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人別說「不要難過」 專家告訴你為什麼


圖文/常春月刊

陪伴多年的毛小孩走了、職場上的好夥伴離職了,熟悉的人事物忽然離我們而去,過往常見的情景已不在,除了錯愕,可能會發現自己的悲傷比想像中還要巨大;那種悄然的悲傷或許表面上不猛烈,但讓我們不知不覺沈浸其中,成為心裡巨大的結,其實悄悄危害著身心健康。

生活突然出現劇變 悲慟影響身心

生活忽逢巨變的人們,常有身體不適、情緒及睡眠品質不佳的困擾,根據家醫科陳采汎醫師臨床經驗觀察發現,這些症狀時常沒有獲得足夠的重視,「悲慟」對於現代人的生理、心理皆會造成實質性的健康影響,而女性所受的影響甚至可能更為顯著。

 


女性傷慟健康風險高 憂鬱症風險增

失去子女恐怕是人生事件中極大的悲慟。根據丹麥團隊透過2萬筆數據發現,失去孩子後的雙親,自然死亡或是疾病、自殺、交通意外的風險都顯著上升;其中,女性的風險更是比男性高出1.4倍,長期死亡風險也比同年齡沒有失去孩子的女性高出3倍,而已開發國家中的女性,平均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將近是男性的2倍。

若推測可能相關的原因,除了性別上社會文化的框架與期待,比如應照顧好家庭、孩子、經濟能力、教育程度的影響之外,女生獨有的生命歷程,例如懷孕、經期,也可能具有相關性。

 


多元定義「重要他人」 留給自己悲傷的權利

雖然傷慟確實影響著健康,且女性影響更為顯著,但陳采汎提及,面對傷慟,多數人經常沒有意識到它所帶來的健康威脅,或選擇漠視、逃避,甚至可能否定自己悲傷的權利。

 


允許自己悲傷 走出情緒囹圄第一步

因此,當周遭發生變故時,陳采汎說,各種情緒反應都是可以的,而情緒流動與變化所需要的時間,確實沒有標準答案,所以,允許自己的情緒,是重要的第一步,悲傷也沒有既定的形式,去傾聽它的聲音,感受它、與它共處,並願意接受療癒,當願意面對傷慟及傷慟中的自己時,才有走下去的力量。

 


理解之下同理 悲慟沒有固定形式與時間軸

而非傷慟事件的當事人,若能對於傷慟所帶來的健康威脅有所理解,或對於可能被重大傷慟事件所影響的對象有更彈性的眼光,就可以擁有更貼近的同理。

經常,很多人面對遭逢悲慟的朋友們,不知該如何安慰。而當開始理解,悲慟沒有固定的形式與時間軸,也就不會說出像是「沒什麼大不了」、「你不要難過了」、「趕緊振作起來」等的話,而這些可能會加強當事者對於自己悲慟的漠視與否定。

延伸閱讀:

·「心痛得要死」真的有這病! 醫揭「心碎症候群病因」:喘不過氣要注意
·閉眼就有畫面!我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嗎? 專家揭「自檢方式」:是忘記or害怕想起?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北醫打造「光譜兩端友善醫療」 施俊明:出院要比生病前更健康

北醫打造「光譜兩端友善醫療」 施俊明:出院要比生病前更健康

台灣快速邁入超高齡社會,許多醫院逐步強化高齡醫療,不過心臟內科專家、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北醫)院長施俊明認為,醫療體系對於「光譜的兩端」、也就是老人和兒童皆應提高貼心照護,並強調現代醫院的目標不應只有治病,而是「走進醫院治好病,走出醫院時,要比沒生病前更健康」。

2025年09月13日 09:23

北醫院長一家4醫師 施俊明曝密技:大姊課本劃滿重點

北醫院長一家4醫師 施俊明曝密技:大姊課本劃滿重點

國內不少校長級、院長級醫師出身醫生世家,家族多人行醫,而北醫院長施俊明的手足也都是醫師,但包含父母在內的整個家族並無其他醫師,對此他笑說,兄弟姊妹都能當醫生的關鍵在「大姊的課本」,因為書中所有重點都被大姊註明清楚,弟妹拿來複習格外受用,一家子的醫學路就這樣自然而然展開。

