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發育、睪丸變大 兒童中樞性早熟要及早治療

▲性早熟。(圖/照護線上)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醫師,小女兒最近都抱怨胸部會痛耶。」媽媽帶著小女孩來到門診。

「現在幾歲?」醫師問。

「6歲10個月。」

「我們先檢查看看喔。」醫師和藹地說。

檢查後確定小女孩已有乳腺發育,子宮與卵巢大小也處於青春期的狀態,而且骨齡顯著超前3年。台北長庚紀念醫院兒童內分泌科蘇雅婷醫師表示,由於小女孩屬於中樞性早熟,且有快速進展的趨勢,預估身高153公分低於遺傳身高158公分,所以在討論之後決定進行性釋素類似物的治療,每三個月一針,經過3年半的治療,在10歲半時停止。小女孩的初經在11歲半到來,最終身高157公分,接近遺傳身高,順利達到治療的目標。

正常的青春期,女生在8歲乳房開始發育,男生在9歲睪丸體積變大,如果發現有提早發育的現象,便要提高警覺。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內分泌暨遺傳科主任羅福松醫師指出,常有家長在發現小朋友長陰毛或腳毛很多時便相當緊張,但是陰毛與腳毛並非性早熟的依據,建議至兒童內分泌科檢查,以確定診斷。

醫師會評估乳房、睪丸發育的程度,並安排骨齡檢查,了解生長板密合程度。羅福松醫師說,女生還會安排骨盆腔超音波,藉由卵巢大小、子宮大小、子宮內膜厚度來做判斷。另外還可以安排性釋素測驗(LHRH test),區分中樞性性早熟或周邊性性早熟。

兒童中樞性早熟,是因為下視丘-腦下垂體-性線軸提早活化,進而讓小朋友提早出現第二性徵。蘇雅婷醫師解釋,女生若在8歲之前有乳腺組織的發育,家長較容易察覺,至於男生若在9歲之前睪丸體積變大、陰囊變薄粉紅,家長較不容易發現,可能延誤就醫。

8成至9成的女性中樞性早熟,屬於特發性性早熟,沒有明確的腦部病灶,但是若伴隨癲癇、嚴重頭痛、視力缺損、多尿等狀況,可能要安排腦部核磁共振檢查。蘇雅婷醫師表示,男性中樞性早熟,整體而言有2成至7成5的比例是由顱內病灶所引起,因此所有性早熟的男生,都應該接受腦部核磁共振檢查。

性早熟可能與遺傳、飲食、環境賀爾蒙有關。羅福松醫師提醒,日常生活中,要避免用塑膠容器裝熱湯,避免讓小孩接觸香水、化妝品、保養品。至於牛奶、豆漿都可以喝,並不會造成性早熟。

蘇雅婷醫師也提醒,「吃東西之前,請多洗手,便可大幅減少攝入環境賀爾蒙!」

可能為性早熟的表現

性早熟會伴隨許多問題,包括骨齡超前、初經提前、代謝問題等。蘇雅婷醫師指出,因為性激素會促進生長板密合,若性早熟快速進展,將造成骨齡超前,生長板過早密合,而影響最終成人身高。初經提前,可能對女童造成適應壓力,而且過早的初經也會增加罹患與賀爾蒙相關乳房腫瘤的風險。此外,性早熟的女孩在代謝問題方面,如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的風險可能較一般族群高。

性早熟怎麼辦?

是否需要治療中樞性性早熟,必須經過兒童內分泌專科醫師詳細的評估。羅福松醫師解釋,治療與否取決於兒童的年齡、青春期進展的速度、身高增長速度、以及根據骨齡估計的成年身高。治療目標在於維持骨齡,避免初經提前,也有助於減少未來的代謝問題,或是與賀爾蒙相關乳房腫瘤的風險。

標準的治療是性釋素類似物針劑,打針方式可依照需求分為每個月或每三個月施打。通常是持續治療2年以上,直到把小朋友的骨齡拉到跟其他人差不多的程度,生理期也拉回跟同儕差不多的年紀再停針。蘇雅婷醫師說,使用性釋素類似物治療中樞性性早熟已有將近三十年歷史,安全性高。研究發現,使用性釋素類似物,跟沒有使用藥物作比較,未來生育能力沒有差異,甚至有研究指出,如果不治療,性早熟女生未來遇到不孕的機率可能稍微增加。

目前也有極細的性釋素類似物針劑可進行注射,有助降低兒童的疼痛與心理負擔,提升治療順從度。只要符合條件,健保也可以給付。

貼心小提醒


請小朋友們要早點睡、多運動、不要喝含糖飲料。羅福松醫師提醒,睡眠與運動可以刺激生長激素分泌,至於含糖飲料則會抑制生長激素,希望能夠在進入青春期的時候,達到較理想的身高。

家長若發現孩子們有性早熟的跡象,請務必至兒童內分泌科就診!

