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性頭痛! 致死率高的腦動脈瘤

▲腦動脈瘤。(圖/照護線上)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人體的動脈遍佈全身,負責將血液送往各個器官。隨著醫學進步,醫師已經可以經由動脈來處理一些過去必須開刀才能夠治療的疾病。台北及花蓮慈濟醫院神經介入診療科主任阮郁修醫師表示,神經介入診療科屬於放射科,可以利用特殊器械順著動脈去處理頸部、腦部與血管相關的問題,例如腦動脈瘤頸動脈狹窄、動靜脈畸形、動靜脈瘻管、動脈血栓等。

大腦是非常精細的器官,需要充足的血液供應才能夠正常運作,倘若血管發生病變,無論是破裂或阻塞都可能讓患者昏迷,甚至死亡。

爆炸性頭痛!致死率高的腦動脈瘤<

阮郁修醫師解釋,腦動脈瘤是腦部動脈管壁向外膨出的一種腦部疾病,有些是因為先天因素,也有後天導致的,好發於中老年人,以女性居多,男女比例大約是1:2。腦動脈瘤破裂時,會造成出血性中風,讓患者突然感到爆炸性劇烈頭痛,可能導致昏迷,死亡率很高。

大多數腦動脈瘤患者平時沒有明顯症狀,而毫不自覺。阮郁修醫師說,「部分較大的腦動脈瘤,若剛好壓迫到顱神經,可能出現的症狀有:視力模糊、眼皮下垂、還有複視,因為眼球運動受到限制,看東西會有兩個影子。」

致死率高的腦動脈瘤

發現腦動脈瘤時,醫師會進一步安排血管攝影檢查,這樣才可以完整評估腦動脈瘤的大小、形狀、還有跟周邊血管的關係。阮郁修醫師說明,如果腦動脈瘤超過5mm,通常會建議治療;如果腦動脈瘤小於3mm,會建議追蹤;如果腦動脈瘤介於3-5mm,就看患者的意願。

除了大小之外,腦動脈瘤的形狀也很重要,若呈現不規則形狀,或者動脈瘤表面有突起的小點,這個突起的小點一旦承受壓力就會非常容易破裂。

腦動脈瘤栓塞術,拆彈解危

阮郁修醫師解釋,治療腦動脈瘤的方法有幾種,如果腦動脈瘤開口較窄,可以使用「白金線圈栓塞」。如果腦動脈瘤的開口較寬,可使用血管支架來輔助栓塞,把白金線圈牢牢的卡在動脈瘤裡面,而且內皮細胞會漸漸長到血管支架上面,減少流入腦動脈瘤的血液讓復發機率降低。

另一個是「血流導向裝置」,形狀類似支架,這個支架編織的非常密,網孔非常小,能夠導流血液,避免血流進入腦動脈瘤。這些做法都能讓腦動脈瘤裡的血液形成栓塞,而漸漸被吸收掉。

阮郁修醫師回憶,曾經有位28歲的年輕人在早上醒來的時候突然單側手腳無力,而被送到醫院。檢查發現竟然有顆6公分超大的腦動脈瘤。患者沒有其他病史,但是從17歲開始就每天抽兩包菸,已經抽了十幾年。

「6公分的腦動脈瘤實在太大了,我們用了兩根血流導向裝置架接起來,完成了治療。」阮郁修醫師說,「追蹤到現在,動脈瘤縮小很多,他沒有再出現中風的情形,也把菸戒掉了。」

頸動脈狹窄,中風前兆莫輕忽

頸動脈是供應腦部血流的重要動脈,當頸動脈因為粥狀動脈硬化而逐漸狹窄時,供應腦部的血流就會愈來愈少,使腦部灌流不足。阮郁修醫師說明,「頸動脈狹窄的患者大部分是以頭暈、視力模糊、視力減退來表現。有時會出現眼睛黑矇,就是眼睛突然黑掉一片,或出現暫時性的缺血性中風。」

