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是個醫護人員所組成的團隊,由醫師擔任編輯,邀集各專科醫師撰文,提供給您高品質、具有實證、符合世界醫療指引的健康資訊。

胸痛小心! 瓣膜狹窄嚴重恐猝死

▲瓣膜狹窄。(圖/照護線上)

圖、文/照護線上

65歲的陳阿姨,洗腎三十多年,因此在門診中與同齡病人相比虛弱很多,7年前得到感染性心內膜炎造成急性心臟衰竭併發敗血性休克,性命危急,緊急進行主動脈瓣膜置換及二尖瓣修補手術,才救回一命,沒想到又因心肌梗塞,在冠狀動脈內放置多個支架。

由於陳阿姨近期常感到走路喘,就連平躺睡覺時都喘不過氣,只好再度就醫,經檢查發現7年前置換的主動脈瓣膜,因長期洗腎造成早期退化狹窄,需要再次手術。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外科教授陳紹緯醫師,考慮陳阿姨長期洗腎身體虛弱,建議施行「主動脈瓣-經導管瓣中瓣手術」,陳阿姨血管嚴重鈣化,增添手術難度,幸好最後順利完成,恢復快速,也不再感到氣喘吁吁。

什麼是主動脈瓣膜狹窄?

人體心臟分為四個腔室,腔室出口有瓣膜防止血液逆流。其中主動脈瓣膜是心臟把血液輸送出去的重要關卡,一旦出現異常,就可能造成血液逆流,屬於最常見的瓣膜疾病。

陳紹緯教授表示,主動脈瓣膜狹窄主要有兩種成因,一種是自然老化造成的退化,約70至80歲左右,會開始出現不同程度的狹窄;另一種則是先天性結構異常,正常主動脈瓣膜為三瓣,但有些人天生只有兩瓣,因為結構異常,瓣膜也會比較早退化,約50至60歲左右,會出現早發性主動脈瓣膜狹窄。

什麼是主動脈瓣膜狹窄?

主動脈瓣膜狹窄有什麼症狀?

由於血液逆流,心臟需要更賣力工作,才能提供足夠的血液至全身,使得心臟常常處在過勞狀態。陳紹緯教授說明,心臟長期過勞,就可能慢慢失去功能,一旦出現走路喘、不動喘、躺平也喘的情形,或是胸悶疼痛、經常昏倒,代表心臟已經衰竭。

瓣膜置換有哪些手術方式?

陳紹緯教授指出,病人心臟剛開始衰竭時並不會有症狀,一旦出現症狀,死亡率會大幅上升,因此只要條件符合,早點開始治療,能降低惡化及死亡風險。

瓣膜置換分為標準外科開刀手術以及經導管瓣膜置換。陳紹緯教授說明,標準外科開刀手術為開胸手術,病人需接受全身麻醉,術後恢復時間較長; 若患者為高風險族群或是80歲以上的老年人,較不宜進行手術,則建議使用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從鼠蹊部開一個小傷口進入來放置人工瓣膜,術後復原時間較短。

心臟瓣膜置換手術知多少

瓣膜材質知多少? 該如何選擇?

目前瓣膜的選擇有金屬(機械)瓣膜以及生物(組織)瓣膜,陳紹緯教授進一步說明,金屬瓣膜耐用,但必須長期服用抗凝血劑;生物瓣膜一般是以豬或牛的組織製成,長期使用仍會鈣化、退化,有可能需要進行二次瓣膜置換。

一般會以年齡區分使用哪種瓣膜,根據美國心臟學會針對主動脈瓣狹窄提出的最新治療指引:

●50歲以下年輕人:建議優先使用機械金屬瓣膜,可有較佳的存活率。但需要長期服用抗凝血劑,並避免劇烈活動。 

●50歲以上:建議使用生物瓣膜置換,使用年限約10至20年。

●介於50至65歲之間:生物瓣膜或金屬瓣膜皆可使用,依病人狀況決定。

瓣膜材質知多少? 該如何選擇?

