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懷宗/免疫大軍白血球有五個兵種 你知道嗎?

▲▼疫情指揮中心加開5個疫苗BNT接種站,台北榮總進駐中正紀念堂BNT疫苗接種站。(圖/記者呂佳賢攝)
▲有許多民眾質疑疫苗的有效性。(示意圖/記者呂佳賢攝)

文/潘懷宗 博士、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兼任教授

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統計顯示,美國去年(2020)因為新冠肺炎死亡的人數為38萬5343人,今年截至11月中旬,就已經有38萬5670人死於新冠肺炎,超越去年。而近日美國境內的確診人數又再上升,歐洲也爆發第四波疫情,來勢洶洶。綜觀美國的疫苗2劑完整接種率已將近全國人口數的60%,但疫情不跌反升的原因有許多,例如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傳染病專家卡蘭(Abraar Karan)就說道,由於衛生官員向民眾傳達了錯誤的疫苗突破感染之訊息,因此有許多民眾質疑疫苗的有效性,才導致美國疫苗接種率未能再進一步上升,到達80%以上的理想目標。

防疫除了個人防護要做好,踴躍施打疫苗外,每個人以及每個年齡層免疫保護力的強或弱,也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人體免疫系統的常見指標,也就是血液中白血球的數目,是大家做健康檢查時都會看到的,正常參考值為每微升(µl)的血液中含有4,000~10,000 個白血球,類似國軍部隊一樣,必須維持一定的數量規模,方足以抵抗外來的侵略,雖然極少數個體存有差異以及特殊情況下會略有不同外(激烈運動後、沐浴、壓力、飯後),這個數值仍是大部分人用來參考的指標。

▲白血球、血液、抽血。(圖/123RF)
▲白血球數量是人體免疫系統的常見指標。(圖/123RF)

每人每天骨髓會產生大約 1000 億個白血球,藉以維持每微升血液中4,000 到 10,000 個白血球的數量(人體血液約有4~6公升)。當國軍部隊太少時(白血球低於4,000),肯定免疫力會低下,無法抵抗外侮,相當容易就被敵人攻佔(例如器官感染發炎),但是,當國軍部隊超級多的時候(例如超過20,000),也並非好事(例如血癌)。因此,過高或過低都不好,應該就醫,由血液科醫生做進一步的檢查,但筆者也要提醒,千萬不要只是因為一次的檢驗結果,就担驚害怕,因為通常需要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的檢驗結果,才能確定是否真的有異常喔!

▲白血球、血液、抽血。(圖/123RF)
▲白血球的數量過多或過少都不好。(圖/123RF)

白血球也和國軍部隊一樣,裡面又再區分為各式不同的兵種,而我們的白血球總共區分成5種不同的類型,當然也具有各自的功能。

(1)嗜鹼性球(Basophils):類似警報系統(偵查部隊),它們通過將化學物質分泌到血液中,用來警告身體注意感染,同時和過敏反應有關,只佔所有白血球的1%。

(2)單核球(Monocytes):必要時,單核球會從血液進入器官中(例如:脾臟、肝臟、肺臟和骨髓),然後進一步分化成巨噬細胞(前導、巡邏與善後部隊),可以吞掉細菌,所以它們主要是負責攻擊和分解進入體內的細菌。除此之外,巨噬細胞也負責許多其他功能,像是清除死亡或受損的體內組織、破壞癌細胞和免疫反應的調節,約占白血球的5~10%。

▲白血球、血液、肝、肝病、肝癌。(圖/123RF)
▲單核球會從血液進入器官中。(圖/123RF)

(3)嗜中性球(Neutrophils):這支部隊可以吞噬擊殺細菌和真菌(黴菌),同時也是白血球中數量最多的部隊,約占白血球的40~70%,稱之為一線的主力作戰部隊,因此,這支部隊的數目可以用來評估抵抗力和感染的指標,當其數量太低時,感染風險就會隨之增加。

(4)嗜酸性球(Eosinophils):它們具有吞噬能力,負責破壞寄生蟲和癌細胞,只是數量較少(類似化學兵種的特別部隊),它們是過敏反應的一份子。約佔白血球的2~5%。

(5)淋巴球(Lymphocytes):這支部隊屬於第二線打擊部隊,約佔所有白血球的20~40%,包含我們經常提到的T細胞(高階將領和訓練精良的特種打擊部隊)和B細胞(聯勤兵工廠負責武器製造),當外來敵人進入人體後,先由其他的白血球進行第一線的抵抗,同一時間,T細胞會針對敵人的特性產生出特種打擊部隊(毒殺型T細胞),而B細胞則在其他細胞的協助下,生產出針對性的抗體(武器,又稱為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簡稱Ig),用來對付敵人,新冠病毒肆虐時,常常提到的IgM和IgG,就是B細胞生產出來的武器。它們的正常運作與否,數量多寡,甚至反應的快慢,都攸關你的生死,而施打疫苗的目的,也正是要通過它們,才能產生保護力。

當血液中白血球總數過高的時候,它背後的可能原因有下列許多種:身體發炎(感染)、藥物引起(如皮質類固醇)、骨髓或免疫疾病、癌症、受傷或手術、情緒壓力或創傷、遺傳、懷孕、抽煙、肥胖、過敏反應和過度運動等等,所以先別著急地自己嚇自己,應該諮詢專科醫生,民眾最擔心的莫過於癌症,但其實並不常見,大部分都是其他原因所造成的。

▲孕婦、懷孕。(圖/123RF)
▲懷孕期間白血球會偏高。(圖/123RF)