暫時性的缺血性中風(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症狀包括單側肢體無力、麻木、感覺異常、無法維持平衡、突然說不出話、口齒不清、表情不對稱、突然失明等。若出現這些警訊,務必立刻就醫檢查,千萬不能因為症狀消失就掉以輕心。

頸動脈狹窄,中風前兆莫輕忽

醫師會用頸動脈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影像檢查來評估頸動脈狹窄的程度,必要時還會使用血管攝影。如果頸動脈狹窄較嚴重而影響腦部血流,出現上述的「暫時性的缺血性中風」症狀時,建議就要積極治療,才能降低再次中風的風險。

頸動脈支架,拓寬頸動脈

阮郁修醫師說,利用神經介入處理頸動脈狹窄的作法,是從鼠蹊部的股動脈放入導管,往上延伸到頸動脈。穿過頸動脈狹窄處,確定位置後,便能展開支架。接著醫師會利用氣球擴張,撐開頸動脈狹窄的位置,讓血管恢復暢通。

頸動脈支架,拓寬頸動脈

在操作過程中,血管壁上的斑塊可能會掉落,若順著血液流入腦部將導致中風。為了克服這個問題,可以在導管的遠端展開一個濾網,能讓血流通過,但會攔截掉落的斑塊。待頸動脈支架手術完成後,再收回取出遠端濾網。

貼心小提醒

阮郁修醫師叮嚀,腦動脈瘤、頸動脈狹窄都與血管健康有關,日常保養非常重要。最好要維持健康生活型態,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如果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記得按時服藥、好好控制。請務必戒菸、少喝糖飲、少吃加工食品。若出現相關警訊,要及早就醫檢查,把握治療時機!

臉書專頁:拆彈專家-阮郁修醫師



原文連結
同場加映:致命的炸彈 – 主動脈瘤(懶人包)
搜尋附近的診所(掛號、領藥超方便)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3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顱顏重建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醫師擔任主講人。陳建宗特別分享「內視鏡輔助前額拉提」,適應症包括眉毛下垂、不對稱眉毛、皺眉肌過動症、前額頭短,有別於傳統拉皮手術,術後恢復快。

2025年11月03日 18:05

東森總裁王令麟曝「自然美」祕訣 笑稱「70歲比6年前更年輕」

東森總裁王令麟曝「自然美」祕訣 笑稱「70歲比6年前更年輕」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3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顱顏重建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醫師擔任主講人,分享逆齡抗老觀念。 東森集團總裁王令麟也親自參與,他分享,現在70多歲從沒有做過任何整形手術,為了「自然美」每天花時間保養,現在的自己比6年前還年輕。

2025年11月03日 17:59

破解發炎與憂鬱連鎖反應 蔡世仁揭精神醫學新方向

破解發炎與憂鬱連鎖反應 蔡世仁揭精神醫學新方向

入選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並名列台灣醫師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醫學部教授蔡世仁認為,他與團隊在學術領域最具突破性的發展,是從免疫學角度來理解精神疾病,並以系統性整合研究方式,釐清「發炎」與憂鬱症、躁鬱症及思覺失調症的關聯,立下重要里程碑。

2025年11月08日 10:03

「每天喝水3000毫升」出現驚人變化 營養師:胃口小、體重降

「每天喝水3000毫升」出現驚人變化 營養師:胃口小、體重降

最近一名營養師指出,連續喝3000毫升水一周後,代謝變快、水腫消、體重下降,但也有上班族抱怨頻尿太煩,甚至有人喝過頭導致腎炎。專家劉博仁提醒,喝水要少量多次、掌握時機,睡前2至3小時應減少攝取,避免頻尿影響睡眠。每天需水量以「體重×30毫升」計算,喝對時間才能護腎又助代謝。