新型乾式瓣膜,適用二次瓣膜置換術

高齡患者若使用生物瓣膜,有內分泌疾病或洗腎病史者,瓣膜鈣化、退化的速度會比較快,因此必須定期以超音波追蹤退化程度,如又開始出現喘、胸悶、頭暈症狀,就必須考慮第二次置換手術。陳紹緯教授也表示,因為每個人退化程度不同,需要再次更換的時間也不一定。

目前已出現新型的乾式瓣膜,也是屬於生物組織瓣膜,但設計及材質都透過革新技術改進,以牛的心包膜製成,經過抗鈣化、抗氧化處理,根據目前國外的動物實驗及初期人體試驗,使用年限都有增加,期望可以突破目前的使用年限。

此外,新型乾式瓣膜屬於可擴式瓣膜,其瓣膜開口可以撐比較大,可在原先的生物瓣膜置放處再放入新的瓣膜進行瓣中瓣(Valve-in-Valve) 術式,方便下次經導管瓣膜手術執行,年輕患者也適用。

臨床上選擇心臟瓣膜的關鍵在年齡,50歲以下年輕人若選擇生物瓣膜,由於生物瓣膜使用年限較短,未來恐將面臨再次開刀的風險,故多建議使用金屬瓣膜;而50歲以上患者因餘命不比年輕人長,且服用抗凝血劑的副作用較多,多建議使用生物瓣膜。但陳紹緯教授表示,最重要的還是要考量個人喜好、生活方式、預後等與醫師討論,進行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Making),來選擇最適合自身狀況的瓣膜及手術方式。

新型瓣膜置換術

原文連結
同場加映:維繫生命的薄膜 – 心臟瓣膜疾病(懶人包)
搜尋附近的診所(掛號、領藥超方便)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跳舞」防失智最有效!陳亮恭:只做有氧運動不會長肌肉

「跳舞」防失智最有效!陳亮恭:只做有氧運動不會長肌肉

國內進入超高齡化社會,如何健康長壽、延緩老化成爲關鍵課題,許多人會從「運動」著手改善健康。高齡醫學權威醫師陳亮恭指出,要防範失智的運動原則和一般情況不同,必須是複雜、非重複型的運動,國際研究認為有效的運動是「跳舞」,但如果不喜歡跳舞,也有其他方法可遵循。另也提醒,運動要達到一定強度且每週時數需達150分鐘,若平常沒有空做,趁假日補足時數效果一樣好。

2025年05月07日 10:03

北榮婦產科、急診、外科都招滿!院長談留人才:要做不同工不同酬

北榮婦產科、急診、外科都招滿!院長談留人才:要做不同工不同酬

國內接連發生急診醫師出走,神經科醫師招募困難等情況,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今(14)日表示,急重難症是國家級醫學中心應該去努力的方向,「不同工不同酬一定要做」。他也提到好消息,今年台北榮民總醫院婦產科、外科、急診住院醫師全部滿招,甚至還有人在排隊。陳威明說,醫院必須讓員工感受到被尊重,給予好的環境、合理的薪資,要把年輕人的熱情喚回。

2025年06月14日 20:04

器捐10年逾萬人重獲新生 仍有萬人在等待救命「最多人排腎臟」

器捐10年逾萬人重獲新生 仍有萬人在等待救命「最多人排腎臟」

衛福部自2015年起將6月19日訂為器官捐贈紀念日,今年正式邁入十週年,統計全台器官(含組織)移植受贈人數已突破萬人(10,171人),上萬受贈者與其家庭因此重獲新生。不過截至2025年5月底,仍有超過1.1萬名病患在等待器官移植,等候人數前三名的器官類別分別為腎臟(約78.5%)、眼角膜(約8.8%)及肝臟(約7.9%)。

