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成年後近視度數會加深? 眼科醫師揭1種可能性


圖文/常春月刊

因為3C產品的風行,眼科疾病正在歷經一場變革,特別是近視年齡的提早發生,以及成年人近視度數增加的問題。像是小孩罹患近視的年齡已經提早到學齡前,但成年之後,是否因為3C產品而導致眼球眼軸增長、近視度數持續增加,醫界仍在觀察中。

多數的眼科醫師在臨床門診中,並不會直接量測病患的眼軸長度。當近視病患到門診測量近視度數時,醫護人員會先幫病人量度數,然後點上散瞳劑,讓調節眼球焦距的睫狀肌放鬆後,再量測一次度數。

點散瞳劑測真實度數 成年後測到的多是假性近視度數

對於睫狀肌彈性好的年輕人而言,未點散瞳劑時的度數是800度,點散瞳劑後的度數是600度,600度才是真正的近視度數,即所謂「真性近視」,之前量測結果多出來的200度則是「假性近視」,是因為長時間短距離看書或是工作,睫狀肌持續收縮而造成睫狀肌痙攣。

眼科醫師梁怡珈指出,18歲以前的睫狀肌彈性較佳,點散瞳劑之後,睫狀肌就會真正放鬆,在2年前測得「真性近視」600度,2年後再測「真性近視」為800度,可以確定是眼軸增長、近視度數增加。

但在成年之後,睫狀肌逐漸老化、彈性變差,因為長期近距離工作,到門診量測近視度數,2年前測得「真性近視」是600度,2年後測得度數是800度。但是,因為不知道2年前的眼軸長度,所以,無法確定近視的度數是否有增加;這是因為病人長時間工作,加上睫狀肌老化,即使點了散瞳劑,仍然無法放鬆,所以量到的800度,仍然只是假性近視而已,但有可能眼軸長度並沒有增加。

這也就是說,到了一定的年紀後,因為睫狀肌的彈性變差、無法放鬆,所量測到的度數都是「假性近視」,無法驗出真正的近視度數,也不確定眼軸長度有沒有增加。
 


遺傳因素 少數成人近視度數持續飆高

梁怡珈指出,醫界對於近視的定義和一般人的了解並不相同,一般是以近視度數來定義近視,醫界卻是以光學的角度來解釋近視。

◎屈光性近視:大多數在學齡前就被發現罹患近視的人,眼球眼軸的長度並沒有增長,但因為先天的角膜和水晶體的屈光度太高,影像成像在視網膜的前方,不在網膜上,因而導致視力模糊,形成近視。不過,學齡前孩童因為先天角膜和水晶體屈光度過高,角膜和水晶體對影像成像配合不協調而造成的近視度數,並不會隨著年紀增長而增加。

◎軸性近視:因為眼軸增長,導致影像成像在視網膜前方,就是常見的學童近視。基本上,嬰兒剛出生的時候,眼球發育尚未完全,眼軸比較短,直到6歲時,才會發育到達成人的標準。

◎病理性近視:臨床上,有少數的成人,即使18歲成年後,每年仍然呈現增加100多度的幅度成長,有人的近視度數甚至累積到2000度以上,稱為「病理性近視」,這些病人眼球最外層的鞏膜纖維很脆弱,但外表看不出來,需要切片才能確認;病理性近視和遺傳有關,具有家族史,但醫界還沒找出致病基因,也還沒開發出可以幫助病理性近視病人抑制度數增加的藥物。
 


近視度數非獨立因素 先天、後天皆可能造成

近視度數的增加,有沒有可能延後結束?在梁怡珈的門診中,每次都會碰到1、2名成人病患感覺到視力模糊、度數增加而就醫,這些病患在工作上大多需要接觸到3C產品,有的病患即使工作上少接觸到3C產品,下班後還是會長時間滑手機。梁怡珈說,即使上大學K書、拼命玩手機,或是出社會後工作長時間使用3C產品,造成假性近視度數攀升,但眼軸是否會增加?仍需要研究證實。

對於眼軸長度增加的原因,目前醫界還不是很清楚。雖然說醫界已經找出10多個和近視有關的基因,但基因會不會表現,進而出現近視,和近距離工作有很大的關聯性,而且是獨立而絕對的因素。

也就是說,只要長時間近距離工作或滑手機,就一定會近視,在梁怡珈的病人群中,有的小孩是大近視,可是父母卻沒有近視的困擾,這就可以說明是後天造成的。
 


雷射近視手術 亦無法回復正常視力

一旦罹患近視,就不可能回復到正常視力,即使施行雷射近視手術也是如此,如何避免近視度數不斷地累加或避免成為高度近視呢?梁怡珈建議,使用3C產品,最好每隔30分鐘休息5~10分鐘,並增加戶外活動的時間,進而減少近距離工作或滑手機的時間,以及攝取適量蔬果,有人建議要多吃含有葉黃素的營養素,由於葉黃素是脂溶性,不容易排出,過量會堆積在脂肪細胞內,讓皮膚變黃,其實只要從天然蔬果中攝取即可,深綠色、深黃色蔬果都含有葉黃素,均衡飲食攝取即可;另外,外出戴太陽眼鏡,以避免紫外線對眼睛的傷害。

