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是個醫護人員所組成的團隊,由醫師擔任編輯,邀集各專科醫師撰文,提供給您高品質、具有實證、符合世界醫療指引的健康資訊。

爆炸性頭痛! 致死率高的腦動脈瘤

▲腦動脈瘤。(圖/照護線上)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人體的動脈遍佈全身,負責將血液送往各個器官。隨著醫學進步,醫師已經可以經由動脈來處理一些過去必須開刀才能夠治療的疾病。台北及花蓮慈濟醫院神經介入診療科主任阮郁修醫師表示,神經介入診療科屬於放射科,可以利用特殊器械順著動脈去處理頸部、腦部與血管相關的問題,例如腦動脈瘤頸動脈狹窄、動靜脈畸形、動靜脈瘻管、動脈血栓等。

大腦是非常精細的器官,需要充足的血液供應才能夠正常運作,倘若血管發生病變,無論是破裂或阻塞都可能讓患者昏迷,甚至死亡。

爆炸性頭痛!致死率高的腦動脈瘤<

阮郁修醫師解釋,腦動脈瘤是腦部動脈管壁向外膨出的一種腦部疾病,有些是因為先天因素,也有後天導致的,好發於中老年人,以女性居多,男女比例大約是1:2。腦動脈瘤破裂時,會造成出血性中風,讓患者突然感到爆炸性劇烈頭痛,可能導致昏迷,死亡率很高。

大多數腦動脈瘤患者平時沒有明顯症狀,而毫不自覺。阮郁修醫師說,「部分較大的腦動脈瘤,若剛好壓迫到顱神經,可能出現的症狀有:視力模糊、眼皮下垂、還有複視,因為眼球運動受到限制,看東西會有兩個影子。」

致死率高的腦動脈瘤

發現腦動脈瘤時,醫師會進一步安排血管攝影檢查,這樣才可以完整評估腦動脈瘤的大小、形狀、還有跟周邊血管的關係。阮郁修醫師說明,如果腦動脈瘤超過5mm,通常會建議治療;如果腦動脈瘤小於3mm,會建議追蹤;如果腦動脈瘤介於3-5mm,就看患者的意願。

除了大小之外,腦動脈瘤的形狀也很重要,若呈現不規則形狀,或者動脈瘤表面有突起的小點,這個突起的小點一旦承受壓力就會非常容易破裂。

腦動脈瘤栓塞術,拆彈解危

阮郁修醫師解釋,治療腦動脈瘤的方法有幾種,如果腦動脈瘤開口較窄,可以使用「白金線圈栓塞」。如果腦動脈瘤的開口較寬,可使用血管支架來輔助栓塞,把白金線圈牢牢的卡在動脈瘤裡面,而且內皮細胞會漸漸長到血管支架上面,減少流入腦動脈瘤的血液讓復發機率降低。

另一個是「血流導向裝置」,形狀類似支架,這個支架編織的非常密,網孔非常小,能夠導流血液,避免血流進入腦動脈瘤。這些做法都能讓腦動脈瘤裡的血液形成栓塞,而漸漸被吸收掉。

阮郁修醫師回憶,曾經有位28歲的年輕人在早上醒來的時候突然單側手腳無力,而被送到醫院。檢查發現竟然有顆6公分超大的腦動脈瘤。患者沒有其他病史,但是從17歲開始就每天抽兩包菸,已經抽了十幾年。

「6公分的腦動脈瘤實在太大了,我們用了兩根血流導向裝置架接起來,完成了治療。」阮郁修醫師說,「追蹤到現在,動脈瘤縮小很多,他沒有再出現中風的情形,也把菸戒掉了。」

頸動脈狹窄,中風前兆莫輕忽

頸動脈是供應腦部血流的重要動脈,當頸動脈因為粥狀動脈硬化而逐漸狹窄時,供應腦部的血流就會愈來愈少,使腦部灌流不足。阮郁修醫師說明,「頸動脈狹窄的患者大部分是以頭暈、視力模糊、視力減退來表現。有時會出現眼睛黑矇,就是眼睛突然黑掉一片,或出現暫時性的缺血性中風。」

