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懷宗/英國人工生殖子女對捐精、卵者資訊有“知”的權利

▲哺乳、內臟脂肪、腹部脂肪、懷孕。(圖/123RF)
▲臺灣第一位試管嬰兒則是在1985年出生。(示意圖,非文中試管嬰兒/123RF)

文/潘懷宗 藥理學教授

1799年英國亨特醫生(John Hunter)完成人類第一個體外人工授精(In vitro fertilisation;IVF),之後歷經百餘年,世界上第一個試管嬰兒才於1978年在英國出生,而臺灣第一位試管嬰兒則是在1985(民國74)年出生。由於醫學技術的不斷突破,人類生殖技術進入了嶄新紀元,為了給生育有障礙的夫婦帶來希望,也為了維護生命之倫理及尊嚴,於是台灣的「人工生殖法」於民國96年3月1日公布實施,後又於107年1月3日公布修正版,施行至今。法令中明定人工生殖技術應以治療不孕為目的,而非作為創造生命的方法。

台灣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587號認為任何子女都有獲知其血統來源的權利,且立法院於民國96年5月修法承認子女婚生的否認權,等於是進一步落實是項解釋案。殊不知,在台灣受贈精/卵的人工生殖子女直至今日,卻仍然被排除在此項權利以外,雖然法界人士認為,若僅僅是給予“知”的權力,而不產生法律地位上的更動,應該是可以採取的方式,但台灣的法律卻仍只給予他們,在符合優生保健之需求,避免造成血統混亂的特殊情況下,方得申請查詢,此舉等於是限縮了受贈精/卵人工生殖子女獲悉自身血統來源的權利,恐有違憲之虞。

▲▼示意圖,孕婦,肚,寶寶,童年,家庭,健康,懷孕,夫妻,孩子,家庭,關懷(示意圖/123RF)
▲試管嬰兒給生育有障礙的夫婦帶來希望。(示意圖/123RF)

試管嬰兒的鼻祖-英國,令人佩服,率先在2005年修法賦予受贈精/卵人工生殖子女自年滿18歲起,就有獲悉自身血統來源的權利。這對從2005年起透過捐贈卵子或精子受孕而生下來的人來說(法不溯既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生里程碑,因為當他們年滿18 歲時(2023年),就可以獲得有關捐贈者的身份資訊。英國人類受精和胚胎學管理局(The Human Fertilisation and Embryology Authority;HFEA)表示,到2023年底約有30名,2024年底有超過700名,滿18歲受贈精/卵人工生殖的18歲青少年有資格找尋他們的捐贈者。這是自「英國捐贈者匿名法」修法後,第一批能夠索取有關其生物起源資訊的人工生殖子女,他們將能夠追蹤到自己的血統父母。英國媒體因此在近期大篇幅報導了《Who Is My Donor》這項活動的新聞。

粗估到2030年,將會有11,427名年輕人可以索取捐贈精卵者的信息,其中包括姓名、年紀和目前的居住地址。英國生育協會的佩雷斯博士(Marta Jansa Perez)將其描述為人工生殖的歷史時刻。現階段,捐贈者受孕佔英國體外人工受孕(或稱試管嬰兒)出生的六分之一,佔英國所有出生嬰兒的1/170。英國生育協會呼籲所有捐贈者“主動”與當初捐贈時的醫療院所聯繫,更新他們的聯繫方式,以便在人工生殖子女申請索取資料時(也可以不行使這項權利),就能立即獲得最新、最正確的訊息。其實對於某些人來說,18年前捐贈卵子或精子的行為,好似一個遙遠的記憶,不可能會去更新聯繫方式。因此,如果捐贈者能夠主動向醫療院所發送一封簡短的電子郵件或惠賜一通電話,都可以對希望能溯源血統的人工生殖子女們,在生活上和心理上給予正面巨大的溫暖和影響。英國監管機構預測,到2030年,每所英國公立小學都將平均有1~2名人工生殖的孩子。

▲▼示意圖,孕婦,肚,寶寶,童年,家庭,健康,懷孕,夫妻,孩子,家庭,關懷(示意圖/123RF)
▲英國在18年前就立法保障受贈精/卵人工生殖子女,擁有獲知血統來源的權利。(示意圖、非文章中人物/123RF)

我們都清楚了解到,願意成為捐贈者的人,所給予不育夫婦的是,一份令人難以置信的禮物,社會大眾都非常認可和支持那些使人們能夠擁有完整家庭的人。但是,過度強調人工生殖受術夫妻的決定權,或者是,精卵捐贈者的隱私保護權,進而剝奪人工生殖子女有知悉血統來源的權利,甚至忽視其人格發展與保障,都是有失偏頗的。英國能夠早早在18年前就立法保障受贈精/卵人工生殖子女,擁有獲知血統來源的權利,這對於他們的自我認同與發展,可說是意義非凡。因此,在不過度侵犯捐贈人基本權利的前提下,人工生殖子女的人格保障權或許應該凌駕於捐贈人的資訊保密之上,不知讀者以為然否?

