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是個醫護人員所組成的團隊,由醫師擔任編輯,邀集各專科醫師撰文,提供給您高品質、具有實證、符合世界醫療指引的健康資訊。

不到40就中風 醫師解惑:心房顫動在作祟

▲心房顫動。(圖/照護線上)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C先生對工作非常投入,雖然壓力很大,但正值壯年的他並不以為意,沒想到,未滿40歲的他,卻突然中風了。

台中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李政鴻醫師回憶,C先生當時是因感到手腳無力,所以趕緊就醫,確診為栓塞性中風。經詳細檢查後,發現他有心房顫動,而且還有卵圓孔未關閉的狀況。

C先生平時喜歡騎腳踏車,但是常常在衝刺時感到使不上力,心跳非常快,很不舒服;偶爾也會感到頭暈、胸悶、疲倦,只是休息一陣子後便改善。陣發性心房顫動容易被輕忽的原因就在於,患者平時心跳節律都很正常,但是會在某些時候出現短暫、間歇性的心房顫動,導致心悸等不適。

「我們利用電氣燒灼術治療心房顫動,並把卵圓孔用閉合器關閉起來。」李政鴻醫師表示,「中風的經驗讓他深刻體會到生命的脆弱,對於人生的看法也有些改變。從前都是拼命工作,現在他曉得生命中不是只有工作,必須好好照顧身體,才不會透支健康。我也提醒他,運動不能過度,騎腳踏車不必像從前那麼拚,畢竟運動是為了健康,而不是為了成績。」

提高警覺!心房顫動常無感

心房顫動是相當常見的心律不整,發作時心房的跳動會像顫抖一般,不再規律收縮。根據統計,有四成至六成的患者並沒有症狀,很容易被忽略。

容易被忽略的心房顫動

有些患者症狀表現比較輕微,可能是倦怠、全身無力;嚴重一點,會感到胸悶、胸痛、活動會喘;更嚴重的話可能會導致心臟衰竭。心跳非常快的時候,心輸出量變差,患者的日常活動也會受到限制。

心房顫動患者可能毫無症狀,也可能感到明顯不適,臨床表現非常多樣,而且部分患者屬於陣發性心房顫動,時好時壞,李政鴻醫師提醒,大家要提高警覺,偶爾可以摸摸脈搏,若是發現脈搏不規則,要盡快就醫。

使用心電圖便能診斷心房顫動,若是發作較頻繁、症狀較明顯,早期診斷的機率就比較高,如果做檢查時沒有偵測到心房顫動發作,可以做24小時心電圖,甚至是連續7天到14天的長時間監測,有助增加診斷率。

心房顫動不治療,小心中風跟著來

心房顫動雖然是心臟的問題,但是會大幅增加中風的風險,造成嚴重併發症,影響遍及全身,一定要盡早治療。心房顫動可能使心房裡的血液凝結形成血栓,當血栓打到腦血管裡,就是腦中風;根據李醫師臨床經驗,當血栓打到腸子的血管,會造成腸子缺血、壞死,就是腸中風;當血栓打到腎臟的血管,會出現突發性腰痛,就是腎臟中風;當血栓打到四肢的血管,會出現手腳無力、不能動,就是肢體中風。

心房顫動容易導致中風

由於心跳速度偏快、不規則,可能導致心臟衰竭;根據李醫師臨床經驗,當患者的心臟有其他問題時,若發生心房顫動,可能會造成肺積水、呼吸衰竭等嚴重的心衰竭症狀。

部分患者的心跳不規則、忽快忽慢,如果停頓太久,也可能產生昏厥,容易產生意外,李政鴻醫師說,「若在走路、騎車時突然倒下、失去意識,是非常危險的事情!」

及早治療,控制心律、預防中風

心房顫動的治療會朝幾個方向進行,包括控制心跳節律、控制心跳速度、及預防中風。李政鴻醫師解釋,使用抗心律不整的藥物有機會讓心跳恢復正常節律,減少心悸、胸悶、頭暈等症狀,或者盡量把心跳速度限制住,避免心跳速度太快而造成心臟衰竭的症狀。