暫時性的缺血性中風(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症狀包括單側肢體無力、麻木、感覺異常、無法維持平衡、突然說不出話、口齒不清、表情不對稱、突然失明等。若出現這些警訊,務必立刻就醫檢查,千萬不能因為症狀消失就掉以輕心。

頸動脈狹窄,中風前兆莫輕忽

醫師會用頸動脈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影像檢查來評估頸動脈狹窄的程度,必要時還會使用血管攝影。如果頸動脈狹窄較嚴重而影響腦部血流,出現上述的「暫時性的缺血性中風」症狀時,建議就要積極治療,才能降低再次中風的風險。

頸動脈支架,拓寬頸動脈

阮郁修醫師說,利用神經介入處理頸動脈狹窄的作法,是從鼠蹊部的股動脈放入導管,往上延伸到頸動脈。穿過頸動脈狹窄處,確定位置後,便能展開支架。接著醫師會利用氣球擴張,撐開頸動脈狹窄的位置,讓血管恢復暢通。

頸動脈支架,拓寬頸動脈

在操作過程中,血管壁上的斑塊可能會掉落,若順著血液流入腦部將導致中風。為了克服這個問題,可以在導管的遠端展開一個濾網,能讓血流通過,但會攔截掉落的斑塊。待頸動脈支架手術完成後,再收回取出遠端濾網。

貼心小提醒

阮郁修醫師叮嚀,腦動脈瘤、頸動脈狹窄都與血管健康有關,日常保養非常重要。最好要維持健康生活型態,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如果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記得按時服藥、好好控制。請務必戒菸、少喝糖飲、少吃加工食品。若出現相關警訊,要及早就醫檢查,把握治療時機!

臉書專頁:拆彈專家-阮郁修醫師



原文連結
同場加映:致命的炸彈 – 主動脈瘤(懶人包)
搜尋附近的診所(掛號、領藥超方便)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北醫打造「光譜兩端友善醫療」 施俊明:出院要比生病前更健康

北醫打造「光譜兩端友善醫療」 施俊明:出院要比生病前更健康

台灣快速邁入超高齡社會,許多醫院逐步強化高齡醫療,不過心臟內科專家、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北醫)院長施俊明認為,醫療體系對於「光譜的兩端」、也就是老人和兒童皆應提高貼心照護,並強調現代醫院的目標不應只有治病,而是「走進醫院治好病,走出醫院時,要比沒生病前更健康」。

2025年09月13日 09:23

北醫院長一家4醫師 施俊明曝密技:大姊課本劃滿重點

北醫院長一家4醫師 施俊明曝密技:大姊課本劃滿重點

國內不少校長級、院長級醫師出身醫生世家,家族多人行醫,而北醫院長施俊明的手足也都是醫師,但包含父母在內的整個家族並無其他醫師,對此他笑說,兄弟姊妹都能當醫生的關鍵在「大姊的課本」,因為書中所有重點都被大姊註明清楚,弟妹拿來複習格外受用,一家子的醫學路就這樣自然而然展開。

2025年09月13日 09:24

醫急救:這麼漂亮走掉好可惜! 溺斃女孩「一輩子跟著你」

醫急救:這麼漂亮走掉好可惜! 溺斃女孩「一輩子跟著你」

外科醫師陳榮堅分享,一名天兵學弟在急救溺水女孩時說,「一定要救回來,這麼漂亮的女生走掉好可惜」,後來患者仍宣告不治。事後學弟高燒不退、全身無力,去找老師,結果對方說,「因為你不斷讚美,所以祂決定要一輩子跟著你。」

2025年09月17日 07:23

三總完成《華盛頓外科學》全書中文化 用母語就能學習權威新知

三總完成《華盛頓外科學》全書中文化 用母語就能學習權威新知

《華盛頓外科學》自問世以來,即為國際間外科領域的重要參考書籍,內容涵蓋從基礎外科原則、各系統外科疾病之診斷與治療,到手術技巧與臨床決策等完整知識體系。三軍總醫院外科部集結全體主治醫師群,耗時1年多完成最新版《華盛頓外科學手冊第九版》全書中文化,讓國內醫學生、醫師及相關人員可以用母語直接吸收最新且權威的外科知識,為一大創舉。

