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懷宗/英國人工生殖子女對捐精、卵者資訊有“知”的權利

▲哺乳、內臟脂肪、腹部脂肪、懷孕。(圖/123RF)
▲臺灣第一位試管嬰兒則是在1985年出生。(示意圖,非文中試管嬰兒/123RF)

文/潘懷宗 藥理學教授

1799年英國亨特醫生(John Hunter)完成人類第一個體外人工授精(In vitro fertilisation;IVF),之後歷經百餘年,世界上第一個試管嬰兒才於1978年在英國出生,而臺灣第一位試管嬰兒則是在1985(民國74)年出生。由於醫學技術的不斷突破,人類生殖技術進入了嶄新紀元,為了給生育有障礙的夫婦帶來希望,也為了維護生命之倫理及尊嚴,於是台灣的「人工生殖法」於民國96年3月1日公布實施,後又於107年1月3日公布修正版,施行至今。法令中明定人工生殖技術應以治療不孕為目的,而非作為創造生命的方法。

台灣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587號認為任何子女都有獲知其血統來源的權利,且立法院於民國96年5月修法承認子女婚生的否認權,等於是進一步落實是項解釋案。殊不知,在台灣受贈精/卵的人工生殖子女直至今日,卻仍然被排除在此項權利以外,雖然法界人士認為,若僅僅是給予“知”的權力,而不產生法律地位上的更動,應該是可以採取的方式,但台灣的法律卻仍只給予他們,在符合優生保健之需求,避免造成血統混亂的特殊情況下,方得申請查詢,此舉等於是限縮了受贈精/卵人工生殖子女獲悉自身血統來源的權利,恐有違憲之虞。

▲▼示意圖,孕婦,肚,寶寶,童年,家庭,健康,懷孕,夫妻,孩子,家庭,關懷(示意圖/123RF)
▲試管嬰兒給生育有障礙的夫婦帶來希望。(示意圖/123RF)

試管嬰兒的鼻祖-英國,令人佩服,率先在2005年修法賦予受贈精/卵人工生殖子女自年滿18歲起,就有獲悉自身血統來源的權利。這對從2005年起透過捐贈卵子或精子受孕而生下來的人來說(法不溯既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生里程碑,因為當他們年滿18 歲時(2023年),就可以獲得有關捐贈者的身份資訊。英國人類受精和胚胎學管理局(The Human Fertilisation and Embryology Authority;HFEA)表示,到2023年底約有30名,2024年底有超過700名,滿18歲受贈精/卵人工生殖的18歲青少年有資格找尋他們的捐贈者。這是自「英國捐贈者匿名法」修法後,第一批能夠索取有關其生物起源資訊的人工生殖子女,他們將能夠追蹤到自己的血統父母。英國媒體因此在近期大篇幅報導了《Who Is My Donor》這項活動的新聞。

粗估到2030年,將會有11,427名年輕人可以索取捐贈精卵者的信息,其中包括姓名、年紀和目前的居住地址。英國生育協會的佩雷斯博士(Marta Jansa Perez)將其描述為人工生殖的歷史時刻。現階段,捐贈者受孕佔英國體外人工受孕(或稱試管嬰兒)出生的六分之一,佔英國所有出生嬰兒的1/170。英國生育協會呼籲所有捐贈者“主動”與當初捐贈時的醫療院所聯繫,更新他們的聯繫方式,以便在人工生殖子女申請索取資料時(也可以不行使這項權利),就能立即獲得最新、最正確的訊息。其實對於某些人來說,18年前捐贈卵子或精子的行為,好似一個遙遠的記憶,不可能會去更新聯繫方式。因此,如果捐贈者能夠主動向醫療院所發送一封簡短的電子郵件或惠賜一通電話,都可以對希望能溯源血統的人工生殖子女們,在生活上和心理上給予正面巨大的溫暖和影響。英國監管機構預測,到2030年,每所英國公立小學都將平均有1~2名人工生殖的孩子。

▲▼示意圖,孕婦,肚,寶寶,童年,家庭,健康,懷孕,夫妻,孩子,家庭,關懷(示意圖/123RF)
▲英國在18年前就立法保障受贈精/卵人工生殖子女,擁有獲知血統來源的權利。(示意圖、非文章中人物/123RF)

我們都清楚了解到,願意成為捐贈者的人,所給予不育夫婦的是,一份令人難以置信的禮物,社會大眾都非常認可和支持那些使人們能夠擁有完整家庭的人。但是,過度強調人工生殖受術夫妻的決定權,或者是,精卵捐贈者的隱私保護權,進而剝奪人工生殖子女有知悉血統來源的權利,甚至忽視其人格發展與保障,都是有失偏頗的。英國能夠早早在18年前就立法保障受贈精/卵人工生殖子女,擁有獲知血統來源的權利,這對於他們的自我認同與發展,可說是意義非凡。因此,在不過度侵犯捐贈人基本權利的前提下,人工生殖子女的人格保障權或許應該凌駕於捐贈人的資訊保密之上,不知讀者以為然否?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3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顱顏重建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醫師擔任主講人。陳建宗特別分享「內視鏡輔助前額拉提」,適應症包括眉毛下垂、不對稱眉毛、皺眉肌過動症、前額頭短,有別於傳統拉皮手術,術後恢復快。