分享給朋友:

推薦閱讀

凱米來襲家中淹水!台南「水上鋼琴師」苦中作樂 彈奏唯美畫面曝 

凱米來襲家中淹水!台南「水上鋼琴師」苦中作樂 彈奏唯美畫面曝 

凱米颱風重創中南部地區,強大的風雨造成台南市七股、仁德、白河、東區等4個行政區積水,一名住在七股的黃姓民眾住家淹水,他無奈發文說「看你要淹多高」,並在積水中彈鋼琴,影片在網路瘋傳引起熱議。

2024年07月27日 11:22

水喝太少「恐招來4種病」!醫:是國人十大死因之一

水喝太少「恐招來4種病」!醫:是國人十大死因之一

人體有70%是水,若要維持正常的生理機能,絕不能少了它的存在。泌尿科醫師戴定恩說,天氣熱、沒胃口,不少人愛來杯冰涼手搖飲,卻也因此犧牲水分的攝取。一旦水喝得少,身體缺水可能招來結石、痛風、泌尿道感染,就連國人十大死因之一的糖尿病風險也跟著上升。

2024年07月27日 11:18

長者流感疫苗接種「台灣只在中段班」 台大醫曝最大觀念問題

長者流感疫苗接種「台灣只在中段班」 台大醫曝最大觀念問題

台灣邁向超高齡社會,長者是流感最容易重症的族群,然而根據疾病管制署統計,65歲以上長者公費流感疫苗接種率在世界各國之間僅排在中段班。台大醫師、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李秉穎今(27)日表示,主要仍然是觀念問題,民眾誤以為長者打疫苗危險,事實上,長者因為本身免疫功能比較差,發炎反應低,比較不痛、比較不會紅腫,也比較不太會發燒,不良反應甚至是比一般族群更少。

2024年07月27日 11:10

竹科工程師「3年胖38公斤」!健檢全紅字 確診糖尿病

竹科工程師「3年胖38公斤」!健檢全紅字 確診糖尿病

一名工程師長期高壓工作,因睡眠時間不足、作息紊亂,飲食也不正常,有時一盒蘇打餅乾就果腹當一餐,短短3年竟暴增38公斤,體重破百。醫師抽血檢查後,發現患者尿酸、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都超標,糖化血色素6.9,確診糖尿病。醫師說明,病患是代謝性脂肪肝,所幸經過治療,數值逐漸恢復正常,4個月成功減重20公斤。

2024年07月27日 10:44

日本福島5縣食品將全面開放 專家:達3條件沒什麼問題

日本福島5縣食品將全面開放 專家:達3條件沒什麼問題

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廠事故後,我國逐年開放有條件進口相關食品,目前僅剩俄、中、韓及台灣仍有限制。不過衛福部食藥署23日預告,將全面開放福島5縣產品進口。專家認為,若有產地證明及輻射檢測證明,且逐批檢驗,基本上不會有太大問題,但銫-137半衰期為30年,目前尚未到一半,仍憂心高劑量輻射會危害人體。

2024年07月27日 08:06

長輩突1個月不出門 醫曝「3症狀」可研判罹患憂鬱症

長輩突1個月不出門 醫曝「3症狀」可研判罹患憂鬱症

衛福部在上個月公布最新2023年國人十大死因,其中自殺列為國人主要死因之第 11 位,不管是身亡人數、死亡率與去年相比都呈現上升趨勢。報告中雖然看到「65歲以上長者」的輕生人數略為下降,但高雄榮總精神部老年精神科主治醫師朱哲生仍相當憂心,並指出近年老人心理疾病發生率增加,但因為長輩通常缺乏病識感,加上身心科遭到污名化而延誤就醫,這都對長者的心理衛生造成嚴重影響。

2024年07月27日 07:29

暌違36年登上世界擊劍運動殿堂 國手陳弈通曝「桂格5X人蔘精華飲」補氣征戰世界

暌違36年登上世界擊劍運動殿堂 國手陳弈通曝「桂格5X人蔘精華飲」補氣征戰世界

台灣勇闖世界級殿堂的擊劍國手陳弈通表示,擊劍運動需要高度專注力與精神力,因此他會特別為自己準備方便快速的營養補充品,而且首選「桂格5X人蔘精華飲」,到底是什麼厲害配方讓陳弈通大讚「很有感」?快跟著看下去!

2024年07月26日 22:43

衛福部公布凱米賑災補助 符合1條件每戶最高可領5萬

衛福部公布凱米賑災補助 符合1條件每戶最高可領5萬

凱米颱風重創中南部地區,多處淹水。衛福部今(26)日表示,為減輕低收、中低收入戶受災家庭負擔,賑災基金會針對其提高補助額度,並放寬淹水救助標準,淹水未達50公分,每戶可申請補助提高至一萬元。而衛福部賑災基金會提供慰問金,若災損不堪居住,安遷賑助每戶最高補助5萬元。

2024年07月26日 21:45

走路「經常改變步幅」 消耗更多卡路里!

走路「經常改變步幅」 消耗更多卡路里!

想要運動減肥,一定要運動好幾個小時或是增加運動強度,才能增加熱量消耗嗎?懶人福音來了!最新研究發現,走路也能當運動,只要在走路時多做一件事:走路步伐時大時小,就能燃燒更多卡路里,不必跑步跑到喘不過氣也能瘦!

2024年07月26日 20:30

中秋送禮難決定?這一網站「挺好的」多家公益月餅一次看

中秋送禮難決定?這一網站「挺好的」多家公益月餅一次看

再不久就是中秋佳節,如何送禮送得別出心裁?可以嘗試身心障礙團體所做點心禮盒,除了常見月餅,更有手工餅乾、咖啡及文創商品,種類多元且品質有保證,全部可以上衛福部「優先採購網路商城」的秋節專區購買。衛福部今日下午特別舉辦廣展售活動,行政院政務委員陳時中特別前往支持、逛展試吃,他也用俗諺開玩笑稱,年輕人「吃甜甜」可以做2件事。

2024年07月26日 18:05

留言版