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盲腸炎一定要開刀嗎? 拖延恐喪命 4大症狀要警覺


圖文/常春月刊

盲腸炎經常突然發生,還會出現劇烈疼痛,引發的原因包括盲腸腫脹及阻塞等,以盲腸阻塞來說,糞石阻塞是最主要的因素,細菌感染等也可能會引起盲腸炎。一般急性盲腸炎比慢性的來的快速且嚴重;因此,當右下腹疼痛發生時,最好趕緊就醫,進一步確診是否罹患了盲腸炎。

急性闌尾炎 老人、年輕人發生原因不同

「急性闌尾炎」俗稱「盲腸炎」,闌尾約5~10公分,突出在盲腸的後內方,位於右下腹,是急診中較常見的外科疾病。根據概估統計,一個人一生約有10%的機率恐發生盲腸炎,好發於10多歲到20多歲的年輕人,年紀較大的人也可能得盲腸炎。

不過,引發盲腸炎的原因並不明確,外科部醫師王輝明表示,通常是因闌尾管腔阻塞,例如糞石、食物殘渣、膽石等,導致黏液無法排出,細菌就會在管腔內孳生,最後引發闌尾紅腫,甚至破裂、化膿。

以年紀大的人來說,較常見的就是遭糞石塞住;而較年輕的盲腸炎最常見是盲腸 旁邊的淋巴腺腫壓到闌尾,因為靠近盲腸附近有很多淋巴組織,一旦遭外界細菌等 感染,免疫力低、淋巴腺腫,就會堵住盲腸出口,引起急性盲腸炎。

 


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為常見症狀 右下腹疼痛要注意

初期盲腸炎會因為發炎細胞,經過迷走神經傳導到腦部,出現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等症狀,這些症狀通常在右下腹疼痛前的4~6小時發生,因此,當出現這些症狀,緊接著感到右下腹疼痛,就要提高警覺了。

王輝明指出,盲腸炎疼痛最常與尿管結石混淆,不過,最大的差別是,尿管結石引發的疼痛是突發性,且不會出現噁心、嘔吐等腸胃道症狀。

 


盲腸炎鑑別診斷不易 易與這2狀況混淆

盲腸炎症狀較複雜,容易與尿路結石、大腸憩室發炎等混淆,當人感到腹痛、不舒服時,不一定能精確指出哪裡痛,因此,要自行判斷並不容易。王輝明解釋,盲腸炎疼痛會從肚臍週圍痛到右下腹;尿路結石(腎結 石)如果石頭卡到輸尿管,左右兩側腰後側會感到激烈疼痛,一旦石頭卡到右邊輸尿管,右側疼痛,就容易混淆;大腸憩室發炎的話,若是糞便卡在右下腹大腸憩室中,也會引起右腹疼痛,造成診斷上困難。

此外,盲腸炎發作後,會逐漸不再排便,因此,變化非常快速且多樣性;值得注意的是,盲腸炎也會出現發燒症狀,但有的老人家因身體其他病痛而服用止痛藥,糖尿病患者本身免疫力不好,有時身體發炎時,出現發燒症狀較為不明顯,因此,要特別小心。

 


確診後立即開刀 避免後遺症

當患者感到腹痛時,有時會直接到急診或腸胃科、內科就醫,如果初步檢查認為是盲腸炎,就會趕緊將患者轉到一般外科,只要確認是盲腸炎或機率很高,通常會建議一定要開刀,避免引發後遺症。

一般來說,盲腸炎若未在24~48小時內開刀切除,很可能因化膿、破裂,導致腹膜感染、甚至死亡。當確診盲腸炎時,會先給予患者抗生素治療,並評估手術可行性,若發現腹膜已感染、患者狀況不穩定,則必須繼續打抗生素穩定後,再評估開刀,若患者適合開刀則配合醫師安排進行。

 


術後防感染 復原期間飲食這樣吃

通常皮膚開刀的小傷口,若沒有感染等 問題,約經過2~3週就能拆線,不過,王輝明提醒,皮膚傷口雖癒合,但肌肉可能需要1個半月到3個月時間才能長好, 因此,這段時間最好避免提重物,以免傷口又裂開;而術後有任何不舒服或傷口疼 痛,也應立即詢問醫師。

此外,手術後應多休息,也不能馬上吃東西,建議排氣後可以先吃點稀飯、湯等流質食物,術後第3天可以吃半流質食物,第6天就可以正常飲食,但有任何異常,還是要諮詢醫師;此外,在醫師建議下,應適當補充白開水,切勿暴飲食。

 


盲腸炎難預防 飯後不要跑步無根據

過去民間曾認為開盲腸後會影響身體健康,其實以醫學角度來說,並沒有這種說法。王輝明強調,一旦發現盲腸炎應趕緊安排開刀,以免越來越嚴重。

另外,在過去,很多老人家會告訴孩子:「吃飽飯後,不要立刻做激烈運動或亂跑亂跳,否則會得盲腸炎。」但現代醫學並沒有證實這類的說法,且盲腸炎確實較難預防,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仍是避 免引發嚴重後遺症的最好方法。

雖然盲腸炎沒有較好的預防方法,但多吃高纖維食物,例如蔬菜、水果、穀類食物、全麥麵包等,可保持排便通暢、有益身體健康,多少對預防盲腸炎有幫助;吃飯時應細嚼慢嚥,以免吃太快、不小心吞進一些細骨頭、小顆的水果種子等較容易形成糞石的物質,避免阻塞闌尾,進而引發盲腸炎;適度的運動不可少,能促進胃腸的蠕動。

延伸閱讀:

肚子痛原因多 從5位置判斷可能生什麼病
吃飽立刻運動會讓胃下垂? 醫曝「關鍵原因」...身材纖細、節食要留意

分享給朋友:

推薦閱讀

常見近視雷射手術比一比 眼科醫師分析特色及適合族群

常見近視雷射手術比一比 眼科醫師分析特色及適合族群

台灣近視人口比例全球數一數二!根據國際近視研究學會資料顯示,台灣18到24歲每100人就有73人近視,近視盛行率居高不下。然而近視不可逆,對於想擺脫眼鏡和隱形眼鏡的束縛,近視雷射手術是矯正近視的選項之一,但術前仍需與醫師溝通並進行詳細檢查評估,確保手術安全。

2025年02月13日 14:00

關節發出「喀喀聲」 3種情況快去就醫!

