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世代基因定序搭配標靶藥物 醫師圖解如何突破肺癌治療困境

▲肺癌治療困境。(圖/照護線上)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肺癌是發生率最高以及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且因為肺癌初期沒有顯著症狀,許多患者因咳嗽不止、胸痛、咳血等症狀就診時,才意外確診肺癌。但此時癌細胞往往已擴散,需要透過全身性療法控制。所幸,今日患者可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快速鎖定致病根源,並透過標靶藥物打造個人化精準治療。

台北慈濟醫院研究部臨床試驗中心主任暨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黃俊耀主任指出,肺癌可分成小細胞癌(Small-cell lung cancer)與非小細胞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大部分患者屬於非小細胞癌。而在非小細胞癌中,以長在肺部周邊的肺腺癌最為常見,其中患者又以女性患者為多數,沒有抽菸習慣者也占一定比例。

不抽菸也會得肺腺癌

黃俊耀主任說明,肺腺癌分為許多基因種類,約占50%的EGFR突變基因發生比例最高,約占5%的ALK突變基因次之,其他還有發生比低於5%的BRAF、MET、ROS1、RET等突變基因。每一種突變基因都有專屬的治療策略及方式,想要打造個人化治療,就要先找出致病基因型,醫師才能對症下藥。

「確診肺癌不需要擔心,針對不同突變基因的臨床治療均有進展。例如:ALK突變基因已有多款標靶藥物可用,醫師可依患者副作用耐受度、用藥考量挑選合適藥物,並透過副作用管理、服藥方式調整,降低副作用衝擊。」黃俊耀主任也同步分享,「針對BRAF、MET突變基因的患者,過往以化學治療為主,但這類患者對於傳統化療的反應不好,往往是化療做得很辛苦,效果卻不彰,患者的存活期仍有加強空間。所幸,BRAF與MET的標靶藥物在國際間陸續上市,突破了這個治療困境,有望延長患者存活期。」

突破罕見肺癌治療困境

次世代基因定序助攻,精準治療迎戰肺癌

標靶藥物像是導彈一樣,可以精準鎖定致病根源,所以在展開標靶治療前,一定要確認肺癌突變基因,療程才會有效。而確認肺癌突變基因的方式,就是透過基因檢測。黃俊耀主任說,過往因基因檢測技術限制,僅能逐一檢測。由於發生比例的差異,普遍優先檢測EGFR以及ALK。而BRAF、MET、ROS1、RET等較罕見突變基因,因發生比例較少、檢測排序較後,屬於此突變基因的患者可能因反覆檢測而錯失黃金治療期,或經過多次檢測後面臨檢體不足的窘境。

黃俊耀主任說,可一次性檢驗數百種基因型的次世代基因定序,改變了過去的檢測瓶頸。次世代基因定序能夠全面性的提供完整資訊,少見的BRAF、MET、ROS1、RET等基因都可以一次性檢測出來,可更早確認致病根源,以利醫師進一步評估治療策略,掌握治療黃金期,也避免療程無效或造成負面影響的情況。

「次世代基因定續除了可以在療程前,幫助醫師打造個人化療程以外;治療期間,每半年至一年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進行檢查,更可及時察覺突變基因的變化,及早調整治療藥物。」黃俊耀主任也進一步說明,「幾年前,大家就知道次世代基因定序可以進行精密的基因檢測,然而當時的費用相當高,多數患者沒有能力負擔。不過,目前我國多家醫院或基因公司已有次世代基因定序的能力,檢測費用大幅調降,拿到檢驗報告的時間也更快。」

利用基因檢測,精準治療肺癌

標靶藥物突破肺癌治療困境

黃俊耀主任同步依據診療經驗,鼓勵患者接受次世代基因定序並積極配合標靶藥物療程,「曾經有位患者已經發生多處肝臟轉移,且部分腫瘤有3公分之大。聽從建議進行次世代基因定序後,確認該患者帶有MET基因,於是便開始使用對應的標靶藥物。這名患者在服用標靶藥物幾個月後,轉移至肝臟的腫瘤就有縮小跡象,至今已經穩定控制將近兩年。與過往沒有標靶藥物的年代,存活期僅有半年的情況相比,治療成效改善許多。」

貼心小提醒

黃俊耀主任強調,現在肺癌的治療與二十年前已截然不同,不僅有次世代基因定序可一次性、全面檢驗突變基因,幫助醫師挑選適合的藥物、擬定治療策略;後續更可接續透過標靶藥物有效控制肺癌,延長存活期;未來也會有越來越多的新標靶藥物獲得藥證或健保給付,治療選擇性及成效有望再提升。鼓勵患者們,確診肺癌千萬不要過於沮喪,積極配合醫囑,並反饋自己的用藥經驗,醫師都可為患者打造低副作用衝擊、高療效的療程。

