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油、魚肝油差在哪? 營養師揭「食用時機」過量會積毒


圖文/常春月刊

營養師,我最近買了一罐魚油保健食品,妳幫我看一下,每天吃兩、三顆沒問題吧?」營養師接過來看嚇一跳說:「這是魚肝油不是魚油,吃過量了會中毒。」「什麼!魚肝油?魚肝油跟魚油不是一樣嗎?」魚油跟魚肝油雖然只差一個字,但來源與成分卻差很多,不少人很容易搞混。

營養師林孟瑜表示,魚油主要是從魚的脂肪組織中萃取出來,而魚肝油則是由魚的肝臟中萃取出來魚油含有ω-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系列中對人體有益的DHA(22碳6烯酸)及EPA(20碳5烯酸)脂肪酸;魚肝油則含有維生素A及維生素D。

魚油清血管 魚肝油保護眼睛、顧骨頭

魚油中的DHA對眼睛視力及腦細胞發育有正面助益,可改善記憶力減退。另有研究指出,DHA可降低情感性疾病的發生,包括憂鬱及過動等至於EPA則有降低血脂及減少血栓以及抗凝血的作用,素有「血管清道夫」之稱。 

營養師楊雀戀表示,彙整各國家相關學會建議,一般成年人DHA加上EPA的一天攝取量約需要400毫克到600毫克,若是有心血管疾病者,則DHA加上EPA的建議攝取量必須要是一般成年人的2倍,也就是一天800~1200毫克,至於懷孕婦女,建議增加ω-3的攝取量,其中DHA每天要攝取200毫克至300毫克。

至於魚肝油中的維生素A有助於眼睛視力,另可改善乾眼症及夜盲而維生素D則有助於骨骼的發展及補充,對小朋友骨骼、牙齒的發育及預防老年人的骨質疏鬆均有一定的幫助。

 

 


魚油一般不會吃過量 魚肝油吃多累積體內會中毒

既然魚油跟魚肝油都含有這麼多對人體有好處的成分元素,那麼兩種油都多吃不是很好嗎?楊雀戀指出,一般魚油的劑量不大,多吃對正常健康人較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如果魚肝油吃多了,問題就大了,尤其有些人誤以為魚肝油是魚油,一旦過度攝取,是會中毒的。

此外,維生素A和維生素D都是脂溶性的,跟維生素C是水溶性的並不相同,水溶性的維生素若過度攝取人體會排掉,但脂溶性並不同,過度攝取會在體內肝臟等器官累積。

維生素A、維生素D攝取過量 易致多項疾病產生

維生素A和維生素D要如何攝取才不會過量?楊雀戀表示,維生素A的成人建議攝取量,女性為每天600微克,男性則為500微克而維生素D的成人建議攝取量;無論男女均為每天10微克。

楊雀戀進一步指出,若過度攝取維生素A超出建議攝取值的5倍,皮膚會過敏、乾燥及脫皮,並導致肝脾腫大、厭食、關節痛及頭痛;若維生素D超過建議攝取值的5倍,則血液中的鈣會太高,進而導致心血管及腎臟病變所以對於維生素A及維生素D的攝取,最好在建議量的2倍以內,是比較安全的範圍。

 


魚油飯前或飯後吃 魚肝油隨餐吃

無論是魚油還是魚肝油,只要弄清楚不要搞錯了,而且依照建議值及指示來吃,對人體才是有益的。楊雀戀指出,由於魚肝油是脂溶性的,所以建議隨餐一起吃,可以提高吸收率,至於魚油的使用,飯前或飯後服用都可以,但有些人吃魚油易反胃或是脹氣,有的還會拉肚子或是打嗝口排魚腥味,若要避免這些不適症狀,建議可以隨餐吃,將問題降到最低。

林孟瑜提醒,在吃魚油或是魚肝油之前,一定要先分辨清楚,再看罐裝上的建議量,如果是建議吃1~2顆,比較保守可以先從建議最低劑量,也就是1顆吃起。

 


ω-3非得要吃魚油 天然食物也能簡單補到

吃魚油主要是攝取ω-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ω-3是人體必需脂酸,人體無法從體內自行合成,必須要藉由外來轉換補充,那麼要攝取取ω-3,非得要吃魚油不可嗎?