「心房顫動患者終身都需考量中風的風險。」李政鴻醫師指出,「為了降低中風風險,可以使用抗凝血劑。臨床上會根據患者年紀、性別、糖尿病、高血壓、心衰竭、中風史及血管疾病等,評估整體中風之風險,並給予合適的抗凝血劑,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

總括來說,每一個患者都需要考量預防中風的必要性,大部分患者都需要控制心跳速度,還有部分患者需要嚴格控制心跳節律,以避免心房顫動發作。

心臟保養重點提醒

除了按時服藥之外,日常生活中大家也要注意心臟保養,李政鴻醫師說,「高壓的工作,容易導致心房顫動發作,務必妥善調適工作壓力,該休息、就休息,盡量不要熬夜。」

李醫師提醒,飲食方面要避免高脂飲食、減少精緻碳水化合物、適量鹽分攝取,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肥胖也會對身體造成負擔,增加心房顫動的風險,建議維持理想體重,並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每周至少要有150分鐘低至中等強度運動,維持心肺功能。抽菸、喝酒都會增加心房顫動的風險,可以的話要趕緊戒掉。

貼心小提醒

心房顫動是老年人相當常見的心律不整,但是很多患者並沒有明顯症狀,容易錯過治療時機,等到中風發生時,才發現事態嚴重。

如果偶爾會感到心悸、頭暈、胸悶、容易喘,或是摸到脈搏有不規則的狀況,就要進一步檢查,即使症狀自動消失,也不能掉以輕心。李政鴻醫師叮嚀,「健康不是唾手可得的,是需要努力維持的,希望大家在工作之餘也要好好過生活,並留意身體發出的警訊,及早就醫、及早治療!」

原文連結
同場加映:心房顫動沒感覺,延誤治療恐中風
搜尋附近的診所(掛號、領藥超方便)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不要輕忽小痛!疼痛科權威孫維仁推「無痛老化」 倡太極拳養生

不要輕忽小痛!疼痛科權威孫維仁推「無痛老化」 倡太極拳養生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28日)舉辦健康講座,主題為「破解常見痠痛困擾」,邀請疼痛醫學權威、台大醫學院麻醉科名譽教授孫維仁醫師擔任主講人,他呼籲民眾重視自己身上的各種痛,別覺得小痛就不當一回事,並應透過營養補充、太極拳等方式好好養生,才能「無痛老化」。

2025年08月28日 19:59

八仙塵爆助傷患止痛「無人成癮」 孫維仁:治病也要治痛

八仙塵爆助傷患止痛「無人成癮」 孫維仁:治病也要治痛

今年是八仙塵暴10周年,那場災難造成近500名年輕人燒燙傷,重傷患者換藥過程宛如酷刑,而孫維仁醫師身為台灣麻醉醫學專家,當時力倡「止痛等於生命支持」,推動急診開放嗎啡不限量,結果成功協助大量傷患獲得充分鎮痛,且無人因此成癮,他的努力不僅實際造福民眾,也締造台灣醫療重要突破。

2025年08月29日 10:04

跟酒駕一樣危險!藥師示警9類「藥駕」藥物:反應速度會變慢

跟酒駕一樣危險!藥師示警9類「藥駕」藥物:反應速度會變慢

「藥駕」不輸酒駕!服用某些藥物後再開車,可能反應速度變慢或出現疲勞、暈眩、專注力與判斷力。對此,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藥師郭奕宏列出「9類藥物」使用後,就跟「酒駕」一樣危險,其中也包括眼科散瞳劑眼藥水。

2025年08月31日 12:17

卸任前最後一天上班 邱泰源:離開不會不捨

卸任前最後一天上班 邱泰源:離開不會不捨

衛福部長邱泰源今(31)日是最後一天上班,今上午出席活動受訪時被問及心情,他表示,「非常快樂的過每一天」,這兩天衛福部會辦歡送會,大家都是平常心,未來無論在哪個位置,都會盡力幫國家做事。至於離開是否會不捨,他則直言「一點也不會。」

