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是個醫護人員所組成的團隊,由醫師擔任編輯,邀集各專科醫師撰文,提供給您高品質、具有實證、符合世界醫療指引的健康資訊。

腹瀉血便、便祕突然緩解 皆可能是腸炎警訊

▲腸炎。(圖/照護線上)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30多歲李先生是位上班族,平時工作繁忙,經常腹痛腹瀉伴隨血便,但自認是壓力大,才出現類似腸躁症或痔瘡症狀,於是自行買成藥服用,不料日前突然腹痛劇烈送院急診,這才發現竟然是腸穿孔導致腹膜炎,緊急進行手術切除部分腸道,所幸術後恢復良好,但李先生卻未規律回診追蹤,導致半年後再度腸道穿孔,只好二度手術,再切除一段腸道。

臺中榮民總醫院外科陳明正醫師表示,年輕患者出現腸穿孔並不尋常,而且短短幾個月內還出現兩次,腸道遭切除一大半,後續經精密檢查,李姓患者確診為克隆氏症,因腸道發炎嚴重,才導致腸道數度穿孔,所幸接受生物製劑及抗發炎藥物治療,病情控制穩定、體重回升,目前已經恢復正常工作。

便血警訊不一定是痔瘡 便祕突然緩解也不能大意

陳明正醫師表示,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皆屬於發炎性腸道疾病,這類自體免疫疾病因免疫過度反應導致腸道發炎,典型症狀包括反覆腹痛腹瀉、血便、體重變輕及發燒。

其中,血便警訊容易讓人聯想到痔瘡,事實上,兩者差異仍有跡可循,陳明正醫師分析,因痔瘡出血時,顏色鮮紅,出血量較多;至於發炎性腸道疾病,則血便顏色呈現暗紅、出血量少,排便有黏液並常伴隨腹痛、腹瀉,患者易感到「裡急後重」,也就是頻繁地想上大號,但每次只解出一點點。另外,由於腸躁症也有腹痛、腹瀉現象,也容易和發炎性腸道疾病混淆,但兩者差別在於腸躁症不會出現血便、體重減輕等症狀。

此外,長期便秘突然緩解也不能大意,陳明正醫師分享,過去曾治療一名長期有便秘困擾的年輕女性,平均每2至3天才解便一次,卻突然排便變得正常,只是排便伴隨黏液、偶有痔瘡出血,後來因排便黏液增加,就醫接受大腸鏡檢查,這才發現是潰瘍性結腸炎作祟。陳明正醫師提醒,長期便祕突然改善,乍看是好現象,但對患者卻是警訊,因此,凡是原來的排便習慣突然改變,不管是過度頻繁腹瀉或過少導致便秘,皆務必要提高警覺。

便血警訊不一定是痔瘡

治療也要達標 腸道黏膜癒合為新目標

發炎性腸道疾病好發於20至35歲以及40至60歲,多是學生或上班族等中壯年族群,鑒於飲食西化、工作學業壓力,這個年齡層的人常見腸躁症或痔瘡作怪,但觀察國內發炎性腸道疾病發生率逐年增加,因此當血便出現時不可不謹慎,如腹瀉持續三周、伴隨血便且體重變輕,建議儘速就醫,必要時搭配大腸鏡檢查,以判斷是否為發炎性腸道疾病。

陳明正醫師分享,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治療目標,已不單是緩解症狀,而是提升至達到腸道黏膜癒合的新目標,也就是藉由內視鏡監測,患者腸道黏膜沒有發炎而且完全癒合。

現有治療發炎性腸道疾病藥物包括5-ASA抗發炎藥物、類固醇、免疫抑制劑、與生物製劑。相較於傳統療法的廣域性治療,生物製劑屬精準型治療,陳明正醫師說明,據現有資料顯示,及早使用生物製劑,不僅可幫助病人緩解症狀、達到疾病控制,避免再手術風險。