林孟瑜說,魚油是從魚身上萃取來的,直接吃魚當然也可以攝取到ω-3,深海魚含有相當豐富的ω-3,因此可以多選擇含量比較高的深海魚,包括鯖魚、鮭魚、鮪魚、鯷魚、秋刀魚及沙丁魚等;另外,一般海鮮類如蝦、花枝及牡蠣等也含有微量ω-3。

 


植物α-次亞麻油酸也屬ω-3 這些食材都能補充

事實上,ω-3不是只有魚才有,一些植物當中也有。楊雀戀說,植物中的α-次亞麻油酸,也是屬於ω-3的一種,其進入體內可以轉變成DHA及EPA,只不過轉換的速度較為緩慢,在核桃、蕎麥、大豆及大豆沙拉油、紫蘇油及亞麻仔油等食物中,均含有豐富的α-次亞麻油酸。

另外,深綠色蔬菜,特別是冬季產的菠菜、白菜、茼蒿、蘿蔔及蕪菁等,因為低溫容易使植物中的α-次亞麻油酸含量增加,是素食者攝取ω-3的主要來源。

至於魚肝油中的維生素A跟維生素D,林孟瑜表示,維生素D可由牛奶、雞蛋、鮭魚、鯖魚等食物獲得,曬太陽比飲食更好,藉由陽光的照射,人體內也能自行合成維生素D,而維生素A可由牛奶等乳製品、蛋及紅橘色蔬果包括胡蘿蔔、紅椒及木瓜等,富含有維生素A或維生素A先質β-胡蘿蔔素等食物獲得,是平時自食物中最簡單補充維他命A的方法。

 


魚油抗凝血 有這些狀況要停吃

雖然相較於魚肝油,魚油對健康人比較沒有過度攝取的疑慮,但還是有一些族群是不適合吃魚油的,由於魚油有抗凝血的功能,若有肝硬化而凝血功能會變差的病患,不適合吃魚油;另外,血友病患也不宜吃,還有平時有服用具有抗凝血功用,如阿斯匹靈藥物的人,也不適合吃魚油。

而若預計要動手術,則建議術前2個月要停止吃魚油,還有孕婦為避免生產不易止血,建議懷孕32週以後就要停止吃魚油。

延伸閱讀:

很多人都白吃了!益生菌改善過敏、顧腸胃無感? 營養師曝7種NG吃法
葉黃素什麼時候吃? 防黃斑部病變,眼科醫師曝「黃金時間」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3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顱顏重建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醫師擔任主講人。陳建宗特別分享「內視鏡輔助前額拉提」,適應症包括眉毛下垂、不對稱眉毛、皺眉肌過動症、前額頭短,有別於傳統拉皮手術,術後恢復快。

2025年11月03日 18:05

衛福部擬修法「醫師需受訓才能做醫美」 醫事司揭受影響人數

衛福部擬修法「醫師需受訓才能做醫美」 醫事司揭受影響人數

終結「直美」亂象,衛福部擬修正《特管辦法》加強管理,要求從事醫美的醫師都必須完成二年的PGY(畢業後臨床醫學訓練)。衛福部醫事司表示,初步掌握約600名醫師未經過PGY訓練就直接在執業,至於其中有多少人是在美容醫學從業,還需要進一步比對分析。

