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立桃園醫院日前發生院內感染事件。(圖/ETtoday資料照)
文/潘懷宗 博士、陽明大學醫學院兼任教授
新冠疫情持續全球延燒,台灣也因為部立桃園醫院的院內感染事件,導致侷限型社區內擴散,期望就此打住,圍堵成功,天佑台灣。在此次院內感染事件中,曾經有兩位醫療人員,一位戴N95口罩,另一位戴一般外科口罩,竟然還發生互相傳染的事件,很多人就問,為何會這樣?而標準的回答則是:口罩只是作為抑制傳播整體策略的一部分而已,要知道單獨使用口罩並不能夠對新冠肺炎提供100%的保護。如果要確定不被感染,必須要同時作好幾件事,例如保持人與人間的身體距離、戴口罩、保持房間通風良好、少聚會、少入公共場所、避開人群、勤洗手等等,再加上環境清潔,因為環境汙染也是感染的原因之一。
▲戴口罩已成為民眾生活日常。(圖/ETtoday資料照)
另外,有關戴口罩部分,因為口罩屬於防疫物資,在疫情吃緊時,每一個口罩都相當珍貴,因此民眾都想知道如何才能重複使用,記得去年初,媒體就經常報導,如何重複使用口罩的方法,琳瑯滿目。有人說,每天固定使用一個,然後吊在陽台上讓陽光殺菌晾乾,七個口罩一星期依次使用。也有人說,使用酒精噴一噴,殺死新冠病毒最好。甚至有人用電鍋乾蒸,連疫情指揮中心都利用公益廣告在電視上教大家如何乾蒸,期間也有立委用氣炸鍋等等。重點來了,以上種種方法,均僅局限觀念在於如何殺死舊口罩上的病毒而已,但近期刊載的一篇科學論文,就提醒大家舊口罩不一定能用,因為戴舊口罩可能比不戴口罩還要糟糕!
▲有科學論文指出,戴舊口罩可能比不戴口罩還糟糕(示意圖/Pixabay)
這種所謂:戴舊口罩比不戴口罩還要糟糕的講法?任何一位民眾聽了都不會相信,因為大家很自然地認為戴口罩,無論新舊,總比沒有戴來得好(這種信念僅僅適用大於5微米的飛沫顆粒,而不適用於小於2.5微米的細飛沫顆粒),新冠病毒大小約120 奈米,所以當然會存在於細飛沫顆粒中。根據2020年12月15日麻薩諸塞州大學洛厄爾分校(Lowell)生物醫學工程系副教授奚金祥(Jinxiang Xi)和加利福尼亞浸信會大學(California Baptist University)共同合作,發表在《流體物理學》(Physics of Fluids)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戴舊口罩有可能比完全不戴口罩對預防冠狀病毒的效果還要差。
研究人員研究了三層式的一般外科口罩,內層由吸收性材料製成,中間層則是過濾層(有靜電,可以吸附細飛沫顆粒),隨後的出口端(最外層)是由非吸收性材料製成(防水層),這是在台灣目前最普遍使用的口罩。他們發現,全新的口罩可以過濾掉將近四分之三(65~70%)的細飛沫顆粒,這些細飛沫在空中徘徊,是造成新冠肺炎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如果口罩重複使用以後,當口罩過濾率降低到僅能過濾掉四分之一(25~30%)的細飛沫顆粒時,就會出現比不戴口罩還要來得糟糕的現象。原因如下:
▲口罩重複使用以後,當過濾率降低四分之一時,就會比不戴口罩還要來得糟糕。(示意圖/Pixabay)
該研究小組建立了一個利用電腦精密測量和計算的人體頭部配戴口罩的模型,因此能夠觀察到飛沫如何先大量沉積到面部口罩上,然後再緩慢地被吸進口罩,接著,漏網的細飛沫顆粒,再進入鼻腔、咽部和肺部中,這樣的流體動力圖。模擬後結果表明,口罩改變了臉部周圍的氣流和粒子動力學,氣流會因為有口罩而被迫流過、漫延整個口罩表面,於是有大量飛沫顆粒沉積在上面,而不是像沒戴口罩時,只是通過特定路徑進入鼻子和嘴巴。而且當配戴口罩時,空氣進入呼吸道的速度也會變得比平常慢很多,並對整個口罩面產生一股吸力。研究人員說,當氣流改變、速度降低、產生吸力後,就會一定程度的增強吸進口罩顆粒(小於2.5微米的細顆粒)的能力。所以這時候口罩到底能夠過濾掉多少比例的細飛沫顆粒,就變成了關鍵因素,因為進入口罩顆粒數量的多寡和口罩過濾率高低會互動式的影響進入呼吸道顆粒的絕對數目。
▲實名制口罩。(圖/ETtoday資料照)
研究結果表明,當佩戴全新的一般外科手術口罩時,過濾率可以高達65~70%,但是一個用過多次的口罩(看你怎麼用、用多久),其過濾率就可能降低到只剩25~30%。當你所戴的口罩,其過濾效率低於30%以下時,這時候小於2.5微米的細飛沫顆粒進入呼吸道的絕對數目,就會比不戴口罩來得多。這項研究想要強調的是,我們不僅要戴口罩,而且要戴過濾效率高的口罩,這是非常重要的。
最後潘懷宗老師要提醒所有民眾,配戴口罩保護自己,就必須選擇仍保有一定比例過濾效果的口罩,並且正確配戴,也就是要避免使用太多次的舊口罩或是過期的口罩,才是正確的作法。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