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情況要洗腎?泡泡尿是前兆? 醫解答「透析條件」


圖文/常春月刊

常有許多患者拿著健康檢查報告到腎臟科門診,一臉緊張地問:「我的檢查發現腎臟功能有紅字,小便有尿蛋白,是不是快洗腎(透析)了?為何我會有腎臟病?我的腎功能是如何?腎臟病有藥治療嗎?吃藥不是對腎臟不好嗎?可以吃中藥嗎?可以針灸嗎?腎臟病治療有用嗎?」

洗腎高危險群  年長者及糖尿病要注意

台灣透析發生率及盛行率高居世界第一、二名,目前國內長期透析病人數已經超過90,000人。但到底誰容易變成洗腎病患?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腎臟內科主治醫師張朝富指出,主要還是年長者及糖尿病患者;根據2019腎臟病年報,平均進入透析年齡接近67歲,而糖尿病約佔45%。

除了高年齡、高血糖,其他危險因子還有腎絲球腎炎疾病併蛋白尿高患者、高血壓、高血脂,多囊腎、腎臟病家族史、使用中草藥、非類固醇止痛藥、痛風、尿路結石、腫瘤、紅斑性狼瘡等。


評估腎臟功能 無症狀尚未需要洗腎

張朝富表示,腎臟功能評估有許多方法,最方便的方法就是抽血測血液中肌酸酐(Creatinine, Cr)濃度,然後依據公式推估腎功能過濾率。正常年輕人無腎臟病應該要超過90ml/min,但是腎臟影像異常或尿蛋白過高超過三個月,就是第一期腎臟病;若腎功能過濾率下降到60-89 ml/min同時腎臟影像異常或尿蛋白過高超過三個月,就是第二期或稱為輕度慢性腎臟病;而過濾率降到30-59 ml/min就是第三期或稱為中度慢性腎臟病,當過濾率15-29 ml/min就是第四期或稱為重度慢性腎臟病,盪第五期就是過濾率小於15ml/min,這時腎臟功能已經衰竭,通常血液中肌酸酐會超過6-8mg/dl,但是只要沒有症狀其實都還不需要洗腎。

 


尿毒症出現 需要靠洗腎解除

不過,一旦尿毒症出現,就是發生疲倦、下肢水腫、尿量減少、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皮膚癢、呼吸困難、貧血等,使用藥物都無法緩解時,就需要靠洗腎(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接受腎臟移植才能解除尿毒症。

張朝富提及,門診常有患者健檢報告腎功能過濾率只有每分鐘六十多毫升,如果沒有蛋白尿,影像也沒有異常,其實不算第二期腎臟病,如果是年長者洗腎機率應該很低。但是如果是很年輕患者,雖然不算腎臟病,但是與同年齡比起來如果腎功能差很多,則建議要定期追蹤。

 


尿蛋白呈陽性 需進一步檢查每日排出量

有許多患者健檢報告呈現尿蛋白陽性跑來腎臟科門診,這時就要進一步檢查尿蛋白的每日排出量,以確認是否超過正常值(每日< 150 mg)。因為健檢篩檢尿蛋白是檢查一次尿液中蛋白質的濃度是否過高,由於健檢長時間禁止飲水時尿液濃度會上升,測定尿蛋白濃度就常會篩檢出假陽性,所以若篩檢呈現陽性,就需要進一步安排定量的尿蛋白檢查才能確定是否真的異常。

 


腎臟功能吃藥 擅自停藥風險高

腎臟病患常合併許多疾病,因此會使用多種藥物,最常有的疑問就是,腎臟功能已經不好,吃這麼多藥物會不會更傷腎臟?張朝富說,如果沒病的人吃了血壓藥、血糖、高血脂藥物,確實會有很大副作用,但若經過醫師診斷,不吃藥反而會讓三高沒控制好,導致腎臟衰退更快,所以有問題一定要請教專科醫師,不要自己隨便停藥。

 


腎臟病服用中藥 須經專業醫師診斷評估

另外,有許多腎臟科醫師都禁止病患使用中藥,甚至某些大牌醫師會告知病患如果吃中藥就不要再來看他,主要是因中藥不傷身體的錯誤印象,讓很多國人會亂吃中藥補身。

其實,這些年中藥治療腎臟病的臨床實證研究上,已經確認某些中藥確實會延緩腎功能衰退,因此建議如果使用這類內服藥物,一定要經過合格且有經驗的中醫師診療,且一定要定期檢查腎臟功能及電解質變化。

張朝富提醒,如確認有慢性腎臟病,一定要定期腎臟專科追蹤,千萬不要有僥倖或逃避心理。慢性腎臟病是一種腎臟老化現象,經由門診個案管理師及飲食指導,維持健康生活型態,加上藥物治療,已經確定是可以減慢腎臟老化現象,甚至逆轉改善部分腎功能。

延伸閱讀:

·洗腎前多數人都罹這3種病! 別等身體有警訊才想到要預防
·血壓忽高忽低比高血壓更危險! 醫師揭「這些行為」洗腎風險很高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北醫打造「光譜兩端友善醫療」 施俊明:出院要比生病前更健康

