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是個醫護人員所組成的團隊,由醫師擔任編輯,邀集各專科醫師撰文,提供給您高品質、具有實證、符合世界醫療指引的健康資訊。

不到40就中風 醫師解惑:心房顫動在作祟

▲心房顫動。(圖/照護線上)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C先生對工作非常投入,雖然壓力很大,但正值壯年的他並不以為意,沒想到,未滿40歲的他,卻突然中風了。

台中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李政鴻醫師回憶,C先生當時是因感到手腳無力,所以趕緊就醫,確診為栓塞性中風。經詳細檢查後,發現他有心房顫動,而且還有卵圓孔未關閉的狀況。

C先生平時喜歡騎腳踏車,但是常常在衝刺時感到使不上力,心跳非常快,很不舒服;偶爾也會感到頭暈、胸悶、疲倦,只是休息一陣子後便改善。陣發性心房顫動容易被輕忽的原因就在於,患者平時心跳節律都很正常,但是會在某些時候出現短暫、間歇性的心房顫動,導致心悸等不適。

「我們利用電氣燒灼術治療心房顫動,並把卵圓孔用閉合器關閉起來。」李政鴻醫師表示,「中風的經驗讓他深刻體會到生命的脆弱,對於人生的看法也有些改變。從前都是拼命工作,現在他曉得生命中不是只有工作,必須好好照顧身體,才不會透支健康。我也提醒他,運動不能過度,騎腳踏車不必像從前那麼拚,畢竟運動是為了健康,而不是為了成績。」

提高警覺!心房顫動常無感

心房顫動是相當常見的心律不整,發作時心房的跳動會像顫抖一般,不再規律收縮。根據統計,有四成至六成的患者並沒有症狀,很容易被忽略。

容易被忽略的心房顫動

有些患者症狀表現比較輕微,可能是倦怠、全身無力;嚴重一點,會感到胸悶、胸痛、活動會喘;更嚴重的話可能會導致心臟衰竭。心跳非常快的時候,心輸出量變差,患者的日常活動也會受到限制。

心房顫動患者可能毫無症狀,也可能感到明顯不適,臨床表現非常多樣,而且部分患者屬於陣發性心房顫動,時好時壞,李政鴻醫師提醒,大家要提高警覺,偶爾可以摸摸脈搏,若是發現脈搏不規則,要盡快就醫。

使用心電圖便能診斷心房顫動,若是發作較頻繁、症狀較明顯,早期診斷的機率就比較高,如果做檢查時沒有偵測到心房顫動發作,可以做24小時心電圖,甚至是連續7天到14天的長時間監測,有助增加診斷率。

心房顫動不治療,小心中風跟著來

心房顫動雖然是心臟的問題,但是會大幅增加中風的風險,造成嚴重併發症,影響遍及全身,一定要盡早治療。心房顫動可能使心房裡的血液凝結形成血栓,當血栓打到腦血管裡,就是腦中風;根據李醫師臨床經驗,當血栓打到腸子的血管,會造成腸子缺血、壞死,就是腸中風;當血栓打到腎臟的血管,會出現突發性腰痛,就是腎臟中風;當血栓打到四肢的血管,會出現手腳無力、不能動,就是肢體中風。

心房顫動容易導致中風

由於心跳速度偏快、不規則,可能導致心臟衰竭;根據李醫師臨床經驗,當患者的心臟有其他問題時,若發生心房顫動,可能會造成肺積水、呼吸衰竭等嚴重的心衰竭症狀。

部分患者的心跳不規則、忽快忽慢,如果停頓太久,也可能產生昏厥,容易產生意外,李政鴻醫師說,「若在走路、騎車時突然倒下、失去意識,是非常危險的事情!」

及早治療,控制心律、預防中風

心房顫動的治療會朝幾個方向進行,包括控制心跳節律、控制心跳速度、及預防中風。李政鴻醫師解釋,使用抗心律不整的藥物有機會讓心跳恢復正常節律,減少心悸、胸悶、頭暈等症狀,或者盡量把心跳速度限制住,避免心跳速度太快而造成心臟衰竭的症狀。