2025年06月14日 18:46

乳癌篩檢新選擇! 聖馬爾定醫院導入AI智慧判讀系統

乳癌篩檢新選擇! 聖馬爾定醫院導入AI智慧判讀系統

乳癌是台灣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根據統計,若能早期發現並積極治療,五年存活率可高達九成以上,凸顯早期診斷的重要性。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近期全面升級乳房X光攝影設備,導入最新3D數位乳房攝影技術與AI人工智慧輔助判讀系統,提升乳癌篩檢的精準度與舒適度,守護婦女朋友健康。

2025年06月14日 18:02

沙拉油的「沙拉」是什麼? 87%人不知意思 廚師揭驚人真相

沙拉油的「沙拉」是什麼? 87%人不知意思 廚師揭驚人真相

日本專業廚師Papuchan特地說明,原來沙拉油一詞最早由食品公司「日清」創造,代表這款油品質好、達到生食等級,可以用來拌生菜沙拉。

2025年06月14日 17:50

北榮恐遭健保「輕微斷頭」 院長曝首季觀察:未發生急診人球

北榮恐遭健保「輕微斷頭」 院長曝首季觀察:未發生急診人球

健保今年全面實施個別醫院總額新制,醫療服務申報超出一定量會遭「斷頭」不予給付,台北區於本月底將進行首次結算。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今(14)日表示,院內政策完全沒有因為新制改變「馬照跑、舞照跳」,首季實施狀況到目前尚屬穩定,可能會被扣一點,「輕微的斷頭,我覺得還可以,營運沒有問題」。他也透露好消息,觀察急診未因新制出現醫療人球,這都仰賴雙北十大醫學中心非常自律。

2025年06月14日 16:47

百歲翁主動脈剝離險!北醫附醫創「最年長」手術救回

百歲翁主動脈剝離險!北醫附醫創「最年長」手術救回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外科團隊近期完成一項高難度的急性主動脈剝離手術,成功為一位年屆百歲的病人進行手術治療。醫療團隊歷經8小時的奮戰,順利完成手術,病人不僅在極高風險下倖存,術後恢復狀況良好,甚至能以輪椅推著家人一同行走進行復健,創下全台A型主動脈剝離手術最年長成功案例。

2025年06月14日 15:00

免費大腸癌篩檢擴大「已87萬人受檢」 早期發現存活率逾9成

免費大腸癌篩檢擴大「已87萬人受檢」 早期發現存活率逾9成

衛福部今年起下修免費大腸癌篩檢年齡,擴大至45至74歲民眾,及40至44歲具家族病史者可以每2年接受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國健署統計,今年截至5月底已經有近87萬人次接受大腸癌篩檢,整體篩檢量也較去年同期提升43.57%。國健署也提醒,大腸癌早期無明顯症狀,若能在第0期、第1期發現,5年存活率超過9成,但到了第4期,5年存活率僅剩不到2成。

2025年06月14日 10:28

2大習慣恐釀「兒童高血壓」 早期無症狀、長期傷心腦腎

2大習慣恐釀「兒童高血壓」 早期無症狀、長期傷心腦腎

高血壓往往讓人覺得應該是中壯年族群的健康問題,但其實也可能出現在孩子身上。醫師指出,現代許多孩子長時間使用3C產品,戶外活動的時間大幅減少,加上高熱量、重口味的飲食習慣,使得高血壓不再是大人的專利問題。雖然多數兒童高血壓在早期沒有明顯症狀,但長期下來可能會傷害心臟、腦部與腎臟,影響健康。

2025年06月14日 09:50

被打、被罵、被跟蹤 「耕莘趙麗穎」曝護師辛酸仍不棄崗位

被打、被罵、被跟蹤 「耕莘趙麗穎」曝護師辛酸仍不棄崗位

醫院護理工作高壓,更煎熬的是,護理師常被要求保持「愛與專業」,自己卻隨時可能面對醫療暴力,例如新店耕莘醫院一般病房護理師許雅萍,便曾遭患者肢體、言語攻擊,這些經驗讓她不只一次想走,但最終選擇留下,是因為她相信自己還能對病人發揮影響力,並得到正面回饋,能量或許不大,她卻仍願堅持。

2025年06月14日 09:24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