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懷宗/戴舊口罩比不戴口罩更糟糕 真的嗎?

▲衛福部桃園醫院前進指揮中心規定,桃醫員工禁止到外縣市與友院參與會議與演講,停止外援業務,院方22日證實內部確實有此訊息。(資料照/記者沈繼昌攝)
▲部立桃園醫院日前發生院內感染事件。(圖/ETtoday資料照)

文/潘懷宗 博士、陽明大學醫學院兼任教授

新冠疫情持續全球延燒,台灣也因為部立桃園醫院的院內感染事件,導致侷限型社區內擴散,期望就此打住,圍堵成功,天佑台灣。在此次院內感染事件中,曾經有兩位醫療人員,一位戴N95口罩,另一位戴一般外科口罩,竟然還發生互相傳染的事件,很多人就問,為何會這樣?而標準的回答則是:口罩只是作為抑制傳播整體策略的一部分而已,要知道單獨使用口罩並不能夠對新冠肺炎提供100%的保護。如果要確定不被感染,必須要同時作好幾件事,例如保持人與人間的身體距離、戴口罩、保持房間通風良好、少聚會、少入公共場所、避開人群、勤洗手等等,再加上環境清潔,因為環境汙染也是感染的原因之一。

▲▼冬季,冬天,天氣,低溫,寒流,行人,路人,大陸冷氣團,保暖,禦寒,冬衣,口罩,流感,防疫,過馬路,天氣配圖。(圖/記者李毓康攝)
▲戴口罩已成為民眾生活日常。(圖/ETtoday資料照)

另外,有關戴口罩部分,因為口罩屬於防疫物資,在疫情吃緊時,每一個口罩都相當珍貴,因此民眾都想知道如何才能重複使用,記得去年初,媒體就經常報導,如何重複使用口罩的方法,琳瑯滿目。有人說,每天固定使用一個,然後吊在陽台上讓陽光殺菌晾乾,七個口罩一星期依次使用。也有人說,使用酒精噴一噴,殺死新冠病毒最好。甚至有人用電鍋乾蒸,連疫情指揮中心都利用公益廣告在電視上教大家如何乾蒸,期間也有立委用氣炸鍋等等。重點來了,以上種種方法,均僅局限觀念在於如何殺死舊口罩上的病毒而已,但近期刊載的一篇科學論文,就提醒大家舊口罩不一定能用,因為戴舊口罩可能比不戴口罩還要糟糕!

▲口罩。(示意圖/Pixabay)
▲有科學論文指出,戴舊口罩可能比不戴口罩還糟糕(示意圖/Pixabay)

這種所謂:戴舊口罩比不戴口罩還要糟糕的講法?任何一位民眾聽了都不會相信,因為大家很自然地認為戴口罩,無論新舊,總比沒有戴來得好(這種信念僅僅適用大於5微米的飛沫顆粒,而不適用於小於2.5微米的細飛沫顆粒),新冠病毒大小約120 奈米,所以當然會存在於細飛沫顆粒中。根據2020年12月15日麻薩諸塞州大學洛厄爾分校(Lowell)生物醫學工程系副教授奚金祥(Jinxiang Xi)和加利福尼亞浸信會大學(California Baptist University)共同合作,發表在《流體物理學》(Physics of Fluids)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戴舊口罩有可能比完全不戴口罩對預防冠狀病毒的效果還要差。

研究人員研究了三層式的一般外科口罩,內層由吸收性材料製成,中間層則是過濾層(有靜電,可以吸附細飛沫顆粒),隨後的出口端(最外層)是由非吸收性材料製成(防水層),這是在台灣目前最普遍使用的口罩。他們發現,全新的口罩可以過濾掉將近四分之三(65~70%)的細飛沫顆粒,這些細飛沫在空中徘徊,是造成新冠肺炎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如果口罩重複使用以後,當口罩過濾率降低到僅能過濾掉四分之一(25~30%)的細飛沫顆粒時,就會出現比不戴口罩還要來得糟糕的現象。原因如下:

▲口罩。(示意圖/Pixabay)
▲口罩重複使用以後,當過濾率降低四分之一時,就會比不戴口罩還要來得糟糕。(示意圖/Pixabay)

該研究小組建立了一個利用電腦精密測量和計算的人體頭部配戴口罩的模型,因此能夠觀察到飛沫如何先大量沉積到面部口罩上,然後再緩慢地被吸進口罩,接著,漏網的細飛沫顆粒,再進入鼻腔、咽部和肺部中,這樣的流體動力圖。模擬後結果表明,口罩改變了臉部周圍的氣流和粒子動力學,氣流會因為有口罩而被迫流過、漫延整個口罩表面,於是有大量飛沫顆粒沉積在上面,而不是像沒戴口罩時,只是通過特定路徑進入鼻子和嘴巴。而且當配戴口罩時,空氣進入呼吸道的速度也會變得比平常慢很多,並對整個口罩面產生一股吸力。研究人員說,當氣流改變、速度降低、產生吸力後,就會一定程度的增強吸進口罩顆粒(小於2.5微米的細顆粒)的能力。所以這時候口罩到底能夠過濾掉多少比例的細飛沫顆粒,就變成了關鍵因素,因為進入口罩顆粒數量的多寡和口罩過濾率高低會互動式的影響進入呼吸道顆粒的絕對數目。

▲衛福部24日起販售雙鋼印口罩,有「MD及Made In Taiwan」之雙鋼印標示。(圖/記者沈繼昌攝)
▲實名制口罩。(圖/ETtoday資料照)

研究結果表明,當佩戴全新的一般外科手術口罩時,過濾率可以高達65~70%,但是一個用過多次的口罩(看你怎麼用、用多久),其過濾率就可能降低到只剩25~30%。當你所戴的口罩,其過濾效率低於30%以下時,這時候小於2.5微米的細飛沫顆粒進入呼吸道的絕對數目,就會比不戴口罩來得多。這項研究想要強調的是,我們不僅要戴口罩,而且要戴過濾效率高的口罩,這是非常重要的。

最後潘懷宗老師要提醒所有民眾,配戴口罩保護自己,就必須選擇仍保有一定比例過濾效果的口罩,並且正確配戴,也就是要避免使用太多次的舊口罩或是過期的口罩,才是正確的作法。

關鍵字: 潘懷宗

分享給朋友:

推薦閱讀

心臟醫學權威陳適安「東森栢馥」開講 分享心律不整預防與治療

心臟醫學權威陳適安「東森栢馥」開講 分享心律不整預防與治療

東森栢馥全健康服務中心今(26日)下午將舉辦健康講座,主題為「小鹿亂撞:心律不整的預防與治療」,特別邀請國內心臟醫學權威、台中榮民總醫院名譽院長陳適安醫師擔任主講人,與東森VIP會員分享心律不整的預防與治療相關知識,幫助大眾了解如何維護心臟健康,《ETtoday健康雲》也將直播講座精彩內容。

2025年03月26日 09:03

國際不打小孩日將至!醫揭體罰4大影響:孩子長不高、胖一圈

國際不打小孩日將至!醫揭體罰4大影響:孩子長不高、胖一圈

4月30日是「國際不打小孩日(International Spank Out Day)」,兒童內分泌科醫師王律婷分析,體罰不只影響心理,可能帶來4大影響包含生長受阻、內臟脂肪堆積。研究顯示,如果孩子長期處在高壓環境下,會抑制生長激素分泌,導致生長遲緩,但若提供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與情感支持,內分泌功能可逐步恢復,幫助生長回到正常軌道。

2025年04月26日 11:53

不是發芽、長褐斑! 大蒜「出現1變化」最好整顆丟掉

不是發芽、長褐斑! 大蒜「出現1變化」最好整顆丟掉

蔥薑蒜可以說是家家戶戶必備的的食材,農糧署近期就針對大蒜保存過久的變化進行解釋,如果大蒜出現發芽、褐班、黃化等變化,基本沒有太大問題,但如果是「軟化」就要特別注意,因為有可能因此滋生細菌,最好不要食用。