「心房顫動患者終身都需考量中風的風險。」李政鴻醫師指出,「為了降低中風風險,可以使用抗凝血劑。臨床上會根據患者年紀、性別、糖尿病、高血壓、心衰竭、中風史及血管疾病等,評估整體中風之風險,並給予合適的抗凝血劑,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

總括來說,每一個患者都需要考量預防中風的必要性,大部分患者都需要控制心跳速度,還有部分患者需要嚴格控制心跳節律,以避免心房顫動發作。

心臟保養重點提醒

除了按時服藥之外,日常生活中大家也要注意心臟保養,李政鴻醫師說,「高壓的工作,容易導致心房顫動發作,務必妥善調適工作壓力,該休息、就休息,盡量不要熬夜。」

李醫師提醒,飲食方面要避免高脂飲食、減少精緻碳水化合物、適量鹽分攝取,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肥胖也會對身體造成負擔,增加心房顫動的風險,建議維持理想體重,並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每周至少要有150分鐘低至中等強度運動,維持心肺功能。抽菸、喝酒都會增加心房顫動的風險,可以的話要趕緊戒掉。

貼心小提醒

心房顫動是老年人相當常見的心律不整,但是很多患者並沒有明顯症狀,容易錯過治療時機,等到中風發生時,才發現事態嚴重。

如果偶爾會感到心悸、頭暈、胸悶、容易喘,或是摸到脈搏有不規則的狀況,就要進一步檢查,即使症狀自動消失,也不能掉以輕心。李政鴻醫師叮嚀,「健康不是唾手可得的,是需要努力維持的,希望大家在工作之餘也要好好過生活,並留意身體發出的警訊,及早就醫、及早治療!」

原文連結
同場加映:心房顫動沒感覺,延誤治療恐中風
搜尋附近的診所(掛號、領藥超方便)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推薦閱讀

民生社區三總宿舍鐵皮掉落釀災!院方:將儘速完成修復賠償

民生社區三總宿舍鐵皮掉落釀災!院方:將儘速完成修復賠償

颱風康芮強襲,台北市松山區延壽街402巷的慈恩七村,發生因狂風吹落鐵皮屋頂的災情。三軍總醫院今日晚間發布聲明表示,該處為三總松山分院列管的職務宿舍,針對災損賠償已完成任務編組,後續將以迅速便民方式,完成修復及賠償事宜。

2024年11月01日 21:41

每年200萬人死於「懶惰病」!醫點名6行為:叫外送太方便

每年200萬人死於「懶惰病」!醫點名6行為:叫外送太方便

上了一天班彷彿被榨乾,根本沒時間喝水上廁所,回到家只想癱在沙發上耍廢、叫外送吃,更別說運動了,這是你每天的日常嗎?小心「懶惰」恐致命。腎臟科醫師洪永祥指出,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出每年約有200萬人死於「懶惰病」,其中懶得上廁所、懶得喝水、懶得下廚、懶得活動、懶得動腦及懶得健檢等行為,都會增加罹病風險,應盡快調整。

2024年11月01日 20:18

醫示警「2款火鍋」糖量爆表! 害人糖尿病、心臟病

醫示警「2款火鍋」糖量爆表! 害人糖尿病、心臟病

根據《英國醫學期刊》(BMJ)最新研究,高糖攝取與多達18種內分泌或代謝疾病(如痛風、肥胖、第二型糖尿病)以及10種心血管疾病(如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密切相關,顯示攝取過多的糖對身體百害無一利。

2024年11月01日 20:00

醫揭心靈課程「3恐怖套路」:快離開!大推1招最有用

醫揭心靈課程「3恐怖套路」:快離開!大推1招最有用

台灣影音頻道《眾量級CROWD》宣布停止更新,頻道主理人「家寧」近日開設新頻道,因影片談話內容與過去言行差異甚大,引發廣泛網友討論;甚有不少人猜測,家寧詭異的談話語調,可能與過去參加「心靈成長課程」有關。