2025年09月16日 19:46

全台3成兒少過重!恐讓身高「開高走低」 成長提前結束+胖到生病

全台3成兒少過重!恐讓身高「開高走低」 成長提前結束+胖到生病

很多家長關心孩子能不能長高,其實更需關注的是肥胖問題!專家示警,全台兒少過重及肥胖率破3成,而體重超標不僅可能導致性早熟,還會讓成長曲線「開高走低」,成長期高峰提早結束,更會讓慢性病提早上身。提醒家長要以紀錄掌握孩子成長,注意生長曲線、BMI數值、長高速率與是否有性早熟徵兆。

2025年09月16日 19:01

全台首隻醫療輔助犬「歐巴」今天退休了 北榮護理師收養

全台首隻醫療輔助犬「歐巴」今天退休了 北榮護理師收養

「歐巴」是全台灣第一隻駐點於醫院的輔助治療犬,已在台北榮總陪伴病人超過六年,是醫院裡最受歡迎的特別員工。隨著歐巴年齡增長,之前就預計在今年退休。北榮今天特地在院內替歐巴舉辦退休儀式,強調牠永遠是北榮的榮譽員工,醫院會持續陪伴牠過退休生活,而歐巴退休後,會由照顧牠的護理師繼續收養。

2025年09月16日 16:57

8歲女童脖子長年流膿發臭 醫揪「鰓裂囊腫」:胚胎遺留病灶

8歲女童脖子長年流膿發臭 醫揪「鰓裂囊腫」:胚胎遺留病灶

一名8歲女童自小右側頸部就有一個小洞,偶爾流出分泌物,家長原以為只是單純皮膚膿包,僅帶孩子至一般診所治療,卻未見改善。近日分泌物轉為黃濁並散發惡臭,伴隨疼痛,緊急就醫才確診為「第二對鰓裂囊腫」,醫療團隊隨即安排住院手術,成功切除病灶。

2025年09月16日 16:21

睡不著怎麼辦?美國專家大推478呼吸法 助快速入眠還能舒緩焦慮

睡不著怎麼辦?美國專家大推478呼吸法 助快速入眠還能舒緩焦慮

在社群平台上掀起討論熱潮的「4-7-8呼吸法」,不少網友實測後狂讚「比數羊還快睡著」、「做幾次就直接斷片」,只要簡單三個步驟,就能幫助身心快速放鬆,對長期被焦慮、壓力困住的現代人來說,是一種天然又便利的方法。源出自瑜伽的調息法,後來由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整合醫學中心創辦人威爾博士推廣。

2025年09月16日 15:56

流感疫情提早「本周進入流行期」 單周就醫破10萬人次

流感疫情提早「本周進入流行期」 單周就醫破10萬人次

流感疫情提早報到!疾病管制署最新監測顯示,上周流感門急診就醫突破10萬人次,已經逼近流行閾值,副署長曾淑慧表示, 預期本周就會進入流行期,提醒高風險民眾務必趕在10月1日公費流感及新冠疫苗開打時,就按時接種「左流右新」,才能及早獲得足夠保護力。

2025年09月16日 15:42

瘧疾境外移入增4例!印尼、印度、東非染病 今年病例創19年新高

瘧疾境外移入增4例!印尼、印度、東非染病 今年病例創19年新高

疾病管制署今(16)日公布國內新增4例境外移入瘧疾病例,為年齡介於40多歲至60多歲男性。其中2例本國籍赴印尼旅遊染病,另2名外國籍個案分別曾經到東非多國旅遊,以及長年居住印度。疾管署監測今年瘧疾病例數已累計20例,均為境外移入病例,為近19年(2007-2025年)同期最高,提醒民眾赴流行地區注意。

2025年09月16日 15:07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