2025年11月09日 12:13

醫揭「人工陰莖」適合對象 術後硬度固定、體位有限制

醫揭「人工陰莖」適合對象 術後硬度固定、體位有限制

根據統計,台灣40歲以上男性約有四分之一出現勃起障礙,60歲以上更超過半數。顧家醫療總院長顧芳瑜醫師指出,勃起障礙依照嚴重程度與成因治療不同,甚至可選擇人工陰莖植入,適合「攝護腺癌術後、中風導致神經損傷或長期重度勃起功能障礙」等患者,但術後硬度為固定狀態,性行為體位也有限制,例如不適合進行女上男下,以免折斷。

2025年11月09日 11:14

研究認證!醫揭「1睡姿」最能防失智、助大腦排毒

研究認證!醫揭「1睡姿」最能防失智、助大腦排毒

早上起來覺得「腦霧」,記憶力變差、反應力下降,擔心自己是不是提早老化,有失智的風險?張家銘醫師在臉書粉絲專頁提醒,現代人長期睡不好、熬夜或壓力大導致淺眠,讓大腦內的「膠淋巴系統」無法出來工作,導致廢物累積,引發慢性發炎與神經退化,他建議透過生活習慣改善,「讓腦流動起來,記憶就會回來。」

2025年11月09日 09:13

30多歲男胸部大到B罩杯 醫揭「男性女乳症」常見成因

30多歲男胸部大到B罩杯 醫揭「男性女乳症」常見成因

台中一名30歲的男性,從國中青春期時就發現自己胸部異常隆起,外觀宛如女性胸型,讓他不敢抬頭挺胸,甚至曾經努力減脂瘦身到51公斤,胸部仍沒有縮水,還一度大到B罩杯,「男性女乳症」長年下來造成陰影,後來透過手術才順利解決困擾。醫師指出,男性女乳症的原因可能與慢性腎衰竭、肝硬化、甲狀腺亢進等因素有關,提醒大家別輕忽。

2025年11月09日 09:03

長輩每3人就有1人身陷肌少症危機 北醫大AI模型監測揪早期異常

長輩每3人就有1人身陷肌少症危機 北醫大AI模型監測揪早期異常

根據國健署調查65歲以上人口肌少症盛行率達34.1%。北市社區營養推廣中心調查也指出,每3位長者就有1位具肌少症風險。專家指出,肌少症恐增加跌倒、骨折、失能及慢性病等風險,但早期預測不易,容易被忽略為正常老化現象。北醫大研究團隊建立AI模型加以監測日常步態、姿勢等變化,發現身體功能可能異常,盼透過數據搜集建立優化骨骼肌肉健康的建議措施。

2025年11月08日 20:52

石崇良再拋政策!明年擴大兒童專責醫師 照顧0~6歲也防兒科萎縮

石崇良再拋政策!明年擴大兒童專責醫師 照顧0~6歲也防兒科萎縮

雖然健保補充保費改革方案惹議,衛福部長石崇良沒有因此緩下腳步,今(8)日出席「台灣醫學週」開幕活動再拋新政策,明年要擴大現行「幼兒專責醫師」制度為「兒童專責醫師」,服務年齡從0~3歲再往後延伸至6歲,包含預防保健等全人整合性照護,就像讓孩子有一位「大天使」陪伴成長;另一方面,透過保障0至6歲兒童醫療健保點值、專責醫師制度導入價值支付,來避免兒科醫師人力萎縮。

2025年11月08日 20:34

《醫療希望在花蓮》花蓮慈濟堅守東台灣 林欣榮帶領開創新醫路

《醫療希望在花蓮》花蓮慈濟堅守東台灣 林欣榮帶領開創新醫路

花蓮慈濟是台灣東部唯一的醫學中心,肩負偏遠急重難症的治療與國際醫療的責任,院長林欣榮今(8)日發表新書《醫療希望在花蓮》,分享團隊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之中,開創出一條融合科技與人文的創新醫路。衛福部長石崇良表示,花蓮慈濟培育人才、醫療發展一點不亞於西部,包含東西合療、細胞治療、機械手臂、全人照護,成為一大典範。

2025年11月08日 18:54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