原文連結
同場加映:對抗肺癌的利器-基因檢測
搜尋附近的診所(掛號、領藥超方便)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3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顱顏重建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醫師擔任主講人。陳建宗特別分享「內視鏡輔助前額拉提」,適應症包括眉毛下垂、不對稱眉毛、皺眉肌過動症、前額頭短,有別於傳統拉皮手術,術後恢復快。

2025年11月03日 18:05

血液腫瘤權威陳耀昌病逝 石崇良憶恩師哽咽:沒辦法再諮詢他了

血液腫瘤權威陳耀昌病逝 石崇良憶恩師哽咽:沒辦法再諮詢他了

台灣血液腫瘤醫學權威陳耀昌今(17)日病逝台大醫院,享壽76歲。衛福部部長石崇良今受訪時透露,陳耀昌是自己在台大的老師,過去在擬定細胞治療特管辦法,老師是首席顧問。他語帶難過直說「我真的覺得很惋惜,我沒辦法再諮詢他了。」

2025年11月17日 12:53

瘦瘦針與腸癌「死亡率砍半」有關 研究:愈胖體質逆轉愈明顯

瘦瘦針與腸癌「死亡率砍半」有關 研究:愈胖體質逆轉愈明顯

被稱為「瘦瘦針」的GLP-1類藥物,可能有助大腸癌死亡率下降。復健科醫師王思恒在臉書分享一項最新瘦瘦針相關研究,發現大腸癌病人使用後,5年死亡率僅1成5左右,未使用者則超過3成7,差距達1倍以上,引起各界關注。

2025年11月17日 12:10

快訊/血液腫瘤權威陳耀昌病逝 享壽76歲

快訊/血液腫瘤權威陳耀昌病逝 享壽76歲

台灣血液腫瘤醫學權威陳耀昌今(17)日病逝台大醫院,享壽76歲。

2025年11月17日 11:15

戒掉手搖飲3個月瘦10kg 醫揭4大隱形毒素:糖毒最常見陷阱

戒掉手搖飲3個月瘦10kg 醫揭4大隱形毒素:糖毒最常見陷阱

據統計,台灣的終身罹癌率約5成,也就是平均每2人中有1人這輩子會罹患癌症。對此,腫瘤科醫師廖繼鼎在臉書分享,許多民眾不抽菸、不喝酒,自認吃得清淡,卻還是罹癌,真正關鍵多半不是單一食物,而是長期累積4種「隱形毒素」,包括糖毒、油毒、氧化毒與腸毒,若能盡量避免,風險可望降低一半。

2025年11月17日 11:07

本周開始擴大抽驗雞蛋 石崇良:以籠飼蛋為主

本周開始擴大抽驗雞蛋 石崇良:以籠飼蛋為主

彰化芬普尼蛋又有4萬顆流入市面,引發關注。對此,衛福部部長石崇良今表示,本周起將擴大稽查,抽驗採取風險分層方式,以編號C的雞蛋(籠飼雞蛋)為主要抽查。

2025年11月17日 11:00

婦肚子悶痛揪7公分肌瘤 達文西手術切除「不留腹部傷口」

婦肚子悶痛揪7公分肌瘤 達文西手術切除「不留腹部傷口」

45歲的魏女士因為近半年下腹部悶痛,到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大里仁愛醫院)婦產科醫師林玉珊門診求診,檢查發現有下腹部悶痛合併壓迫症狀,竟然有7公分的肌瘤。經採用達文西機械手臂系統結合經陰道自然孔手術,患者術後一周即返家休養。由於手術並未在腹部留下傷口,讓魏女士感到非常驚訝,林玉珊表示,傷口藏在看不到的地方,這不只是手術傷口變小,更代表病人能更快回到自己的生活與角色中。

2025年11月17日 10:57

血汗看診壓力破表 研究曝醫師「15%吃安眠藥」:基層風險高

血汗看診壓力破表 研究曝醫師「15%吃安眠藥」:基層風險高

台灣醫師日常承受長工時、高壓力,不少人苦於失眠問題。國內少見針對醫師使用安眠藥的研究顯示,平均每百名醫師中有15人用藥,比例和一般人相近,顯示醫療人員同樣有失眠困擾;研究團隊認為,健保制度應提高非藥物治療的給付,才能有效降低對藥物的依賴。

2025年11月17日 10:03

她反覆陰道感染懷疑自己「不乾淨」 醫揭5原因:非衛生問題

她反覆陰道感染懷疑自己「不乾淨」 醫揭5原因:非衛生問題

一名30多歲女性,平時工作繁忙,但最大的困擾不是工作壓力,而是「反覆性的陰道感染」。每隔一兩個月就會因為搔癢、灼熱感、分泌物異常或異味而痛苦不堪,因為復發不斷,還讓她開始懷疑是不是自己「不夠乾淨」,甚至影響到夫妻感情與自信心。醫師指出,反覆性陰道感染並不代表女性「不衛生」,主要有5類原因,沒有對症治療只會暫時性緩解。

2025年11月16日 20:30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