有人特別會好奇,懷孕期間為什麼白血球會偏高呢?這是因為身體在此期間承受懷孕的壓力,白血球會在懷孕的頭三個月內開始上升,並繼續上升到第三個三個月。在分娩期間和分娩後的幾個小時內,白血球的水平可能會再次激增,每微升血液中的白血球水平可能會達到 9,000 到 25,000 個。這是為了應對生產時身體的壓力和創傷。在分娩後 6-8 週內,白血球就會恢復到正常水平,不必太過擔心。

太高的白血球,誠如上面所述,除了癌症外,也有可能是骨髓方面的問題,統稱為骨髓增生性疾病,當產生過多未成熟的血球細胞時,就會出現白血球過多,而骨髓增生性疾病是罕見的疾病,可能會,也可能不會變成惡性。

最後,筆者要說的是,白血球除了過高外,也可能會過低,這代表某人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的風險就會增加。由於篇幅的關係,白血球低下的原因和情況,本篇文章就不再敘述,留待下回有機會,再向讀者報告,本篇文章僅先針對白血球過高做簡要的說明。

關鍵字: 潘懷宗 白血球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人工生殖療程一次失敗不代表結束!醫病合作個人化療程 助不孕夫妻樂孕求子

人工生殖療程一次失敗不代表結束!醫病合作個人化療程 助不孕夫妻樂孕求子

近年,台灣社會晚婚、晚育已成常態,然而高齡生育帶來的不僅是生理條件的下降,也讓愈來愈多夫妻選擇求助於人工生殖療程。但這條「求子之路」常伴隨龐大壓力與不確定性,讓不少夫妻身心俱疲,甚至在療程途中萌生放棄念頭。

2025年11月27日 14:02

醫美診所納評鑑引反彈 台大醫學院長:做得好就不怕

醫美診所納評鑑引反彈 台大醫學院長:做得好就不怕

衛福部整頓醫美亂象,擬修法要求執行高風險手術的醫美診所接受評鑑,但仍有待與醫界團體協商凝聚共識。台大醫學院院長吳明賢今(27)日強調,評鑑的目的是為了患者好,為病人的安全跟醫療品質,「只要做得好,就不必害怕評鑑」。

2025年11月27日 13:20

台大醫學院長贊成終結直美 沒有完整訓練「做醫美只是當工人」

台大醫學院長贊成終結直美 沒有完整訓練「做醫美只是當工人」

衛福部整頓醫美亂象,擬修法要求執行醫美須接受一般醫學訓練(PGY)、醫美診所接受評鑑。台大醫學院院長吳明賢今日受訪表示贊同,台大醫院每年都會收到3~4個因為做醫美導致患者變成植物人甚至致死的個案,衛福部嚴管才是正本清源。PGY訓練才能讓醫師具備完整訓練與臨床實習,如果僅剩下技術面「其實就是去做工人」。

2025年11月27日 12:32

全國「脂肪肝」智慧篩檢啟動 3年內擴展到25家醫院

全國「脂肪肝」智慧篩檢啟動 3年內擴展到25家醫院

脂肪肝威脅不容忽視,台灣平均每10人中超過3人有此問題,但民眾對其危險性認知有限。專家指出,若有脂肪肝,心肌梗塞風險將增加1.5倍、腦中風1.4倍、肝癌更高達2倍,平均減少4年餘命;為讓高危險群更早被發現,產官學界今宣示啟動全國性智慧篩檢計畫,希望改善診斷落後的現況。

2025年11月27日 11:24

天冷急重症病患增 醫:胸悶、呼吸不適快就醫

天冷急重症病患增 醫:胸悶、呼吸不適快就醫

近日全台明顯有感降溫,有急診醫師指出,這幾天病患沒有真的爆多,但是急重症的病人多了不少,還有年僅50歲的患者OHCA。他提醒,天氣明顯變冷,睡醒後一定要多穿衣物保暖,如果有胸悶、呼吸不適等問題,要趕快去看醫生。

2025年11月27日 10:08

刺激神經可防肌肉老化 醫:「全力垂直跳」效果勝過慢跑

刺激神經可防肌肉老化 醫:「全力垂直跳」效果勝過慢跑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許多人擔心肌少症,想多練肌肉,對此,復健科醫師王思恒指出,預防肌肉老化最重要不是補蛋白,而是「刺激神經」,因為神經在40歲後會自然凋亡,這也使肌肉失去指揮來源,建議日常生活中加入像「垂直跳」這類快速、具爆發性運動,更能減緩肌肉成為「孤兒」。

2025年11月27日 10:03

嬰幼兒染流感「病毒複製快」重症比例高 醫示警:快打疫苗

嬰幼兒染流感「病毒複製快」重症比例高 醫示警:快打疫苗

時序入冬,接下來恐再面臨一波流感疫情。對此,醫師指出,高風險族群中的「嬰幼兒」最好要施打流感疫苗,嬰幼兒免疫力差,根據臨床研究,感染後,身體帶的病毒量比較高,發生肺炎、腦炎、心肌炎等嚴重併發症的機會比較大。

2025年11月27日 10:00

以為腸胃不適 85歲嬤竟是主動脈剝離!醫護搶命7小時脫險

以為腸胃不適 85歲嬤竟是主動脈剝離!醫護搶命7小時脫險

85歲陳姓阿嬤近日出現頭痛、腹痛與腹瀉,家屬以為只是腸胃不適,送往東港安泰醫院急診後卻驚見是致命的急性主動脈剝離,隨時都有生命危險。由於患者高齡,手術風險極高,醫院立即啟動高風險手術應變機制,由蘇以理主任及李涵彥主任採雙主治制度聯手執刀。經過團隊7小時分秒必爭的搶救,成功完成人工血管重建,將阿嬤從鬼門關前救回,目前恢復良好,已能下床行走。

2025年11月27日 09:06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