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1分鐘微笑量表」 讓你秒懂嚴重程度



圖文/NOW健康 陳如頤

1名50多歲家庭主婦,住在台中海線地區,出入皆需開車代步,但因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手部關節發炎腫痛,無法掌控方向盤,進而無法出門導致憂鬱。所幸經醫師建議,使用健保新納入給付的口服藥物,又回復原先能自在開車和出門的生活。

類風濕性關節炎屬自體免疫疾病 常合併肺部發炎或心血管問題

根據統計,台灣約有7、8萬人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中老年女性,常見關節腫痛、晨僵、疲倦、體重下降、口眼乾燥等症狀。這是一種因自體免疫系統失調,進而影響關節導致關節發炎的疾病。

童綜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邱瑩明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若沒有好好控制,不僅可能面臨關節破壞的失能風險、降低生活品質,還可能併發容易感染、心血管疾病、骨鬆和憂鬱症等疾病。由於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無法根治,但若能在確診後及早治療,有助於延緩病程、減少關節腫痛不適,還能保有較好的生活品質。

常見治療藥物分兩大類 抗發炎藥物與免疫調節製劑

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目標,邱瑩明主任坦言,以關節不破壞、不變形、不失能為主要,目前常見藥物分兩大類:其中一種機轉是控制關節發炎程度,也就是把消炎症狀壓下去,就像房子起火了就要去滅火,這類藥物是俗稱的消炎止痛藥和類固醇,主要作用就是抗發炎。

另外一類藥物則是從源頭控制,讓免疫系統不要造成發炎,減少發炎情況產生,可以想像成改變房子的材質,讓房子不會輕易失火,這類藥物稱為免疫調節製劑,主要目標是去協助調節免疫系統來調整體質。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不是一種藥物用到底,當急性症狀緩解後,仍需繼續長期使用調理體質的免疫調節劑,但有些病友不清楚藥物的種類和作用,只要覺得症狀改善、身體無不適症狀,就自行停藥或減量服用,反而造成發炎症狀反覆性加劇的情況。另外,也有些病友雖然按時使用免疫調節劑,卻因病況較嚴重,傳統免疫調節劑仍無法有效控制,讓病友相當困擾。

善用「1分鐘微笑量表」自我評估 醫病有效溝通助治療達標

邱瑩明主任建議病友,若發現乖乖服藥,症狀卻沒改善,一定要讓醫師了解狀況。另外,如果不確定自己的疾病控制情況,也可定期透過財團法人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推出「1分鐘微笑量表」,自我評估,找出對應疾病控制程度的表情符號,並以此與醫師充分溝通,必要時調整用藥,幫助病友達成疾病長期穩定緩解的目標。



▲財團法人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推出「1分鐘微笑量表」,有助醫病溝通。(資料來源/財團法人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提供;圖/NOW健康製作)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種類多,隨著醫藥不斷進步,目前已有針劑生物製劑和新一代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可以幫助病友更有效地控制病況,且大多有健保給付,病友應避免放棄治療而去尋求偏方,以免病情惡化、更危急健康。

邱瑩明主任提到,針劑生物製劑的藥效比傳統藥物好很多,但有些患者恐懼且排斥打針,影響用藥順從性。目前已有新一代的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使用方便、效果佳,可幫助病友更簡單地控制疾病,保有較好的生活品質。

最後,邱瑩明主任也分享門診1名摩托車騎士病友的個案,患者因類風濕性關節炎、手指關節腫脹和疼痛,難以控制油門,行車速度相當緩慢,只要被超車就不開心。不過,在經過新一代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的治療,不適症狀明顯改善,終於能像過往一樣享受騎車的自在。



▲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達標,以期有效控制關節發炎的症狀。(資料來源/財團法人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提供;圖/NOW健康製作)

更多NOW健康報導
▸空氣汙染恐影響年輕人心血管健康 造成頸動脈厚度增加
▸長期打鼾恐罹癌及猝死 上呼吸道鼻腔及口腔重建解危機

關鍵字: NOW健康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退休師煮菜「越煮越鹹」竟白內障+散光釀禍 醫揭手術治療時機

退休師煮菜「越煮越鹹」竟白內障+散光釀禍 醫揭手術治療時機

一名65歲老師在退休後熱衷於烹飪與園藝,但最近半年來視力逐漸模糊,特別是夜間開車時,對向來車的燈光會出現嚴重的眩光與光暈,不僅如此,平時看食譜和手機也變得越來越吃力,做園藝時會誤剪花草,還把食譜上的鹽巴3匙看成8匙,讓家人頻頻跟她反映做菜越來越鹹,最後就醫才知道是白內障合併散光。