2025年08月31日 10:26

她雙眼乾澀每天用人工淚液難緩解 針灸3個月改善逾5成

她雙眼乾澀每天用人工淚液難緩解 針灸3個月改善逾5成

64歲李女士,長期受到雙眼乾澀與久視疲勞困擾,尤其在閱讀時症狀加劇,儘管每日使用人工淚液4次,仍難以緩解不適,尋求中醫治療協助,在接受針灸3個月後,眼部乾澀與疲勞改善超過5成;持續治療至第4個月已無需依賴人工淚液,眼睛舒適度大幅提升。

2025年08月31日 09:14

吃甜點有苦味 他一查癌症末期了!醫示警兩大症狀:初期不明顯

吃甜點有苦味 他一查癌症末期了!醫示警兩大症狀:初期不明顯

一位71歲的老翁因長時間食慾不振與全身搔癢,並且經常感覺到甜點有苦味,直到就醫後才得知自己已罹患肝癌末期。這名老翁的案例引起醫界關注,醫師錢政弘提醒民眾,肝臟疾病初期可能會出現不明的症狀,包括味覺改變、皮膚異常等,應儘早進行檢查。

2025年08月30日 23:39

一票人早餐常吃!「把它當燕麥片」以為健康 醫喊母湯

一票人早餐常吃!「把它當燕麥片」以為健康 醫喊母湯

以為很養生,但卻是在吃垃圾食品!家醫科醫師李思賢指出,有患者早餐都吃燕麥泡牛奶配水果,但他所謂的燕麥卻是玉米片,可能讓血糖飆升,對他來說就像垃圾食品。他也提醒,燕麥片對血糖有問題的人來說仍會有劇烈影響,建議選擇原形、無加工的燕麥。

2025年08月30日 19:22

母乳、配方奶糖份都是「乳糖」 專家:有助腦部、神經發育 

母乳、配方奶糖份都是「乳糖」 專家:有助腦部、神經發育 

母嬰品牌「媽媽餵」影片指稱嬰兒配方奶粉含糖量高,可能導致過動,引起家長恐慌。國際泌乳顧問澄清,母乳與配方奶中的主要糖份以乳糖(lactose)為主,其性質與飲料中的添加糖(added sugars)或蔗糖(sucrose)不同,不能混為一談。且哺乳方式沒有標準答案,依醫囑與家庭現況,選擇全母乳、混合餵養或配方奶,只要寶寶健康、媽媽安穩,就是對的選擇。

2025年08月30日 18:43

設計師熬夜畫圖手痛到不舉 中醫揭五十肩分4類「年輕人也中招」

設計師熬夜畫圖手痛到不舉 中醫揭五十肩分4類「年輕人也中招」

一名32歲男性室內設計師,因長時間熬夜畫圖,某天突然右手抬不起來、肩膀劇烈疼痛,起初誤以為是肌肉拉傷,經診斷為典型五十肩。中醫師指出,五十肩不是一般的肌肉拉傷,而是肩關節囊慢性發炎與沾黏,臨床觀察有4種體質類型,而現代人久坐辦公、滑手機、缺乏運動,患者有年輕化趨勢,若輕忽不治療,可能導致肩關節日漸僵硬,影響日常生活。

2025年08月30日 17:56

糖尿年輕化!28歲酒店妹「腎病變」水腫臉發黑 洗腎過一生

糖尿年輕化!28歲酒店妹「腎病變」水腫臉發黑 洗腎過一生

糖尿病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高雄一名28歲酒店妹有家族糖尿病史,年僅22歲就罹患糖尿病,因工作處於高壓環境,又沒有規律服藥,近一年體重稍增、出現泡泡尿,就醫檢查時發現腎功能嚴重低下,3個月前開始洗腎人生。腎臟科醫師表示,年輕型糖尿病不只罹患得早,惡化程度還更快,若未適度控制血糖,恐提早8年就得開始洗腎。

2025年08月30日 17:48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