關節發出「喀喀聲」 3種情況快去就醫!

如果你發現每次做同一個動作時,總是有喀喀聲,或者聲音頻率特別高,這可能暗示關節處於不穩定狀態,甚至有退化的跡象,就要多加注意了!

2025年02月13日 13:56

骨鬆骨折「僅3成治療」 國衛院研究曝「1招」降15%再骨折風險

骨鬆骨折「僅3成治療」 國衛院研究曝「1招」降15%再骨折風險

台灣面臨高齡化社會,骨質疏鬆症及其引發的骨鬆性骨折已成為重大的公共健康議題,國衛院今(13)日發表最新研究,追蹤33萬餘名髖部骨折患者在不同抗骨鬆藥物使用情形下的再次骨折風險,結果顯示長效型針劑抗骨鬆藥物的使用比例從2%增至62%,再次骨折風險下降了15%,證實長效針劑的使用改善了服藥順從性並降低骨折風險。

2025年02月13日 13:52

產醫學界呼籲驗配「3要3步」接軌國際 盼提升民眾正確護眼知識

產醫學界呼籲驗配「3要3步」接軌國際 盼提升民眾正確護眼知識

每次戴隱形眼鏡就容易頭痛、肩頸痛、視覺疲勞、工作效率及學習力下降?很可能是你忽略了散光矯正的重要性!近日產醫學界重磅級專家紛紛響應臺灣隱形眼鏡學會推動之「國際散光隱形眼鏡驗配指南」,宣導個人配鏡「3要3步」的重要性,希望同步國際準則,幫助患者找到合適的散光隱形眼鏡處方。

2025年02月13日 13:26

17歲少女雙腿紅疹、陰部搔癢長異物 竟同時染3種性病

17歲少女雙腿紅疹、陰部搔癢長異物 竟同時染3種性病

一名17歲少女因陰部有分泌物且搔癢疼痛就醫,診斷陰道滴蟲感染,後續手臂、雙腿出現紅疹,外陰部長出贅生物,拖延數個月後,由母親陪同就醫,檢驗後確認感染淋病、梅毒與菜花。醫師提醒,近年年輕族群及女性個案性病增加快速,可能和性行為年紀下降及交友軟體流行有關,仍要提醒民眾做好安全措施。

2025年02月13日 13:05

愛滋感染人數回升!去年新增1002人 34歲以下族群增加最多

愛滋感染人數回升!去年新增1002人 34歲以下族群增加最多

愛滋疫情止跌反升!根據疾管署最新統計,2024年國內新增確診通報本國籍愛滋病毒感染人數達1002人,讓2023年首度低於千例的紀錄被中止;監測也發現,34歲以下族群的增加幅度較多,比前一年增加約1成7,分析可能和就醫可近性提升、願意篩檢人數增加等因素有關。

2025年02月13日 13:05

「清冠一號」可防流感重症 研究實證:有效抑制病毒複製

「清冠一號」可防流感重症 研究實證:有效抑制病毒複製

流感疫情持續攀高!疾病管制署監測上周類流感門急診達18.1萬人次,為近10個流感季同期最高,另增通報128例重症、28例死亡。中醫師公會今(13)日舉辦記者會指出,在新冠疫情期間發揮重要作用的「清冠一號」也可以用於流感治療,研究實證顯示,可抑制A型流感病毒H1N1病毒複製,降低過度發炎反應,改善肺炎症狀,達到減少重症發生。

2025年02月13日 12:22

流感重症「活下來身體也受損」! 醫列4大恐怖後遺症

流感重症「活下來身體也受損」! 醫列4大恐怖後遺症

大S感染流感併發肺炎重症猝逝,喚起國人對流感的重視。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示警,「流感千萬不要重症,活下來身體也受損、其他疾病風險也上升」。他引述研究指出,曾因流感住院者,日後罹心肌梗塞風險比常人高2.3倍,有18%康復者出現肺纖維化、12%有認知功能障礙,另還可能誘發類風濕性關節炎或紅斑性狼瘡、使糖尿病控制惡化。

2025年02月13日 10:08

男性醫美意識崛起!安全、自然效果的電音雙波正熱門

男性醫美意識崛起!安全、自然效果的電音雙波正熱門

追求美是人類的天性,擁有讓人看了就覺得好親近、值得信賴的「門面」,也是現代人凸顯專業與自信的重要一環!佳思優整形醫美診所近日於竹北成立新診所,甫開幕就湧入諮詢的患者,其中又以非侵入式緊膚科技的詢問度最高,近年接受療程的患者甚至還有為數不少的男性客群。

2025年02月13日 08:30

好多人腸胃炎 醫揭5常見症狀:嘔吐、腹瀉

好多人腸胃炎 醫揭5常見症狀:嘔吐、腹瀉

疾病管制署公布最新統計,上周腹瀉門急診就診衝破30萬人次,創10年來新高紀錄。耳鼻喉科醫師張弘表示,最近好多人腸胃炎,常見症狀有「嘔吐、腹瀉、頭痛、倦怠、甚至發燒」。

2025年02月13日 08:18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