2025年11月27日 19:34

男大生燒2周「竟是急性血癌」 醫列4大警訊:常被當成感冒

男大生燒2周「竟是急性血癌」 醫列4大警訊:常被當成感冒

台灣每年約新增950至1000名急性血癌病患,常見四大症狀包含「臉色蒼白、容易疲倦」、「不明原因的反覆發燒」、「未受外力碰撞卻出現瘀青或出血」、「骨骼或關節疼痛」。醫師提醒,由於這些症狀並不具特異性,常被誤以為是貧血或感冒,導致錯過就醫時機。

2025年11月27日 19:09

神經外科名醫馬辛一病逝 學長回憶:一切以病人為主的好醫生

神經外科名醫馬辛一病逝 學長回憶:一切以病人為主的好醫生

曾任台灣神經外科醫學會理事長的名醫馬辛一,日前因車禍受傷住進三軍總醫院,原本狀況穩定,期間並接受親友探視,未料今傳出過世消息,震驚醫界。對於相關詳情,三總稱,事涉病人隱私,仍在詢問家屬意見,細節不便透露,有進一步訊息會對外說明。據了解,死因與車禍無直接關聯,而有其他病因。

2025年11月27日 18:17

新北流感疫苗剩8萬劑 65歲以上接種抽iPhone 17

新北流感疫苗剩8萬劑 65歲以上接種抽iPhone 17

近期氣溫下降,呼吸道病毒更為活躍,高風險者要盡快接種流感疫苗!新北市衛生局指出,本年採購103萬劑公費流感疫苗,目前剩餘約8萬劑,只要65歲以上市民在12月31日前接種流感疫苗或COVID-19疫苗,還可參加抽獎活動,有機會獲得iPhone 17 Pro Max等多項大獎。

2025年11月27日 16:54

醫揭胰臟癌9大風險因子 「無症狀時揪出」7成有機會開刀治療

醫揭胰臟癌9大風險因子 「無症狀時揪出」7成有機會開刀治療

胰臟癌被稱為「癌王」,患者長期存活情形不佳,對此醫師說,早期辨識9大風險因子是關鍵,尤其是4項與個人型態有關的危險特徵,包括年齡超過60歲、長期抽菸、長期喝酒與肥胖,符合者更應積極篩檢,只要能在無症狀時經篩檢確診,超過7成都還能開刀治療。

2025年11月27日 16:28

眼球卡骨頭!他車禍「臉骨全碎」剩複視後遺症 醫揭恐怖警訊

眼球卡骨頭!他車禍「臉骨全碎」剩複視後遺症 醫揭恐怖警訊

苗栗一名25歲陳先生去年因嚴重車禍導致全臉骨折,雖經手術成功「拼回」臉龐,卻留下看東西一個變兩個的「複視」後遺症。這不僅讓他下樓梯時容易踩空,連玩手機遊戲都無法數算金幣,嚴重影響生活;經台中榮總跨科團隊接力治療,最終透過眼外肌手術,才成功讓他擺脫疊影地獄,重獲清晰視界。

2025年11月27日 16:25

變冷就關節僵硬 醫點名「5族群」是退化高風險群

變冷就關節僵硬 醫點名「5族群」是退化高風險群

近期天氣開始轉涼,不少人早上起來會感覺膝蓋有點卡卡緊緊的,醫師指出,不只是膝蓋會出現退化性關節炎,尾椎、腰椎、手指、髖關節,都有可能出現關節發炎和退化的情況,尤其是「超過65歲以上的年長者、進入更年期的婦女、骨質疏鬆、工作需要搬重物和長時間久坐久站、關節曾受過嚴重傷害」都是關節退化高風險群。

2025年11月27日 15:30

便秘男強力灌腸惹禍「直腸破了一大洞」 糞水亂竄引發腹膜炎

便秘男強力灌腸惹禍「直腸破了一大洞」 糞水亂竄引發腹膜炎

苗栗縣65歲黃姓老翁,長期飽受便秘所苦,每天都服用強力軟便劑,甚至每隔2~3天就自行灌腸,日前甚至改用更長的管子,把瀉藥送入直腸深處灌腸,沒想到竟突然引發劇痛,緊急送至大千綜合醫院急診,經電腦斷層掃描後赫然發現,在直腸上端處有一個巨大的破洞,糞水隨著破洞流進腹腔,引發嚴重的腹膜炎,幸好緊急手術救回一命。

2025年11月27日 15:04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