2024年11月01日 19:34

飛馬咖哩粉含蘇丹紅!高雄2知名原料行購1170kg 675盒流4縣市

飛馬咖哩粉含蘇丹紅!高雄2知名原料行購1170kg 675盒流4縣市

蘇丹紅之亂再起!新北市濟生公司生產的一批「飛馬牌咖哩粉」日前被檢出蘇丹紅色素,高雄市有2家知名食品原料行購入1170.6公斤,衛生局日前前往稽查,除已販售的產品外,架上所剩產品已全數下架回收。不過衛生局查出,仍有405公斤(675盒)已流入屏東縣、台南市、嘉義縣、台中市,已通知轄區衛生局下架回收。

2024年11月01日 17:35

蘇丹紅咖哩粉流入9縣市「5千盒只追回652盒」 業者喊要提複驗

蘇丹紅咖哩粉流入9縣市「5千盒只追回652盒」 業者喊要提複驗

又爆蘇丹紅!今年初濟生公司才因辣椒粉含蘇丹紅且變造檢驗報告引發爭議,新北市衛生局日前再查獲濟生公司生產「飛馬牌特調咖哩粉600克」驗出蘇丹色素一號,該批號總計生產5253盒,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表示,到今天下午3點為止各縣市衛生局下架652盒,北市衛生局也已將業者移送,而濟生公司已經是累犯,相信檢調會加重處分。

2024年11月01日 17:29

太極拳助肺癌患者重拾健康 中醫大附醫極拳運動助提升體能

太極拳助肺癌患者重拾健康 中醫大附醫極拳運動助提升體能

肺癌病人在術後肺功能會有不同程度的減少,適度的運動對體力及肺功能的恢復都有益處。一位56歲蘇小姐去年初健檢發現肺腺癌,術後體虛、呼吸喘促症狀。於中醫大附醫尋求中醫內科協助,參加馬培德醫師「太極拳運動課程」,經過三個月訓練後,症狀獲得改善,體能與免疫力也獲得提升。

2024年11月01日 17:02

懷孕6個月…還是雙胞胎!急喊「不知爸爸是誰」 她列激戰時序表

懷孕6個月…還是雙胞胎!急喊「不知爸爸是誰」 她列激戰時序表

現代男女性觀念越來越開放,一名懷孕女網友心急私訊婦產科名醫蘇怡寧,求救「要找孩子的爸爸」,她透露自己目前懷孕6個月又1週多、是雙胞胎,但不清楚孩子的爸爸是誰,並列出「激戰時序表」在4月初、4月中及5/17都曾與不同的男子發生性行為,連自己都搞混「不曉得哪一個機率比較大?」錯綜復雜的男女關係讓一票網友全看傻。

2024年11月01日 16:07

掌和信醫院35年!黃達夫今卸下院長職務 副院長褚乃銘接任

掌和信醫院35年!黃達夫今卸下院長職務 副院長褚乃銘接任

擔任和信醫院執行長、院長達35年的黃達夫今(1)日起卸任,院長職務由副院長褚乃銘接任,成為繼已故台大教授宋瑞樓、黃達夫之後,第三任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

2024年11月01日 15:35

康芮狂掃當心5傳染病!今年類鼻疽破百創紀錄、北部登革熱威脅增

康芮狂掃當心5傳染病!今年類鼻疽破百創紀錄、北部登革熱威脅增

康芮颱風以強颱之姿撲台,各地強風豪雨且陸續傳出災情,疾病管制署今(1)日示警,風災後包含登革熱、類鼻疽、腸胃道疾病等5大傳染病風險上升,類鼻疽今年已經逾百例、20死,創下史上最高。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分析,這次北部豪雨勝於前兩次颱風,登革熱風險大增,要特別注意清理積水。

2024年11月01日 14:07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