而是延緩惡化或緩解症狀,是否接受化療,最好由病人自己決定。

2025年09月18日 13:36

流感季提前來襲 診所醫1天驗出8例陽性:連我喉嚨都怪怪的

流感季提前來襲 診所醫1天驗出8例陽性:連我喉嚨都怪怪的

疾管署日前才剛提醒流感季提早報到,診所醫師馬上「體驗」到流感威力。耳鼻喉科醫師李典憲在臉書分享,流感患者最近明顯增加,門診一天下來竟驗出8人A型流感快篩陽性,藥局的克流感等抗病毒藥幾乎開完,夜診結束後,連自己「喉嚨都有點痛痛怪怪的」。

2025年09月18日 12:32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