2025年11月19日 17:44

乳癌併用中西藥須「間隔1小時」 醫:化療別吃蜂王乳、胎盤素

乳癌併用中西藥須「間隔1小時」 醫:化療別吃蜂王乳、胎盤素

一名50多歲乳癌患者在手術後接受化療,竟出現手腳麻木、大片紅疹,且痛到難以行走,經與醫師討論後,決定進行西醫治療也接受中醫調理,約2周後症狀顯著改善;醫師說,乳癌病人併用中藥,須與西藥間隔至少1小時,且化療期間切勿補充蜂王乳、胎盤素等含「類荷爾蒙」成分保健品,以免影響療效。

2025年11月19日 16:20

明年健保費不漲!安全準備金達2個月 費率維持5.17%

明年健保費不漲!安全準備金達2個月 費率維持5.17%

衛福部長石崇良上任時明確表態「明年漲保費機會很低」,健保會今(19)日公布健保費率審議結果,建議115年度維持現行費率5.17%,健保會解釋,健保明年度收入試算安全準備金可達2個月,安全準備還有餘裕的情況下,不用漲保費。

2025年11月19日 16:08

30歲媽子宮外孕爆量內出血險沒命 安泰高危險妊娠團隊成功救回

30歲媽子宮外孕爆量內出血險沒命 安泰高危險妊娠團隊成功救回

1名30歲高姓孕婦日前突然出現劇烈腹痛與昏眩,被家人緊急送往安泰醫院急診。她自述剛懷孕不久,急診團隊立即啟動婦產科會診。經超音波檢查發現疑似子宮外孕且已有大量內出血,收縮壓甚至低於80,情況相當危急。醫療團隊火速啟動大量輸血與手術準備,由婦產科楊淳翔醫師執行腹腔鏡緊急手術,成功止血並搶回孕婦生命。

2025年11月19日 15:19

末期癌友病危仍牽掛浪浪 耕莘醫院助他風雨中重逢愛犬

末期癌友病危仍牽掛浪浪 耕莘醫院助他風雨中重逢愛犬

71歲高先生投入動物保護30年,今年 8 月因呼吸急促、下肢水腫,被送至耕莘醫院,確診攝護腺癌末期。經醫療團隊詢問,發現他最掛心狗園裡那些陪伴多年的流浪狗,決定協助他圓夢,也讓他得以在生命的最後獲得溫暖慰藉。

2025年11月19日 15:07

立委林憶君接藥師公會理事長 盼從結構改善缺藥問題

立委林憶君接藥師公會理事長 盼從結構改善缺藥問題

民眾黨立委林憶君將於明(20)日接任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針對國內缺藥問題,林憶君表示,這是複雜且連動的問題,包含健保藥價過低讓製造成本高於給付價格,廠商因而退出市場,必須從結構上去改善,包含推廣學名藥、扶植國內製藥產業,確保藥品供應的穩定性。

2025年11月19日 13:54

立委提議家暴受害人可收「加害人逼近警訊」 衛福部:持續研商

立委提議家暴受害人可收「加害人逼近警訊」 衛福部:持續研商

土城家暴男於保護令期間,當街砍殺妻子與小姨子,兇殘震撼全台。對此,立法院針對「家庭暴力防治法」進行修法,今有多名立委不分黨派一致表達,應加強對於加害人的電子監控,及對於被害人的風險通知;衛福部回應,傾向強化監控相關作業,但應注意受害人隱私等問題,將持續與各主管機關研商。

2025年11月19日 13:05

國人晚婚遲育 逾3成新生兒來自35歲以上高齡產婦

國人晚婚遲育 逾3成新生兒來自35歲以上高齡產婦

我國35歲以上產婦占全體3成以上,但女性35歲後、男性40歲後,懷孕與胎兒健康風險皆顯著上升,包括流產、早產、胎兒先天缺陷及妊娠併發症等。醫師指出,全國女性生育第一胎的平均年齡為31.65歲,而所有出生嬰兒當中,超過三成來自35歲以上產婦,另生育第二胎的婦女,年齡為35歲以上占37%,與10年前相比增加了10%,仍與晚婚遲育現象有關。

2025年11月19日 12:29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