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來襲 眼科醫師圖文解說

▲青光眼。(圖/照護線上)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青光眼的病因有許多種,因此表現也十分多樣化,但它們又會造成近似的視神經傷害與視野變化,因此被歸類在「青光眼」的診斷。臺大醫院青光眼科主任王清泓醫師提醒,多數青光眼病人是沒有自覺症狀,唯有靠定期的眼科檢查,才能早期發現。

眼壓會變動,每個人都不太一樣

王清泓主任說明,眼壓是青光眼重要的風險因子,它的高低會影響青光眼是否會持續惡化,因此眼壓測量是青光眼檢查的重要項目之一。眼壓值要多少才正常呢?簡單來說,臺灣人正常眼壓值約在10 到20毫米汞柱間,但是有一群人,他們的眼壓高於20毫米汞柱,可是其中90%的人,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發展成青光眼。這些人我們稱之為「高眼壓症」;相反的,另一群眼壓都在正常範圍內的人,他們的視神經、視覺功能卻一直惡化。有人稱這些人是「正常眼壓或低眼壓性青光眼」。

由此可以知道沒有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眼壓正常值,因為每個人視神經可以承受的壓力是不一樣的,病人也不需要因為今天的眼壓比上次高些,而心驚膽跳,寢食難安;但也不可以因為眼壓在正常範圍而輕忽了治療的必要性,更不要透過參考他人眼壓來揣測自己的病情。

眼壓會變動,每個人都不太一樣

王清泓主任表示,目前使用的眼壓測量方法,都是透過角膜(黑眼球的部份)測得,角膜的厚薄會影響眼壓的測量。角膜較厚,測出來的眼壓可能會被高估;反之角膜很薄,測出來的眼壓可能被低估。接受過雷射近視手術的病人,因為角膜厚度被削薄,眼壓測量值可能會被低估,因而降低病人及醫師對青光眼的警覺。

另外眼壓也會有晝夜變化,每個人的生理曲線都有所不同,在門診時間所測量的眼壓,往往不是病人最高的眼壓,因此病人要了解,眼壓高低只是評估青光眼的一個重要風險因素,必須合併其他病情,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與治療。

青光眼可能導致視神經盤的凹陷擴大

王清泓主任提到,視神經聯繫眼睛內的網膜神經節細胞和大腦視覺中樞,視神經纖維成束聚集後,穿出位於眼球最後部的開口,而奔往大腦傳達訊息,這個眼球後部的開口就是我們所稱的視神經盤。沒有被神經纖維填滿留下的視神經盤空間我們稱之為視神經杯,或視神經凹陷。

青光眼可能導致視神經盤的凹陷擴大

不論是正常人或視神經有異常的人,絕大多數的人視神經盤都有凹陷,但是青光眼病人視神經盤的凹陷,會隨病情而增大或表現出特有變化。經驗豐富的眼科醫師用眼底鏡及細隙燈生體顯微鏡檢查,多數就可以篩選出青光眼的可疑病人,要更進一步確定,可以利用眼底攝影和近十年來發展的定量測量視神經纖維儀器。

進行視野檢查評估視野缺損

王清泓主任解釋,青光眼病人的神經細胞要損失40%以上,才會出現視野變化,多數視野缺損是從週邊先發展出來,再慢慢侵犯到中心,最後危及視力。因此病人自己不容易早期察覺,何況兩眼視野有相當大部分互相重疊,當只有一眼有問題時,更不容易自己發現,只能依賴眼科定期檢查,才能早期發現。

視野檢查只是青光眼追縱和治療的一部份,並不是青光眼最找早期的診斷方法,但是它協助醫師對病情基礎的建立,判斷是否惡化,擬訂或修改治療方針方面,還是很重要,並可幫助和其他疾病並作鑑別診斷。

青光眼導致視野缺損

王清泓主任補充道,我們也稱青光眼是一首三部曲,先有視神經病變,再導致視野變化,最後才造成視力的衰退及失明。因為視神經是青光眼最早有變化的部分,所以觀察視神經的變化就是診斷青光眼最重要的步驟。而長期追蹤時,視神經、視野、視力的檢查各具有不同重要性,要看病況是屬於早期或末期而定。

原文連結
同場加映:青光眼來襲,你EYE注意!可能沒症狀,嚴重會失明,醫師圖解
搜尋附近的診所(掛號、領藥超方便)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新北流感疫苗剩8萬劑 65歲以上接種抽iPhone 17