2025年09月13日 09:24

守護母嬰!慈濟醫分享全人照護實務 曝「子癲前症」致命危險

守護母嬰!慈濟醫分享全人照護實務 曝「子癲前症」致命危險

花蓮慈院日前舉辦「花東孕產婦與兒童醫療區域整合照護計畫在職教育訓練」,以實務經驗照護的分享,強化「子癇前症」等高風險妊娠的識別及處理能力,落實更優質的全人照顧方式,守護花東地區的母嬰。

2025年09月16日 11:34

北捷《閃電CPR挑戰》等車時刻學急救 6小時7236人響應破紀錄

北捷《閃電CPR挑戰》等車時刻學急救 6小時7236人響應破紀錄

上週六(9/13)不少人在台北捷運遇到CPR活動,其實那是第三屆《閃電CPR挑戰》,在台北捷運7大車站設置9個站點,包含CPR按壓挑戰與AED體驗操作,短短6小時吸引高達7,236名旅客參與,創下台灣急救推廣新紀錄;且因為面對捷運站的多元旅客,成功觸及許多過去在教育系統中被忽略的長者與身障朋友,也盼打造更全面公民急救網。

2025年09月16日 11:28

揪出退化警訊!ICOPE檢測揭開潛藏危機 醫:早治療很安心

揪出退化警訊!ICOPE檢測揭開潛藏危機 醫:早治療很安心

台灣已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長輩的健康成了全民最關注的議題。門諾醫院去年在花蓮市、吉安鄉推動 ICOPE(整合性照護長者功能評估),結果發現,不少長者在「行動力」與「聽力」方面已有退化警訊。門諾醫院提醒,定期做功能檢測,不僅能揪出隱形危機,更是守住自主生活品質的關鍵。

2025年09月16日 11:19

「台灣美耐皿」餐具出包 日本鮮蜜瓜檢出禁用農藥

「台灣美耐皿」餐具出包 日本鮮蜜瓜檢出禁用農藥

食藥署今公布最新邊境查驗結果,有1批從日本北海道進口的鮮密瓜檢出農藥殘留違規,總計240公斤全數退運或銷毀;另還有1批「台灣美耐皿」的餐具溶出試驗不符規定,總計68.4公斤需全數退運或銷毀。

2025年09月16日 11:01

研究揭「瘦瘦針」可降罹症癌風險17% 醫:對卵巢癌最顯著

研究揭「瘦瘦針」可降罹症癌風險17% 醫:對卵巢癌最顯著

該如何健康瘦身,一直備受民眾關注,對此,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廖繼鼎在臉書提到,台灣每3名成年人有1人過重或肥胖,且肥胖與至少13種癌症高度相關,而根據最新研究,俗稱「瘦瘦針」的GLP-1受體促效劑,可使肥胖、過重成人的癌症風險下降17%,卵巢癌降幅更可達47%。

2025年09月16日 09:29

兒忘記沖馬桶!媽一看嚇壞 1家3口都確診罕見遺傳病

兒忘記沖馬桶!媽一看嚇壞 1家3口都確診罕見遺傳病

大陸浙江一戶人家小孩小勇(化名)因為忘記沖馬桶,媽媽一看發現不對勁,這一留心,小勇被診斷出尿毒症,結果一家三口都得了罕見遺傳病,而他和哥哥都接受腎移植手術,媽媽還在洗腎中。

2025年09月16日 01:27

青少年陷「隱藏營養危機」 營養師:一顆蛋就能翻轉健康

青少年陷「隱藏營養危機」 營養師:一顆蛋就能翻轉健康

不少家長困惑,孩子明明吃得不少,卻經常疲倦、不專心。營養師在粉專「營養師媽媽曉晶的生活筆記」提醒,這恐怕不是偷懶,而是青少年正陷入「隱藏營養危機」,最新數據顯示,超過六成14至17歲青少年缺乏鈣、膽鹼、鎂、維生素D與E,嚴重影響骨骼發育、免疫力與專注力。

2025年09月15日 17:43

近視雷射後還會再近視嗎?醫點出4大影響因素 25歲以下族群風險較高

近視雷射後還會再近視嗎?醫點出4大影響因素 25歲以下族群風險較高

進行近視雷射手術後,許多人最擔心的問題就是「會不會再度近視?」對此,眼科粘靖旻院長詳細分析這個大家最關心的術後問題,讓準備手術或已完成手術的人都能安心!

2025年09月15日 17:00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