值得一提的是,高度近視的人要小心會提早在40多歲時出現早發性白內障,罹患青光眼的機率比沒有近視的族群高出2倍,還會有視網膜裂孔、剝離、退化以及黃斑部病變等併發症。梁怡珈建議,600度以上的近視族群,應每年到眼科門診進行至少1次的眼底檢查,並視情況決定是否進行更精密的眼科檢查。

延伸閱讀:

眼前出現黑影、游絲恐是飛蚊症! 多休息有機會消失,醫師解析治療方式
近視雷射手術讓視力秒回春? 眼科醫師沒有告訴你的背後真相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上周腸病毒近1.2萬人就醫 疫情處流行期「持續上升」

上周腸病毒近1.2萬人就醫 疫情處流行期「持續上升」

腸病毒疫情流行中!疾病管制署今(25)日公布最新疫情監測,上週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近1.2萬人次,疫情持續上升,雖然上週沒有新增重症病例,但今年到目前為止已經累積19例重症,為近六年新高,其中9例死亡。疾管署提醒,腸病毒易於人口密集且互動密切場所傳播,幼兒為重症高風險群,呼籲家長及教托育人員多注意。

2025年11月25日 14:38

停用瘦瘦針後「懷孕過重風險增3成」 研究:早產機率也提高

停用瘦瘦針後「懷孕過重風險增3成」 研究:早產機率也提高

最近瘦瘦針熱度高,但施打後若發現懷孕,對健康影響有多大?家庭醫學科、肥胖專科醫師王姿允今於臉書分享最新研究,指停藥後若懷孕,孕期比較容易體重上升、代謝異常,但未必是瘦瘦針本身造成,可能與原本就偏高的代謝風險及停藥後復胖有關,提醒若曾用藥,備孕或已懷孕時,記得一定要主動與醫師討論。

2025年11月25日 14:28

快訊/公費流感疫苗打掉9成「跨年前恐用罄」 疾管署增購15萬劑

快訊/公費流感疫苗打掉9成「跨年前恐用罄」 疾管署增購15萬劑

今年流感疫苗打氣史上最旺!根據疾管署最新統計,流感疫苗從10月1日開打以來已經接種612.5萬劑,使用率達到91.7%,剩餘疫苗55.4萬劑預期年底用罄,疾病管制署今(25)日宣布增購15萬劑,最快12月下旬到貨配送。

2025年11月25日 13:30

35歲女嚴重經痛 醫檢查驚見「子宮長滿肌腺瘤」 

35歲女嚴重經痛 醫檢查驚見「子宮長滿肌腺瘤」 

35歲的李小姐近3年總會因為生理期而腹痛難耐,就醫檢查發現子宮內佈滿子宮肌腺瘤。醫師提醒,子宮肌腺瘤好發於35-50歲的女性,患者會有劇烈腹痛、經血過多以及壓迫膀胱導致頻尿等症狀,長期下來更會因為子宮結構性改變與慢性發炎而影響受孕。

2025年11月25日 13:19

不吃保健品也能護眼!營養師揭護眼必吃清單

不吃保健品也能護眼!營養師揭護眼必吃清單

在手機、電腦成為日常標配的時代,不論大人或小孩,幾乎都屬於「過度用眼」族群。長時間盯著螢幕,眼睛容易乾澀、疲勞,甚至有人到了晚上還會感覺到視線模糊,連看字幕都要費力,營養師珊珊在粉專「愛健康營養師珊珊」指出,這些狀況若長期累積,可能影響更深層的視力健康。

2025年11月25日 12:05

沙發一坐就睡、躺床卻睡不著? 醫揭很多人中招原因

沙發一坐就睡、躺床卻睡不著? 醫揭很多人中招原因

有沒有這樣的夜晚——在客廳看劇時,眼皮才打兩下就睡著;可一回到床上,卻開始數羊、翻身、盯著天花板,甚至懷疑人生?沙發彷彿有催眠功能,床卻成了「反睡神器」。真有這麼玄嗎?

2025年11月25日 11:56

5大醫學會推「腎病照護SOP」 病人加入10年可降洗腎風險9成

5大醫學會推「腎病照護SOP」 病人加入10年可降洗腎風險9成

台灣慢性腎臟病盛行率高,平均每8人有1人受影響,但僅約10%知道自己生病。健保署今與5大醫學會共同推出「最接地氣」的腎病照護SOP,其根據國內經驗與現況,制定出涵蓋篩檢、治療到轉診等面向的流程共識,不同科別、層級都能依此執行,有助強化國人腎病管理,更重要是降低洗腎風險。

2025年11月25日 11:45

台大醫院導入全台首批「雙腔無導線」心律調節器 突破治療侷限

台大醫院導入全台首批「雙腔無導線」心律調節器 突破治療侷限

台灣每年約有7500名患者需裝置心律調節器治療保命,台大醫院今(25)日發表醫療成果,創全台之先,成功導入國內首批「雙腔無導線心律調節器」 臨床植入,突破多年以來無導線節律器僅能單腔起搏的侷限。79歲的鄭小姐就是其中一例,她接受化療過程中引發心律不整,心跳一度降至每分鐘僅40下,日常生活中老是喘個不停,嚴重受到影響,在植入新型心律調節器之後,終於恢復正常。

2025年11月25日 11:43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