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40就中風 醫師解惑:心房顫動在作祟

▲心房顫動。(圖/照護線上)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C先生對工作非常投入,雖然壓力很大,但正值壯年的他並不以為意,沒想到,未滿40歲的他,卻突然中風了。

台中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李政鴻醫師回憶,C先生當時是因感到手腳無力,所以趕緊就醫,確診為栓塞性中風。經詳細檢查後,發現他有心房顫動,而且還有卵圓孔未關閉的狀況。

C先生平時喜歡騎腳踏車,但是常常在衝刺時感到使不上力,心跳非常快,很不舒服;偶爾也會感到頭暈、胸悶、疲倦,只是休息一陣子後便改善。陣發性心房顫動容易被輕忽的原因就在於,患者平時心跳節律都很正常,但是會在某些時候出現短暫、間歇性的心房顫動,導致心悸等不適。

「我們利用電氣燒灼術治療心房顫動,並把卵圓孔用閉合器關閉起來。」李政鴻醫師表示,「中風的經驗讓他深刻體會到生命的脆弱,對於人生的看法也有些改變。從前都是拼命工作,現在他曉得生命中不是只有工作,必須好好照顧身體,才不會透支健康。我也提醒他,運動不能過度,騎腳踏車不必像從前那麼拚,畢竟運動是為了健康,而不是為了成績。」

提高警覺!心房顫動常無感

心房顫動是相當常見的心律不整,發作時心房的跳動會像顫抖一般,不再規律收縮。根據統計,有四成至六成的患者並沒有症狀,很容易被忽略。

容易被忽略的心房顫動

有些患者症狀表現比較輕微,可能是倦怠、全身無力;嚴重一點,會感到胸悶、胸痛、活動會喘;更嚴重的話可能會導致心臟衰竭。心跳非常快的時候,心輸出量變差,患者的日常活動也會受到限制。

心房顫動患者可能毫無症狀,也可能感到明顯不適,臨床表現非常多樣,而且部分患者屬於陣發性心房顫動,時好時壞,李政鴻醫師提醒,大家要提高警覺,偶爾可以摸摸脈搏,若是發現脈搏不規則,要盡快就醫。

使用心電圖便能診斷心房顫動,若是發作較頻繁、症狀較明顯,早期診斷的機率就比較高,如果做檢查時沒有偵測到心房顫動發作,可以做24小時心電圖,甚至是連續7天到14天的長時間監測,有助增加診斷率。

心房顫動不治療,小心中風跟著來

心房顫動雖然是心臟的問題,但是會大幅增加中風的風險,造成嚴重併發症,影響遍及全身,一定要盡早治療。心房顫動可能使心房裡的血液凝結形成血栓,當血栓打到腦血管裡,就是腦中風;根據李醫師臨床經驗,當血栓打到腸子的血管,會造成腸子缺血、壞死,就是腸中風;當血栓打到腎臟的血管,會出現突發性腰痛,就是腎臟中風;當血栓打到四肢的血管,會出現手腳無力、不能動,就是肢體中風。

心房顫動容易導致中風

由於心跳速度偏快、不規則,可能導致心臟衰竭;根據李醫師臨床經驗,當患者的心臟有其他問題時,若發生心房顫動,可能會造成肺積水、呼吸衰竭等嚴重的心衰竭症狀。

部分患者的心跳不規則、忽快忽慢,如果停頓太久,也可能產生昏厥,容易產生意外,李政鴻醫師說,「若在走路、騎車時突然倒下、失去意識,是非常危險的事情!」

及早治療,控制心律、預防中風

心房顫動的治療會朝幾個方向進行,包括控制心跳節律、控制心跳速度、及預防中風。李政鴻醫師解釋,使用抗心律不整的藥物有機會讓心跳恢復正常節律,減少心悸、胸悶、頭暈等症狀,或者盡量把心跳速度限制住,避免心跳速度太快而造成心臟衰竭的症狀。

「心房顫動患者終身都需考量中風的風險。」李政鴻醫師指出,「為了降低中風風險,可以使用抗凝血劑。臨床上會根據患者年紀、性別、糖尿病、高血壓、心衰竭、中風史及血管疾病等,評估整體中風之風險,並給予合適的抗凝血劑,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

總括來說,每一個患者都需要考量預防中風的必要性,大部分患者都需要控制心跳速度,還有部分患者需要嚴格控制心跳節律,以避免心房顫動發作。

心臟保養重點提醒

除了按時服藥之外,日常生活中大家也要注意心臟保養,李政鴻醫師說,「高壓的工作,容易導致心房顫動發作,務必妥善調適工作壓力,該休息、就休息,盡量不要熬夜。」

李醫師提醒,飲食方面要避免高脂飲食、減少精緻碳水化合物、適量鹽分攝取,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肥胖也會對身體造成負擔,增加心房顫動的風險,建議維持理想體重,並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每周至少要有150分鐘低至中等強度運動,維持心肺功能。抽菸、喝酒都會增加心房顫動的風險,可以的話要趕緊戒掉。

貼心小提醒

心房顫動是老年人相當常見的心律不整,但是很多患者並沒有明顯症狀,容易錯過治療時機,等到中風發生時,才發現事態嚴重。

如果偶爾會感到心悸、頭暈、胸悶、容易喘,或是摸到脈搏有不規則的狀況,就要進一步檢查,即使症狀自動消失,也不能掉以輕心。李政鴻醫師叮嚀,「健康不是唾手可得的,是需要努力維持的,希望大家在工作之餘也要好好過生活,並留意身體發出的警訊,及早就醫、及早治療!」

原文連結
同場加映:心房顫動沒感覺,延誤治療恐中風
搜尋附近的診所(掛號、領藥超方便)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郭漢崇化解「排尿障礙」獲國際肯定 「陳偉殷受傷」啟發創新療法