反覆手術可能導致「短腸症候群」

腸道慢性隱形殺手 規律治療無所遁形

發炎性腸道疾病目前成因不明、症狀呈現多元,甚至可能併發腸道外症狀,但這個病雖然棘手,最危險的是患者未規律回診、沒能持續治療,陳明正醫師提醒,如腸道持續嚴重發炎,恐導致腸道狹窄、腸穿孔、廔管或膿瘍等,嚴重者恐需切除腸道,可能導致「短腸症候群」,需長期仰賴靜脈輸液來補充營養,甚至進行小腸移植。

陳明正醫師指出,發炎性腸道雖猶如慢性腸道隱形殺手,從確診到治療皆需長期抗戰,唯有遵循醫囑、規律回診、持續治療、定期檢查,同持維持正常作息、規律運動及良好飲食習慣,才是「腸」保健康的不二法門。

參考資料:

1. Abraham C and Cho J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N Engl J Med. 2009 Nov 19;361(21):2066-78

2. Ramos GP and Papadakis KA. Mechanisms of Disease: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Mayo Clin Proc. 2019 Jan;94(1):155-165.

3. Seyedian SS, et al. A review of the diagnosi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method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J Med Life. 2019 Apr-Jun;12(2):113-122.

原文連結
同場加映:糞便檢查有潛血,這種腹瀉不單純!重要警訊別忽視
搜尋附近的診所(掛號、領藥超方便)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推薦閱讀

蛇咬旺季到!每年逾千人遭咬傷「這2種毒蛇最常見」 專家教應對方式

蛇咬旺季到!每年逾千人遭咬傷「這2種毒蛇最常見」 專家教應對方式

國內每年約有1千多人遭蛇咬傷,而今天起就是清明連假,民眾到山區、郊外掃墓或者出遊的機會增加,疾病管制署特別示警,4月開始是民眾被蛇咬的旺季,台灣有常見六大毒蛇,其中咬傷人占比最多的是龜殼花與赤尾鮐,提醒民眾,一旦被蛇咬傷都應該當成是毒蛇咬傷儘速就醫,現在大家都有智慧型手機在身邊,建議要趕快拍下蛇的特徵,使用相對應的蛇毒血清來中和治療。

2023年04月01日 00:02

「同學說我臭!」異膚女孩7成皮膚爛 拼換藥終迎來「光滑」童年

「同學說我臭!」異膚女孩7成皮膚爛 拼換藥終迎來「光滑」童年

7歲的蘋果女孩在3、4個月大時罹患異位性皮膚炎,3歲大時異膚範圍已擴及全身,密佈的紅疹、傷口與流膿,也讓幼稚園同學嫌她「臭臭的」,父母更是為了她跑遍全台求醫,直到今年在膚科醫師建議下使用生物製劑,症狀大幅改善,洗完澡也能摸到滑順肌膚,終於能享受遲來的「光滑」童年。

2023年03月31日 23:08

吃鈣會增加結石機率? 家醫科醫師:這樣吃更容易腎結石

吃鈣會增加結石機率? 家醫科醫師:這樣吃更容易腎結石

不少人聽聞吃鈣容易造成結石,家醫科醫師洪暐傑就在社群網站上表述此事,透露吃鈣不會造成結石,但有一習慣才是會造成腎結石的恐怖習慣,他也透露補鈣的量要剛剛好,骨質疏鬆症患者每日更應該要攝取1200毫克的鈣質。

2023年03月31日 23:00

「Buffet吃飽不胖」用餐順序曝!天菜醫嗨:最貴的當然要先吃

「Buffet吃飽不胖」用餐順序曝!天菜醫嗨:最貴的當然要先吃

清明連假到了!不少網友趁著此時帶家人住飯店、吃Buffet,而你看著眼前琳瑯滿目的餐點,都從哪一區先下手呢?該怎麼吃才不會胖?對此,減重醫師蕭捷健大推「1用餐順序」,按照水(湯)→肉(蛋白質)→菜(纖維)→飯(醣類)進食,就能穩定血糖、提升飽足感,又能讓你吃回本。

