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盲腸炎一定要開刀嗎? 拖延恐喪命 4大症狀要警覺


圖文/常春月刊

盲腸炎經常突然發生,還會出現劇烈疼痛,引發的原因包括盲腸腫脹及阻塞等,以盲腸阻塞來說,糞石阻塞是最主要的因素,細菌感染等也可能會引起盲腸炎。一般急性盲腸炎比慢性的來的快速且嚴重;因此,當右下腹疼痛發生時,最好趕緊就醫,進一步確診是否罹患了盲腸炎。

急性闌尾炎 老人、年輕人發生原因不同

「急性闌尾炎」俗稱「盲腸炎」,闌尾約5~10公分,突出在盲腸的後內方,位於右下腹,是急診中較常見的外科疾病。根據概估統計,一個人一生約有10%的機率恐發生盲腸炎,好發於10多歲到20多歲的年輕人,年紀較大的人也可能得盲腸炎。

不過,引發盲腸炎的原因並不明確,外科部醫師王輝明表示,通常是因闌尾管腔阻塞,例如糞石、食物殘渣、膽石等,導致黏液無法排出,細菌就會在管腔內孳生,最後引發闌尾紅腫,甚至破裂、化膿。

以年紀大的人來說,較常見的就是遭糞石塞住;而較年輕的盲腸炎最常見是盲腸 旁邊的淋巴腺腫壓到闌尾,因為靠近盲腸附近有很多淋巴組織,一旦遭外界細菌等 感染,免疫力低、淋巴腺腫,就會堵住盲腸出口,引起急性盲腸炎。

 


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為常見症狀 右下腹疼痛要注意

初期盲腸炎會因為發炎細胞,經過迷走神經傳導到腦部,出現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等症狀,這些症狀通常在右下腹疼痛前的4~6小時發生,因此,當出現這些症狀,緊接著感到右下腹疼痛,就要提高警覺了。

王輝明指出,盲腸炎疼痛最常與尿管結石混淆,不過,最大的差別是,尿管結石引發的疼痛是突發性,且不會出現噁心、嘔吐等腸胃道症狀。

 


盲腸炎鑑別診斷不易 易與這2狀況混淆

盲腸炎症狀較複雜,容易與尿路結石、大腸憩室發炎等混淆,當人感到腹痛、不舒服時,不一定能精確指出哪裡痛,因此,要自行判斷並不容易。王輝明解釋,盲腸炎疼痛會從肚臍週圍痛到右下腹;尿路結石(腎結 石)如果石頭卡到輸尿管,左右兩側腰後側會感到激烈疼痛,一旦石頭卡到右邊輸尿管,右側疼痛,就容易混淆;大腸憩室發炎的話,若是糞便卡在右下腹大腸憩室中,也會引起右腹疼痛,造成診斷上困難。

此外,盲腸炎發作後,會逐漸不再排便,因此,變化非常快速且多樣性;值得注意的是,盲腸炎也會出現發燒症狀,但有的老人家因身體其他病痛而服用止痛藥,糖尿病患者本身免疫力不好,有時身體發炎時,出現發燒症狀較為不明顯,因此,要特別小心。

 


確診後立即開刀 避免後遺症

當患者感到腹痛時,有時會直接到急診或腸胃科、內科就醫,如果初步檢查認為是盲腸炎,就會趕緊將患者轉到一般外科,只要確認是盲腸炎或機率很高,通常會建議一定要開刀,避免引發後遺症。

一般來說,盲腸炎若未在24~48小時內開刀切除,很可能因化膿、破裂,導致腹膜感染、甚至死亡。當確診盲腸炎時,會先給予患者抗生素治療,並評估手術可行性,若發現腹膜已感染、患者狀況不穩定,則必須繼續打抗生素穩定後,再評估開刀,若患者適合開刀則配合醫師安排進行。

 


術後防感染 復原期間飲食這樣吃

通常皮膚開刀的小傷口,若沒有感染等 問題,約經過2~3週就能拆線,不過,王輝明提醒,皮膚傷口雖癒合,但肌肉可能需要1個半月到3個月時間才能長好, 因此,這段時間最好避免提重物,以免傷口又裂開;而術後有任何不舒服或傷口疼 痛,也應立即詢問醫師。

此外,手術後應多休息,也不能馬上吃東西,建議排氣後可以先吃點稀飯、湯等流質食物,術後第3天可以吃半流質食物,第6天就可以正常飲食,但有任何異常,還是要諮詢醫師;此外,在醫師建議下,應適當補充白開水,切勿暴飲食。

 


盲腸炎難預防 飯後不要跑步無根據

過去民間曾認為開盲腸後會影響身體健康,其實以醫學角度來說,並沒有這種說法。王輝明強調,一旦發現盲腸炎應趕緊安排開刀,以免越來越嚴重。

另外,在過去,很多老人家會告訴孩子:「吃飽飯後,不要立刻做激烈運動或亂跑亂跳,否則會得盲腸炎。」但現代醫學並沒有證實這類的說法,且盲腸炎確實較難預防,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仍是避 免引發嚴重後遺症的最好方法。

雖然盲腸炎沒有較好的預防方法,但多吃高纖維食物,例如蔬菜、水果、穀類食物、全麥麵包等,可保持排便通暢、有益身體健康,多少對預防盲腸炎有幫助;吃飯時應細嚼慢嚥,以免吃太快、不小心吞進一些細骨頭、小顆的水果種子等較容易形成糞石的物質,避免阻塞闌尾,進而引發盲腸炎;適度的運動不可少,能促進胃腸的蠕動。

延伸閱讀:

肚子痛原因多 從5位置判斷可能生什麼病
吃飽立刻運動會讓胃下垂? 醫曝「關鍵原因」...身材纖細、節食要留意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北醫打造「光譜兩端友善醫療」 施俊明:出院要比生病前更健康

北醫打造「光譜兩端友善醫療」 施俊明:出院要比生病前更健康

台灣快速邁入超高齡社會,許多醫院逐步強化高齡醫療,不過心臟內科專家、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北醫)院長施俊明認為,醫療體系對於「光譜的兩端」、也就是老人和兒童皆應提高貼心照護,並強調現代醫院的目標不應只有治病,而是「走進醫院治好病,走出醫院時,要比沒生病前更健康」。

2025年09月13日 09:23

北醫院長一家4醫師 施俊明曝密技:大姊課本劃滿重點

北醫院長一家4醫師 施俊明曝密技:大姊課本劃滿重點

國內不少校長級、院長級醫師出身醫生世家,家族多人行醫,而北醫院長施俊明的手足也都是醫師,但包含父母在內的整個家族並無其他醫師,對此他笑說,兄弟姊妹都能當醫生的關鍵在「大姊的課本」,因為書中所有重點都被大姊註明清楚,弟妹拿來複習格外受用,一家子的醫學路就這樣自然而然展開。

2025年09月13日 09:24

研究揭「瘦瘦針」可降罹症癌風險17% 醫:對卵巢癌最顯著

研究揭「瘦瘦針」可降罹症癌風險17% 醫:對卵巢癌最顯著

該如何健康瘦身,一直備受民眾關注,對此,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廖繼鼎在臉書提到,台灣每3名成年人有1人過重或肥胖,且肥胖與至少13種癌症高度相關,而根據最新研究,俗稱「瘦瘦針」的GLP-1受體促效劑,可使肥胖、過重成人的癌症風險下降17%,卵巢癌降幅更可達47%。

2025年09月16日 09:29

兒忘記沖馬桶!媽一看嚇壞 1家3口都確診罕見遺傳病

兒忘記沖馬桶!媽一看嚇壞 1家3口都確診罕見遺傳病

大陸浙江一戶人家小孩小勇(化名)因為忘記沖馬桶,媽媽一看發現不對勁,這一留心,小勇被診斷出尿毒症,結果一家三口都得了罕見遺傳病,而他和哥哥都接受腎移植手術,媽媽還在洗腎中。

2025年09月16日 01:27

青少年陷「隱藏營養危機」 營養師:一顆蛋就能翻轉健康

青少年陷「隱藏營養危機」 營養師:一顆蛋就能翻轉健康

不少家長困惑,孩子明明吃得不少,卻經常疲倦、不專心。營養師在粉專「營養師媽媽曉晶的生活筆記」提醒,這恐怕不是偷懶,而是青少年正陷入「隱藏營養危機」,最新數據顯示,超過六成14至17歲青少年缺乏鈣、膽鹼、鎂、維生素D與E,嚴重影響骨骼發育、免疫力與專注力。

2025年09月15日 17:43

近視雷射後還會再近視嗎?醫點出4大影響因素 25歲以下族群風險較高

近視雷射後還會再近視嗎?醫點出4大影響因素 25歲以下族群風險較高

進行近視雷射手術後,許多人最擔心的問題就是「會不會再度近視?」對此,眼科粘靖旻院長詳細分析這個大家最關心的術後問題,讓準備手術或已完成手術的人都能安心!

2025年09月15日 17:00

孩子情緒異常是警訊!醫曝行為會發出訊號 專業心理治療是王道

孩子情緒異常是警訊!醫曝行為會發出訊號 專業心理治療是王道

孩子是父母最在意的寶貝,除了身體健康,心理狀態與行為表現也同樣需要關心。如果孩子經常感到沮喪、學習困難,或特別衝動,這些都可能是提醒我們的訊號。及早理解與陪伴,能幫助孩子獲得更合適的支持。

2025年09月15日 15:22

3成「憂鬱症患者」反覆發作 醫曝研究:可能是基因在作怪

3成「憂鬱症患者」反覆發作 醫曝研究:可能是基因在作怪

全台近200萬人具憂鬱傾向,其中有5.2%是重度憂鬱症患者,近7成透過治療可妥善控制病情,但其餘2、3成患者則會反覆發作。有研究發現,這部分可能和基因有關,有些人先天帶有「落井下石型」基因,不僅對外界較敏感,還會直接影響腦中血清素的濃度多寡。

2025年09月15日 14:45

萬人響應「國高中10點上課」 醫:20%人晚起頭腦才清楚

萬人響應「國高中10點上課」 醫:20%人晚起頭腦才清楚

有民眾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要求把國、高中上課時間改成早上10點,相關提案已有萬人響應。對此,兒童青少年精神專科醫師、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葉啓斌指出,過去研究發現,8點以後起床比較符合生理時鐘,也有20%屬於晚睡晚起體質,頭腦才會比較清楚,但睡眠生理時鐘也因人而異,不能只看表面現象統一處理。

2025年09月15日 12:34

屏基率先全台完成「生物適應架」植入 開啟冠狀動脈治療新世代

屏基率先全台完成「生物適應架」植入 開啟冠狀動脈治療新世代

屏基心導管團隊致力於心臟照護26年,推動新醫材治療不遺餘力,因而屏東縣成為全台灣新一代心臟冠狀動脈「生物適應架」最早正式上線的縣市,今年5月,屏基率先完成全台首例正式上架「冠狀動脈生物適應架」(Bioadaptor)治療,並在3個月內已累積完成 24 例病人植入,後續追蹤情況均良好,標誌著心導管介入治療邁向新階段。

2025年09月15日 12:14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