北醫打造「光譜兩端友善醫療」 施俊明:出院要比生病前更健康

台灣快速邁入超高齡社會,許多醫院逐步強化高齡醫療,不過心臟內科專家、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北醫)院長施俊明認為,醫療體系對於「光譜的兩端」、也就是老人和兒童皆應提高貼心照護,並強調現代醫院的目標不應只有治病,而是「走進醫院治好病,走出醫院時,要比沒生病前更健康」。

2025年09月13日 09:23

北醫院長一家4醫師 施俊明曝密技:大姊課本劃滿重點

北醫院長一家4醫師 施俊明曝密技:大姊課本劃滿重點

國內不少校長級、院長級醫師出身醫生世家,家族多人行醫,而北醫院長施俊明的手足也都是醫師,但包含父母在內的整個家族並無其他醫師,對此他笑說,兄弟姊妹都能當醫生的關鍵在「大姊的課本」,因為書中所有重點都被大姊註明清楚,弟妹拿來複習格外受用,一家子的醫學路就這樣自然而然展開。

2025年09月13日 09:24

萬人響應「國高中10點上課」 醫:20%人晚起頭腦才清楚

萬人響應「國高中10點上課」 醫:20%人晚起頭腦才清楚

有民眾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要求把國、高中上課時間改成早上10點,相關提案已有萬人響應。對此,兒童青少年精神專科醫師、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葉啓斌指出,過去研究發現,8點以後起床比較符合生理時鐘,也有20%屬於晚睡晚起體質,頭腦才會比較清楚,但睡眠生理時鐘也因人而異,不能只看表面現象統一處理。

2025年09月15日 12:34

屏基率先全台完成「生物適應架」植入 開啟冠狀動脈治療新世代

屏基率先全台完成「生物適應架」植入 開啟冠狀動脈治療新世代

屏基心導管團隊致力於心臟照護26年,推動新醫材治療不遺餘力,因而屏東縣成為全台灣新一代心臟冠狀動脈「生物適應架」最早正式上線的縣市,今年5月,屏基率先完成全台首例正式上架「冠狀動脈生物適應架」(Bioadaptor)治療,並在3個月內已累積完成 24 例病人植入,後續追蹤情況均良好,標誌著心導管介入治療邁向新階段。

2025年09月15日 12:14

男血便撐半年「大腸腫瘤塞腸道」 醫示警:有症狀6成已晚期

男血便撐半年「大腸腫瘤塞腸道」 醫示警:有症狀6成已晚期

一名45歲男性有「大便不成形且帶血絲」的症狀,但並未想過是大腸癌警訊,就算糞便潛血陽性,仍認為是檢查或飲食造成。半年後因肚子疼痛嚴重,經醫師苦勸才做大腸鏡,檢查發現腫瘤已經塞住腸道,確診大腸癌。醫師提醒,根據臨床統計,有症狀才檢查,有6成以上都已經是三、四期。

2025年09月15日 11:45

醫揭「器官老化」6大警訊 愛吃超加工食品恐加速

醫揭「器官老化」6大警訊 愛吃超加工食品恐加速

很多人其實早已出現「加速老化」的訊號,卻沒放在心上。醫師指出,當「體重越來越難控制、飯後容易嗜睡或頭暈、睡再久還是覺得疲倦、記憶力下降、免疫力變差」,這些都可能與血糖失衡和器官老化有關,另外研究也發現,愛吃「超加工食品」是加速器官老化的重要因素。

2025年09月15日 11:17

台首見機器人帶動「娛樂治療」 專家:結合AI可提升精神照護

台首見機器人帶動「娛樂治療」 專家:結合AI可提升精神照護

機器人逐步進入醫療現場,從發藥、量體溫到外科手術都有應用,並延伸至精神照護領域。國內研究團隊首度嘗試讓機器人介入「娛樂治療」,結果發現真人互動的效果雖仍略勝一籌,但隨著療程推進,患者對機器人的接受度逐漸提升,顯示未來深具應用潛力。

2025年09月15日 09:03

「健檢沒紅字」代表健康? 醫揭真相:很大誤解

「健檢沒紅字」代表健康? 醫揭真相:很大誤解

代謝科醫師陳潔雯表示,健康不是健檢報告「沒有紅字」,而是「狀態穩定」,像是醒來時精神飽滿,吃完飯不會忽然昏昏欲睡,這些感受才是日常健康的「真相」。

2025年09月15日 07:31

推動三高防治888計畫 北榮桃園分院守護市民健康

推動三高防治888計畫 北榮桃園分院守護市民健康

臺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14日表示,臺灣自2025年正式邁入超高齡化社會,隨著飲食精緻化與生活作息改變,慢性疾病呈現年輕化的趨勢,其中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等「三高」問題,不僅影響生活品質,更是引發心血管疾病、腎臟病等重大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

2025年09月15日 00:02

吃柚子前先看藥單!藥師列「10種藥物」別一起吃:毒性增加

吃柚子前先看藥單!藥師列「10種藥物」別一起吃:毒性增加

下個月就是一年一度中秋節,「柚子」是應景食物,但可要小心跟藥物交互作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藥劑科藥師李篤生指出,許多人以為間隔2小時即可,但柚子的酵素抑制效果可持續數小時至2-3天,研究顯示,吃一顆柚子或喝200 mL汁,4小時內影響最大,24小時後仍有餘效。他也進一步列出10類藥物要特別注意。

2025年09月14日 17:12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