2023年03月31日 22:29

保險套薄=有感?醫揭「女性高潮關鍵」 無套差在1重點:會刮

保險套薄=有感?醫揭「女性高潮關鍵」 無套差在1重點:會刮

保險套廣告常會特別強調「薄」、「超薄」,但醫師強調,薄不薄和男性的感受較有關。而據女性的回饋,會影響到做愛高潮與否的是「有一點點痛痛的摩擦感」、或者在男生要進入前,一瞬間會有點被撐開的撕裂感,因為傷口帶來的疼痛,連好好享受可能都有問題,更別說會不會高潮。

2023年03月31日 22:04

3階段照護延緩失智! 7旬翁走出憂鬱日照中心「當班長」

3階段照護延緩失智! 7旬翁走出憂鬱日照中心「當班長」

台灣邁入高齡社會,長者憂鬱問題更須重視。72歲的張先生是中度失智症患者,罹病後不願與人互動,經常鬱鬱寡歡,但被家人帶往日照中心後,在認知與日常功能上均有大幅進步,不僅願意起身與人互動,還成為帶領同學喊口號的「班長」,失智程度更從中度降為輕度,讓家人大為欣慰。

2023年03月31日 21:31

她苦惱「下面不溼」弄痛男友!1細節掀眾怒 最美博士講出心聲

她苦惱「下面不溼」弄痛男友!1細節掀眾怒 最美博士講出心聲

情侶間若性事不合拍,怕是感情也會出現裂痕。一名女網友無奈表示,男友通常都不前戲,就算有也不超過5分鐘,因此她下面幾乎不太會溼,甚至會弄痛男友,於是發文求解。對此,大票妹子紛紛被踩中雷點;事實上,性學博士許藍方就曾直言,好的前戲比高潮更重要。

2023年03月31日 21:16

2歲妹發高燒「拉血便」!醫點名1食物惹禍 示警:個案變多了

2歲妹發高燒「拉血便」!醫點名1食物惹禍 示警:個案變多了

花蓮1名2歲女童疑似因吃到未煮熟的蝦子感染沙門氏菌,除了發燒還出現血便,緊急送醫住院治療後病情才好轉。小兒科醫師楊子毅提醒,近期全台孩童腸胃炎大流行,約4成感染諾羅病毒,其餘6成多為輪狀病毒或沙門氏菌等病症,一定要特別留意清潔的習慣,保持勤洗手及飲食衛生。

2023年03月31日 21:11

「白天、晚上睡覺」效果不一樣!日夜顛倒恐致3疾病 女生影響更大

「白天、晚上睡覺」效果不一樣!日夜顛倒恐致3疾病 女生影響更大

日夜顛倒算熬夜嗎?很多人可能都有這樣的疑惑,雖然有睡滿6-8小時,卻仍有可能引起多種熬夜相關的疾病。你是經常白天睡覺晚上工作的輪班工作型態者、大夜班職員,或是喜歡熬夜夜衝、夜唱、趕報告的大學生嗎?其實白天睡覺與晚上睡覺的效果大不相同,就算都一樣睡滿8小時,晚上睡8小時的效果還是較佳。讓ĒSEN介紹箇中原因。

2023年03月31日 20:50

不用吃藥!胃酸逆流「哈佛教9招自救」 飯後1動作是大忌

不用吃藥!胃酸逆流「哈佛教9招自救」 飯後1動作是大忌

如果聲音聽起來有點沙啞、並且時常伴隨喉嚨痛,卻沒有任何感冒症狀或身體不適,且症狀已持續一段時間,可能不是因為病毒所引起,而是「胃酸逆流」惹的禍!當食道下端的括約肌沒有完全閉合,胃酸與食物回流進食道中,就可能影響喉嚨,引起疼痛或聲音沙啞。

2023年03月31日 20:12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