郭漢崇化解「排尿障礙」獲國際肯定 「陳偉殷受傷」啟發創新療法

美國史丹佛大學日前公布「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台灣知名泌尿科專家、花蓮慈濟醫院泌尿部主任郭漢崇再次入選。對此,他坦言原本不知有此榜單,並未在意,但後來發現在國內醫師中,他有多年名列前20傑,對於默默耕耘台灣後山已久的他來說,這才感受到珍貴肯定。

2025年10月18日 09:23

從帶領醫學生罷工到堅守花蓮 李明哲用「熱血」打造全新雙和醫院

從帶領醫學生罷工到堅守花蓮 李明哲用「熱血」打造全新雙和醫院

雙和醫院在去年通過醫院評鑑,成為台灣最「年輕」醫學中心,而國內知名器官移植專家、一般外科醫師李明哲,也在同年接任院長,如何帶領醫院呈現不同風貌,各界都矚目。他表示,他性子較急,該做的事都想趕快做好,將敦促醫療團隊保有「助人」的心,也希望自已的熱血能感染同仁,一起讓醫界更好。

2025年10月06日 09:23

驚人閃兵招式! 醫揭聽過「最猛的」

驚人閃兵招式! 醫揭聽過「最猛的」

藝人閃兵案延燒,泌尿科醫師戴定恩分享自己擔任過兵役體檢醫師,聽過各種閃兵理由,「最猛的是拿針戳自己的胸口,希望製造出氣胸,這個我覺得要意志力驚人!」

2025年10月23日 07:47

藝人閃兵 醫憶「全村役男得思覺失調症」超瞎真相

藝人閃兵 醫憶「全村役男得思覺失調症」超瞎真相

藝人閃兵案延燒,新北檢發動第三波拘提行動,陳柏霖、修杰楷、Energy張書偉、坤達以及棒棒堂小杰都涉案。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曾當過軍營的精神科主任,他回憶,當年某村不到30人要當兵,竟都有思覺失調症的診斷證明,後來經過會談,確認只有一名役男是真正精神疾病,其他人是假裝的。他直言,此事很瞎。

2025年10月23日 06:45

東北季風增強氣溫驟降!小心心臟病、中風 4時段最危險

東北季風增強氣溫驟降!小心心臟病、中風 4時段最危險

東北季風增強,依據氣象署預報,北部、東北部將迅速轉為濕涼,溫度大降,其他地區則早晚偏涼;南投縣衛生局提醒民眾注意保暖,尤其是三高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長者,並務必留意四個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時段,以免因溫差過大造成血壓突然升高,進而增加心臟病及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

2025年10月22日 22:00

失智症治療不只藥物 耕莘推「整合模式」玩遊戲兼健腦

失智症治療不只藥物 耕莘推「整合模式」玩遊戲兼健腦

全台失智人口突破35萬人,衛福部已核准兩款針對早期阿茲海默症的治療新藥且已經有患者開始使用,帶來改變契機。醫師指出,治療不僅侷限於藥物層面,更需要從認知訓練與社會參與著手,耕莘醫院失智症團隊攜手中研院語言學研究所,開發「每日腦點心」APP,將新藥治療與遊戲化認知訓練結合,讓患者邊治療邊健腦。

2025年10月22日 18:10

用「病、斃死豬肉」最重可罰2億 食藥署嚴查東南亞、中國食品

用「病、斃死豬肉」最重可罰2億 食藥署嚴查東南亞、中國食品

台中市通報疑似非洲豬瘟案例,台中市農業局已與中央相關人員到豬場全面撲殺。食藥署表示,非洲豬瘟不是人畜共通傳染病,不會感染人類,民眾不用恐慌,但若食品業者刻意使用「病、斃死豬肉」,最重可處新臺幣2億元以下罰鍰,情節重大者可命其歇業。

2025年10月22日 17:27

白袍高血壓別輕忽!醫揭追蹤「1/3將成真高血壓」

白袍高血壓別輕忽!醫揭追蹤「1/3將成真高血壓」

一名50多歲女性因為血壓偏高來就診,到醫院量血壓直上升,但是在家量測又血壓偏低,因為認為自己是因為就醫緊張導致「白袍高血壓」,她竟自行停藥,結果導致血壓失控。醫師提醒,白袍高血壓者也不能輕忽平時的血壓,因為研究顯示白袍高血壓患者大約有三分之一,在追蹤二至三年後,會演變為真高血壓。

2025年10月22日 16:54

愛心點亮病房!慈善基金會百萬病床捐若瑟醫院 守護孩子健康

愛心點亮病房!慈善基金會百萬病床捐若瑟醫院 守護孩子健康

「讓孩子有張能安心睡的床,對偏鄉醫療來說,是最溫柔的力量。」天主教若瑟醫院今(22)日舉行兒科病床捐贈儀式,現場瀰漫著一股安靜卻深刻的感動。由「林思宏X5醫師慈善基金會」捐贈的16張全新兒科專用病床,總價值約100萬元,象徵著醫療公益的一份承諾,也為雲林偏鄉病童帶來更安全、舒適的治療環境。

2025年10月22日 16:14

經前煩躁、腹脹怎麼辦?「6招小撇步」輕鬆改善

經前煩躁、腹脹怎麼辦?「6招小撇步」輕鬆改善

每到生理期前,許多女性都會面臨煩躁、腹脹、腰酸,甚至暴食的困擾,不僅影響工作效率,也讓生活品質下降,營養師珊珊指出,這些症狀多與體內荷爾蒙變化、發炎反應及血糖波動有關,她整理出「6招小撇步」,幫助女性輕鬆舒緩經前不適。

2025年10月22日 15:43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