原文連結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全國「脂肪肝」智慧篩檢啟動 3年內擴展到25家醫院

全國「脂肪肝」智慧篩檢啟動 3年內擴展到25家醫院

脂肪肝威脅不容忽視,台灣平均每10人中超過3人有此問題,但民眾對其危險性認知有限。專家指出,若有脂肪肝,心肌梗塞風險將增加1.5倍、腦中風1.4倍、肝癌更高達2倍,平均減少4年餘命;為讓高危險群更早被發現,產官學界今宣示啟動全國性智慧篩檢計畫,希望改善診斷落後的現況。

2025年11月27日 11:24

天冷急重症病患增 醫:胸悶、呼吸不適快就醫

天冷急重症病患增 醫:胸悶、呼吸不適快就醫

近日全台明顯有感降溫,有急診醫師指出,這幾天病患沒有真的爆多,但是急重症的病人多了不少,還有年僅50歲的患者OHCA。他提醒,天氣明顯變冷,睡醒後一定要多穿衣物保暖,如果有胸悶、呼吸不適等問題,要趕快去看醫生。

2025年11月27日 10:08

刺激神經可防肌肉老化 醫:「全力垂直跳」效果勝過慢跑

刺激神經可防肌肉老化 醫:「全力垂直跳」效果勝過慢跑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許多人擔心肌少症,想多練肌肉,對此,復健科醫師王思恒指出,預防肌肉老化最重要不是補蛋白,而是「刺激神經」,因為神經在40歲後會自然凋亡,這也使肌肉失去指揮來源,建議日常生活中加入像「垂直跳」這類快速、具爆發性運動,更能減緩肌肉成為「孤兒」。

2025年11月27日 10:03

嬰幼兒染流感「病毒複製快」重症比例高 醫示警:快打疫苗

嬰幼兒染流感「病毒複製快」重症比例高 醫示警:快打疫苗

時序入冬,接下來恐再面臨一波流感疫情。對此,醫師指出,高風險族群中的「嬰幼兒」最好要施打流感疫苗,嬰幼兒免疫力差,根據臨床研究,感染後,身體帶的病毒量比較高,發生肺炎、腦炎、心肌炎等嚴重併發症的機會比較大。

2025年11月27日 10:00

以為腸胃不適 85歲嬤竟是主動脈剝離!醫護搶命7小時脫險

以為腸胃不適 85歲嬤竟是主動脈剝離!醫護搶命7小時脫險

85歲陳姓阿嬤近日出現頭痛、腹痛與腹瀉,家屬以為只是腸胃不適,送往東港安泰醫院急診後卻驚見是致命的急性主動脈剝離,隨時都有生命危險。由於患者高齡,手術風險極高,醫院立即啟動高風險手術應變機制,由蘇以理主任及李涵彥主任採雙主治制度聯手執刀。經過團隊7小時分秒必爭的搶救,成功完成人工血管重建,將阿嬤從鬼門關前救回,目前恢復良好,已能下床行走。

2025年11月27日 09:06

「直美」醫師補訓2年才能做醫美!衛福部與40醫團達2共識

「直美」醫師補訓2年才能做醫美!衛福部與40醫團達2共識

「直美」醫師確定終結!衛福部今(26)日晚間與40個醫界團體開會協商《特管辦法》醫美加強管理,在接近3小時會議之後做出兩點共識,其中確立直美醫師的關門條款,108年之後醫學系畢業生,需完成二年期醫師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PGY)才成執行醫美業務,未完成者則需要補訓;至於醫美診所是否要納入評鑑,會請醫界提出相關配套,下週會議再次協商。

2025年11月26日 20:39

主管遭爆私用技工當廚娘 疾管署重啟調查:無涉霸凌、不予懲處

主管遭爆私用技工當廚娘 疾管署重啟調查:無涉霸凌、不予懲處

疾管署東區管制中心傳出簡姓主任長期讓特定女技工協助備餐,基層員工看不慣公器私用檢舉爆料。疾管署長羅一鈞今(26)日下午說明結果,當事人表示無霸凌情形,就主管人員行政管理欠妥部分,經考績委員會討論後決議「不予懲處」。

2025年11月26日 16:00

男遭步槍射擊臉骨粉碎 三總3D列印技術成功重建顱顏

男遭步槍射擊臉骨粉碎 三總3D列印技術成功重建顱顏

一名年輕男性遭步槍擊傷,造成臉骨粉碎、呼吸道阻塞,甚至腦部暴露,被緊急送至三軍總醫院搶救,經醫療團隊啟動跨科協作,展開高難度顱顏重建治療,透過3D列印輔助導航等技術,成功助患者在重創後找回外觀及生活功能。

2025年11月26日 15:21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