2025年11月03日 18:05

東森總裁王令麟曝「自然美」祕訣 笑稱「70歲比6年前更年輕」

東森總裁王令麟曝「自然美」祕訣 笑稱「70歲比6年前更年輕」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3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顱顏重建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醫師擔任主講人,分享逆齡抗老觀念。 東森集團總裁王令麟也親自參與,他分享,現在70多歲從沒有做過任何整形手術,為了「自然美」每天花時間保養,現在的自己比6年前還年輕。

2025年11月03日 17:59

破解發炎與憂鬱連鎖反應 蔡世仁揭精神醫學新方向

破解發炎與憂鬱連鎖反應 蔡世仁揭精神醫學新方向

入選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並名列台灣醫師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醫學部教授蔡世仁認為,他與團隊在學術領域最具突破性的發展,是從免疫學角度來理解精神疾病,並以系統性整合研究方式,釐清「發炎」與憂鬱症、躁鬱症及思覺失調症的關聯,立下重要里程碑。

2025年11月08日 10:03

「超人醫師」徐超斌今追思會 石崇良:持續增進南迴醫療可近性

「超人醫師」徐超斌今追思會 石崇良:持續增進南迴醫療可近性

長年致力南迴地區偏鄉醫療的「超人醫師」徐超斌於今年9月18日深夜辭世,南迴基金會今特別舉辦追思會。總統賴清德也特別出席頒發褒揚令。衛福部部長石崇良致詞時表示,徐超斌醫師一生致力於偏鄉醫療,衛福部對此獻上最深的謝意,未來也會持續增進南迴醫療可近性。

2025年11月09日 16:51

「在宅急症照顧」對象擬擴大 石崇良:擴及所有感染症患者

「在宅急症照顧」對象擬擴大 石崇良:擴及所有感染症患者

衛福部去年7月啟動「在宅急症照顧計畫」,衛福部部長石崇良今表示,今年8月OPAT(門診靜脈抗生素治療)上路,針對病情穩定、不需住院,可是還是需接受靜脈抗生素治療的成人感染症患者提供服務,之後將研擬在宅急症照顧對象將比照OPAT,擴及所有感染症患者。

2025年11月09日 16:08

每10位1人罹患!「沉默殺手」慢性腎臟病竄升全球10大死因

每10位1人罹患!「沉默殺手」慢性腎臟病竄升全球10大死因

一項最新發表於《The Lancet》的全球研究指出,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已悄然成為全球第九大死因,每年奪走約150萬條人命。專家警告,這項「沉默殺手」往往在病情惡化到危險階段前毫無症狀,全球約有七億八千八百萬人受到影響,相當於全球成年人口的14%,也就是每10位成年人中就有1人罹患。

2025年11月09日 13:04

金門醫院幼兒打錯疫苗!疾管署:啟動醫療疏失調查機制

金門醫院幼兒打錯疫苗!疾管署:啟動醫療疏失調查機制

衛福部金門醫院發生幼兒流感疫苗接種疏失,原本應施打水痘疫苗及流感疫苗第二劑,實際施打為水痘疫苗及A型肝炎疫苗,流感疫苗則未施打。對此,疾管署表示,已請醫院正式函報預防接種異常事件及調查,立即啟動院內調查及醫療疏失調查機制,並持續追蹤該名幼兒健康監測,另也再次呼籲確實遵守「三讀五對」原則,嚴謹核對疫苗品項與接種對象。

2025年11月09日 13:03

「每天喝水3000毫升」出現驚人變化 營養師:胃口小、體重降

「每天喝水3000毫升」出現驚人變化 營養師:胃口小、體重降

最近一名營養師指出,連續喝3000毫升水一周後,代謝變快、水腫消、體重下降,但也有上班族抱怨頻尿太煩,甚至有人喝過頭導致腎炎。專家劉博仁提醒,喝水要少量多次、掌握時機,睡前2至3小時應減少攝取,避免頻尿影響睡眠。每天需水量以「體重×30毫升」計算,喝對時間才能護腎又助代謝。

2025年11月09日 12:13

醫揭「人工陰莖」適合對象 術後硬度固定、體位有限制

醫揭「人工陰莖」適合對象 術後硬度固定、體位有限制

根據統計,台灣40歲以上男性約有四分之一出現勃起障礙,60歲以上更超過半數。顧家醫療總院長顧芳瑜醫師指出,勃起障礙依照嚴重程度與成因治療不同,甚至可選擇人工陰莖植入,適合「攝護腺癌術後、中風導致神經損傷或長期重度勃起功能障礙」等患者,但術後硬度為固定狀態,性行為體位也有限制,例如不適合進行女上男下,以免折斷。

2025年11月09日 11:14

研究認證!醫揭「1睡姿」最能防失智、助大腦排毒

研究認證!醫揭「1睡姿」最能防失智、助大腦排毒

早上起來覺得「腦霧」,記憶力變差、反應力下降,擔心自己是不是提早老化,有失智的風險?張家銘醫師在臉書粉絲專頁提醒,現代人長期睡不好、熬夜或壓力大導致淺眠,讓大腦內的「膠淋巴系統」無法出來工作,導致廢物累積,引發慢性發炎與神經退化,他建議透過生活習慣改善,「讓腦流動起來,記憶就會回來。」

2025年11月09日 09:13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