新北流感疫苗剩8萬劑 65歲以上接種抽iPhone 17

近期氣溫下降,呼吸道病毒更為活躍,高風險者要盡快接種流感疫苗!新北市衛生局指出,本年採購103萬劑公費流感疫苗,目前剩餘約8萬劑,只要65歲以上市民在12月31日前接種流感疫苗或COVID-19疫苗,還可參加抽獎活動,有機會獲得iPhone 17 Pro Max等多項大獎。

2025年11月27日 16:54

醫揭胰臟癌9大風險因子 「無症狀時揪出」7成有機會開刀治療

醫揭胰臟癌9大風險因子 「無症狀時揪出」7成有機會開刀治療

胰臟癌被稱為「癌王」,患者長期存活情形不佳,對此醫師說,早期辨識9大風險因子是關鍵,尤其是4項與個人型態有關的危險特徵,包括年齡超過60歲、長期抽菸、長期喝酒與肥胖,符合者更應積極篩檢,只要能在無症狀時經篩檢確診,超過7成都還能開刀治療。

2025年11月27日 16:28

眼球卡骨頭!他車禍「臉骨全碎」剩複視後遺症 醫揭恐怖警訊

眼球卡骨頭!他車禍「臉骨全碎」剩複視後遺症 醫揭恐怖警訊

苗栗一名25歲陳先生去年因嚴重車禍導致全臉骨折,雖經手術成功「拼回」臉龐,卻留下看東西一個變兩個的「複視」後遺症。這不僅讓他下樓梯時容易踩空,連玩手機遊戲都無法數算金幣,嚴重影響生活;經台中榮總跨科團隊接力治療,最終透過眼外肌手術,才成功讓他擺脫疊影地獄,重獲清晰視界。

2025年11月27日 16:25

變冷就關節僵硬 醫點名「5族群」是退化高風險群

變冷就關節僵硬 醫點名「5族群」是退化高風險群

近期天氣開始轉涼,不少人早上起來會感覺膝蓋有點卡卡緊緊的,醫師指出,不只是膝蓋會出現退化性關節炎,尾椎、腰椎、手指、髖關節,都有可能出現關節發炎和退化的情況,尤其是「超過65歲以上的年長者、進入更年期的婦女、骨質疏鬆、工作需要搬重物和長時間久坐久站、關節曾受過嚴重傷害」都是關節退化高風險群。

2025年11月27日 15:30

便秘男強力灌腸惹禍「直腸破了一大洞」 糞水亂竄引發腹膜炎

便秘男強力灌腸惹禍「直腸破了一大洞」 糞水亂竄引發腹膜炎

苗栗縣65歲黃姓老翁,長期飽受便秘所苦,每天都服用強力軟便劑,甚至每隔2~3天就自行灌腸,日前甚至改用更長的管子,把瀉藥送入直腸深處灌腸,沒想到竟突然引發劇痛,緊急送至大千綜合醫院急診,經電腦斷層掃描後赫然發現,在直腸上端處有一個巨大的破洞,糞水隨著破洞流進腹腔,引發嚴重的腹膜炎,幸好緊急手術救回一命。

2025年11月27日 15:04

男關節腫到不能走 竟是「結核菌」入侵

男關節腫到不能走 竟是「結核菌」入侵

膝關節疼痛竟是「結核菌」引起!74歲賴先生長期左膝腫痛,以為是退化性關節炎,檢查抽取關節液發現非典型細菌感染,安排住院並多科會診,結果竟是「肺外結核感染」引起的骨結核病變。醫師指出,結核菌感染膝關節案例較為少見,因結核菌多半侵犯肺部,侵犯膝關節或脊椎的比例不到一成。

2025年11月27日 14:44

人工生殖療程一次失敗不代表結束!醫病合作個人化療程 助不孕夫妻樂孕求子

人工生殖療程一次失敗不代表結束!醫病合作個人化療程 助不孕夫妻樂孕求子

近年,台灣社會晚婚、晚育已成常態,然而高齡生育帶來的不僅是生理條件的下降,也讓愈來愈多夫妻選擇求助於人工生殖療程。但這條「求子之路」常伴隨龐大壓力與不確定性,讓不少夫妻身心俱疲,甚至在療程途中萌生放棄念頭。

2025年11月27日 14:02

醫美診所納評鑑引反彈 台大醫學院長:做得好就不怕

醫美診所納評鑑引反彈 台大醫學院長:做得好就不怕

衛福部整頓醫美亂象,擬修法要求執行高風險手術的醫美診所接受評鑑,但仍有待與醫界團體協商凝聚共識。台大醫學院院長吳明賢今(27)日強調,評鑑的目的是為了患者好,為病人的安全跟醫療品質,「只要做得好,就不必害怕評鑑」。

2025年11月27日 13:20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