2025年04月26日 11:18

新北再爆麻疹本土病例「曾到台北吃西堤」 3天足跡曝光

新北再爆麻疹本土病例「曾到台北吃西堤」 3天足跡曝光

新北市新增第2例麻疹本土確定病例,北市衛生局今(26)日表示,經衛生單位疫調,確診個案可傳染期間曾於台北市活動,分別是18日中午到西堤牛排台北羅斯福店、19日晚間到R9 coffee (百花台),提醒曾經與確診者足跡重疊者,請自主健康監測18天。

2025年04月26日 10:08

過量恐害腎結石!營養師揭「維他命C」建議量

過量恐害腎結石!營養師揭「維他命C」建議量

維生素C是人體無法自行生成的營養素,也是最廣為人知的維生素,有抗氧化、維持正常膠原蛋白合成的功能,許多現代研究也認為維他命C有助預防心血管疾病或癌症。

2025年04月26日 10:00

程式設計師月薪13萬「熬夜腦出血」昏迷15天 醫揭睡眠黃金時間

程式設計師月薪13萬「熬夜腦出血」昏迷15天 醫揭睡眠黃金時間

大陸浙江省一名35歲程式設計師因長期熬夜,日前突腦出血緊急送醫,整整昏迷了15天,消息曝光後引起關注。對此,中醫生提醒,晚上11點至凌晨3點是「睡眠黃金時間」,盡量把握在這個時段躺床睡覺。

2025年04月25日 19:30

「三協成」兩度遭檢舉 衛生局4聲明釐清:罰6萬是因賣過期食品

「三協成」兩度遭檢舉 衛生局4聲明釐清:罰6萬是因賣過期食品

淡水三協成餅舖傳出因涉入罷免活動查水表挨罰20萬,新北衛生局今(25)日再次提出四點聲明,重申「沒有開罰20萬」並還原該餅舖兩度遭檢舉、開罰情況。其中標示不實並非外傳蛋種問題,業者也坦承疏失,還在查處中,另一樁則是陳列販售過期食品遭稽查屬實,裁處6萬元。衛生局疾呼,有心人士不要惡意造謠攻擊,抹滅所有基層公衛人員的努力。

2025年04月25日 18:39

台大醫院有老鼠!工會控要護理師幫忙抓 院方:僅要求加強清潔

台大醫院有老鼠!工會控要護理師幫忙抓 院方:僅要求加強清潔

「護理師不是捕鼠隊!」台大醫院企業工會在臉書發文怒指,院內護理部下達指令要求護理師在開診前、用餐後等上班時間,執行工作區域環境整理與清潔,言下之意,是要求展開「滅鼠大作戰」。台大醫院發言人陳彥元今(25)日回應有誤解,院方不可能要護理師抓老鼠,該做法是提醒大家維持護理站的整潔,相關使用者都有責任。

2025年04月25日 17:54

女好玩讓ChatGPT看手相 卻被建議「立刻就醫」網驚:我也掛號了

女好玩讓ChatGPT看手相 卻被建議「立刻就醫」網驚:我也掛號了

現代人愈來愈喜愛使用AI系統,國外一名女子在網路上分享,她因為好玩拍了一張手部的照片給ChatGPT,希望AI能幫她看手相,沒想到ChatGPT看了以後卻建議她立即去醫院做檢查,才驚覺大事不妙。

2025年04月25日 15:58

「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納健保1周年 逾2千人受檢「肺癌最多」

「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納健保1周年 逾2千人受檢「肺癌最多」

「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NGS)」去年5月1日起納入健保給付,即將要滿1年,根據健保署最新統計,至今年2月底已經申報2041件,又以肺癌、攝護腺癌、卵巢癌最多。健保署長石崇良今(25)日表示,正著手讓NGS報告標準化,最快5月公布指引,讓各家醫院、實驗室檢測結果可以互通,不僅是增加效率,後續更進一步讓重大傷病申請、用藥事前審查等都可數位化,也能建立國內相關臨床療效的大資料庫。

2025年04月25日 15:36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